APP下载

《庄子》大道,学不可以已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刘生良教授访谈

2021-01-29刘生良

社会科学家 2021年2期
关键词:庄子研究

刘生良,毛 蕊

毛蕊(以下简称毛):刘教授,您好!您在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科研中成果颇丰,您对《诗经》《庄子》《楚辞》的研究见解独特,您能为我们介绍一下,在您的学术道路上,谁对您影响最大?

刘生良教授(以下简称刘):在我做学问的道路上,对我影响大的首先应该说是在读硕士的时候,有两位老师,一位是蒋立甫老师,蒋老师是研究《诗经》和《左传》的。蒋老师做学问的特点是非常的严谨,他讲课尤其严谨,没有废话,完全是纯学术的一些很严谨的做法。第二位是潘啸龙老师,他是研究《楚辞》的,他给我们上选修课,经常和我们一起讨论问题,给我们批改作业,对我读书、学习影响很大。再就是我的博士生导师霍松林先生,他对我影响也很大。

毛:刘老师,您跟随霍松林先生攻读博士学位,您觉得霍老的治学方法对您是否有影响,您从霍老那里得到的最大收获是什么?

刘:霍先生培养博士很有特点,他非常注重品学兼优和知能并重这两方面。现在我们主要说他在治学方面的影响,很重要就体现在知能并重这个方面。他要求博士生要学会一些基本的技能,一方面要学知识,一方面还要练习写作,比如古体诗、古文。他还特别重视古典诗文作品的背诵。还有一点就是,霍先生写的文章可读性比较强,能把理论探讨和作品鉴赏有机地结合起来。他本人是位鉴赏大家,在鉴赏作品方面很见功夫,这对我影响都比较大。我写毕业论文的时候,就借鉴了霍先生的一些做法。

毛:刘老师,中国古代文学史从先秦到明清跨度很长,您当时在选择研究方向时为什么选择了先秦到六朝这一段,您是如何考虑的?

刘:我最先报考研究生时报考的是元明清文学,因为上大学时最后一段学的元明清文学。当时王志武老师给我们讲授先秦至唐代文学,他说先秦文学的研究成果已经比较多了,元明清文学还有好多作品没有人研究,空间还比较大。正好我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就是与《红楼梦》相关的,这篇文章经过王老师的修改,后来发表在《红楼梦学刊》上,所以我研究生报考的是元明清文学,但因外语考试没有通过未能考上。后来工作以后授课讲的是先秦文学,再报考研究生时就修改了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史确实跨度很长,虽说元明清文学可研究的内容很多,但中国文学史的源头在先秦,把先秦文学学好了以后,再往下推进就方便了。按蒋立甫老师的说法是“再往下推进就势如破竹”。

毛:正如您所说的,先秦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源头,先秦时期作品很多,如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再如继之其后影响很大的《楚辞》,那您为什么后来选择了《庄子》作为您的研究对象,您是怎么考虑的?

刘:读研究生的时候,我其实也没想好固定的选题,就是按照老师的教学计划,一部书一部书去读,一开始在《诗经》和《楚辞》上下的工夫最大。按照我们的教学计划,第三学期主要是叙事性散文的讲授,就是《左传》《国语》《战国策》,一直到《史记》。最后一个学期才讲先秦诸子散文,我认真读了《庄子》,还看了一些研究《庄子》的著作和文章。特别是在潘啸龙老师的指点下,读了闻一多的《庄子》那篇文章,他在文中对《庄子》进行了最高的礼赞,称《庄子》是“绝妙的诗”,有“小说家的手腕”,庄子是“开辟以来最古怪最伟大的一个情种”,是“一个抒情的天才”,是“一位写生的妙手”。读完之后,很受启发,我对《庄子》充满了兴趣。于是到最后,我的硕士毕业论文题目就定为《庄子——蕴含多种文学形态的混沌艺术》,最后答辩结束后,老先生建议我改为《庄子——蕴含多种文学形态的混沌型艺术》。这个论文主要有四个部分,主要就是从《庄子》蕴涵着多种文体要素这个角度考虑的。实际上更多的是受闻一多的影响。后来还看了郭沫若的一些评论,他们也都曾谈到这方面的内容,有一些见解。要说起来,有的观点并不是我的发明,是前人提出后没有进行论证,我等于是做了比较具体细致的论证。我分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奇异的散文,第二部分是绝妙的诗,第三部分是赋的滥觞,第四部分是小说创作之祖,最后还有一个小结,认为《庄子》是以散文为主,蕴含诗、赋、小说等多种文体要素的混沌型艺术。可以说,最终决定选择《庄子》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对《庄子》的研究,我是越深入越喜欢。当时也想对《庄子》的文学成就进行全方位的探讨,由于多种原因未能达成。工作后,我比较留心搜集整理《庄子》研究方面的资料,进一步读了大量庄学书籍,再后来读博时进行毕业论文选题,第一个题目就定了《〈庄子〉文学研究》,开题时老先生认为这个题目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可以取得一些成果,于是我就继续从事《庄子》的研究。博士论文后来经过修改补充完善,已经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最终定名为《鹏翔无疆——〈庄子〉文学研究》。再后来我又申请了一个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叫作《〈庄子〉文学阐释接受史》,结题后也已出版。

毛:刘老师,您从硕士研究生开始做《庄子》研究,再到后来做博士论文,做国家课题,您从事《庄子》研究已经多年,您觉得最大的收获是什么?除了学术上的收获,您觉得《庄子》对您的人生观或者思想有没有影响?

刘:可以肯定地说,有。通过研究,我发现《庄子》的很多文字,是充满独特生命体验的。特别是我书中所写的一节,即庄子哲学思想辨惑。在这个部分,我重点辨析了庄子哲学思想到底属于唯物论还是唯心论,到底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书中谈的既是我的一些认识,事实上也是我在生活中感受到的《庄子》的意义。在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我的身体出过一些问题,先是咳血,后来检查是支气管扩张,而且越来越严重,复发的频率越来越高。当时很年轻,经常要去医院看病,有时还要住院,有几次咳血相当严重,一咳就是一盆底,医生说可能会有生命危险。1995、1996年时,我的眼睛又出了问题,两次眼底出血,视力受到很大影响,几乎失明。那时我情绪低落到了极点,心情特别不好。在治病的过程中,我有了这样的认识。我发现医生给患者所讲的一些话,大多都蕴含着老庄的哲理。比如劝患者想开点,不要害怕,不要管与治病无关又让人感到烦恼的事。亲戚朋友和学生到医院看望我时也多是以这些话相劝。我当时领会这些话都蕴含老庄哲学思想的内涵。后来对有些事情,我就慢慢地想开了,遵照医生的安排,积极治疗。要不然,让病情继续发展下去,后果不堪设想。在那种情况下,心情假如越不好,病情可能越严重。我觉得这就是庄子思想对我产生了很明显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挽救了我。我同时还看到一些资料,像郭沫若,他当年留学日本时生病,生活充满了困难,就是通过读《庄子》渡过难关,平复了心结,我自己确实也有明显而深刻的体会。再就是,庄子主张顺应自然,人在正常情况下可能觉得这种思想有些消极,进取心不强,但是在人生逆境、困境中,庄子思想应该说是一种最好的选择了,就是要顺其自然。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在想不出更好的办法的时候,顺其自然不失为一种最好的选择。

毛:《庄子》大道,由心所悟,但就《庄子》这部书而言,有的学者认为《庄子》不是庄子一人所写,所以研究《庄》学,只需要探讨《庄子》这部书,而不需要过多地讨论庄子这个人,作为治《庄》者,您怎么看待这一说法?

刘:这个说法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为什么呢?就是《庄子》这部书的作者问题存在一些分歧,有不同的意见,也可以说成是著作真伪的问题。学界现在通行的说法认为内七篇是庄子自著,外、杂篇是弟子后学所著。但也有完全相反的观点,认为外杂篇是庄子自著,内篇是后学所著。也有人认为内、外、杂篇都有庄子所作的篇目,也有弟子后学的作品。还有人认为《庄子》这部书基本都是庄子自著,只是写作时间有前后之分而已。《庄子》文本的作者问题还有一些争议,现在避开作者,只看《庄子》这部书,就等于回避了这个问题。避开这个问题不谈,只看这部书到底表现了怎样的思想,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方式,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关注,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回避《庄子》这部书作者问题方面的争议,未必是一种好的做法。庄子这部书到底是谁做的,按照先秦的通例,通常都是宗师主要著作,后学补作。这个问题虽然复杂,但不能因为说不清就不说,就回避或跳过。研究《庄子》,我们少不了要研究庄子这个人。就目前学界研究来看,大部分学者主张整体观之,是庄子自著为主,同时包含后学补充,这种认识是比较符合真实情况的。我认为研究《庄》学,既要以《庄子》为主,同时也要关注庄子这个人。

毛:刘老师,有些学者认为先秦文学因为年代久远,已经被学界研究得比较全面了,成果也很丰硕,《庄子》研究亦然。作为治《庄》者,您认为还有哪些可供我们继续进行下去的方向?

刘:这些专家学者们说得也有一定道理,现在来说要找一个没有人研究过的课题是有困难的。古人留下来的这些文学遗产,许多问题都是有过探讨的。但也不是说现在什么都做完了,没有研究空间了。就《庄子》研究来说,已经有非常丰富的成果,研究论著和论文都很多,但还有一些问题可以继续研究。就我之前的著作而言,还留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直没能顾得上继续研究。比如《庄子》的文学意象,比如《庄子》的行文笔法。明清两朝出现了很多《庄子》评点的著作,其中经常有探讨庄子行文笔法的内容,但现在具体的研究文章还相对缺乏。再比如《庄子》所呈现的心灵世界,这个问题也值得去研究。再者就是已经研究过的问题还可以继续深化,就像对他的哲学思想的探讨,还有其他一些相关的方面,也可以继续做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当然这就有困难了,题目并不是轻而易举就能找到的,需要下更大的功夫。选题难的问题确实存在,但是只要肯下功夫,还会发现一些问题。或者在别人研究基础上,继续往前推进。

毛:其实从您的研究成果上看,您已经使《庄子》研究深入到各个文体、思潮当中,那么您认为新文化运动以来,《庄》学研究主要的得失体现在哪些方面?

刘:新文化运动对《庄》学研究确实有一些影响,比如要探讨庄子哲学属于唯心论还是唯物论,再后来又受到苏联文论的影响,把庄子的浪漫主义要定义为消极的浪漫主义,这些都应该说还是有一些失误的。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前对《庄子》的文学研究做得还非常不够,论文有限,大多都是思想探讨,像文学研究就比较薄弱,这是一个方面。再就是说到文学特色,一般就三个关键词:一是浪漫主义,二是想象夸张,三是汪洋恣肆。我们对《庄子》散文艺术的认识,甚至还达不到明清学者的评点那样高的程度,这确实是有很大的不足。21世纪以来,学界相继出现了一些《庄》学研究的专著,尤其是文学研究方面,应该说这是对《庄子》研究的很大推进。

毛:郭沫若曾在20世纪40年代写过《庄子与鲁迅》一文,详细地分析了鲁迅文学思想与《庄子》之间的关系,您觉得现代文学当中的一些作家对《庄子》的接受,是否会成为我们以后《庄》学研究的一个方向,或者对我们的《庄》学研究产生影响?

刘:会影响,这方面研究还很不够。对现代一些作家与《庄子》之间的关系,之前郭沫若就做过一篇比较引人注目的论文《庄子与鲁迅》,鲁迅是现代文学的大师,他的成就是众所周知的,不用多言。但郭沫若就发现一个问题,鲁迅爱用《庄子》书中一些词汇、话语,受《庄子》影响是很大的。相对的,我们再看鲁迅自己,他都未曾坦诚说这样的话。反倒从侧面调侃似的说:“我未尝不中些庄周、韩非的毒。”郭沫若用实证的办法从鲁迅的作品中找出他用了《庄子》中的哪些词汇、话语,受到了《庄子》的哪些影响,实实在在反映出鲁迅受《庄子》影响之深。这给我们的启示就是:除了鲁迅外,其他的一些作家,我们也可以考察他们受《庄子》影响的情况。比如,郭沫若便说过一些自己受《庄子》影响的话,我们可以进一步考察他的作品,看看他到底受了《庄子》的哪些影响。再比如闻一多,他对《庄子》十分崇拜,对《庄子》进行了最高的礼赞,他的创作又受到了《庄子》的哪些影响?还有朱自清也称赞《庄子》,有一些独到的见解,他的作品有没有受到《庄子》的影响,如果有,他受了哪些影响?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到了当代,像王蒙、贾平凹等,好多作家的创作都受到过《庄子》散文的影响,现代学界探讨得还远远不够,这无疑成为日后《庄》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毛:您的建议给了我很多启发,我在学习《庄子》过程中确实产生了很多疑问,比如庄子谈到自己的人生理想是逍遥游,很多学者也对逍遥游有所解释。我中学开始读《逍遥游》这篇文章时,就发现《逍遥游》中写了很多意象,如鲲鹏,它好像是逍遥的代表,再读之后发现庄子的逍遥是要无待才能达到。然后我发现《逍遥游》中没有真正实现逍遥的意象,鲲鹏去往南冥要等待大风,蜩与学鸠在庄子看来就更不入眼,列子也要御风而行,到最后我才发现,庄子所讲的“逍遥”,事实上很难达到,刘老师,您觉得我的理解对吗?

刘:你的理解有一定的道理。《庄子·逍遥游》中有对“逍遥”的具体描述,即“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这就是他描述的一种理想境界。接着庄子又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认为这样才能做到逍遥游,比如像许由那样不求有名,像神人那样不求有功,而且要无己。庄子之所以在《逍遥游》中批评惠子,就是因为他认为惠子始终不能做到“无己”那样的境地。事实上,逍遥游就是一种理想,现实中他举到一些例子,只是一些接近于或者向着逍遥游方向前进的例子,而真正逍遥游的例子是很难举出的。

毛:刘老师,我曾读过一些有关《庄子》的文章,谈到庄子对生死的态度,庄子对有用与无用的态度,我反复思考之后发现庄子思想中有很多内容是可以用于指导我们当下生活的。比如他反复比较的文木与散木,再比如《德充符》中他写的一些德全形不全的畸人以及形全德不全的人。我觉得庄子真的是一个慧眼独具的人,他发现了一些我们可能在进取过程中不太会注意到的事,但是他就偏偏注意到了,而且提醒我们要注意这些事,我觉得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所以我读完《庄子》之后,觉得收获还蛮大的。在写博士论文时,我就反复思考过一些问题,比如:庄子到底是有情还是无情?庄子到底主张有用还是无用?庄子对生死的态度是否真的旷达?我们从表面来读《庄子》,好像庄子有关生死、情、用的观念都比较通透,比一般人都看得长远。但当我仔细地读了《庄子》之后,我产生了一个大的疑惑。比如庄子的情,通常人们会根据庄子与惠子关于“情”的辩论,认为庄子主张无情。当我遍观《庄子》,我发现庄子是一个有大情的人,他的情正如明代汤显祖所说的“至情”。比如他的情关注髑髅,问了髑髅好多问题,甚至想要为髑髅复生,让髑髅回到父母、妻儿、左右邻里和友人当中去。比如他的情关注文木,他认为文木可以满足人的各种需求,或者可以做家具、棺材、门板,或者其果实可以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所以才会被砍伐、被折坏枝干,不能得其天年,他对文木的遭遇充满了同情和怜悯。比如他的情关注畸人,他在《德充符》篇写了很多肢体残缺或长相极其丑陋的人,但是庄子却赋予他们德行,还把他们和那些身体完整却德行有亏的人进行对比,通过对畸人的赞美表达自己对畸人的关切之情。所以,经过思考之后,我觉得庄子所谓的“情”,和我们通常所理解的情感不一样,他的情明显上升了一个层次,而不是俗世之人简单的好生恶死。他跟惠子辩论时说人要无情,就是舍弃俗情。但是当我去读“庄子过惠子墓”一段时,他借助“运斤成风”的故事代指他和惠子的友情,流露出自己对惠子纯厚真挚的怀念之情。如此看来,庄子也非其所言的“无情”。再说有用和无用,他用了文木和散木的对比表达自己无用之用的思想,认为无用才是大用。可是在《山木》篇中,面对以“不材得终其天年”的山木和以“不能鸣而见杀”的雁,他说自己要“处乎材与不材之间”。如此看来,他主张“无用”的态度也不那么坚决了。通过这些我觉得庄子虽然有很多主张,但是甚至包括他自己在内,未必都能,您觉得我的理解对吗,是不是出现了阅读的偏差?

刘:对,好多伟大的哲人他们的思想其实都充满着矛盾,都有自己的一些思想,有自己的理想,但是在现实中又遇到好多困惑和矛盾。就像刚才说到的逍遥游,庄子主张绝对的自由,提倡逍遥游,但他自己做到了没有?没有。他只是给我们提出或描述了一种绝对自由的理想境界,是一个努力的方向。而在现实当中,连他自己都没做到。他从理性的角度出发主张无情,但在现实生活中,当他遇到许许多多具体的人事时,他还是充满了情。再比如《庄子》中“庄周贷粟”的故事,他讲了自己向河监侯贷粟,河监侯推脱,于是便用涸辙之鲋的故事去讽刺河监侯,这不是明显地表示自己的不满吗?再比如他主张齐物论,即泯灭一切差别,齐是非,齐大小,齐万物,但是在《逍遥游》中又讲“小大之辩”。这就说明,他从理性精神上想要消弭一切事物的差别,应该说是站在最高的“道”的立场上齐物,而在现实生活中,他还不得不承认形形色色的差异。

毛:刘老师,我以前写论文的时候看过很多美学的书,然后我们现在介绍庄子的时候也会说他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美学家,在介绍《庄子》这部著作时说它是道家的经典,是文学价值很高的著作,同时又说它是一部杰出的美学著作。《庄子》是一部美学著作这一说法,我始终觉得非常别扭。因为在我看来,美学的概念晚出,然后我们总去定义《庄子》是一部美学著作,《庄子》中有这样那样的美学思想,这是不是我们用后来的美学概念去固化了《庄子》?我觉得《庄子》中的提到的很多思想观念可能正好契合了后来的很多美学思想,而不是说《庄子》本身就写了一部美学著作,您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刘:嗯,《庄子》首先是一部哲学书,它采用文学的笔法来写,同时具有了文学的特色。说到他的哲学思想的时候,有时会牵扯到我们后来所说的美学的概念。但是要说它是一部美学著作,这个说法不太严谨。《庄子》中有意无意地反映出或体现出一些美学的观点,因为哲学与美学是有一定的联系的。“自然为美”“以道为美”这些美学观念在《庄子》中是存在的,但不能说它是一部美学著作,只能说庄子在探讨哲学观念可能牵扯到了后人所说的美学概念,如自然美、生态美、朴素美,但主要的内容还是哲学文本。

毛:说起生态美,我对这一方面并没有深入的了解,但我很喜欢,也很感兴趣。我想起陈鼓应先生的一段话,对我影响还蛮大的。他说:“请想想我们今日所生活的世界:现代高度机械化的结果,早已使得优游的生活成为过去。每个人只是急躁而盲目地旋转于‘高速’的漩涡中,像是被恶魔赶着,匆匆忙忙地承受随波逐流。都市文明的生活,使人已不再和泥土或自然有任何接触,田园生活那种优美而富有情调的方式亦已被毁坏。集体主义的猖獗,使人民奋励的情绪被官僚化的教条压抑净尽,生动的精神被僵化的形式扼杀殆尽……这种种感受,使你接触庄子时,更能增加你对他的体味。只要开始接触庄子,你便会不自主地神往于他所开辟的思想园地。在那里,没有‘撄人之心’的陈规,没有疲惫的奔波,也没有可怖的空虚,更没有压迫的痛苦。”①陈鼓应《庄子浅说·前言》,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陈鼓应先生谈到的人和泥土、自然不再有接触,田园生活优美而富有情调的生活方式也被破坏,我能理解。但是他又说这一点在接触《庄子》时,会加深我们的体味。您觉得这句话应该怎么理解?在我看来,在《庄子》中好像没有特别明显的对泥土、对田园生活的描绘,它不像陶渊明的田园诗,种地时的劳作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感叹,对优美有情调的田园生活有“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感悟。您可不可以给我讲解下《庄子》中的泥土、田园和生态中的自然都体现在哪些方面?

刘:是这样啊!随着这个机械的使用,机械化之后,人与土地和自然的关系越来越疏离了,这是现代人已经要面对的情况,陈鼓应先生所讲的意思是说读《庄子》的时候能增加这种感受。你说的也对,我们就是猛然读起《庄子》时未必能比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发现得多。但这要从另一个角度看,就是庄子的社会理想恰好是反对机械化,比如他讲到抱瓮老人的故事,就是典型的对机械化或者技术的反对。庄子的社会理想是至德之世、建德之国,仔细分析一下,就是那种无知无欲的原始社会,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或者用现在的术语来讲,庄子的社会理想是一种原生态的状态。对我们而言,就是要求不必过于追求文明的状态,而是去原生态的自然中、泥土中去寻求生活的真意,感受生活的美。庄子认为那是一种理想的社会,因为他认为那个时候的人性最纯真,甚至可以说他提出这个观点,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从人性这个角度考虑的。他认为文明造成了人性的异化,只有回到那种不文明的状态,用我们现在的观点来讲就是原生态的状态,人才能生活得更加有意义,才是一种美的生活。从这个意义来讲,陈鼓应先生讲得很有意义。

毛:刘老师,庄子主张去除机械化,他否定纯粹的技术,但同时又特别肯定高超技艺,我认为这个内容在《庄子》中是非常独特的。他反对机械化,认为人要自然,他写了“拒楚王聘”的故事,表达自己对做官的态度。庄子对技艺与技术以及做官的态度是不是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他对自然的态度?

刘:庄子一方面歌颂一种高超的技艺,对那些能工巧匠极力描绘歌颂,而汉阴丈人却拒绝使用机械,认为用了机械就会有机心。这可以说是庄子的一种矛盾,他一方面赞美人的技艺,一方面又不主张人追求机巧,尤其怕技巧坏了人的心术,使人变得奸诈,这可能也是从人性方面考虑的,认为文明进步会引起人性的异化,人性会被扭曲。他赞美那些高超的技艺,在赞美的过程中提出人要“心斋”和“坐忘”,让人们要忘知、忘形,舍弃掉外界的各种诱惑,其实也是担心文明会对人造成异化,使人们追求过多的欲望,进而迷失自我。把这两者联合起来看的话,你就能理解庄子对技术的排斥和技艺的赞美事实上目标是一致的,就是让人性回到最纯真的时代。而庄子拒楚王聘的故事又牵扯到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庄子的人格理想。庄子的人格理想其实就是逍遥游,就是一种绝对的自由。做官对庄子而言是一种束缚,很痛苦。他拒绝楚王为相的故事,举了神龟的故事,宁愿曳尾于涂。这是他的人格理想,要保持人格独立、人性自由,追求自由的人生。庄子是一位哲人,他把好多方面都想到了,给我们讲问题时,往往还有一些矛盾的地方,我们现在只能结合具体语境去把握他的具体思想,他有时候谈的是具体情境下该怎么做,有时候又上升到一种普遍的原理,有时候是理想的追求,有时候又是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感受,这些需要我们仔细去区分,进而准确把握庄子想要表达的思想。设想一下,假如庄子做了官,他可能很难有自由的思想,也很难有惊世骇俗的怪论了。他认为做官会受到一定的限制,他不愿意那样做。

毛:刘老师,聊完《庄子》的话题,我还有一个小小的私心,问您一个工作方面的问题。我知道您从教多年,获奖无数,研究生、本科生都带了很多届,而且如今还坚持为本科生授课。我作为高校青年教师,时常很难平衡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借用庄子的智慧,您有没有经验可以传授给我?

刘:好,不过也不能说是经验,我正好也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当好班主任、当好老师,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真心对待学生,学生可能一时不理解,一时对你有意见,他最终都能想通的。我们要真心热爱学生,关心学生,不仅要关心他们的生活,还要关心他们的心理,不仅关心他们的现在,甚至还要从长远的角度考虑,去关心他们的理想。再者就是要允许学生犯错误,犯小的错误。年轻学生犯个小错、调皮捣蛋都很正常,我们要对他们有要求,但不必为之而生很大的气。有些事是人生成长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很多人日后想起来可能才会明白。我们只要尽力去做了就行,凡事未必都能达到尽善尽美。有些学生可能一直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一时不能使他们变得很好,但是我们要促使他们向好的方向努力,这就是成功。对不同程度的学生,不能一把尺子去衡量,要因材施教,教育要因人而异。教育首先要使学生感到快乐,不能只是过多地加重负担,学生终究都是受教育者,而我们是教育者,我们应当因势利导,不能急于求成。我们要铭记: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学生的事,教学的事,都是天大的事,又是分内的事,是要用良心承担起的责任。其实这些教育教学理念,在庄子的思想中,都有所述及,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庄子》大道,学不可以已。

猜你喜欢

庄子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新版C-NCAP侧面碰撞假人损伤研究
《庄子说》(二十三)
《庄子说》(二十二)
《庄子说》(二十)
《庄子说》(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