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动云南农业向高端发展
2021-01-29许旭华王怡瑾王泽华云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文 许旭华 王怡瑾 王泽华 云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在考察云南时要求云南省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强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现如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需求也正在由“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营养健康”加快转变。云南省需立足区域特色的资源优势和基础条件,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关于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的战略部署,推进“种业芯片”工程,充分发挥标准化的决定性作用,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持续深入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塑造高端品牌体系,充分发挥“一县一业”示范县带动作用,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开拓产品品质高、品牌体系强、产出效益高的发展路径。
云南农业向高端发展具备良好基础
近年来,云南围绕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的目标,统筹结合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以建设“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为抓手,打出一系列政策措施“组合拳”,推进重点产业转型升级,推动高原特色农业提质增效,形成了一批规模化、特色化的优势农业产业,为推动全省农业向高端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稳步推进。云南 连 续 三 年 开 展“10 大 名 品”“10 强 企 业”“20 佳创新企业”评选,树立行业发展标杆,美国卓莓、广东温氏、陕西海升、百果园、神威药业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落户云南。云南花卉产业集群和云南高原蔬菜产业集群被农业农村部评选为2020 年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017 年至2019 年期间,全省绿色食品认证产品由793 个增长至1746个,年均增幅48.4%,全国排名由第11 位上升至第8 位;获证企业由301 户增加至501 户,年均增长29%;有机产品获证数量由806 个增长至1023个,年均增长12.6%,全国排名由第8 位上升至第6 位。
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措施频频出台。开发“绿色食品牌”招商引资重点企业服务平台,实现政企之间沟通在线、协同在线、服务在线;搭建“一部手机云品荟”,大力推广移动电子商务;启动“一部手机云企贷”数字化平台试点为企业和农户高效贷款,每年设立10 亿元专项资金实施全产业链扶持;遴选出“一县一业”示范县20 个和特色县20 个,3 年补助资金达18 亿元;推进云南绿色食品国际交流合作研究中心建设,引进国际一流科技服务等。多项措施有力支撑了传统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农产品生产销售总量和市场认可度显著提高。“云系”“滇牌”农产品出口额连续多年稳居西部省区第一位和全国第六位,销售量和认可度持续提升。2020 年,云南烤烟、天然橡胶、中药材、咖啡、核桃、澳洲坚果、鲜切花种植面积和产量继续位居全国第一,有机茶、有机蔬菜种植面积居全国第一,甘蔗种植面积和产量居全国第二位,肉类总产量居全国第七位。2020 年上半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对全国进出口贸易带来严重冲击的大背景下,云南农产品特别是水果、蔬菜、花卉、茶叶等多个品种出口逆势增长。
加快推动云南农业向高端发展的路径
云南农业已具备向高端发展的基础和潜力,但总体上仍处于中低端发展阶段,需要充分借力国家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系列政策,推进“种业芯片”工程,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塑造高端品牌体系,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开拓产品品质高、品牌体系强、产出效益高的发展路径。
一是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关于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的战略部署,推进“种业芯片”工程,开发种质资源新优势。
加快农业种质资源的开发。围绕茶叶、花卉、水果、蔬菜、中药材、咖啡、坚果、肉牛等“绿色食品牌”重点产业设立重大专项,创制具有高产、优质、高效、广适等特点的新种质。加快推动云南半细毛羊、大河乌猪、滇陆猪、云岭牛、宣和猪、云上黑山羊等畜禽新品种的商业化、产业化开发。创新农业种质资源交流利用机制,鼓励种质资源保存单位、品种选育单位加强国内外合作与交流。
强化种质资源鉴定评价和推广应用。依托省内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搭建省级种质资源鉴定评价与基因发掘平台,加快表型精准鉴定、基因型高通量鉴定、等位基因规模化发掘等深层次创新,夯实育种创新基础。开展品种登记、展示示范和跟踪评价,制定新品种推广应用的指导性意见。组织开展优良品种评选与推介活动,强化优势品种推广应用,实现良种良法配套,促进品种更新换代。
完善种质资源动态管理和共享。高标准建设全省农业种质资源大数据平台,及时发布相关资源信息,实现数字化远程查询、动态监测、监督管理。制定农业种质资源共享利用保障规则,建立健全种质资源目录公布机制、共享利用与信息反馈机制,提升种质资源利用效率。
二是充分发挥标准化的决定性作用,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挖掘产品品质新潜力。
加快构建云南绿色农产品标准体系。充分发动龙头企业、行业协会、科研院所参与标准制定、修订工作,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省级标准进行全面梳理,把农业生产经验和科技成果转化成标准,建立相配套的生产操作规程和社会化服务标准。每年制定、修订标准100 项,到2026 年,形成标准500 个左右,企业为主或参与制定国际标准10 项以上、国家标准100 项以上;到2030 年,形成主要农产品、全生产环节全覆盖的标准体系。
建立农业标准化推广体系。引导生产主体围绕“绿色食品牌”重点产业建立标准化示范基地,并积极参与标准化生产绩效评价。构建标准化研究与综合示范平台,形成农业标准化专家指导农民技术员、农民技术员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示范户、示范户示范带动其他农户的农业标准化示范推广体系。学习烟叶生产经验,推广统一农资供应、统一育苗(仔)培育、统一生产管理、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产品检测、统一包装销售的标准化生产模式。
强化农产品风险监测力度和检测能力。结合“物联网+数字农业”,推广“孔雀码”和农产品电子合格证制度。选择基础较好的县(市、区)打造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市、区),打造生产全程可追溯、全程质量安全监管执法、绿色循环发展的模式。按照公立和第三方统筹推进的原则,推进公立检测机构“双认证”工作,高标准引入第三方检测服务机构,高位推动云南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
三是持续深入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塑造高端品牌体系,输出品牌新价值。
创新品牌发展模式。以“一县一业”为基础,重点建设一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做大做强绿色食品精深加工,进行全产业链打造。以打造区域公用品牌为引领,推广“地方政府主推、行业协会主导、优势企业主用”的品牌运营模式。促进农业品牌与第二、第三产业相融合,利用IP 打造、线上直播、形象店建设、加工工厂旅游、乡村旅游等方式,构筑立体化宣传网络,提升农业品牌知名度。
制定“绿色食品牌”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组织团队积极与全国品牌评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532)、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对接,对标国标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选取核心指标尽快建立云南“绿色食品牌”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以指标体系的建设促进产品生产、品牌建设和年度参评工作。
推动乡村电商提档升级。加快乡村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智慧冷链物流建设和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支持和表彰返乡农民、返乡大学生、下乡城市居民等农村活跃主体的电商创业创新活动。引导数字经济企业与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有效对接,发展“淘宝村”“可视农业”“互联网认养农业”“社区团购”等新模式新业态,通过数字赋能进一步畅通农产品供销衔接。
四是充分发挥“一县一业”示范县带动作用,打造特色产业集群,拓展产业新效益。
打造滇中种业创新应用高地。推进斗南花卉小镇建设,打造1 个花卉育种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对月季、百合、康乃馨等品种展开育种创新提升工程。支持通海县建设国家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蔬菜),打造成云南蔬菜的“种业硅谷”。建设玉溪柑橘品改示范区、宣威生猪核心种源先导区等一批种业创新应用示范区、先导区,采取先期给予支持性补助,评价完成后给予奖励性补助的办法进行资金支持。
探索特色产品新增长极。全力塑造云产雪茄烟品牌,在玉溪成立工商联合的雪茄烟品牌开发中心,在德宏、临沧、普洱、玉溪深入推进雪茄烟叶试种开发专项。开展迪庆涉藏地区特色种业推广示范工程,加快中药材园、食用菌园、尼西鸡养殖园、藏香猪养殖园、肉牛养殖园等农业产业园的市场化运作,探索打造“香格里拉”系列绿色产品。打造怒江大峡谷特色农业,以草果产业为基础,拓展种植可用于蜂蜜调香、调效的多种天然香料,结合中蜂养殖,探索打造“香料+蜂蜜”的“大峡谷”系列绿色产品。
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新业态、新模式。发挥25 个边境县(市)生态农业优势和区位优势,连线打造“生态游+出境游”的特色旅游线路。以临沧通高铁、高速公路为契机,尽快推出昆明到“墨江—双江—澜沧江”沿线的“普洱茶+咖啡”旅游线路。高标准规划和建设保山腾冲“银杏村+银杏果+银杏医药”、曲靖马龙“玫瑰庄园+鲜花饼”、德宏陇川“蚕桑文明+丝织品”等一批一二三产业融合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