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为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而教
2021-01-29江苏省盱眙县管镇中心小学戴洪芳
江苏省盱眙县管镇中心小学 戴洪芳
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数学教学的本质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养成自主思考的好习惯,善于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实现综合素质的提升。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立足于教学的实际需求,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展现数学知识的魅力和价值,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坚持以生为本,鼓励学生自主思考
思维能力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重点在于秉承灵活的教学宗旨,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给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引导学生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认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件上播放几张不同类型的图片,其中包含多种形状的图形,让学生通过自主思考来分辨出三角形、正方形等,这样就引导学生进行了自主思考,而不是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哪个是三角形、哪个是正方形。接下来,教师还应就此内容提出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进一步的思考,从而实现思维空间的扩展。当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遇到瓶颈时,教师则应当给予及时的指导和点拨,把学生往正确的思路上引,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思考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起到双重提升作用。
二、进行说意练习,培养思维的逻辑性
语言的背后是思维,语言处处体现出思维内涵,并且语言的表达也促进着思维的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也要强化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对学生的语言练习来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当学生的语言表达越来越规范、越来越有逻辑性时,他们在解决问题时也就完成得更加准确,体现出良好的条理性。例如,在教学“整万数的读法”时,教师首先在计算器上按出一个数字,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然后让学生说出其意义,接下来出示数位顺序表,让学生说出“0”在五个数位上的读法,这样就实现了从感性到理性的升级。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就掌握了整万数和万以内数的不同读法,进一步增强了逻辑思维能力。由此可见,在教学中,语言和思维是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教师引导学生在语言练习的过程中逐步完善逻辑思维,从而帮助学生奠定良好的思维基础,为以后的深入学习提供了理想的前提。
三、创设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深入思考
在过去的课堂上,教师往往只对知识点进行口头讲解,教学形式非常单一,时间一长,学生就会产生枯燥乏味的体验感,这就需要教师积极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情境,从而引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思考。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情境创设往往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营造出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引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良好条件。教师围绕教学主题,努力构建合适的教学情境,将生活元素融入其中,让学生感受到更加丰富的教学内容,从而提升学生对课堂学习的专注度,让学生以更端正、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例如,在进行“找规律”的教学时,教师向学生提问:同学们懂“排列”是什么意思吗?你能举出生活中的哪些排列的例子呢?有学生回答说,在参加体育活动时会排队,于是教师就以此为切入点,让几名学生排出几种情况下的队列,从而引发学生对找规律的思考。教师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与所学知识相关的内容,让数学与生活事例联系到一起,能够让新课的学习有一个良好的开端,让导入环节的效果变得更好。
四、加强实际操作,引导学生进行思维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的教学要重视对学生思维的引导,促使学生在实质性的教学内容中逐步建立起完善缜密的思维体系,提升数学思维能力。教师立足于学生的实际需求,采取灵活自由的教学方针,为学生构建起良好的学习情境,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数学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