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发展探索
2021-01-29长沙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湖南长沙410076
(长沙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湖南 长沙 410076)
当今我国经济发展正在进入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新时期,新旧增长动能转换的重大背景下,工程教育与产业发展紧密联系,相互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在新工科建设中,工程优势高校与综合性高校、地方性高校发挥着不同的重要作用。长沙理工大学作为地方性高校,在新的形势下,需要探索建设新工科专业结构、知识体系、教育方式,以及改革机制、资源融合的重要方向与具体途径。
1 地方性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发展及转型的要求
1.1 面向产业需求,构建规划专业新结构
新的形势下,城乡规划专业在培养方向上需要面向产业需求来构建专业新的结构。城乡规划专业人才的培养一直紧密结合工程教育的要求。2011年,城乡规划学科从建筑学二级学科独立出来成为一级学科,近年来规划学科不断依照国家与行业需求调整自身的研究范畴。首先,从面向与建筑空间相对应的城市空间的蓝图式研究,到强调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注重公众参与及管理控制,这一调整极大地促进了城市设计、空间规划与城市地理、城市管理、城市经济等多学科融合发展。其次,从集中关注城市空间,城乡二元体系分别控制,到城乡规划法下的城乡一体化规划与管理,研究对象的扩大使城市规划与风景园林等学科有了更多的交集。而新工科背景下,将是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应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规划学科的新结合,这也为未来的城乡规划学科变革指明了方向。在下一步的学科发展中应结合以上新兴技术的交叉研究方向,支持虚拟现实等实验室建设,并鼓励形成研究团队。
1.2 响应新型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优化人才培养体系
响应新兴人才培养要求更新人才知识体系关注的是教学内容的改革。规划专业与国家政策关系紧密,规划教育应顺应国家空间规划体系重构的新趋势。在国家空间规划体系重构的背景下,地方性高校的人才培养必须面向行业转型,结合执业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精神,建立空间规划教学体系,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系统优化,达到“宽口径、厚基础、重应用”的培养要求,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学科视野开阔、知识结构平衡的创新型规划人才。
在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首先,深化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形成“宽口径”“多维递进”的教学与课程体系。将课程学习分为“大类培养、专业培养、多元培养”三个阶段,围绕“研究能力、执业能力、管理能力”三条主要轴线,在学生能力培养上形成多元选择、特色鲜明、功底扎实的培养体系。
其次,扭转人才培养过程中传统工科过于偏重技术的局面,融入理科重分析的优势与特长。2015年,长沙理工大学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并入城乡规划专业,这为空间规划体系下的学科融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新的教学与课程体系依托规划学科和地理学科融合的优势,在保证核心课程教学的前提下,强化地理学及相关知识在城市规划和设计方面的应用,着重培养学生从事多学科交叉的城乡规划工作的能力。
1.3 促进多元融合,打造工程教育开放融合新体系
新工科为规划教育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也将提供多样化的平台。在此背景下,为了承接校内学科分叉、校外校内资源融合等发展趋势,应进一步完善学科发展人才引进的体制,优化资源支持和培育有创造力和有行动力的教师队伍。规划学科以城市这样的超级系统作为研究对象,仅靠单一学科难以处理复杂的问题,因此,需要在大学中形成多个学科群,不仅要开展科研上的长期合作,还应建立教学的共同体系。长沙理工大学作为立足湖南的地方性高校,培育了一批扎根地域研究的学科团队,这为形成多学科深度融合的学科群组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此外,为了促进多种教育资源的融合贯通,应鼓励学校教育体系在各个层面与外部资源紧密结合。例如,与设计院所相联合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请资深设计专家参与教学指导与评审环节,共建实验室和实训实习基地,合作培养师资等。同时,积极依托行业协会参加各类学术会议和设计竞赛等。构建以高校为主体,由政府规划部门、设计院所、科研机构、规划行业协会等多主体共同参与,建设教育、培训、研发一体化的共享型协同育人实践平台。
长沙理工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培养方案的课程构成 表1
2 新工科背景下长沙理工大学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提升行动思路
2.1 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围绕新工科建设、双一流大学建设、国家空间规划体系重构等改革,调整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秉承“构建具有地方高校特色、强化实践能力、面向基层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面向中小城市和乡镇,能在设计、管理、研究、咨询等单位从事城乡规划相关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2 探索多学科融合的途径
多学科交叉是“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创新方式,通过对学校内的学科交叉融合,一方面可以优势学科带动其他学科,另一方面可以转换传统单一的学生培养模式为多元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城乡规划学科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其理论结构模式也较为复杂(图1)。在此背景下,城乡规划学科可与地理学、经济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管理学、交通运输工程、法学等学科进行多学科融合。共同开设公共课程。
城乡规划学科的理论结构模式(图片来源:参考文献[4])
2.3 以评促建,优化“宽面通才型”规划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
在规划学科内涵不断拓展的时代背景下,师资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专业结构的不断优化是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长沙理工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已有十几年的办学历史,近年来城乡规划专业以评估工作为契机,加大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力度,优化师资结构,加强团队建设。目前,城乡规划专业一方面积极扩大国内外的交流,将教师派出国外联合培养和访学,进一步提高教师国际化视野,另一方面,鼓励教师前往行业领先的企业进行工程化实践,提高教师科研与实践能力、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
新工科背景下长沙理工大学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提升行动思路 表2
2.4 巩固设计基础,建立特色课程群
巩固城乡规划专业在城市设计、详细规划、空间战略规划等领域的教学基础,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①建设交叉融合的空间规划类课程群,着重提升学生的空间意识和综合素质;②建设交叉融合的空间信息分析类课程群,帮助学生掌握分析手段和熟练运用数字化技术;③建设交叉融合的人居环境类课程群,引导学生重视“人-地”关系,贯彻人居环境教学思路。
2.5 基于“理论研究-调研分析-实习训练-工程实践”模式,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作为地方性高校,长沙理工大学主动对接省市重大发展战略需求,构建“校-地”科研和教学合作模式和合作平台。一方面,进一步完善“产-学-研”融合绩效评价机制,适时调整合作企业,完善制度建设,为学生工程实践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推动双向选择,应用信息技术实现产学研全过程的有效沟通和协作。
3 结论和展望
未来中国的规划教育理念仍将保持“三个面向”:面向世界,与国际规划教育接轨;面向未来,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及创造力、洞察力的培养;面向社会,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及城镇化发展。弗里德曼认为规划是“从知识到行动”,即规划是将各种知识综合运用于城市发展规划实践中。应该说,我国规划教育相较于欧美发达国家的规划教育体现了更强的实践导向,规划教育的重点是“规划”,而不是“城市研究”及“城市分析”。新工科教育改革行动为规划专业的改革、提升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和创新的思路。当前,我国城乡规划专业教育教学正面临城乡发展变革和行业变化引发的优化、调整需求,长沙理工大学作为地方高校,面向地方城乡发展需求,借助新工科改革行动对教育理念、模式和途径的整体再设计,将为规划专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