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古猗园记》中探寻清代古猗园的造园思想

2021-01-29华东理工大学上海200237

安徽建筑 2021年1期
关键词:园主造园园林

(华东理工大学,上海 200237)

1 园记与造园思想

1.1 从古园记探寻造园思想的现状与意义

相比已有的古园记,其中所记载并留传至今的古典园林数量极少。部分园林没有园记或遗失园记,还有部分重要名园有复数的园记,如苏舜钦的沧浪亭(现存七篇)。

古园记之古典园林的复原,作用主要在于一些留传至今,经历了时代变迁,依旧存在的古园林的修复中。大多经历时代变迁、风雨冲刷、战火侵袭的古园林,在复原工作中,考古挖掘测绘、古园记参考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单纯依靠古园记的描述进行的古园复原,多倾向于对于园林平面的复原绘制。真正要深入研究、复原古园林,还受限于材料、园林建造传统工艺和各种现实因素。

有古园记为依据修葺或是古园记中有详细记载,并与现状差距不大的的古园林中,包括寄畅园(《寄畅园记》,明,王登稺)、沧浪亭(《沧浪亭记》,宋,苏舜钦等)、艺圃(《艺圃记》《艺圃后记》,清,汪宛),豫园(《豫园记》,明,潘允端)、古猗园(《古猗园记》,清,沈元禄)等。

相比考古发掘,古园记对了解相关的历史文化、园林思想有深刻的意义,能更直观地解读各个时代、各个地域不同际遇的文人、匠人寄托于园林的文化内涵,丰富文化体系,寻找不同于西方的,细分到不同地区的空间、美学感受和认知。

同时,也可以对现代园林景观的设计提供更多的参照和审美要求,为我国特有造园体系建设之路添砖加瓦。

1.2 园记的体例分类

前人研究唐代到明清时期的古园记,进行了体例类型的分类研究,分别为:述景描述类、抒情感慨类、论述咏叹类、经历叙事类、表功纪念类、引序题跋类六类。

①述景描述类:通常从作者在园内的游览路线出发,对园内各个景观要素(建筑、山、水、植物等)特点进行描述,并结合在不同季节、观赏角度的主观感受。

②抒情感慨类:多通过对于园内主要景观的描述,引发作者自身的感慨和情怀,提出自己的观点或得出的道理。

③论述咏叹类:常借古园的历史变迁,侧重表达对于时代更迭、政治变迁的感慨或者观念。

④经历叙事类:多为记录古园的发展历程以及园主的生平经历,或描述建设园林的目的、各处布局的含义和出典。

⑤表功纪念类:多通过古园的由来,描写园内的题字、景致等,来歌颂园主的丰功伟绩或是生平经历。

⑥引序题跋类:只对园林或者其建造过程进行简单叙述,基本不涉及景观营造的描写。

其中述景描述类的园记对当时园林的记载更为准确、全面。有形式规模描述的同时,也有丰富的形象塑造和景观效果的表达,更有不同时节、角度的景观效果。这样的园记对于古园修复、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研究,有着较强参考和研究价值。

《古猗园记》也正是由于其属于这一体例的特点,在复原古猗园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小的借鉴作用。

1.3 园记解读造园思想的难点

依靠园记探索古园造园思想,存在着许多难点。对于古文的解读,不同的人、不同的角度存在着各式各样地理解和认知。而古人频繁使用的修辞、比拟手法更是常常会误导我们对于园林空间结构、构成要素的想象。不可否认,这也是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的迷人之处。

晚明刘士龙的《乌有园记》中就有“纸上园”的概念出现:“吾尝观于古今之际……何必纸上者非吾园也。”点明了物理上已经磨灭于历史洪流中的古园,通过文字,通过不同的人,对于文字不同地理解和想象,留存了下来,是构成我们园林文化和体系的重要部分。

在对于古园记和造园思想的研究中,更多地将留存的园林和园记两者相互印证,结合《园冶》等中国古代园林造园理论专著,探索我国古代园林的文化、思想和体系。

2 古猗园记与古猗园

2.1 古猗园

在童寯先生的《江南园林志》的南翔篇中,提到:“沈元禄记猗园谓:‘奠一园之体势者,莫如堂,据一园之形胜者,莫如山。’”这段描述也是出自清代乾隆年间沈元禄的《古猗园记》。

古猗园初名猗园,为明万历年间河南通判闵士籍所建,由明代嘉定竹刻名家朱三松设计布置,以“十亩之园,五亩之宅”的规模,内筑亭、台、楼、阁、立柱、椽子、长廊都刻有千姿百态的竹景图案。

闵士籍去世后,猗园约在万历末转让给翰林李名芳之子李宜之。明末清初,猗园又先后为陆、李两姓所有。

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冬,洞庭山人叶锦购得猗园。次年春大兴土木重修和改建,乾隆十三年秋落成,因隔了一个朝代,改名古猗园。据清代沈元禄《古猗园记》记载,园坐广福禅院西,门对曹家浜,南临良田万顷。园中有孤山曲廊,香阁翠楼,石舫水榭,怪石假山,全是明代建筑风致。

乾隆末,古猗园被并入城隍庙作为灵苑。嘉庆中,对古猗园进行了重葺。此后又在抗战时期增添了缺角亭,经历战火近乎全毁。

如今的古猗园,是从1957年开始不断地修复而成的。增添了公园的功能,并有南翔寺的唐代经幢等移入。

2.2 《古猗园记》

《古猗园记》是清乾隆年间,叶魏堂(叶锦)买下猗园增饰之后,请来沈元禄为改名后的古猗园作的记。属于前文分类体例中的述景描述类,即从作者在园内的游览路线出发,对古园进行的详细描述。记中明确提到:“叶子魏堂得缁仲李先生猗园……以予之习于兹园久,请复为文以志,乃如其意而书之。”“……主人休息之所,游人之所不至。”说明古猗园记中所记载的路径,是一条在园主人引导下的客人(或游人)所行进的路径。并在这条路径的行进过程中,结合了园主叶锦在重修、扩增古猗园时,对于各个节点的“意”,也就是对其效果的期望,对于各处用典所寄托的情感和思想。从中体现出园主人在造园时,考虑到的主、客。

《古猗园记》所记的文章结构也十分独特,从叙述背景出发,开始进行游览记叙,到游览路线高潮处进行议论,最后回归游览记叙游线的末端,形成环路。不似其他大多数记一样把重点的议论放在文末,而是在提到路径高潮处,开始对全园进行概括“总而论之,奠一园之体势者莫如堂,踞一园之形胜者莫如山。……升其堂,登其邱,而园之向以旷擅长者至是而奥,亦无不足焉。”着重体现出其园中“堂”“山”的重视,和对于整个路径环路的体现。在对于这是作者的故意为之,还是园主的特意要求中,更偏向于园主叶魏堂“之为此堂”、此山、此重楼复宇的凸显和强调。

3 园记视角与方位推断

要通过古园记来再现古园在当时的情景或者平面时,首先要面对的两个问题是对于古园记中方位和尺度的确定。对方位进行推断的时候,园记中常常会出现“东南西北”和“前后左右”两种描述方式。芭芭拉·特沃斯基在《空间、时间和生命的叙述》一文中提到:“语言学对空间描述的研究认为,人使用三种基本的“视角”(凝视视角、路径视角,以及俯瞰视角或地图视角)来组织空间中的元素和关系,以及来突出场景或经验中的不同要素。”这三种视角在古园记中均有所体现。

3.1 凝视视角

凝视视角分为画外视角和画内视角,分别代表观者处于场景之外,将视线面作为二维图像的认知;观者身处于场景范围内,对周围整个场景进行三维空间角度的认知。

3.2 路径视角

园记中最为常见的,代表了观者处于运动的过程中,在场景中不断变更位置,同时视域变换,来对场景中的地标进行描述。由于常以描述主体为中心,多用“前后左右”方位词。解读时,分析观者朝向、视角方向尤为重要。

3.3 地图视角

地图视角(俯瞰视角),代表观者用处于整个场景上方,对场景各要素进行空间位置和相对关系描述,体现要素和整个场景空间位置关系上的联系。通常用“东南西北”来描述。园记中,常用这样的方式来描述建筑朝向和建筑群方位关系,比起“前后左右”更为直观。例如在《园冶》中就提到:“堂者,当也。谓当正向阳之屋。”当然,地图视角也常用于运动过程中。

3.4 园记中视角的结合

园记中,常在运动过程中,通过地图视角和路径视角,确定整个空间的结构和方位关系,用画外视角补充身处位置外未接触的空间、景象,再用画内视角进一步细分身处场景内的空间关系和更深入的身体、情感感受。

对于这种行进过程中,用地图视角和路径视角同时或者穿插进行描述,有时也会有相对于地图视角的“前后左右”的情况。这种叙述风格同时提供了行进式的和地图式的空间线索,它们在引领读者前行的同时,又从高空视点观察着他的运动。

3.5 《古猗园记》中的视角与方位

《古猗园记》中,对于园林的正式描述开始,就用了一段地图视角的“东南西北”描述:“园在广福禅院之西,门在水北,由石道达门。门向西,入门绕廊自南而东折为幽赏亭,亭之对有门曰“澹游”,入门有堂……”最后出现的“对”,是一个相当有混淆意味的相对方位词。在不知道亭的正向时,只能从后面的堂来确定方位。而也正是到了对园林主体厅堂的描述时,前面的地图视角“东南西北”式描述变成了“前后左右”:“升其堂……堂之前为广庭,右为奇峰,左为荷池,而桂林则承其后,当中秋玩月庭中,则桂香从两腋袭人衣袂……”“前后左右”式描述,应是一种画内视角的描述,因为这不同于路径到达逸野堂时,面对主体厅堂建筑的朝向,而是以主体厅堂的朝向对视角进行的描述。这样的描述在后文较少出现,同时这样全方位的描述,充分突出了逸野堂作为古猗园主体厅堂的重要性。而在对堂的方位进行确定时,常用的方位判断是《园冶》中的“堂者,当也。谓当正向阳之屋。”,“凡园圃立基,定厅堂为主。”即坐北朝南,并以主体厅堂的朝向确定园林的东西南北正位。

《古猗园记》中方位词统计表

而今逸野堂是一座东西向的主体厅堂,并且原有的柱梁均用楠木构筑,又称之为“楠木厅”在“文革”时被破坏,20世纪80年代重建,以钢筋水泥取代楠木。通过对文献的翻阅,可经园史考证的是,古猗园从明代起便是以“戏鹅池”为中心,没有找到逸野堂朝向的描述,应该是考古挖掘或者口述史得到的结果。所以本文中将逸野堂作为一座东西向的主体厅堂进行研究,并以逸野堂来确定整个古猗园的正位东西南北方向。

4 清乾隆时古猗园文字园林构建

4.1 《古猗园记》中大小环路的描述

在确定清乾隆时期古猗园内建筑、水景相对关系的过程中,路径和地图视角的方位描述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各个建筑之间的相对关系,园记中对于环路的描述,使得通过园记构建整个古猗园轮廓和路径成为了可能。

例如“穿谷而去,为“鸢飞鱼跃”之轩”“小松冈,三面皆水,松杉滃然,与西水轩相望。”将小松冈和鸢飞鱼跃的东西对位明确展示了出来。又如“自轩而南皆修廊,廊尽则为竹圃”“绕冈而南有石桥曰“罄折”,渡桥而南即竹圃也”又可以清晰地展示出两条路径经由竹圃构成的一个小环路。“自堂而东……为主人休息之所”结合文末“廊尽有轩三楹……皆燕息之所”最终将环绕整个古猗园的大环路展现出来。

图1 清乾隆时期古猗园文字平面

4.2 古猗园记对路径的选择

便于对比,将文字平面覆盖到现在古猗园的平面图地形中,进行对于路径的研究。

沈元禄作为园记的作者,依照园主叶锦之意,在《古猗园记》中通过一条不重复的环路,向读者展示了整个古猗园的建筑和景观,并且将其中的停点、画境清晰地展示在了读者的面前。

这条路径是园主精心为来访的客人所准备的,最大不重复而又可以一览全园的环路。而在古猗园记的字里行间,还隐藏着一条对园主叶锦自己为自己准备的游览路径。

图2 《古猗园记》游园路径

这条路径隐藏在古猗园记路径中对于时间、季节景象的描述之中,沈元禄“中秋玩月庭中”“盛夏纳凉,都忘溽暑”“风日晴美,凭眺其间,……梅雨初足新秧乍分之候,绿烟披拂”“绘月”“盖廊东向,月出而墙壁皆如绘也。”通过四时、晴雨、日夜的描述,体现出园主叶锦在此次重葺古猗园时,已经按照季节、天气、日月状况,为自己在古猗园的每个不同的时刻设计了不同的景观和路径。

图3 古猗园记停点与视角

4.3 古猗园记中的眺望与借景

“奠一园之体势者莫如堂,踞一园之形胜者莫如山”是沈元禄对于古猗园的特色最为精辟的评价。堂是逸野堂,“升其堂,则一园之胜可一览而得大凡也。”山是竹枝山,“高耸林表,乔木森立,下临清池。”一堂一山,作为全园最为重要的两个停点、视点,将其重点放在了对内、对外的“一览而得大凡”,这也应是古猗园最为重要的特色。

童寯先生在《江南园林志》中,引用一段《金瓶梅》中的入园描述,总结了一条自己对于中国传统园林建筑景观布局的理解:“初入园……登其高处,顾盼全局,由小及大,由卑到高,斯经营位置之定律也。”提出了在园林游览路径的末节,提供一个高处的眺望场所,俯瞰全园,眺望外景,这个末节也可以说是园林的深处。当然也存在一些反例,如集贤圃、邓尉山庄,有多个高点眺望或者眺望点不在园林序列深处的情况。

这和《古猗园记》中的描述是相吻合的,也可以看出是有意为之的。叶锦设计重葺古猗园时,初衷便是“升其堂,登其邱,而园之向以旷擅长者至是而奥,亦无不足焉。”用四面通达的逸野堂和园内高点的竹枝山统领全园,向内可以观赏园内建筑鳞次栉比,向外可以将园外初雨微波、农歌桔槔,其声其景纳入园中。

5 《古猗园记》与古猗园中的造园思想

《古猗园记》是一篇客人在园主人引领下完成的沿路径述景描述类的园记,从园记内容中,最能体现出三个特点。其一,是园主人对造园路径的规划与客人沿路径游赏体验的相互结合。其二,是其奠一园之体势者莫如堂,踞一园之形胜者莫如山的景象布局。其三,是在游园过程中,对造景观景视角穿越时间的描述。

5.1 主客有别的游园路径

①不重复的客人路径:从《古猗园记》来看,园主人叶锦引导客人沈元禄通过两个小环路不重复的完成了全园各处的游览,并略过了主人休憩之所。是园主有意识为宾客设计的游赏路线。

②顺时变化的主人路径:在《古猗园记》描述中,通篇描述了大量不同季节、天气的景象。从特定的节日(中秋)到晴雨、月夜不同的时间来描述分别各个景象,并通过景象命名和大量季节性植物的描述,构建了属于原主人在不同时节、气候、时间的丰富游园路径。

图4 竹枝山向内眺望1

图5 竹枝山向内眺望2

图6 竹枝山向外眺望

5.2 主体和深处眺望的景象序列

《古猗园记》中描述的景象序列,与童寯先生在《江南园林志》中总结的中国传统园林建筑景观布局的理解相当吻合。从西北门入园,绕廊见幽赏亭,然后到戏鹅池,在序列末端登其高处竹枝山,顾盼全局。但又存在其独特之处。

文中古猗园景象序列中存在两处“高处”,分别为主体厅堂逸野堂和序列末端的竹枝山,奠一园之体势者莫如堂,踞一园之形胜者莫如山。古猗园最独特的特点便是园主通过“升其堂”,营造在序列前端主体厅堂便一览得一园之胜的景象序列。并在序列末端提供一个更具绝对优势的高点竹枝山,向内俯瞰高甍巨栋环列,向外远眺园外平畴万顷,达到整个景象序列的高潮。总体呈现从卑到高,再逐渐下落回升,最终达到最高点的序列效果。

5.3 入境、应时的造园视角

《古猗园记》中通过直接描述时节、时间、气候,景象命名以及季节性植物的描述,极大丰富了游园路径的景象体验。园主沈元禄在造园时,有意识地给各个景观节点赋予了顺应不同时节气候的特点,表现了中国古典园林“天人合一”的造园思想,师法自然、融与自然、顺应自然、表现自然。

6 结语

本文分析《古猗园记》,与复原的古猗园相互印证,通过构建文字园林等手法,总结分析了清代园主叶锦改造古猗园时的造园思想和其想表现的古猗园“奠一园之体势者莫如堂,踞一园之形胜者莫如山”的特点。总结出主客有别的游园路径,主体和深处眺望的景象序列,入境、应时的造园视角三点清代古猗园造园思想。

猜你喜欢

园主造园园林
清代园林初探
壹 造园·纳瑞集祥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雪中园林的七个片段
江南园林造园手法在新中式园林中的应用初探
浅谈古诗文与中国园林
关于“园理”研究的点滴思考
还原
生活的三个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