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白酒文化“走出去”的问题与对策
2021-01-28朱炜杰高正琪晏琳涵王仁
朱炜杰 高正琪 晏琳涵 王仁
摘要:近年来,中国白酒的出口总额涨幅不大,在国际市场上的销量和占有率不高。在国内的销量也逐渐下滑。想让中国白酒在国际市场畅销首先要让白酒文化走出去。本文分析了中国白酒文化的出口现状,指出当前白酒文化“走出去”面临的机遇,并从多角度分析给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白酒文化;走出去;对策
一、白酒产业出口现状
(一)白酒行业的出口状况不容乐观
根据海关总署的数据,在2011年和2012年白酒出口量分别同比增长了49.5%和47.4%。从2013年开始,增长率下降到12.8%,到2014年出现了负增长为-5.4%。而在15年提高到了19.2%,之后16-19年下下降到5%(图1)
从近三年出口区域看,中国白酒最主要出口到韩国和中国香港(表1)
注:本表仅摘取了近三年中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数据中高于1%的数据。
中国白酒出口额占世界烈酒的出口总额的比重还非常小。在2019年中国烈酒进口金额为16亿美元,而出口仅为6.65亿美元。
烈酒通常被习惯分为七大类:琴酒(金酒)、威士忌、白兰地、伏特加、朗姆酒、龙舌兰酒、中国白酒。
這些烈酒中除了中国白酒,不仅可以直接饮用,还常用来做其他配制酒的基酒。中国白酒因为为高香酒,香气浓烈难以调和,所有很少拿来做基酒。因此受众比其他烈酒的受众小。白酒因酒精含量高甚至被误认为是酒精。而白酒独特的香味也让他们难以认同。许多外国人尝试中国白酒后对白酒产生很多负面评价,最常见的负面词汇有:石油味、汽油味……这些评价也容易影响其他国外消费者。
(二)文化差异使白酒文化难以走出国门
在中国,白酒常常作为一种联络感情和增进友谊的工具。中国人喜好劝酒,注重情感接触,结交朋友,从而使白酒的商务化和应酬化形象更浓,酒的品评则处于次要地位。而在外国,更多以酒为核心,对酒更趋于欣赏、品味和享受,以此来得到更好的用餐体验,不注重饮用多少,更不会劝饮。[1]
在国内外年轻人群中,酒水消费愈发多元化。近年来,年轻人尤其喜欢蕴含丰富口味层次的酒精饮料,如鸡尾酒,力娇酒等融合多种口味的洋酒。受社交媒体,影视作品或者网红带货的影响,一些网红葡萄酒、网红鸡尾酒得到了一些年轻人的追捧。而白酒常常仅存在应酬或者送礼的消费中。面向群体小,消费少。
二、中国白酒走出去的对策
(一)迎合消费者的需求
要与社会潮流有很好的切入点,溶入时代前卫时尚元素,吸引新一代青年的眼球,培育新生代的消费者,韩国露酒与碳酸型饮料或啤酒混合而成“炸弹”,芝华士促销时搭配果汁饮料并辅以调配说明、高档白兰地 XO 级的也有不同的时尚饮法,这些做法都值得我们借鉴,另外“鸡尾酒文化”、“吧文化”、“的厅文化”的时尚气息都是要引起我们的注意的。[2]
(二)把握好RCEP所带来的机遇
在2020年11月15日,15个亚太国家正式签署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RCEP)。该协定,扩大了中国的市场,也减少了白酒的出口关税。可以帮助中国的商品和文化走出去。中国白酒应把握好RCEP所带来的机遇。企业应制定好让中国白酒和白酒文化走出去的战略目标,促进中国白酒的对外输出。
(三)对外输出中国文化
白酒文化与中国文化密切相关,白酒代表中国古往今来的历史文化,只有体会了白酒中所蕴含的中国人的文化,才会真正理解白酒,喜欢白酒。引用酒的生产历史或历史典故、名著、名人及美妙古老的传说,让饮者产生敬畏之情、怀古之情、想往之情。[2]例如,对酒类产品的造型、包装、展销、广告、衍生品以及酒厂的建筑、品牌形象、网站等进行创意设计,对与酒相关的诗词歌赋、文物古迹、名人名事、工业景观、农业产品等进行创意开发,推出既保留酒文化韵味和内涵又满足消费者审美、实用、便利、安全、舒适、时尚等需求的高附加值创意产品。
(四)提高白酒的整体质量
企业要不断推陈出新,创新组织模式,建立原材料生产基地,对白酒的原料的生产,酒的酿造,储存,运输和出口等环节全面进行质量监控,做到“可溯源,可保质”。同时政府和行业协会也要加强对企业生产质量的监督,打击违法企业利用食用酒精与香精、甜味剂违规勾兑的方式假冒高端酒后味回甘的口感。
(五)强化政府与行业协会和企业的联系和支持
政府方面,要强化对行业的引导。制定与国际标准接轨的白酒出口行业标准和标识,提高中国白酒在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并为企业提供与国际上的相关行业组织进行交流与合作的平台。
协会方面,要配合政府制定与国际标准接轨的白酒出口行业标准和标识,向政府部门反应白酒行业的难点和白酒生产、加工和企业出口的意愿。此外要监督好企业的生产,加工,提高低中端产品的质量。
企业要提高生产效率,改善技术,将企业做大做强,打造国际知名品牌。
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可以更快地将中国白酒和白酒文化输出到其他国家。
参考文献
[1]孙敬鸿.中西方的酒文化差异背景下国际传播途径论述[J].轻纺工业与技术,2020,49(04):66-68.
[2]杨红文.中国白酒文化的继承与发扬[J].酿酒,2009,36(02):26-27.
作者简介:朱炜杰(2001年12月),男,汉族,福建泉州。本科在读,川北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