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南画的形成与不衰

2021-01-28于润璇

锦绣·下旬刊 2021年3期
关键词:文人画政治人生

于润璇

摘要:南画,特指中国传统文人画。是在中国绘画的历史长河中影响深远且独特的一种艺术形式 ,是中华文明所孕育的特殊文化现象 ,也是中国民族文化特征的鲜明体现 ,更是世界艺术史上的孤例,在中华民族艺术精神的建立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文人画;政治;人生

一、南画的萌芽及其形成过程

文人画的概念确立于明代后期,文人画现象的产生,不仅只存在于明晚以后 ,而是可以追溯到更久之前。要想为文人画寻找一个确切的发轫期,是相当困难的,因为其精神源头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与庄子,到文献记载的元初赵孟頫同钱选所讨论的“士夫画”,再到北宋苏轼所叙述的“士人画”,再至六朝谢赫的“士体”与宗炳的“卧以游之”,都是文人画发展中的重要转折。

中国画在最初的形成时期就受到了两类特殊人物的影响, 一是文人士大夫 ,二是僧人与在家佛教徒 。在中国的历代画家中有不少集文人、士大夫、居士、画家于一身 。这就形成了中国画独特的审美思想和独特的艺术形式 。显示着中国画在世界绘画中的价值和意义 。中国的禅宗由印度僧人达摩传入中国,六传至慧能开创南宗,在元代已经达到鼎盛时期。此后经明、清历代流传不衰 。

南画生于乱世:

中国上下五千年一路走来,经历了无数次的朝代更迭。《三国演义》中对朝代更迭有一句最好的总结就是:“论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王朝衰落的时期,恰恰推动了中国美术史上的一个重要分支——文人画的进程,乱世成为中国美术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魏晋时期魏晋文人士大夫的隐逸,推动了中国文人画的萌芽与发展。元代同样的历史经历使文人画又以全新的成熟的面貌呈现在人们的面前,在中国美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可见文人艺术与政治动荡是脱不了干系的。自东晋开始,文人画观念开始初具雏形进入滥觞期,而这个发轫的源头不得不引归于汉代的政治。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虽然有利于汉武帝巩固中央集权,但是也出现了大量的负面效应。不过新儒学因为重视经学,所以皇家开办了太学,民间也因为蔡伦改进的造纸术,知识的传播也变得更加方便和廉价,教育之风日盛。士大夫阶层都普遍读书认字,以求进朝为官。东汉时期由于汉代外戚专权,孤独的皇帝开始信任一群宦官,宦官大多数都没读过什么书,也不会有什么真知灼见,更不会安邦治国,但是他们的长处就是他们心甘情愿的接受了奴才的这个身份,这点儿是士大夫和知识分子是很难做到的。于是这些政治社会上的变化也反映在了士大夫的绘画中,题材上开始趋于隐逸而形式上趋于沉静。

《三国演义》开篇出现的桓灵二帝——汉桓帝、汉灵帝,这两位皇帝所做的党锢之祸这件事让熟读六经的知识分子,怀揣着遇到明君的那种梦想,却全部都被免了职,终生不再录用 。这次事件让士大夫本来一颗热血的心蒙上了一层霜 ,他们再也不愿意去关心政治,而是投入到艺术和酒精的桃花源里边,去抚慰那颗受挫的心灵。正是因为如此,东汉末年的艺术成就,汉画中的“明劝戒,著沉浮 ”,那种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宗旨的社会化审美理想,那种以帝王、 圣贤、侠客、烈女作为主角的绘画,以事件、情节、姿态为铺成手段的健力型审美意趣的绘画方式,开始逐渐退出美术史的舞台。到了魏晋士夫绘画中就变成了超然世外的名贤高士、卧游畅神的山川林木和茂于神明的才情玄思,与之相应的形式趣味,也从郁勃开张变为沉静内敛,从脱略形迹变为细密精致。随后的两晋士大夫阶层等类似的精神,使得东晋末年的时候一股脑地涌现出数位大师。 顾恺之,他虽然做过小官,但是性格乖张,经常装疯卖傻,在朝堂之外却能画出精美绝伦的 “洛神赋”图 。王羲之, 50岁的时候辞官为后世留下了《兰亭集序》,迄今为止仍然是中国书法的最高标准。陶渊明因而写出《桃花源记》和中国最早的田园诗。谢灵运成为中国山水诗的奠基者,不但如此,它的画至唐代尚有《菩萨》六壁遗世,被著录于《历代名画记 》中。

魏晋文人基本上对于做官兴趣都不是很大,对艺术的热情倒是空前,究其原因:一是被新儒家经学束缚的太久,思想开放之后获得真知的那种酣畅。二是社会动荡,政治昏暗,命如草芥,文人士大夫总是需要一个心灵的支点。

战国时期因为王权衰落,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三国时期新儒学也因为皇室衰落,从而失去了控制力,曾经被埋末的诸子百家再一次浮出水面,其中法家流行语数诸葛亮还有曹操,那些忠实的法家信徒,道家士大夫阶层广为流传,结合实事成为了魏晋玄学。玄学是古代道家经典的一种新的解释,包含了对于宇宙的思考、对于自然的热爱以及在乱世中对于生命的感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虽然艺术家感叹生命短暂,世事无常,但是我们也不能将魏晋风流当做一种悲观厌世的情绪,因为恰恰相反,过去在无聊虚伪的政权下,已经虚度了太多的岁月,所以现在才要更加热爱生命,更加努力的去生活,将重心转移到人的本身,去描绘大自然,去描绘人类自己,魏晋的文人士大夫是在咏生命。李泽厚先生层说“魏晋是人和文的觉醒”。放到西方这个觉醒了就是文艺复兴,魏晋算得上是中国的一次文艺复兴,对待旧的思想,對待自由的空气,对待炽热的生命,对待无限的大自然,当然还有对待艺术都是一次新的开始,也正是因为这些政治上的决策让中国的文人画开始萌芽发展。

二、南画的盛行与人文因素

南画盛于人生 :

中国美术史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位画家被比作“中国的梵高” ——徐渭,他悲苦的一生恰恰造就了他的艺术。徐渭,浙江人,文武兼备。说文,他酷爱绘画习字更喜欢作词写文 ,他的《南词叙录》是中国第一部关于南戏的戏曲理论书 。在武,他曾担任过浙江总督胡宗宪的军师幕僚曾痛打猖獗一时的倭寇势力 。但徐渭受世人仰敬仰的还是他的画作 ,他的涉猎很广山水、花鸟、人物无一不精,他以笔法简练、奔放、率性、自由而闻名。他的泼墨大写意绘画吸粉无数,更对后世诸如“扬州八怪”、石涛、八大山人等一大批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是中国写意史上一位绕不开的人物,也是中国文人画上一位绕不开的人物 。清代大画家郑板桥曾经专门印了一方印,自称“青藤门下走狗 ”,(“青藤”便是徐渭的号),以表崇拜之心。齐白石看到徐渭的作品后说:“青藤、八大山人、石涛三人的画是我真心佩服的,恨不得自己早生三百年为各位铺纸磨墨,如果他们嫌弃我,我就赖在门口不走,这不也算是人生的一件快事吗?”是的,连郑板桥和齐白石都如此坦言,就能知道大家对徐渭是有多么的尊敬 。就是这样一位被大师们争相推崇的人物, 他的人生之路确是百般凄惨。

徐渭本人有一句诗:“做天下事苦无尽头,到苦处休言苦极 。”这个曾经乡里的神童,年幼经历了父母早亡,导致了他性格十分孤僻,加上排斥八股文,每次考试都不按套路出牌,年近四十了仍然没能中举,后来诚浙江总督胡宗宪赏识,把他招致麾下,可好景不长,胡宗宪被人陷害,徐渭悲痛之余,更担心自己会不会也难逃噩运 ,终日惶恐,精神慢慢有些失常,而后鋃铛入狱七年。可恰恰是这悲惨的人生也成就了他。最能体现他的性格,也最能反映他凄惨遭遇的就是他的《墨葡萄图》,作品是艺术家本人的精神写照,徐渭的画更像是他性格的凝结,人生的经历造就了他笔法的老辣,他擅长泼墨大写意,泼墨大写意它不是一种作画手法,在徐渭的笔下更多地表达了一种“写意不写形”的主张 。简单来说,泼墨大写意是继法上的泼墨,更重要的还是精神上的“写意”,徐渭的绘画成就主要的建立在泼墨大写意上 ,《墨葡萄图》就是其中的经典代表作 。

元代画家倪瓒说过山水画要“逸笔草草,不求形似”,徐渭在此基础上还赋予了一些拙朴的生命力。关于笔法虚伪的笔法很有特点,不仅吸收了前人的用笔经验,还在泼墨写意画里加入了书法,用笔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绘画语言,正是因为徐渭悲剧的一生使得他擅长草书,他用书法来宣誓着自己的不满,他跟明代画家杨珂学习狂草,后来又学米芾的书体,他不仅吸收了前人的用笔,还在泼墨写意画里加入了书法,用笔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绘画语言 。他评价自己是:“书法第一,诗第二,文第三 ,画第四。”草书本就讲究简略的结构,突出书写节奏的灵动,而徐渭的草书就如同他的人生,风格奇异、章法字体变化多端,自己变幻,笔画飞扬,向“天马行空 ”,在他的代表作《墨葡萄图》里,能够强烈的感受到草书的笔法韵味,其中最凸显的就是葡萄的枝干,枝干是以草书比法化成的,线条其走如风,不拘泥于细节,干枯快速的特点与果实、叶片酣畅淋漓的润泽感区别开来,继承在了徐渭狂放的心性,又让整幅画的水墨表现力更为和谐 。

徐渭的用笔是围绕情感而运动的笔随意动,符合中国文人画的审美规范。他的用笔激情豪放,画的物体扭曲变形,带有很强的写意韵味,用情绪来排布比法 ,即兴挥毫。它的画面左上角有徐渭自提的一首诗,字写的非常蛮横:“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宵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忠。”这是徐渭对自己人生的总结,徐渭将心中的愤慨与对命运的不满都宣泄在纸上,洋洋洒洒一副流传千古的《墨葡萄图》就诞生了。诗画结合,浓郁的萧瑟气息扑面而来。这是是他狂放傲慢的性格和贫穷潦倒的人生的真实写照, 更是他心中逸气的抒发。

徐渭一生中画过很多葡萄,都是一挥而就,不求形似 ,一眼看过去还以为是墨汁不小心倒在了画纸上 ,他画的葡萄就像是在诉说着他的性格和遭遇 ,这胡乱的“葡萄”同时也成为了美术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他作为文人画的重要代表,笔下的墨葡萄把“不求形似,只求神韵”的文人画定义发挥的淋漓尽致。徐渭大大开拓了花鸟画题材的表达,引领了文人画画的进程,用泼墨大写意的画法,让有限的物体寄予了无限人生与艺术的关系 ,乱的“葡萄”同时也成为了美术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他作为文人画的重要代表,笔下的墨葡萄把“不求形似,只求神韵”的文人画定义发挥的淋漓尽致。徐渭大大开拓了花鸟画题材的表达,引领了文人画的进程,用泼墨大写意的画法,让有限的物体寄予了无限的情感,验证了正因人生不得已,反而成就盛人生的真理,因此成为了文人画史上又一颗璀璨的明星。

与徐渭的人生经历同出一辙的还有八大山人——朱耷,朱耷与徐渭的人生都很压抑和痛苦。自己在题画诗里说,“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横流乱世权椰树,留得文林细揣墓。"可见,他在画中寄予了他所有的情绪和心思。画就是他人生经历的写照,

《竹石鸳鸯》创作于八大山人生命的最后一年,与他张扬外露的中年时期的作品相比,我们看到的是那种因岁月积淀而反应出的深沉。如果说八大山人的画在他中年时还是"有法而法”,那么在晚年时就是“无法而法”了。

画上的山、石、树、草,看似漫不经心,平淡无奇,但仔细揣摩,却能感受到他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炉火纯青的技艺。八大山人在构图时很爱截取景物的某个部分,这幅画也不例外。右上角的山峰和左下角的巨石分别只选取了一小块,他们相互呈对角线。画面中间大量留白。这样一来,给观者留出了巨大的想象空间。但不止于此,我们再仔细看,右上角山石的轮廓呈现T字型,凹进去的部分,与左下方石头的突出相应,和而留白的空间,我们看到,也是一个“T型。 画面上画出的部分和留白的空间相互作用,形成巨大的视觉冲击,又隐含着装饰性的排布。

因为人生的这种两难,所以他就特别喜爱在画上展示细腻丰富的心思。 这种心思,在他中年的时候,是“白眼向天”的鱼和鸟,是频繁更改的字号,是写成“哭之笑之”的“八大山人”,是纪念明朝灭亡日“三月十九”的屐形印。然而,到了晚年,画面的构图都成了八大山人展示的工具。他一生积累的教育修养、创伤冲突、大彻大悟都被融在了画中的每一个部分。这些文人画凝结了画家一生的心血和对艺术的顿悟,他的情感思想都被蕴含在了那些水墨和线条之中 ,他一生坎坷也仿佛融在了这些文人画中

南画萌芽于政治,盛行于文人的人生轨迹。代代相继于今,经久不衰。中国文人画史,充盈着其他艺术史中少有的阐释魅力,这种魅力发轫于中国上下五千年,也深深的影响着这五千年文化中的每一个人。

参考文献

[1]朱良志.南画十六观.[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7

[2]卢辅圣.中国文人画史.[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5.9

[3]陈滞东.中国书画与文人意识.[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9

(山东省工艺美术学院 山东 德州 253000)

猜你喜欢

文人画政治人生
“文人画”里写春秋
办公室政治
第1课夏商周政治制度教案
当代画家 胡石
人生中的某一天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文人画:内心自省的外在流露
讲政治要防止几个误区
陈洪绶木刻版画中的“文人画”研究
独一无二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