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博物馆建筑设计的独特性

2021-01-28姚佳

锦绣·下旬刊 2021年3期
关键词:建筑

摘要:金沙遗址是商、西周时期古代蜀国的都城遗址之一,被誉为21世纪初中国第一项重大考古发现。本文以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主体建筑为例,阐释分析遗址类博物馆建筑设计的独特性。

关键词:遗址类博物馆、遗址本体、建筑

2001年2月发现的金沙遗址位于成都市区西北部,分布范围约5平方公里,从遗址规模和遗物分析来看,极可能是继三星堆之后成都平原崛起的又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发现将成都的城市建城史提前到距今3000年前。金沙遗址发现后,成都市人民政府高度重视遗址保护,组织专家学者进行论证,划定遗址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是在金沙遗址原址上修建的专题遗址类博物馆,始建于2004年底,占地面积456亩,由遗迹馆、陈列馆、文物保护中心、游客中心和园林区组成,2007年4月正式对外开放。作为遗址类博物馆,保护遗址的完整性、完好性是首要任务,其建设规划要突出遗址本体的重要性和可持续保护性,建筑物内部的功能划分要做到内容和形式的有效统一,建筑与外部环境之间也要做到和谐自然融为一体。本文将从建筑风格、功能划分、文物保护、融合统一等方面对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的现有主体进行阐释和分析。

一、独有的建筑风格——天圆地方,古今融合

遗址类博物馆建筑不同于其他,遗址在先,修建在后,必须以遗址为中心进行规划设计,既要利用建筑设施保护好遗址本体和出土遗物,又要通过规划修建来展示遗址的内容和意义。金沙遗址博物馆的建筑设计充分考虑建筑物与遗迹遗物的协调性,以及建筑物与陈列展示的融合度,遗迹馆、陈列馆两座主体建筑分别位于博物馆的东部和北部,中间以横跨东西的摸底河为界,将考古发掘现场、出土文物展示有机地结合起来,此建筑群设计荣获2008年度中国建筑师学会建筑创作金奖。

(一)“天圆”——遗迹馆

遗迹馆呈半圆形,建筑面积7588平方米,高19米,跨度63米,为秉承《金沙遗址文物保护总体规划》中“保持遗存本体及历史环境的完整性”和“保持遗存本体的真实性、延续性”的宗旨,遗迹馆在建筑设计上最大限度地保存了遗址本体的完整性,将金沙遗址已探明的祭祀遗迹集中区全部覆盖。为严格控制建筑物对文物本体的影响,减少施工对遗址的污染,建筑基础设在无重要文化堆积的点位,馆内为无基柱大空间。同时注重建筑的可逆性,主体结构采用大跨度钢结构,做到文物保护与遗址展示的结合,为保存遗址原貌和开展考古发掘工作提供了保障。遗迹馆外部采用局部玻璃幕墙的设计,使馆内祭祀遗存与馆外自然景观相应成趣。

(二)“地方”——陈列馆

陈列馆呈方形,分为地上两层(局部三层)和地下一层,方形外观与斜坡、斜线元素结合运用,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展厅面积5000平方米。馆内采用大跨度钢结构,形成无柱空间,垂直空度呈现不同高度。陈列馆作为重要遗迹、出土文物的陈列所在,其建筑则始终与展览及展线贴切地融合在一起。设计者力图用简洁的线条、明朗的基调和建筑的透光处理来记录和再现时间的流逝、空间的迁移。陈列馆公共空间利用空間上的高敞开阔和光线的明暗交织,能给观众留下静谧、悠远的空间印象。

二、明确的功能划分——内外有序,相得益彰

博物馆以横跨东西的摸底河为界,划分出遗址中心区、文物核心区和出土文物展示区。其中,遗迹馆为遗址中心区、文物核心区的主体,陈列馆为出土文物展示区的主体。

遗迹馆内部具有明显的遗迹保护和遗迹展示的功能划分,馆内均为保护区域,陈列展示以发掘现场原状展示为主,其间设置了一条能通向考古探方和重要遗存的木质步道,步道两旁栏杆上设置有重要遗迹的发掘、文物出土情况的介绍图版。遗迹馆入口处设置有视屏播放系统,滚动播放遗址发现、发掘及出土文物信息等。馆内四围墙体上设有“图说考古”卡通漫画墙,以生动活泼的形式传播普及考古小知识。四围步道上还不定期设有与金沙文化相关的图片展览等。

陈列馆内部以展陈空间、复合空间以及冥想空间为功能划分,打破了传统博物馆将展陈区、公共空间等完全割裂的格局,将传统的封闭式独立展厅与开放式台地展示结合起来,让观众能在自主参观中体验互动。基本陈列《走进金沙》分为5个展厅:“远古家园”“王都剪影”“天地不绝”“千载遗珍”“解读金沙”,即在展陈形式的“以人为本”理念上,从生态环境、建筑形态、生产生活、丧葬习俗、宗教祭祀、文化背景等多个角度,全面立体地揭示古蜀金沙文明的灿烂辉煌。

三、文物保护贯穿建筑设计始终

文物保护是遗址类博物馆建设施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对不同类别的遗迹采取不同的保护方式,多种保护措施结合实施,以最大限度地保存遗址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在金沙遗址核心保护区,对遗址祭祀区采取局部发掘、现场保护与展示相结合的保护办法,包括搭建保护大棚、加固易损部位、监测现场温湿度等措施;在一般保护区,完成文物勘探和考古发掘后,对小型重要遗迹进行整体搬迁,大型重要遗迹则采取原址地下封存保护,不能在上面建造施工。为实现24小时实时监测,我馆在遗迹馆新设置了遗址本体保存环境数据监测的实验室,通过温湿度、二氧化碳、光照紫外等无线监测设备来自动采集和记录环境数据。实验室位于遗迹馆内侧墙体空间内,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对遗迹本体和遗迹馆整体建筑风格无影响。可见,遗址类博物馆任何建设项目都是以保护遗址为中心。

四、建筑与环境的高度融合、和谐美好

博物馆两座具有现代风格的主体建筑遗迹馆、陈列馆位于摸底河两岸,一方一圆,阴阳互补,刚柔并济,体现古人“天人合一”质朴的宇宙观。鉴于遗址保护范围地势低洼,园林区修建之时对保护范围内地表实施回填保护,并在原土层覆盖垫土,种植银杏、针楠、水杉等大量浅根系珍贵树种,后陆续栽种苗木乔木5万余株,竹林20余亩,灌木7万多株等,园林区花乔品种繁多,绿化覆盖率达80%,实现“自然之美 ,草野之趣”的设计理念。园林区种植大量植被既遮挡了周边建筑,又优化了遗存环境。并对流经馆内的摸底河段进行大规模整治清理,修筑河堤,有效防止洪水对遗址的破坏。

作为国家首批考古遗址公园,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的建筑与环境规划,既做到形式上的和谐自然,又始终坚守遗址本体和出土文物的可持续性保护,以遗址保护为核心,用建筑风貌、环境塑造来展示遗址的历史意义和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金沙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的探索及实践》,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编著,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7.11。

作者简介:姚佳(1981.10-),女,硕士,文博馆员,中级职称,研究方向为文物与博物馆、文化产业。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 四川 成都 610091)

猜你喜欢

建筑
建筑学园(4)
建筑学园(3)
建筑学园(2)
建筑学园(1)
建筑速写系列
让人脑洞大开的建筑
建筑与数学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Chinese Architecture Meets Globalization
想象虚无一反建筑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