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实现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

2021-01-28马卫刚

人民论坛 2021年1期
关键词:新发展格局高质量发展国有企业

马卫刚

【关键词】新发展格局 国有企业 高质量发展

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作出了“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判断,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进一步加剧了世界秩序和政治經济形势的剧变,在此历史背景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准确判断国内国际形势发展新变化,审慎作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决策,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被确定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重要原则,其本质要求是聚焦全球视野、全国范围,突破影响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各种障碍,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以更高的发展质量引领未来的经济运行循环,其中蕴含了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可以说,对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科学认识,是中国共产党对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特别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理论体系的重大创新。

当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全球化与新发展格局的构建

全球化是人类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一种世界现象,古代中国开拓丝绸之路、15-16 世纪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等,都是人类社会经济演化探索中的全球化萌芽。19 世纪末至20 世纪初,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显著特征是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实现迅猛发展,以美国为代表的传统西方发达国家自由贸易经济体系出现分化,特别是苏联解体后美国作为世界经济霸主的日益强盛,在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逐渐出现了全球化体系重构态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场疫情启示我们,经济全球化是客观现实和历史潮流。”“近来,经济全球化遭遇倒流逆风,越是这样我们越要高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坚定不移维护和引领经济全球化。”党中央提出的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国维护全球化的重要举措。

当前世界格局中出现的逆全球化态势是人类历史生产社会化进程的“回头浪”。自二战结束以来,特别是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世界经济在由美欧主导的自由贸易经济体系下迅速扩展,先后对中南美洲、亚洲产生重大影响,中南美洲、巴西的发展和亚洲“四小龙”的崛起,都是这一时代的标志性产物。1997年和2008年分别起源于东南亚和美国的两次金融危机,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逆全球化思潮的滋生;在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影响下,美国进一步掀起了逆全球化的“回头浪”。2020年4月,美国和日本出台相关政策,纷纷支持产业回流本国,美国国会支持美国企业迁出中国,搬迁支出可以计入相关费用抵扣;随后日本政府出台了追加预算方案,包括2200 亿日元资助企业把生产地点从中国迁回日本,235 亿日元资助企业将生产转移到其他国家。马克思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理论认为,劳动社会化过程中由于分工与协作所产生的普遍联系,是生产力社会化的基本存在形式,而美日等国家出台的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政策,割裂了世界分工协作产生的普遍联系,违背了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化大生产规律,将带来人类发展史上生产社会化进程的倒退。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国抗击逆全球化态势、推动生产社会化进程的重要举措。我国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以扩大内需为基础的市场经济行为,并不意味着不再重视国际经济循环,更不是重回“闭关锁国”年代,而是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国内经济供给质量,挖掘消费潜力,进一步畅通国内经济循环,借助于中国的超大规模的消费市场,进一步优化生产资料的科学配置,从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促进世界供应链和产业链的提升,维护全球劳动社会化分工与协作所产生的普遍联系,在提高国内经济循环总量的同时,促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理论的创新实践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格局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指引下,经历了多次调整。从历史上看,新中国成立至今国民经济体系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

一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民经济恢复发展和工业体系基本建立阶段(1949—1978 年)。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的工业基础薄弱。不同于西方工业化过程,它们通过殖民剥削等方式完成早期原始资本积累,而中国只能走独立自主的道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就确立了“156项”工程,这些工程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条件,走上了重工业优先发展道路。为支撑国家工业化建设,在“一五”期间实施了“一化三改”,并在全国实行了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农业集体化的高积累支持全国工业化,形成以国家意志集中资源的计划经济体制,构建起新中国成立初期“有形之手”主导的国内循环体系。不仅国家层面是内循环,大型的国有企业也自成内循环“小体系”,很多企业都有自己的商店、学校、食品工厂等“社会”机构,工人的劳动收入在企业内部就可以循环消费。

二是改革开放初期的国民经济调整阶段(1978—198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将工作重点转向经济建设,拉开了改革开放序幕。在体制机制上,围绕所有制结构改革和市场机制培育,中国开始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市场的“无形之手”在国内循环体系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外汇储备需求也日益提升,“出口创汇”成为经济工作的重点。

三是开放型经济发展格局的构建阶段(1988—2006年)。1987 年10 月,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向党中央提出了《关于国际大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构想》,1988 年初,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党中央要求组织实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把我国沿海开放地带推到国际市场上去参与国际交换和竞争,带动促进我国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1992 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后,国家进一步放松了劳动力流动管制,取消票证制度,住房进入商品货币化时期,取消福利分房政策,同时加速经济体制改革进程,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分税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等重点领域改革,成功应对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逐步融入全球经济体系。2001 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全方位构建起开放型经济发展格局。

四是开放型经济发展格局调整阶段(2006—2018年)。这一时期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成为拉动国民经济的三架马车之一,国际收支长期大幅顺差。同时,国内经济也发生了结构性变化,亟待扩大内需。2006 年的“十一五”规划指出,“要立足扩大国内需求推动发展,把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作为基本立足点”。为应对2008 年国际金融危機,紧急启动了4 万亿投资刺激计划拉动内需。2011 年“十二五”规划进一步强调“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但财政刺激下的内循环不久带来了产能过剩、债务高企等问题,到2016 年重化工业几乎全部出现产能过剩。我国适时推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了经济结构调整,但在“补短板”和“降成本”等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五是当前新发展格局的构建阶段。2018 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并要求“促进形成强的国内市场”。2019 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关注“补短板”。2020 年5 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上提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并在全国“两会”上提出“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又在7 月份企业家座谈会上进一步阐释了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本内涵。2020 年7 月30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新发展格局将成为我国中长期经济政策指导策略,对“十四五”规划也将产生深远影响。

我国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单一国内循环发展到改革开放时期的开放型经济格局,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结构,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实质上就是解决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中商品经济基本矛盾的必然过程,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逻辑。当前我国之所以坚持“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自主开放策略,也正是因为在全球化社会大生产体系中,国民经济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已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融为一体,这一点已与改革开放前的国内经济单循环大不相同,所以必须在开放型世界体系中通过内外循环相互促进,才能保持可持续发展。

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中,深化国企改革,增强市场主体地位,实现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

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市场主体是经济的力量载体,保市场主体就是保社会生产力。”“这些市场主体是我国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就业机会的主要提供者、技术进步的主要推动者,在国家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充分阐明了落实和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对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意义。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中,再次提出了“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全面落实国企改革顶层设计中关于增强国有企业主体地位的政策要求。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伴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化不断增强,但时至今日,我们仍然要强调增强国有企业市场主体地位,一方面是因为我国改革进入深水区,在体制机制上仍然有制约企业市场主体地位的“碉堡”需要攻克,另一方面随着国企混改、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的深化,在强化企业市场主体地位方面出现了新的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抓手强化市属企业市场主体地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也提出了“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的重要目标任务。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现实路径指向是实行分类管理,发挥国有企业的功能;明晰股东权责,维护多种所有制各方股东的合法权益;实行法治管理,完善监督公开的措施。主要任务就是坚持以管资本为主,全面落实国企出资人监管权、企业法人财产权和经营自主权。坚持以管资本为主,归根结底就是科学界定国有资产出资人监管行为的权责边界,充分履行国资监管机构“出资人”主体权责,维护国有资本安全;充分保障国有企业“法人”主体权益,依法享有完整的法人财产权和充分的经营自主权。

统筹兼顾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关系三元结构,为强化企业市场主体地位提供制度保障。在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关系的三元结构中,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都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体制运行中可以具象为企业的主体地位和劳动者的主体地位,维护劳动者的主体地位,也是强化企业市场主体地位的必要条件。在改革的具体路径中,要按照市场化、法治化的原则方向,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的发展规律,尊重企业家和全体员工的首创精神,通过持续的制度创新充分激发企业领导人员和干部员工这些深化国企改革的主体力量。

猜你喜欢

新发展格局高质量发展国有企业
国有企业研究型审计思考与探索
新发展格局下对现代流通体系的思考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世界经济形势与中国新发展格局
“新发展格局”,牵动人心
在新发展格局下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国有企业每5年至少审计1次
1—7月国有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总收入272170.9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