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隧道火灾事故危险性及救援对策研究
2021-01-28秦洪超周俊伟
秦洪超,周俊伟
(河南省驻马店市消防救援支队,河南 驻马店 463000)
近年来,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公路隧道的建设进入了快速增长期。截至2019年,全国公路隧道共有19067处,总长18966.6km。随着公路隧道逐年增多,公路隧道的火灾事故逐渐增加,因此,对公路隧道火灾事故的危险性进行分析,并对此类火灾的处置对策进行研究就显得很有必要。
1 公路隧道火灾的事故特点
1.1 高温浓烟毒气,救援难度大
在公路隧道内发生火灾后,高温浓烟、毒气弥漫,极易造成人员窒息、中毒死亡,研究表明:人体在浓烟毒气中2~3分钟就会有生命危险,这给被困人员疏散和消防员灭火救援造成极大威胁。例如,2019年 沈海高速台州段猫狸岭隧道一货车轮胎起火引燃货物,产生大量有毒浓烟,导致随后驶入的车辆及人员被困,事故共造成5人死亡、31人受伤。
1.2 通道堵塞,人员疏散困难
公路隧道一般处于城市主要出入口,纵深长、车流量大,高峰时段滞留隧道内车辆较多,一旦发生灾害事故,车辆难以调头分流,极易造成道路堵塞、交通中断,致使大量人员被困且疏散困难。
1.3 损失严重,社会影响大
有的隧道火灾往往伴有燃油或化学危险品泄漏,遇火源发生爆炸、燃烧、殉爆,极易引发二次灾害、环境污染和造成重大人员伤亡。例如,2014年晋济高速“3·1”岩后隧道特别重大道路交通危化品燃爆事故,2017年张石高速
浮图峪五号隧道重大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燃爆事故,都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严重的社会影响。
2 公路隧道火灾的处置难点
2.1 侦察难
隧道火灾事故初期,可利用隧道内监控系统掌握现场基本情况。进入猛烈燃烧阶段后,隧道内因为充满大量浓烟,日常监控系统无法看清现场情况,加上隧道内高温、高热环境,消防员无法深入隧道内部实施侦察。
2.2 通信难
受隧道结构、事故点位置及车流影响,现有无线通讯网络在隧道内受到明显屏蔽,公网集群在隧道内部不能正常使用;350M对讲机通信距离不足1km,不能满足现场与后方的连续通信。此外,手语、旗语、灯语等通信手段,受现场环境(黑暗、浓烟、吵杂等)制约,也难以发挥有效作用。
2.3 排烟难
在正常状态下,火灾发生初期,隧道内射流风机能够正常进行排烟和换气。火灾猛烈阶段,隧道内供电系统可能会受损,射流风机将停止运转无法正常排烟。目前,基层消防站配备的排烟机只能满足小空间、小体量场所的排烟,对大空间、大体量、距离长的隧道排烟作用不明显。
2.4 内攻难
隧道内火灾事故发生后,浓烟、高温、爆炸、有毒气体和隧道垮塌等都直接影响灭火救援工作。隧道内大量可燃物同时燃烧,温度可达到800~1000℃,巨大热辐射百米之外都会令人炙热难忍,加之有毒浓烟和次生爆炸风险,不仅阻碍内攻近战,更严重威胁消防员生命安全。
3 公路隧道火灾事故处置对策
3.1 启动预案、调足力量
(1)公路隧道发生火灾事故后,第一时间上报当地政府,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按照相关部门职责任务,调集公安、应急、消防、电力、通信、环保、交通、卫生等部门积极做好应急救援工作。(2)消防支队全勤指挥部要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并成立现场指挥部和侦察、警戒、通信、排烟、内攻、搜救、保障等战斗小组,及时下达增援命令,统筹调度各方参战力量。(3)调集照明车、排烟车、大功率水罐(泡沫、干粉)车、抢险救援车、移动(遥控)水炮、高倍数泡沫及发生器等消防车辆装备;调集各类侦检、通信、防护、警戒、堵漏器材;调集油料车、移动供气车、供电车、宿营车、餐饮车、淋浴车等战勤保障车辆及物资。
3.2 交通管制、警戒疏散
(1)交警部门对事故隧道区域进行交通管制,已上路的车辆分流;派出巡逻车辆进入路面巡查,督促路面车辆尽快就近下道,尽可能确保双向无社会车辆滞留;发布社会公告,制定临时交通管制措施和路线,确保救灾通道畅通。(2)消防力量到场后,在距离事故地点500米处开始实施警戒(雨、雪、雾等恶劣天气或夜晚,警戒距离应扩大1倍),在后方500米、200米处,各设置1名警示人员(携带发光棒、警示旗或警示灯),提示后方来车减速避让。(3)遇有危化品泄露,协调公安、路政等部门设置警戒线,封锁事故路段,并根据泄露情况适时调整。(4)灾情处置完毕,疏通两端入口的交通,开启应急救援通道,保证消防救援车辆人员通行,疏散周边群众。
3.3 侦查检测、排烟降温
(1)侦查小组携带侦检仪器进入现场,借助隧道监控视频或者询问知情人,查明事故位置,被困人员的位置、数量和进攻、救人的途径方法,掌握隧道内部设施的运行情况。(2)对火灾事故进行定性和定量,并确定其扩散范围、燃烧方向,查明燃烧或泄漏物质理化性质和下部处置措施。(3)要第一时间启动固定式排烟风机,为人员疏散救生和灭火行动提供保障。(4)第一时间使用大功率消防车、移动水炮对起火区域进行喷射压制、排烟降温,梯次掩护、逐段推进。
3.4 内攻近战、现场供水
(1)等级防护。作业人员根据危险源性质和控制区域划分,确定防护等级,搭建全面洗消站,分别设置人员和车辆器材洗消点。(2)内攻人员尽量精简,备足空气呼吸器、隔热服、避火服等特种防护装备,合理位置设置排烟和水枪阵地,防止烟气和火势蔓延至相邻隧道。(3)在火灾区域,应结合实际,采取直接灭火法、转移处置法、封洞窒息法、高倍数泡沫灌注、注水排险法等灭火战法。(4)存在危化品泄漏爆炸危险的,应根据灾情实际,科学运用稀释防爆、关阀堵漏、冷却控制、堵截蔓延、倒料转输、切断外排、化学中和、泡沫覆盖、浸泡水解、放空点燃、洗消监护等方法进行处置。(5)现场供水,优先利用隧道自身建设的消防水池为隧道内消防管网补水;在隧道口挖掘集水池,使用大功率手抬泵抽水,利用附近溪流、河流为消防车提供水源;利用远程供水系统,采取接力供水的形式保障火场用水;组织手抬机动泵、浮艇泵等抽吸水设备和大功率水罐消防车形成接力供水。
3.5 通信保障,洗消撤离
(1)消防通信保障分队利用地质灾害应急通信系统自组网语音图像基站、架设无线中继设备及手持终端完成隧道通信;临时架(铺)设有线通信线路确保隧道内外信息畅通,并引进3D建模定位、单兵局域组网设备,加强内攻战斗员的行动状态掌握。(2)根据危险源性质,正确选用洗消药剂,对作业区域内人员、车辆、器材进行全面洗消,协助有关部门开展污染场地清洗。在危险区和安全区交界处设置洗消站,对轻度、中度、重度中毒人员,在送医治疗前必须进行洗消。(3)对人员装备洗消后,集合人员,清点人数,收集、整理器材装备,撤除警戒,做好移交,安全撤离。
4 结语
本文在分析隧道火灾危险性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提出了此类火灾的救援对策,希望能为隧道火灾事故中的灭火救援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