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年来党内政治生态研究的逻辑进路及其路径优化

2021-01-28

社会科学辑刊 2021年3期
关键词:政治生态

张 伟

政治生态理论萌生于生态学、生态政治、系统论等理论。生态社会主义、生态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由主义等的发展推动了生态学与政治学、系统学的融合。20世纪60年代,行政生态理论和政治系统理论相继提出,二者都强调一个国家的政治生活与其社会、文化和历史密切相关。1987年,王沪宁出版了《行政生态分析》,强调政治、社会、文化之间相互的影响。〔1〕1997年,王邦佐等先后探讨了中西方政党制度的社会生态,强调了文化、经济、社会等对政党制度的影响。〔2〕中共十八大以来,围绕习近平同志对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以下简称重要论述),理论界从理论、实践、历史等层面展开了理论的建构,为把握其学理性、系统性和实践性提供了参照。

一、近年来党内政治生态研究的理论逻辑进路

理论界依据重要论述对其内涵、要素、机理、主要内容及其意义等开展了理论探索。这一逻辑进路不仅从不同角度界定了党内政治生态的内涵,还从制度、组织、价值和环境等层面分析了党内政治生态内涵的主要要素、内在机理以及重要论述对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重要意义,在实质上形成了一个理论框架,为研究和分析党内政治生态建设问题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

1.界定党内政治生态内涵。由于不同学科在研究范式、侧重点以及对政治本身理解上的差异,形成了政治系统论视阈下的状态论,党风、政风、社会总体面貌说以及综合二者的内涵界定。2019年1月,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党内政治生态内涵作了明确阐述,学术界对内涵的界定由分散走向统一,理论体系的建构进一步合理化。其一,政治系统论视阈下的状态论。这一路径将党内政治生态理解为政治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状态。其中,许耀桐认为党内政治生态是指在党的政治系统内各个政治行为体之间,以及政治行为体与政治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政治运行的环境与状态,是党风的集中体现,反映党的整体政治面貌。〔3〕包心鉴在《“四个全面”:当代中国政治现代化的新境界》中认为,党内政治生态是指政治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政治系统与其他社会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所形成的生态联动,是一个地方或一个领域政治生活现状以及政治发展环境的集中反映。靳志强在《论政治生态及其治理路径》中认为,党内政治生态是政治主体与政治生活其余要素之间的关系结构、运行方式以及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与状态。其二,党风、政风、社会总体面貌说。这一观点认为党内政治生态是党风、政风、社会风气在党内的综合表现。其中,韩庆祥在《政治文化、政治生活和政治生态的内在逻辑》中认为,党内政治生态是党的整体政治风气和从政环境。杨绍华认为,党内政治生态综合体现了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集中反映了政治发展环境和政治生活状况。〔4〕孙照红同样认为党内政治生态是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的综合体现。〔5〕其三,“状态论”和“面貌说”的结合。有学者将上述两种观点相结合,试图更多元地呈现党内政治生态的内涵。谢金峰认为广义的政治生态是指社会政治生活的宏观环境,是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综合反映。狭义的政治生态是指党内政治生态,是党内各政治主体的生存环境与发展状态,是党内政治制度、政治文化和政治生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6〕桑学成、周义程在《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概念辨识与着力点考量》中认为,党内政治生态是广大党员干部的党性、觉悟和作风的直观反映,又是社会中党风、政风和世风的综合体现。整体来看,上述学者以习近平关于党内政治生态内涵的阐述为基础,对其基本内涵作了明确界定,更为清晰地呈现了相关概念。政治系统论视阈下的状态论从政治系统诸因素及其与其他系统之间的关系出发,将党内政治生态视为这些关系相互作用的状态,强调政治系统、要素的相互作用和整体状态。党风、政风、社会总体面貌说将其内涵限定在党风、政风、社会风气及其综合表现上,侧重的是三者整体的风气和环境。第三种论述则是二者的综合。《意见》明确指出了从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突出政治标准选人用人、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五个方面建设政治生态。这不仅明确了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基本路径,也集中体现了其基本内涵,扩展了此前的相关认识,是界定基本内涵的一个规范。因而,内涵的界定应以重要论述和《意见》为遵循,既从政治系统各要素相互作用的关系状态着眼,也应突出中国共产党组织结构、价值观念、运行机制等的特定性和系统性。

2.阐明党内政治生态的要素、机理和特点。要素是党内政治生态所含括的主要因素;机理是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机制与逻辑;特点是党内政治生态在特定文化传统、时代背景和政治框架中所展现的相对独特的面貌。学术界力图通过这些内容的探讨,更为全面、系统地认识和把握党内政治生态。第一,主要要素。宫铭、董学文认为政治行为主体、运行机制和政治文化建设构成了党内政治生态的三大要素。〔7〕王桂兰、马泽放认为政治生态可分为政治内生态与政治外生态。〔8〕孙萍、赵海艳认为党内政治生态与网络不断融合,形成了由网络政治主体、网络政治环境、网络政治规则和网络政治过程四个要素构成的网络政治生态。〔9〕第二,内在机理。齐卫平认为党内政治生态与党的作风、党内政治生活、政治生态之间的关系形成其演化逻辑。〔10〕王立峰、潘博在《政治系统论视角下新时代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研究》中认为,党内政治生态的内在机理是:输入——外部环境施加影响的基本路径;转换——党内政治生态的自身调适;输出——党内政治生态对外部的影响。周良书、王杨认为党内政治生态自我净化的机理包括自稳定机制、反馈调节机制、自组织机制。〔11〕这些研究在实质上阐述了政治主体、政治制度、政治文化等诸要素如何联系、如何相互作用又如何有机统一的问题,洞悉了党内政治生态何以如此的内在机理。第三,基本特点。靳志强在《论政治生态及其治理路径》中认为,党内政治生态具有时代性、层次性、系统性和示范性等鲜明特征。任剑涛认为注重政治与环境的关系,凸显政治环境中的重大问题及其机遇是党内政治生态的重要特点。〔12〕这些研究实质上阐明了党内政治生态在中国特定文化传统、历史经验以及新的时代背景中,在系统诸要素、内在机理、整体风貌等层面所展现出的特征,是认识和把握其内在属性和本质要求的关键。

3.阐述重要论述的内容、背景和意义。重要论述不仅总体上指出了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主要着力点,还阐明了其理论渊源、历史经验和实践路径,是学术界研究党内政治生态建设问题的纲要。因而,部分学者对重要论述的内容、背景、特点、逻辑和意义展开了研究,力图通过这一研究,理清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研究的理论轮廓。第一,对重要论述内容的阐述。三内容说认为重要论述围绕着实践之维、主体之维和制度之维三个维度开展。〔13〕四内容说认为重要论述的内容是:从转变作风入手、用反腐败重塑政党形象、坚持制度治党和坚守精神追求。〔14〕邵景均认为重要论述阐述了反腐败的逻辑起点、领导力量、依靠力量和战略策略。〔15〕五内容说认为重要论述的内容包括: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抓住“关键少数”、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抓住建章立制。〔16〕第二,对重要论述形成背景和主要特点的解读。段勇、何莹认为重要论述是继承性与创新性、历史性与时代性、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17〕第三,对重要论述内在逻辑和重要意义的论述。李景平、程燕子认为重要论述回答了反腐倡廉建设谁来推进、最终推进什么、如何推进的问题。〔18〕总的来看,理论界从重要论述的内容、依据、特点、逻辑和意义等方面着手,力图阐释出其理论性、体系性和逻辑性,构建一个学理性的理论框架,促进其理论化、体系化,为学懂、弄通、做实提供必要条件。

二、近年来党内政治生态研究的实践逻辑进路

实践逻辑进路围绕党内政治生态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解决路径及其重要意义而展开。这一逻辑进路关注的是理论建构的实践向度,既是理论框架本身的构成部分,也是理论阐释实践、反映实践、指导实践的具体体现。

1.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主要挑战。分析党内政治生态建设面临的挑战是探讨建设路径的前提。学术界从思想、文化、制度、机制和环境等层面探讨了党内政治生态建设面临的挑战,也在实质上阐明了这些挑战的主要诱因,为针对特定问题及其原因提出合理的路径奠定了基础。这一研究主要有两种逻辑理路,包括对单一因素和对综合因素的研究。单一因素研究阐述了腐败、互联网和基层治理等问题对党内政治生态的影响。腐败论认为腐败行为严重恶化了党内政治生态。如王恩江在《反腐败与政治生态建设》中,从腐败行为削弱制度效力、扭曲社会对政治的认知、导致社会运行机制的部分异化、激发社会矛盾等方面,论述了其对党内政治生态的侵蚀。互联网影响论认为互联网的发展为党内政治生态带来了新的风险和挑战。如孙会岩、郝宇青认为互联网的信息爆炸、去中心化、泛娱乐化和数字鸿沟等特点造成了党内政治生态的风险。〔19〕刘婵君、李明德认为互联网存在缺乏代表性、表达非理性与参与无序性等问题。〔20〕多种因素论主要从制度、风气、思想和社会等多个层面探讨党内政治生态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三因素说认为高官腐败、“边腐边升”“山头主义”是政治生态恶化的突出表现。〔21〕四因素说认为党内政治生态存在部分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淡薄、“一把手”权力过于集中、监督体制机制不健全和党员主体权利虚化等问题。〔22〕桑春红、赵成、王宁宁认为党内政治生态面临着政治生态土壤变质、地方官场乌烟瘴气、“四风”卷土重来和选人用人不正确等问题。〔23〕五因素论认为党内政治生态面临着理想信念发生动摇、纪律规矩执行走样、选人用人导向偏差、权力监督存在盲区和官党治党责任缺失等风险。〔24〕八因素说认为党内政治生态存在着宗派主义、“圈子文化”、好人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贪污腐败和“两面人”等问题。〔25〕

2.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主要路径。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历史实践是这一问题的核心,因而也是学术界理论研究关注的焦点。学术界从制度、组织、作风、文化和反腐败等方面探讨了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实践路径,力图通过此方面的研究贯彻重要论述的相关要求,并有针对性地解决党内政治生态建设面临的上述问题。这一研究分为单一路径研究和综合路径研究两种。单一路径研究有以下几种观点。其中政治生活建设论认为严格的党内生活是良好政治生态的基础和重要保证。佘双好等人认为应从体制机制、政治文化和组织结构等方面严肃党内政治生活。〔26〕打击腐败论认为应严厉打击腐败,营造良好的党内政治生态。阎德民认为只有打击腐败,才能营造良好的党内政治生态。〔27〕互联网建设论认为应以互联网的舆论压力促进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李明德、黄安认为应促进党内政治生态和互联网的良性互动。思想文化建设论认为要立足领导干部思想政治教育,锻炼党性修养。〔28〕马文海认为须破除“圈子文化”〔29〕。唐兴军、刘永泽认为应将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有机结合。〔30〕叶红云、张伟认为应树立政德。〔31〕华世平在《改善政治生态的根本途径》中认为,应推进法治建设、提倡法治建设论、强化权力约束。政治纪律和规矩建设论认为应严明党的政治规矩和纪律,健全党内民主集中制。李敏杰认为应严格党的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32〕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论认为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以廉为基的用人导向”〔33〕。制度建设论认为应加强制度民主化、法治化建设。〔34〕

综合路径研究力图从多个层面构建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合理路径。二路径说认为应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双向发力。〔35〕齐卫平认为需要立足科学的思想和丰富的实践基础。〔36〕三路径说认为应从党内政治行为主体、党内政治运行机制和党内政治文化三方面构建净化路径。〔37〕桑春红、赵成、王宁宁认为应构建法治路径、文化路径和民主路径。〔38〕四路径说认为需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科学配置党内权力、健全监督机制和激活主体动力。〔39〕刘先春、敖小茂认为需从激发党员干部精神需求、完善党内制度规范、培厚党内政治文化、清除党内毒瘤等方面实现综合治理。〔40〕李红军、刘晓鹏认为应加强思想教育、完善党内法规、健全党内政治文化和开展党内政治生态评估。〔41〕五路径说认为应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坚定维护核心、持之以恒纠正“四风”、把党的纪律挺在前面、严惩腐败。〔42〕六路径说认为需抓好制度建设、做好选人用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加大巡视力度、构建政治生态文化和抓住关键少数。〔43〕

3.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重要意义。学术界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探讨了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重要意义。这一研究阐明了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主要成效,为进一步把握哪些措施合理有效、哪些措施需要调整提供了理论基础,并强化了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必要性的认知。一是全面从严治党是良好政治生态建设的必然要求。郑智超认为政治生态的好坏是衡量国家政治是否清明、社会是否和谐稳定的重要标志。〔44〕二是构建良好政治生态是对全面从严治党的促进和提升。这一研究主要集中在政治生态建设对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意义而开展。田丽娜在《全面从严治党才有良好政治生态》中认为,营造良好政治生态是全面从严治党提出的重要目标和必然要求,是党成为坚强领导核心和实现伟大历史使命的政治抉择。三是党内政治生态建设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研究主要集中在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巨大变革的影响。王彩云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生态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独特的政治生态,它植根于中国政治文化的独特性、凝练为中国政治制度的独特性,并突出体现为党和国家政治决策的独特性。〔45〕王永香、任培秦认为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是深入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在要求,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政治保证。〔46〕

三、近年来党内政治生态研究的历史逻辑进路

历史逻辑进路是在梳理特定时期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历史实践的基础上把握其现实启示。这一逻辑进路聚焦的是历史实践所体现的一般规律、基本趋势、影响这一进程的参量和变量,在把握这些因素的基础上探求当前和未来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合理路径。

1.特定历史时期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历史经验研究。虽然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是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明确提出来的,但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都开展了实质意义上的党内政治生态建设。

学术界从历史横切面剖析特定时期的党内政治生态建设,以生动、丰富的历史史料展现了不同背景下的历史实践及其成效,为更深入了解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发展变迁奠定了基础。对大革命时期政治生态建设经验的研究以反腐败和权力监督的经验为主要内容。朱联平认为党和苏维埃政府构建了严格的制约干部权力腐败的监督机制,营造了良好的制度生态环境。〔47〕李文静、谢佳奇认为中央苏区开展了党内监督、群众监督和法律监督等机制构建。〔48〕抗日战争时期政治生态建设研究主要集中在反腐倡廉方面。黄建圣、兰天认为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加强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加强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建设、把领导干部廉洁自律与群众监督结合起来、惩腐肃贪绝不手软。〔49〕延安时期的研究集中于对这一时期影响党内政治生态的特定背景、影响因素及其对策的研究。罗平汉在《延安时期良好政治生态是如何形成的》中认为,延安时期党中央完善法制体系、治理腐败、加强干部的思想教育、健全监督机制,有效促进了党风廉政建设。朱艳艳认为主要经验有:改善民生、保障人权、反腐倡廉、从严治党和突出干部教育。〔50〕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研究仍然围绕着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影响因素、时代背景、主要问题和有效对策展开。孙炳芳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的反腐倡廉建设》中认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反腐倡廉建设包括:通过整党整风运动整顿了干部作风、以集中运动方式持续反腐、通过制定法律法规为反腐倡廉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利用报纸等媒体加强了反腐倡廉建设的舆论引导和监督等。祁刚利认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反腐败实践包括:开展了整风、整党运动,利用群众运动反腐败,抓典型促反腐。〔51〕王祝福认为,过渡时期的反腐倡廉实践包含了运动、制度、权力和教育等多层因素。〔52〕改革开放以来的研究集中在改革开放初期政治生态建设在思想、制度、理念和领导干部等方面的经验。柳宝军认为主要经验有坚持实事求是、坚持让群众满意、坚持围绕中心和服务大局、树立破立并举和扶正祛邪的科学理念、健全制度化和法治化治理载体、抓住“关键少数”等。〔53〕中共十八大以来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政治生态建设在制度、组织、作风和反腐败等方面的经验。陈松友、李雪认为主要经验有:坚定理想信念、严明党的纪律、狠抓作风建设和构建制度笼子等。〔54〕

2.建党以来政治生态建设整体历史经验研究。建党以来,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经历了100年的历史实践,既需要对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实践进行梳理,也需要从整体上把握这一历史实践的基本趋势。许多学者从整体上探讨了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在建章立制、从严治党、反腐败、思想教育和国际合作等方面的历史经验,力图把握其一般性规律,更好地进行理论和实践建设。三经验说认为主要经验包括: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强化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不断探索和完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体制与机制。〔55〕唐凤凰、姚靖认为有内外生态建设耦合、思想教育与制度建设有机结合、人事制度改革和党风廉政建设为抓手等经验。〔56〕五经验说认为主要经验有:坚持思想建党、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坚持严明纪律、坚持反对腐败和加强督导。〔57〕李毓萍认为主要经验有:将思想建设放在首位、高度重视制度建设、狠抓党的作风建设、坚持反对腐败和建立健全民主监督管理机制。〔58〕王传利认为主要经验有:干部以身作则、自觉接受人民监督、探索反腐倡廉的体制机制、坚持“打虎拍蝇”和推动反腐国际合作等等。〔59〕曹普在《九十多年来党开展反腐败斗争的经验与启示》中认为主要经验有:始终把反腐败视作攸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坚持不懈地进行正面教育;夯实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堤坝,除恶务尽施重典;以零容忍的态度惩治腐败变质分子;依靠人民、为了人民,铸成反腐惩恶的强大群众力量;建章立制,大力加强反腐败制度建设。九经验说认为主要包括九个方面的经验:提出从严治党的新要求、进行全党集中教育、讲纪律守规矩、推动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互促进、严格干部选拔任用、实行责任刚性约束、坚持端正党风与反腐败并举、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以及强化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全方位监督。〔60〕

3.关于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有益启示的研究。探讨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历史实践的最终目的是更好地推动新时代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学术界在梳理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从制度、思想、文化和法治等层面探讨了推进新时代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合理路径,为这一实践在当前和未来更为有效地开展提供了理论参照。三内容说认为新中国建立初期,反腐败的启示是:大力推行混合所有制,既消除腐败产生的根源,又保持社会发展的活力;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坚定理想信念,但更要加强制度反腐;要依靠人民群众进行反腐败,更要依法进行反腐败。〔61〕四内容说认为中央苏区建设监督体系的启示包括:必须把廉政建设提高到关系执政党生死存亡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党员干部“不想腐”;完善党内外监督机制,使党员干部“不易腐”;加强以民主集中制为主的制度建设,使党员干部“不能腐”〔62〕。五内容说认为启示包括:必须坚守政治灵魂,构筑拒腐防变的牢固思想长城;规范权力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抓住“关键少数”,建设勇于担当廉洁高效的领导层;相信和依靠群众,充分发挥人民的监督作用;推进依法执政,构建长治久安的政治生态。〔63〕

四、党内政治生态研究的路径优化

理论界围绕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理论体系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但还存在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应对概念和理论体系本身作进一步的深化和拓展,在历史和实践相统一以及诸多因素动态性平衡的前提下丰富理论体系、完善实践路径。

1.提升理论的系统性、逻辑性和实践性。当前,理论界从概念、要素、机理、问题、实践举措以及历史经验等方面,对重要论述和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政策法规作了诸多阐释和解读,也对实践路径和历史经验作了诸多探索,逐步勾勒出了党内政治生态理论体系的基本轮廓。但是应该看到,这些探索分割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学科范式,缺少系统性、逻辑性,又进一步限制了其实践性。党内政治生态理论体系的构建应在准确理解其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将要素、机理、问题、实践举措以及历史经验等融合为一个有机联系的理论体系,使之既能关涉党内政治生活、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党内政治文化、选人用人标准和清正廉洁等要素,也能关涉经济发展、社会思潮、社会结构以及国际环境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呈现出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价值取向、方针政策和合理路径等,使之能完整、深刻地呈现出重要论述所内含的思想理论,亦能为其实施提供理论参照、解决方法和实践方案。

2.增强实践路径的体系性、合理性和有效性。理论界从政治生活、政治纪律、互联网生态和思想文化等方面,以单一或多种路径综合的形式,探讨了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路径,为其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但是应该看到,由于对党内政治生态内涵认识的不尽一致,路径探索缺少体系性、合理性,其实践效用也多少不一。应通过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和战斗性,严肃党内政治生活;通过增强纪律意识和规矩意识、维护中央权威、维护党的团结和遵循组织程序等,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通过树立良好政治风气、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弘扬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通过建立干部识别和评价机制、匡正选人用人风气、严格执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纪实制度,突出政治标准选人用人;通过严惩腐败、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健全巡视制度等,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应以这五个方面为依据,不仅对每一种路径进行深入探索,也不断增强其实践的体系性、协同性,使五者有机统一、相辅相成,并创造其实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条件。

3.在路径探索中坚持历史与实践相统一。当前理论界对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研究多侧重于对当前领导人讲话的解读、当前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意义和路径等,缺少历史实践的整体研究,部分涉及历史的研究,局限于反腐倡廉、纪律建设和作风建设等具体领域,整体考量不足。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随着党情、国情和世情的变化,不断推进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由最初的依靠单一的法律和群众运动到初步制度化和“运动式治理”的双重发展,由制度、思想、作风、组织和政治等方面不断规范化、制度化到党风、政风、社会风气协同推进,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在理论体系、方式方法、实践途径等方面不断完善和发展。因而,梳理其整体历史发展脉络,洞悉党内各要素及其与社会环境和国际环境的内在逻辑,把握其历史进程一般性趋势及其变量和参量很有必要。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哪些是影响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特定因素,哪些是一般性因素,哪些因素及其影响方式和影响程度在新的党情、国情、世情背景下发生了变化,哪些因素需要规避或者创造,以此探讨当前和未来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着力点、一般范畴和创新方式等等,在百年历史的大视野下探求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理论体系及其长效机制。

4.把握路径探索的动态性平衡。党内政治生态建设虽然致力于效率的提升、腐败的打击、风气的净化等问题和挑战,但是要看到有些问题和挑战是特定时代的思想观念、历史条件和国内国际环境等因素的局限所致,有些则是与新的发展、新的改革、新的增长相伴生,其存在条件、发生前提有着一定程度上的历史性、共生性和必然性。建党以来,中国先后经历了封建主义、官僚主义和人民大众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主要矛盾、人民群众日益发展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以及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的美好需要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矛盾。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过程是不断应对这些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过程,是动态性的平衡。与此同时,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所面临的一些问题,是中国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环境和体制机制完善进程等诸多因素共同所致,这些问题的解决也是动态性的过程。这就需要理论体系的构建不是要实现绝对的、所有问题的解决,而是如何在发展需要、改革要求、群众诉求、公平正义与法律权威、政府效率、权力监督和制度完善等之间的动态性平衡。既要致力于问题和挑战的应对,又要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整体视野下考量措施的选择、条件的创造、障碍的规避,同时也要在短期、中期、长期的发展视野下考量措施实施的步骤、先后和轻重。

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障,也是百年大变局下中国共产党应对新的风险挑战的重要前提。因而,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理论体系构建有着重要意义。理论体系的构建既要在党的组织结构、体制机制、党内政治文化、社会思潮、社会结构和国际环境中深刻认识其内在逻辑,也要在中国的文化传统和历史经验中对其加以整体把握;既要关注理论体系的逻辑性、系统性,也要关注其实践性、长效性,并随着党情、国情和世情的不断变化而不断完善。

猜你喜欢

政治生态
政治呵护只盯“短处”?——乾 县“政治呵护”重在政治激励
“生态养生”娱晚年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生态之旅
生态之旅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