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数民族地区音乐资源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研究
——以阿坝地区为例

2021-01-28匡勇胜

社会科学家 2021年12期
关键词:阿坝民族音乐融合

魏 晓,匡勇胜

(1.湖南师范大学,湖南 长沙 410081;2.成都师范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0)

“民族音乐”与“旅游”貌似是不同的类别,但实质上相互之间保持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少数民族音乐资源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对于推动民族音乐保护和传承,以及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旅游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则以阿坝地区为例,来探讨少数民族地区音乐资源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的对策和路径。阿坝地区拥有许多宝贵的民族音乐资源,但是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之下,阿坝地区的民族音乐资源正在受到巨大的冲击,甚至部分民族音乐资源濒临灭绝。而旅游业又是阿坝地区支柱性产业。有享誉国内外的九寨沟、黄龙景区,还有达古冰川、四姑娘山等著名旅游景点,在文旅融合新时代,促进阿坝地区民族音乐资源与旅游资源深度融合、共同发展,对于促进该地区文化繁荣、经济发展、社会进步都有重要作用。

一、阿坝地区民族音乐概况及与当地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现状

(一)阿坝地区民族音乐概况

阿坝地区全称为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属于四川省下辖的民族自治州,各族人民长期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积累了大量优秀的民族音乐资源,主要体现在藏族和羌族两大少数民族,涵盖民歌、舞蹈、戏剧、器乐四大类别。

民歌资源方面,阿坝地区的民歌主要由藏族民歌和羌族民歌构成。一方面,阿坝地区是四川省第二大藏区,能歌善舞的藏族人民擅长用土语演唱习俗歌、酒歌、牧歌、劳动歌等多种民歌,大多都是藏族人民在田间劳动、高原放牧等期间,为了抒发感情、消除疲倦而创作出来的。另一方面,阿坝地区是全国最后的羌族聚居区,形成了较为丰富的民歌资源,包括山歌、风俗歌、酒歌、农事歌等多种类型。民族舞蹈资源方面,阿坝地区藏族舞蹈资源主要可分为2大类,分别是宗教类(羌姆、噶尔)与民间类(谐、卓),民族个性突出、地域特征鲜明。其主要特点是舞姿舒展、曲调优美、曲目多样。每逢佳节之时,藏族人民都会聚集在一起,围成一个圈来跳“巴谐”,或男女相间,或男女各列以排,随着音乐曲调的变换起舞,有时迤逦而行,有时犹如“游龙戏水”一般,让人惊叹不已。羌族民间舞蹈资源大多也是与羌族人民的生产劳动、民间习俗等息息相关,主要分为2大类,分别是羌寨锅庄(沙朗)与祭祀舞(巫舞)。这些民族舞蹈都是起源于羌族先民的祈神仪式,在过去大多都出现在驱鬼治病、巫觋祭祀之中,由于手持道具的不同而分为跳麻龙、盔甲舞、羊皮鼓舞等,主要传递出羌族人民渴望风调雨顺、祭天祈福的美好心愿。民族戏剧资源方面,阿坝地区藏族民间戏剧资源也被称为“藏剧”,其素材主要来自宗教活动、民间说唱、百艺杂技等。“藏剧”最早是从寺院宗教仪式发源起来的,而后逐渐从寺院宗教仪式中“剥离”出来,形成集“唱”“表”“技”“白”“舞”“诵”等多种形式于一体的生活化表演。目前流行于阿坝地区的“藏剧”包括“南木特儿”(也被称为安多藏戏)、“阿吉拉姆”(也被称为西藏藏戏)、嘉戎藏戏等。“释比戏”则是阿坝地区羌族民间戏剧资源的典型代表,有机融合了戏剧表演与祭祀礼仪,表演内容主题大多是基于羌人的生活习俗、羌区的历史故事、羌区的神话传说等创编而来。民族器乐资源方面,阿坝地区藏族民间器乐资源较为丰富,包括打击类民间乐器、吹管类民间乐器、弹拨类民间乐器、弓弦类民间乐器。羌族民间器乐资源涵盖铜铃、胡琴、月琴、羊皮鼓、竹口弦、羌笛等,羌族人民每逢婚丧嫁娶及节庆日之时,都会拿起手中的民间器乐来演奏,这种独树一帜的表演方式让羌族音乐“熠熠生辉”、魅力十足。

(二)阿坝地区民族音乐与当地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现状

1.旅游目的地音乐形象

旅游目的地形象建设是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一环,甚至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打造,直接关系到当地的旅游收入和景区品牌效应。一般来说,在塑造旅游目的地形象时,多只注重对旅游视觉印象的设计,而对听觉印象的设计则比较不重视,民族音乐资源则可以在旅游目的地听觉印象设计上大显身手。比如,在设计旅游路线时,如果能配以民族音乐元素,例如阿坝地区特有的拉鲁、山歌、风俗歌、酒歌、农事歌等,可以起到非常好的“吆喝”效果。近年来,阿坝地区的民族音乐旅游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随着阿坝地区的大型民族音乐剧《辫子魂》在全国各地的成功演出,使得更多地方的人们体会到阿坝地区民族音乐的魅力。不过除了《辫子魂》在塑造阿坝地区民族音乐旅游目的地形象方面发挥作用之外,其他有助于塑造阿坝地区民族音乐旅游目的地的方式比较罕见。

2.旅游节会中的民族音乐

节会是如今最流行、最时尚的,融合了旅游、文化、艺术和商贸为一体的旅游经济活动。在各种旅游节会举办过程中,音乐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国内有很多地方,成功举办融合民族音乐的大型旅游节会,例如河南将豫剧元素融入创造的大型情景剧《清明上河图》,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是国内戏剧+旅游节会的经典案例。云南红河的民族文化旅游节,将云南地区的苗族、彝族、傣族等各个少数民族的音乐舞蹈搬到舞台上,让观众在游玩观赏的过程中,能够体会到少数民族音乐舞蹈的独特魅力。阿坝地区近年来也举办了一系列融合民族音乐的旅游节会,例如阿坝扎崇节、若尔盖盛夏雅墩节、红原大草原夏季雅克音乐季、壤塘壤巴拉节等,处处体现着“以民族音乐为纽带,以节会为舞台,以创新促发展”的民族音乐与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新思路。

3.旅游要素中的民族音乐元素

旅游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产业,民族音乐更是文化的一种直接体现,民族音乐元素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程度越深,相应的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也就越好。阿坝地区依托各类大型音乐节,打造了一批民族音乐特色浓厚的音乐小镇,使民族音乐文化成为阿坝地区旅游产业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和新动力。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们,无论是喜欢民乐的、流行的还是摇滚的,都可以在这些音乐小镇中找到自己喜欢的音乐。音乐小镇让游客在“吃、住、行、游、购、娱”的过程中,感受到最纯粹的民族音乐之美。然而总体来看,阿坝地区民族音乐元素在旅游产业中的融合程度还不够紧密,除了音乐小镇以及一些民族歌舞戏剧表演之外,在打造民族音乐旅游产业链上还有待深耕。需要通过增加民族音乐元素提升游客旅行全程中的文化乐趣,从而提高旅游质量。

二、少数民族地区民族音乐资源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意义

(一)民族音乐资源与旅游融合发展契合未来方向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取得了快速的发展,目前人均GDP已达到一万美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已经实现,转变发展方式和培育新的增长点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国目前已经进入到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新阶段,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在闲暇之余都会选择旅游出行,旅游业在近年来一直保持着高增速且持续增长的趋势。据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公布的统计数据来看,2019年中国旅游业的总收入已经达到了6.67万亿元人民币,虽然之后在新冠疫情影响之下,全球旅游业陷入了一片低迷状态,但随着抗疫形势的不断好转,旅游业也重新呈现出“勃勃生机”。阿坝地区地处川西高原,是被联合国评为全球自然生态环境优美的典型区域,有九寨沟、黄龙、四姑娘山、达古冰川等全球知名景点,自然备受广大游客的“追捧”。仅在2021年“五一”小长假期间,阿坝地区的旅游产业就已经取得了“爆发式”增长,接待游客人数高达165.2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了12.43亿元人民币,仅州属四大景区期间的门票收入就已经达到了2085万元人民币,接待游客23.12万人次,已经远超“8·8九寨沟地震”之前的水平,位于四川省市州前列,民族地区首位。

阿坝地区打造出富有地域特色的旅游资源,无疑会对提高游客的满意度、满足游客的审美需求等均会产生较佳的效果[2][3]。在这方面,全国各地的经验值得学习借鉴,例如,广西百色市文化和旅游局长期以来都立足于挖掘民族音乐资源,目前已经将壮族末伦《壮锦梦》《报春的哭声》《绣球传说》等富有独特艺术魅力的民族音乐资源打造为百色市的旅游特色文化,吸引了大量海内外游客前来参观、游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均较佳。阿坝地区拥有丰富的民族音乐资源,邻近阿坝的甘孜州,一首“康定情歌”就让该地区的声名远扬海外,而阿坝地区实际上有无数个类似于《康定情歌》的优秀民族音乐资源,完全可以在这方面大有作为,取得更可喜的成绩。

由此可见,在当前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深入挖掘风格鲜明、特色十足的阿坝地区民族音乐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将这些民族音乐资源融入阿坝地区旅游产业之中,既可对旅游文化的内涵进行丰富,提高游客的感官体验、审美情趣,又可增强阿坝地区旅游资源知名度,更为重要的是,还可推动阿坝地区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促进当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形成良好的“旅游品牌”[4]。

(二)民族音乐资源与旅游融合发展促进产业升级

民族音乐资源与旅游产业实质上是处于相互促进的状态,一方面,民族音乐资源是阿坝地区人民在千百年的生产生活中所形成的,丰富的音乐特性、繁多的民族乐器、独具一格的歌唱技巧可形成文化产业,凭着独特魅力,诱发游客产生前往民族音乐资源所在地旅游的心理动机,为推动阿坝地区旅游产业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若能有效凸显出民族音乐资源在旅游产业开发过程中的“品牌效应”“文化价值”与“地域标签”,必将有助于推动阿坝地区旅游产业的升级[5]。由此可见,若在阿坝地区旅游项目中妥善加入富有地域特色的民族音乐资源,必然能够更好地吸引游客,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

另一方面,旅游产业又反过来“回馈”民族音乐资源的发展。民族音乐资源的最大属性是“民族的”,但通过行之有效地开展之后能够将其变为“世界的”。大量的实践经验表明:传承和保护民族音乐资源的最佳路径之一就是将其有效地融合在旅游产业中。一方面,民族音乐资源的民族特色与生活气息可突破语言障碍与地域障碍,易于被游客所接受、所喜欢,进而形成较高的经济效益和文化效应;另一方面,当地各级政府意识到民族音乐资源能够给旅游产业带来的巨大利益之后,也会更加重视民族民间音乐资源保护、利用、传承和开发,必然会精心规划、周密组织,必然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形成民间音乐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全产业链,为民族音乐资源营造出了较佳的文化氛围和生态环境,也能够让民族音乐“走出去”,形成文化产业,成为旅游市场中被社会大众“追捧”的明星产品,让民族音乐资源与旅游经济实现“并轨”,这样一来,能够让民族音乐在传承与发展、创新与传播等方面都取得持续性发展。由此可见,阿坝地区民族音乐资源与旅游文化产业实际上是并行不悖的。

(三)民族音乐资源与旅游融合发展彰显文化特色

文化与旅游紧密联系,相得益彰,文化本身是另一类重要的旅游资源,而旅游则是带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最大市场。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可以发展产业的互通性、相融性,促进共生共长、协调发展。文化能提升旅游品牌的品质化、特色化,而旅游则增强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阿坝地区的民族民间音乐是中华文化中最耀眼的地域音乐文化,能够适应旅游发展的新业态、新形势。阿坝地区民族音乐主要是藏羌音乐,它们长期和汉族音乐、回族音乐等其他音乐融合发展、相互借鉴,汇聚成了民族音乐强大的感召力和影响力。阿坝藏族音乐主要有民间歌曲(山歌、劳动歌曲、风俗歌曲)、歌舞曲(四土锅庄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民族乐器等。阿坝羌族音乐歌曲众多,风格多样,动人婉转,令人回味。把这些丰富多彩的藏羌民族音乐资源很好融合在阿坝地区大小旅游景点,开展各种形式音乐表演,开展乐器制作,不仅能让中外游客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内在价值,还能充分彰显阿坝地区的乡土气息、特色文化。

三、少数民族地区民族音乐资源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路径

(一)利用民族音乐资源打造旅游品牌

为了能够给游客带来更深的旅游体验,很有必要针对不同的旅游群体来分类开展旅游营销工作。民族音乐资源本身就是一种贴有“场景带入”“情感融入”标签的载体形式,以其为中心来带动旅游产业的发展,必将取得较佳的效果。若要实现阿坝地区民族音乐资源与旅游融合发展,就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打造出具有特色化的民族音乐资源品牌,待品牌构建之后,再将其与旅游产业宣传结合在一起来带动相关的产品与服务,进而提高旅游目的地的品牌吸引力与品牌影响力,这样一来,既可吸引较多的游客来进行体验,又可推动民族音乐资源的蓬勃发展。例如,福建省厦门市的《鼓浪屿之歌》、海南省三亚市的《请到天涯海角来》、新疆克拉玛依市的《克拉玛依的秋》、四川成都市的《成都》等歌曲均已成为当地旅游发展的名片,阿坝地区要向这些城市学习,把民族音乐资源同州内旅游景区、景点结合起来,同当地民风民俗和风土人情结合起来,让游客在游览美丽自然景色的同时也能够体验到阿坝地区独特的人文情怀、内在价值、独特魅力.。还要通过动态实景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三维仿真技术等现代高科技技术,将阿坝地区民族音乐资源对游客进行直观呈现,让游客更好地体验到阿坝地区民族音乐资源的魅力,去学习、去欣赏、去游览,让阿坝地区民族音乐资源和旅游融合发展,探索一条全新的传承路径。

(二)加强制度建设营造良好秩序

旅游与文化之间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究其本质,文化实质上也是一类重要的旅游资源,而旅游则能够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阿坝地区民族音乐资源是一种地域性、民族性很强的文化形式,将其与旅游融合发展,必然能够推动二者的共同发展。民族音乐资源有利于阿坝地区旅游品牌的“特色化”与“品质化”,而旅游产业的迅猛发展又可提升阿坝地区民族音乐资源的“吸引力”与“影响力”,有鉴于此,务必要加强融合发展保障制度建设,对多方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最大限度地凝聚阿坝地区民族音乐资源与旅游的协同发展合力。首先,各级政府应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众所周知,法律是社会实现长治久安的基本条件,而且民族音乐资源极其珍贵,必须运用强有力的法律手段,规范和引导民族音乐资源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使二者的融合发展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规可循”,让民族音乐与旅游融合规范有序、健康发展,形成良性互动的市场秩序。其次,民族音乐旅游相关机构应与地方政府加强沟通,借助政府的力量完善民族音乐旅游的咨询服务,进而提升民族音乐资源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经济效益。只有政府的参与、支持和重视,可以提升社会对民族音乐旅游的关注。也只有借助政府的力量,才能解决民族音乐资源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土地划拨、资金使用、项目与老百姓的关系处理等关键问题。最后,地方政府应出台更多关于民族音乐旅游的扶持政策,在市场管理、财政投入、人才支撑等多个方面,推动民族音乐旅游产业全面健康发展。

(三)打造主题音乐节推动旅游业特色发展

2002年,第一届云南丽江雪山音乐节在丽江玉龙雪山景区的旷野中举办,这也是全国首次举办大型户外露天主题音乐节,吸引了来自北京、深圳、广州、上海等多地的歌迷前往,目前云南丽江雪山音乐节已经成为国际化的音乐品牌盛典,也让玉龙雪山景区成为“大热门”景区。这一空前的成功让全国旅游市场都受到了启发,主题音乐节就此开启了与旅游业融合发展之路。阿坝州委、政府可以借鉴学习这一做法,将该地区藏族歌舞、羌族多声部民歌、四土锅庄、民族器乐等同大小旅游景区结合起来,举办不同形式的旅游文化节,邀请中外嘉宾前去观赏,举办各种学术会、研讨会、音乐与旅游文化沙龙,通过主题音乐节活动带动阿坝地区旅游业的发展。还可以用原汁原味儿的民族音乐资源为载体,在阿坝地区特有的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之中结合音乐嘉年华活动、自驾营地、音乐主题景区等活动的开展,形成具有国际性品牌地位的旅游产业链,涵盖游客的吃、住、行、游、娱、购等,既能够让游客身心放松、乐在其中,又能够感受到民族音乐资源所带来的艺术魅力,感悟到阿坝地区特有的少数民族文化韵味,进而促进阿坝地区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社会进步。

从目前来看,阿坝地区已经有部分旅游景区开始重视主题音乐节的开发,例如,阿坝地区红原县从2016年起已经举办了多届红原大草原夏季雅克音乐季,仅前三届音乐季活动就给红原县带来了37.8万人次的游客,旅游总收入超过3.12亿元人民币。主办方在音乐节活动的演出形式、活动主题等方面都力争做到精益求精,将民族音乐资源与摇滚结合在一起,让多种音乐元素在美丽的红原草原上进行碰撞与交流,尤其是2019年举办的第四届红原大草原夏季雅克音乐季,还涵盖了藏羌彝原创音乐盛典、藏羌彝原创音乐峰会、中国藏族山歌传承邀请赛,创作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这也为阿坝地区其他旅游景区起到了表率作用,形成了特色旅游。

(四)加强传统民族音乐传承并创造旅游音乐

在民族音乐资源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要积极建立传统民族音乐传承机制,加强对传统民族音乐资源的保护和发展。另一方面可以由地方政府牵头,组织一些理论专家、创作人员和表演人员,加强对阿坝地区传统民族音乐的理论研究,尤其是要注重对传统民族音乐原始文化内涵的研究,去其糟粕、留其精华,既保留了民族音乐的原汁原味,又保证了民族音乐在当今时代的雅俗共赏,这样可以让优秀的传统民族音乐资源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下去。另一方面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以民族音乐资源为基础,创造既符合旅游市场需求,又能够提升阿坝地区旅游目的地良好形象的旅游歌曲。旅游音乐泛指旅游景点演出的音乐,本文所说的“旅游音乐”则是指具有浓郁的民族传统音乐特色,能将民族旅游项目推向文化旅游市场,在游客群体中具有标签化和高辨识度的旅游音乐。换句话说,旅游音乐就是以民族音乐为蓝本而创造的,游客一听就能马上联想到阿坝地区民族音乐或旅游项目的旅游音乐。比如,西康地区的《康定情歌》,以其优美的旋律和真挚的感情感动了无数人,加之后来各类歌唱者对这首歌的再创作,使其成为家喻户晓的四川民歌。《康定情歌》一度成为康定旅游发展的名片。类似的还有云南丽江的“纳西古乐”、内蒙古的《温泉河》等,都是具有极高辨识度、能够带动当地民族音乐文化旅游发展的旅游歌曲。要创造这样的旅游歌曲,首先要加强对本地区传统民族音乐的深入研究,在保留传统民族音乐特色的基础上,挖掘可利用的音乐元素,对传统民族音乐进行再创作。或是将传统民族音乐与蓝调、爵士、Hip-Hop等现代音乐形式融合创作,可以提升民族音乐对年轻游客的吸引力。其次要加强对旅游音乐的线上线下传播推广。比如线下将创作的旅游音乐更好地融入旅游场景,线上则借助互联网新媒体等扩大旅游音乐的传播范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媒介传播渠道更加多样化。阿坝地区的民族音乐有着更加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在网络传播上比其他艺术音乐将更具优势。

结语

总之,民族音乐资源与旅游产业息息相关、并行不悖。要千方百计扩大阿坝地区旅游产业知名度、树立富有地域特色的阿坝地区旅游品牌,那么就需要和当地民族音乐资源进行有效融合、深度开发,切实达到阿坝地区民族音乐资源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双赢效果,最终有效推动阿坝地区社会经济和文化繁荣的良性互动。同时,本文对阿坝地区民族音乐资源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路径的思考,对其他少数民族地区也具有一定的实际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阿坝民族音乐融合
在高一年级音乐教学中深化民族音乐教学的实践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大美阿坝新梦想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瓷玫瑰》
《融合》
高校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挖掘
◉一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