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医学人文素质培育的现实语境
2021-01-28彭恩胜鲍淑芳
彭恩胜 鲍淑芳
1.江西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04
2.江西中医药大学后勤保障处 江西 南昌 33000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这为新时代的医学人文教育提供了基本遵循。强化医学人文素质培育,促进医学生成长为医务工作者的时代新人,是新时代医学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医学不仅是一种科学,更是一种社会事业、社会活动。但是,医学与人文同源共生却没有同根共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医学生人文素质培育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时代性问题。认真分析新时代医学人文素质培育的现状,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时代新人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一、在主体维度上,思想认识逐步重视,但贯彻落实不到位
医学人文素质是医(学)生在医学人文知识、医学人文能力、医学人文精神方面的综合素质。医学人文知识是医学人文素质的基础,医学人文能力是医学人文素质的外在体现,医学人文精神是医学人文素质的核心和灵魂。医学人文素质是新时代医学教育的基础内容,是新时代医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十分重视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国务院办公厅、教育部等部委就医学人文素质培育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件。为推动中医学教育科学发展,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参照国际医学教育标准,于2013年研究制定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中医学专业(暂行)》明确提出了中医学专业毕业生的标准,指出:“中医学专业毕业生应具备良好的人文、科学与职业素养,较为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较为系统的中医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较强的中医思维与临床实践能力,较强的传承能力与创新精神。”2013年教育部等部委《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中指出:要进一步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加强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培养,培育研究生正直诚信、追求真理、勇于探索、团结合作的品质”。2014年教育部等六部委发布的《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中也强调了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指出要“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和职业素质培养。”《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2016版)》指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具备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医学等学科的基础知识和掌握科学方法,并能用于指导未来的学习和医学实践。”办学标准中指出,“医学院校应当将人文社会科学等融入医学专业教学中,重视职业素质的培养。调整并优化课程计划中人文社会科学的内容和权重,以适应:科学技术和临床医学发展,社会和医疗卫生体系当前和未来的需求,不断变化的人口和文化环境的需要。”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中指出:“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医德培养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推动人文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引导医学生将预防疾病、解除病痛和维护群众健康权益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培养仁心仁术的医学人才,强化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加强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这些系列文件从不同维度提出强化新时代医学人文素质培育的要求或重要性。但是,在文件精神的贯彻落实上,存在不到位的问题。一是依托部门建制的边缘化。许多院校单纯地认为医学专业之外的大部分课程都当作是医学人文培育学科,若强化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只需要增设一些相关学科课程即可,认为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就可以培养学生的医学人文素养,也没有对医学生设置明确的培育机制。截止目前,部分医学院校教育机制不健全,没有建立医学人文学院(系),甚至缺乏医学人文教研室建制,相关课程纳入诸如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文学院建设之中,使医学人文素质培育成为医学院校教育的装饰品。二是教育教学实际操作的主观化。在教育部等部委“医学人文素养”学习的相关政策文件内容中,出现的字眼有些是“加强”“应当”“需要”等,更多是非强制性内容,因此一些医学院校对医学人文素质培育的定位就不够明确。同时,怎样“加强”、如何“培育”在实际操作中随意性很大。许多情况下,医学人文素质培育仅被视为是本科生的医学教育内容,研究生培养甚至没有涉及。三是师资队伍的薄弱性。医学人文素质培育者需要多学科知识,医学与人文的双重学识,在教育教学过程能把医学上的医术和人文上的医德的培养结合起来。但是,目前从事医学人文素质培育的教师,要么是文史哲相关专业毕业,要么是纯医学专业毕业。文史哲学科背景的教师缺乏对医学理论知识的掌握,医学专业背景的教师缺乏系统的人文社会科知识和素养。这种知识结构很难发现医学人文的魅力,很难做好医学人文素质培育工作。
二、在客体维度上,培养方案彰显要求,但课程体系不完善
医学人文素质培育就是通过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等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活动,使医(学)生成为具备深厚的人文底蕴、较强的实践能力、真正的仁心仁术、宽阔视野的医疗卫生人才,将医学人文知识、医学人文精神内化为于心,外化于形。医学院校也充分认识到医学教育培养方案在培养医学生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批判性思维、医学人文能力等方面的作用。制定科学的医学教育培养方案,强化医学人文素质培育,有助于培养高素质的医学创新人才。
2013年《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中医学专业(暂行》)指出:“开设中医学专业的院系必须在课程中安排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课程,并融入中医人文精神及中医学专业特色,以适应中医学科发展及日益变化的人口、文化和卫生保健事业的需求。”《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2016版)》规定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课程的基本标准:医学院校必须“在整个课程计划中覆盖下列领域的内容:人文社会科学,特别强调思想道德修养、医学伦理、卫生法学;自然科学。”各医学院校根据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等制定了本校的培养方案。在培养方案中,开设的医学人文素质类课程主要包括医学法学、医学教育与传播、医学哲学、医学伦理学等。就大多数院校而言,在职业价值、行业伦理方面开设的主要医学人文课程包括医学伦理学、行为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在沟通技能方面开设的主要医学人文课程包括医学社会学、公共关系学、公共礼仪等;在批判性思维方面开设的主要医学人文课程包括医学哲学、医学辩证法、医学教育与传播等;在公共卫生服务方面开设的主要医学人文素质课程包括医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卫生法学、卫生保健学、卫生事业管理学等。这些课程中,有些是必修课或限选课,有些是任选课。在培养方案中,许多院校分阶段开设这些课程,在第一阶段即第一学年,主要开设医学史、医学伦理学等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医学人文兴趣。在第二阶段即第二、三学年,主要开设医学社会学、公共关系学等课程,主要培养医学的人际交流沟通技巧;在第三阶段即第四、五学年,主要开设医学哲学、医学辩证法、医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课程,主要培养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整体综合素质。但是,医学人文素质课程体系不完善。一是在课程规划层面上的缺失。文献资料显示,医学院校医学人文素质课程体系缺乏整体规划,对于医学人文素质培育,需要开设哪些必修课程,哪些选修课程,远没有形成共识。在课程的性质定位上,许多医学院校的医学人文课程都是作为限行或任选课存在的,即使是进行医德医风教育的主干课程“医学伦理学”,有些院校居然也是只作为选修课开设,这就直接导致医学生学习医学人文素质课程的动力严重不足。在课程的学时方面,据文献数据查阅得出,医学人文课程的学时数占总学时的10%左右,思政课占人文社科课程的70%左右,甚至有的医学院校达85%,由此可见,医学人文课程的学时数非常有限。二是在课程安排上连贯性的不足。绝大多数医学院校把医学人文素质课程开设在低年级阶段,高年级阶段的学生较为缺乏这方面的课程,临床实习期忽视了医学人文素质的培育。学生到底在什么时期接受哪些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学习,预期达到什么效果都没有明确。医学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在医学人文素质培育的目标、内容和要求有何联系,又有什么区别?如何实现医学人文素质培育梯度式发展?许多院校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并不完全清晰。三是在课程建设力度上的欠缺。在教材建设上,目前并没有系统性的规范化、权威性的医学人文素质培育相关教材。在课程内容上,一些医学院校仅仅重视医学人文概论相关建设,亦或仅仅重视传统文化内容建设,并没有把医学人文素质培育与这些内容结合起来。在国际化上,虽然许多专家学者一直强调医学人文素质培育需与国际接轨,但从医学院校医学人文素质课程设置来看,仍有一定差距。
三、在介体维度上,平台建设稳步推进,但教学方法不新颖
现代医学是科学与人文相互融合的生命科学,若医学人文脱离医学科学,则流为空谈;而医学科学缺失医学人文如同行尸走肉的医学,没有灵魂的医学。医学人文素质培育,则是通过一定的介体,把医学科学与医学人文结合起来,既培养医学生具备精湛的医术,也厚植医学生深厚的人文精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许多医学院校通过多维介体,做好医学人文素质培育工作。除了一般的医学人文素质课堂教学平台、实践教学平台外,还建立了其他一些平台,如建立医学人文素质网络平台,以互联网为依托,做好网上医学人文资源的线上分享工作,与网络深度整合,让学生轻易地的了解和认识医学人文,鼓励他们参与到继承和弘扬中来。同时,根据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目标、教学内容,选取教材典型、社会热点,与学生实际契合起来,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去寻找医学人文精神灵感,让学生在足够的时间中将有意义的医学人文知识收入蘘中。拓展医学人文交流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有些医学院校利用自身学科优势、区域优势,建立医学人文学术交流基地,办好医学人文学术沙龙,构建医学人文交叉学科研究中心等平台,主办、承办国际、国内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相关学术会议,开展医学人文学术讲座;选派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任课教师参加国内、国际相关学术会议,赴国内外名校、科研院所进行研修等,从而不断提升医学人文素质培育的实效性。构建医学人文发展制度平台。为推进医学人文的发展,一些医学院校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医学人文素质培育计划,针对院校发展的弱项、短板,继续深化了科研体制,完善了医学人文科研人员的评价、激励和考核相关制度。个别院校还针对医学人文的发展,制定了一些倾斜政策或制度,提高医学人文素质科研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虽然这些平台建设有序稳步推进,但医学人文素质的教学方法仍然存在不容忽视的一些问题。一是医学人文素质教学模式偏重于理论灌输。理论灌输在一定程度上不可否定是十分有用的教学方法,但是凡事都有个度,过犹不及也。任课教师仍然仅习惯于在课堂上满满地介绍医学人文领域中的内涵深刻思想的理论,竭尽全力阐述这些理论,用经典佐证这些理论。当然,医学人文素质培育,不能缺少医学人文相关理论的学习,不可缺乏对医学知识、人文知识、人文精神的理解。但是医学人文素质培育,不等同于医学人文理论教育,学生除了这些理论知识之外,更多的是从医学人文知识中学懂、弄通、养成医学人文中的理念、价值、情感、态度等。二是医学人文素质教学方式陈旧单一。关于教学方法的改革由来已久,许多高校在职能部门的指导、督促下,不断开展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如PBL、慕课、微课、情景教学、专题讲座、小组讨论等应用于课程的教学之中,但很多流于形式,难见成效。医学人文素质培育的相关课程教学也是如此。而且,医学人文素质培育相关课程学时有限,学生数量众多,许多授课教师面对不同特点的学生一般采取教师讲解、学生记笔记、课程结束后组织考试这种流水线式的方式,医学人文素质培育,更多是从任课教师到学生的单向传送,少有学习困惑、问题困惑的交流与沟通;没有充分关注医学生人文情感、人文精神的领悟,也忽略了对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三是医学人文素质教学方法没有与国家医师资格考试接轨。医学人文素质考核是检验医学人文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也是决定其教学方法的重要因素。合理、有效的考核考查方式有助于实现培育目标,同样激发着教学方法的改革。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包括理论考试、实践操作,既包括医学人文知识的考核,也彰显对医学人文精神、医学人文技能的掌握;既包括医学科学技术的考核,也内涵医学人文素养的考核。但是,目前许多医学院校的医学人文素质的教学方法并没有做到这一点。
四、在环体维度上,人文环境校园凸显,但人文精神不充分
马克思曾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2]大学校园环境的客观物质性始终影响着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医学院校人文环境是医学院校育人成才的精神家园,更是体现医学院校人文精神、文化生活的外部条件。医学院校学生作为未来国家医学人才的储备力量,具备优秀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人文素养是新时代医学人才的基本目标,而人文环境、人文精神是医学事业的载体、医疗行业的灵魂,这也是医学教育的根本之所在。
新时代的医学院校,较为重视医学人文校园环境建设。大多数医学院校建立了医学人文科学馆、中医药文化馆或传统文化馆,以医学人文、中医药文化、传统文化知识为依托,展示医学人文知识、医学人文文化;培养和组建学生讲解团队,定期讲解医学人文故事,分享医学人文启迪,使学生了解医学人文知识,感知医学人文精神。此外,在校园环境建设中最具有直观性的就是医学院校的硬件设施。比如学校广场、学校道路、学校食堂,图书馆、体育馆、活动馆,教学楼、宿舍楼、实验楼,这些场所都是医学生每天学习和生活时间最长的地方。在这些建筑的名称、室内装饰加入一些医学人文元素有助于提升医学生医学人文素养。如学校广场,可名曰时珍广场、仲景广场,学校内部道路路标可取名当归路、防风路等;学校图书馆、学术交流中心前可矗立扁鹊、华佗、孙思邈的雕像等。加入的这些元素都是与场所功能较为符合的人文元素。许多医学院校在各栋教学楼、教室或自习室加入了一些学生耳熟能详、催人奋进的名人名言,促使学生在医学人文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受教育,从而不断提升医学人文素养。通过医学院校校园中的特色文化打造,医学人文景点、校本文化特色、实验室等方面的建设,打造具有医学人文精神、充满医学人文气息的优美学堂。即使如此,仍然有许多医学院校人文精神体现不够。一是缺乏诗和远方的心境。相对来讲,医学院校学生医学科学课程课时多、难度大、安排紧,导致学习医学人文社科时间大为减少。同时,许多医学院校图书馆的图书,涉及医学类的图书包罗万象、一应俱全,而有关医学人文精神的书籍却很少,这也是导致医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众所周知,理想信念是一个人成长成才的动力,它在医学生实践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追求物质技术利益是生存的基本保障,而一些大学生过分强调物质技术利益,对职业追求、理想信念不太关心。甚至为了逃避沉重的、艰苦的医学学业,个别医学生沉溺于虚拟的世界中,满足于当下的快乐,只求眼前的苟且。二是学习人文知识风气不足。要培养新时代全面发展的医学人才,提升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就需要在校风、班风建设中融入医学人文知识、医学人文精神的学习风气。据文献资料分析,目前许多医学院校的校风和班风建设都是侧重于医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忽略医学人文精神的养成。比如一些医学院校的中医学专业的学生,有晨读的要求和习惯,工作日都不例外,但几乎都是朗读中医学领域的经典著作,而且绝大朗读的内容都是经典著作中关于医术、医技方面的思想理论,极少有关于医学人文精神的内容,这导致培养出来的医学院校医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不是令人十分满意的。三是校园医学人文活动少。提升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素质,除了开设相关理论与实践相关课程之外,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学校、学院、学生举办、组织的医学人文活动。医学人文活动有大型也有小型的,大型的医学人文活动一般由学校、学院在重大节日、纪念日时举办,大部分师生参与其中;小型的医学人文活动由学生自行主办,不定期组织。不管是大型还是小型医学人文活动,从策划、组织到具体落实,医学生都需要充分参与其中。但文献资料显示,大多数医学院校的医学人文活动举办次数少,许多学生根本无法参与其中,接触医学人文知识的环境熏陶时间不够,这不利于医学院校的校园人文环境的建设,也不利于医学生医学人文素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