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体育专业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研讨
2021-01-28
江山市体育艺术学校 浙江 衢州 324100
引言
现代人的健康概念应包括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等方面,一个健康的人既要有健康的身体,又要有健康的心理。提高体育生健康水平,加强体育生之间的合作学习精神是教育的基本任务。然而在教育中我们往往只注意对学生进行技术、技能的传授,对学生的培养仅限于机体的生理方面,而很少注意学生心理是否健康,忽视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与引导,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育效果。
1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近几年来,我国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结构,就业方式,分配方式和社会利益发生了巨大变化。
高等教育也进入了大众化阶段,面对这样的变化和各种压力,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急剧上升,他们的心理容易出现困惑和困惑。2004年8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第《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号,其中明确提出:“16号文件明确规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加强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并根据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有必要建立和完善。具有足够的专职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的专业管理机构,积极为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服务,带动大学生健康成长[1]。
随后,2005年1月13日,为贯彻第16号文件的精神,教育部,卫生部和共青团中央委员会联合发布了支持文件。这是加强和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在和将来。当时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2]。
2 充分重视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体育课上的学生性格比较外向、开朗,体育活动中的竞争使他们的性格更具争强好胜的特征,但这并不意味着体育课上的学生不需要心理调节。比如他们不能达到预定的日期,也会表现为悲伤,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从而导致愤怒,敌意,焦虑等心理问题。此外,个体差异也决定了每个人的性格特征是不同的。有些人思想开阔,乐观豁达,有些人则思想狭隘,斤斤计较。面对相同的环境模式,当遇到相同的挫折时,个体会有不同的反应方式。有人擅长于自我心理调节,化解心理危机,使自己的心理始终处于一种和谐的平衡状态;有人则会陷入郁闷、焦虑的漩涡,不能自拔,从而形成心理障碍[3]。
所以,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不容忽视的。高校体育专业要求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领导。应建立一年级一系部一校四级心理健康体系,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活动。体校教育工作者应认真研究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注意其心理不健康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树立健康的新观念,自高本身的素质,掌握基础的心理学知识,深入了解学生,了解学生,及时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并给予正确的指导和帮助[4]。
3 加强体育院校心理健康课程和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体育专业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对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集中辅导等。高校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有一定的优势,一方为体育专业大学生,另一方为体育专业大学生,其专业必修课程包括运动心理学、体育心理学等,学生具有一定的心理学学科基础;另一方为运动心理学等课程的教师,经过一定的培训后,成为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师。开展心理健康课程时,应采取讨论、辩论、演讲等多种互动形式普及全面的心理健康知识,树立一定的心理健康意识,这样可以做到预防或者缓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使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提升。此外,还应提供有关心理学的专题讲座,以进行常规的心理教育。它突出显示了大学生关注的热点和重点问题,如人际交往问题、婚恋心理问题、择业问题等,以灵活、有趣、启迪等特点吸引学生。与此同时,还注意在大学生活的不同时期,针对不同群体,面向初中生的适应与交流心理教育,以及内容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初二学生进行职业心理方面的教育;对经济困难、独生子女进行心理教育等。
作为教育过程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师处于一种主动的地位.起精的主导作用,他们是受过特殊训练的个体,能够以有计划和有计划的方式为受过教育的人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非常专业,对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要求也很高。因此,各高校要培养一批专业骨干教师,这对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关键的。一是要加强对运动心理学等已有基础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再培训;二是要选派有工作经验的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使他们长年在一线工作,对学生的所思所想,了解得更加透彻,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
4 充分认识对体育专业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的重要性
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应将心理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心理咨询。对学生正确的态度和深刻的感情;教师必须真诚对待他人。与学生平等沟通。应该营造宽松的心理疏导环境,让学生敢于把自己的心里话说出来,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帮助他们进行分析,把道理讲透,把事实讲清楚,缓和他们的冲动情绪。通过这种方式,教育者可以根据社会心理学中“蝴蝶效应”的理论,通过同学的一些想法,甚至在发现问题和隐患的时候,也能更好地预测对象的思想动态,洞察其思想的萌芽状态,为了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远见卓识,从而减少因时间冲动而导致的失范行为。
5 结论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的其它内容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德育工作等。也就是说,人的心理是思想政治道德的基本要素,任何一个人的思想政治道德都是以一定的心理机制、心理形态为基础的。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同时也影响着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