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市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以三明市为例

2021-01-28叶宁罗兰芳廖萍艺蔡芳娜

科技促进发展 2020年10期
关键词:三明市市域制造业

■ 叶宁 罗兰芳 廖萍艺 蔡芳娜

三明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三明 365004

0 引言

经过40 多年的改革与开放,中国经济实现高速增长,经济和国际地位有了极大的提升。但随着资源与人口红利优势逐渐丧失,旧有经济发展模式突显出经济增长速度与发展质量不匹配、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加剧各种风险与矛盾的累积。这对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从注重数量和速度转向着重于质量和效率的提升。制造业是强国之本、兴国之基,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与支撑,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物质保障,其发展质量决定国民经济的发展质量。各国的发展经验表明:实体经济的强盛,尤其是发达的制造业是推动国家走向富强的主要驱动力[1]。制造业是振兴实体经济的主体,筑牢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的根基,做强做大制造业,离不开市域制造业的均衡与高质量发展[2]。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造业正处于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坚阶段。从市域经济发展态势看,制造业仍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发展壮大实体经济,重在制造业,也难在制造业[3]。市域制造业作为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转型升级质量决定着实体经济的发展水平、能力和竞争优势。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撑领域,市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与竞争应对尤为重要,如何把握高质量发展要求,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规律,综合考虑经济、产业、社会和生态等因素,合理化配置制造业所需生产要素,优化供给结构、提高产业发展质量、促进环境协同,以提升市域制造业发展能力,从根本上推动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是当前研究的重心之一。

图1 2013~2018年三明市规模以上制造业概况

表1 2018年三明市制造业主要产业情况

作为福建省的传统重工业基地以及中央苏区核心区、全国文明城市、综合改革试验区和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典型示范区,三明市具备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扎实的制造业基础,在制造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发达区域的竞争挑战。随着改革的持续深入,该市的制造业发展缺乏后劲,已明显落后于本省沿海地区,存在较大转型升级困难和压力。在此背景下,尝试由三明市的制造业现状及趋势入手,分析市域制造业演化规律,以横向数据比较和纵向态势分析等手段,确定市域制造业的瓶颈及根源,探索高质量目标下的转型升级策略,提出政策引导、环境匹配和产业链建设等创新发展思路。

1 文献综述

袁晓玲等(2019)认为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是新时代创新发展的要求,是依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创新驱动、实现更高的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益、更合理的资源配置、更优化的经济结构、更注重幸福导向和更绿色环保的发展方式[4]。孙久文等(2020)提出结构升级是解决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动力问题,过去区域发展的动力本质仍未改变,但随着要素红利期的结束,应通过要素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升级推进发展质量[5]。陈旭升等(2020)指出制造业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重心,通过增加规模和低成本竞争的传统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必须提高创新能力引领高质量发展[6]。余典范(2019)通过分析我国的工业化阶段的特点和趋势,认为制造业是工业经济的主体和国民经济支撑,面对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要素价格上升和核心技术对外依存等突出问题,应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单位能源效率[7]。余东华(2020)认为供需错配和中长期供给质量不高是中国制造业的实质瓶颈,加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从而打破资源刚性约束,提高产业增长质量和生态关系,促进产业、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有机统一[8]。辛国斌(2019)提出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只有完善相关体制机制,深化“放管服”改革,才能妥善解决企业成本高、负担重、融资难等突出问题,提升产业发展的实际能力[9]。罗文(2019)分析了我国产业供应链的安全危机问题,应全面提升产业链水平和创新支撑,加速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以促进区域高技术和高质量的发展[10]。

图2 2013~2018年三明市规模以上制造业总产值增长率情况

图3 2013~2018年三明市和福建省沿海地市规模以上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情况

学术界针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全国和省域两个层面,对制造业的创新发展手段、内容、方向和政策支持等有较多研究,但对市域角度的发展研究仍较少。因此,本文从市域视角出发,通过典型地市的制造业发展分析,探索主要市域制造业的发展特质和瓶颈,理清问题根源和要素脉络,推导市域制造业高质量转型升级方式,提出有效政策建议是本文的主要研究目标。

2 以三明市为例分析市域制造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市域制造业得到充分发展,特别是通过吸收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了以传统制造业为主的市域经济发展步伐,整体市域经济产业飞速发展,产业结构向上下游延伸,整体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从三明市的市域经济看,以冶金压延、化工、建材、纺织、机械制造和林产加工为主导的传统产业以及生物医药和氟化工等新兴产业高速发展,已逐步形成以制造业为主体,高技术为动能,各产业协调发展的现代工业体系。2013~2018年,全市制造业总产值和主营业务收入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分别由2013年的2146.31和2169.11亿元上升至2018年的3702.14和3745.88亿元,复合增长分别达11.52%和11.55%,利润总额则由2013年的65.26亿元快速增长至2018年的189.28 亿元,复合增长率达23.73%(如图1所示)。2018年三明市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共有31 个产业,1478 家企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纺织业、金属制品业及木材加工类制品业是主导产业,这6个产业的企业单位数、销售产值、利润总额、利税总额和平均用工人数在制造业中的占比分别高达55.95%、60.21%、70.17%、70.26和58.28%,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一枝独秀,贡献的利润及利税总额高达30%以上(如表1所示)。

进一步分析可见,2013~2018年三明市规模以上制造业总产值增长率由2014年的0.18%大幅震荡下滑至2018年的0.08%,降幅达55.56%(如图2所示),增长动能疲弱。同时,该期间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受益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与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初见成效,呈现出先降后升的态势,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从2015年的最低点1.95%逐渐攀升至2018年的5.05%。但从横向对比来看,其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明显落后于福州、厦门、漳州、泉州、莆田沿海地市和全省水平(如图3所示)。2013~2018年三明市制造业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仅为3.21%,既远低于福建省同期6.81%的平均水平,也低于全国6.53%的平均水平[11]。这说明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市域经济得到优化,但也显现出显著的地域差异,特别是某些地域制造业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能力弱,整体经营效益不高,高质量发展能力亟待提升。

3 以三明市的制造业为例分析高质量发展瓶颈及根源

3.1 整体盈利能力较弱

3.1.1 内生增长动能乏力

就三明市的主要制造业产品分析,主要为粗钢、钢材、生铁、化学药品原药、水泥、人造板、纱、布和机械纸及纸板等传统产业产品,总体呈现资源消耗高、产品档次低,中间产品多、终端产品少,粗加工产品多、精加工产品少,科技含量低产品多、附加值高产品少的特点。在市场日渐转型的情况下,面向传统市场的低端产品受市场冲击大,市场开拓能力受到制约,行业利润率难以提升,可持续竞争能力弱。

3.1.2 生产成本不断攀升

进入经济新常态以来,我国受人口老龄化和房地产商业化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劳动力成本优势由盛转衰,资源与要素约束力愈发明显,能源、土地、原材料价格和劳动力等要素成本持续抬升。产业资本逐利的特质诱发资金“脱实入虚”,虚拟经济的“虹吸作用”对制造业产生显著的“挤出效应”,制造业特别是中小制造企业普遍存在融资贵、融资难的问题。体制成本在高速的经济增长中重新上升,削弱了比较竞争优势,对一向靠成本优势发力的中国经济增长形成拖累[12]。这些综合外部因素不断推高三明市制造业的生产成本,压缩利润空间,制约企业的投资动力和创新激情。

表2 2013、2018年三明市和福建省沿海地区R&D研发投入强度情况

3.1.3 环境保护支出呈刚性上升

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随着绿色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推行,我国环保标准升级、督查力度日趋严苛,已陆续出台了多部环保法规,颁布近800 项环保标准,并深入结合排污许可,出台《大气十条》、《水十条》和《土十条》等法规对企业生产进行规范[13]。这使得高耗能、高污染型制造业缺乏可持续发展空间,成为依靠传统产业为主的三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短板。2018年,环境保护费改税,通过价格手段对环境污染进行整治,征收范围包括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固体废物和噪声等。《环境保护税法》规定了大气和水污染物的应税税率范围,每污染当量的税额范围分别为1.2~12 元和1.4~14 元[14],福建省大气和水污染物的征收标准分是1.2 元和1.4~1.5 元。基于此背景,三明市制造业要进一步调和发展与环境保护间的矛盾,必须加大清洁技术改造和更新等支出,各项环保支出的增加将在短期内给企业带来阵痛。

表3 2010~2018年三明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构成

图4 2010~2018年政府资金占R&D经费内部支出比重

3.2 创新能力弱、层级低

总体来看,以三明市为例的制造业多数产业受制于创新能力弱、层级低等瓶颈,整体产业链仍处于全球产业链分工体系中的低端位置,产品附加值和核心竞争力较低,缺乏定价、议价和话语权;部分产业产能严重过剩,产品和服务与不断升级的消费结构匹配度低,低端供给过剩、高端供给不足的结构性失衡问题突出。据第三次和第四次经济普查数据显示,2013和2018年三明市制造业R&D 投入强度分别为0.63%和0.62%,仅与泉州市相当,与厦门、福州、漳州和莆田存在较大差距,且低于同期福建省0.91% 和1.07% 的平均水平(如表2所示)。

从三明市制造业的创新产出来看,其主导产业主要以策略性微创新为主,即企业研发投入中试验发展经费占比高,却极少从事基础和应用研究活动,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高。2010~2018年,三明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 经费内部支出构成中,试验发展经费始终维持在93%~100%的高位区间,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经费占R&D经费内部支出的比重极低,其中基础研究经费比重近乎为零(如表3所示)。此外,三明市财政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创新支持度由2010年的4.14%大幅下降2018年的0.48%,降幅达88.41%(如图4所示)。企业创新能力薄弱以及当地政府对创新支持乏力,会抑制创新成长的空间与动能,拖累转型升级,阻碍高质量发展,降低经济发展韧性。

3.3 产业集群发展不足

产业集群是指同一产业或相关产业企业在空间上的动态集聚,使企业间可以方便地相互服务并增强对经济环境快速变化和不确定性的应对能力,降低风险[15]。在产业升级加速和剧烈的全球竞争压力下,产业集群的作用和重要性愈加突显,企业必须依托成熟的产业集群,实现产业内生产、技术以及相关资源的共享与协同,加快产业企业间资源与技术的交流、互换、转化和再创新。从三明产业集群情况看,受总体创新能力薄弱、数字化程度低等因素制约,主要产业集群仍处在价值链的低端环节,“低端锁定”现象较为严重。冶金压延、汽车及机械装备、林产加工业和纺织等传统产业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缺乏具备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与产品,相关企业多为空间上的简单集聚,产业链不完整,与省内沿海地市相比产业配套能力弱,产业发展未形成合力,产业集群层次低、发展缓慢;新兴产业间企业关联度差,发展不均衡,生产服务型配套协作的产业群集效应不明显。

3.4 工业园区建设与发展需求不匹配

3.4.1 园区特色不明显

由三明市的工业园区情况可见,传统市域范围园区总体呈现“布局较分散,大数量、小规模,规模经济不明显,生活服务配套能力弱”等特征。各工业园区虽初步显现了特色产业雏形,但主题与方向仍不突出,存在趋同现象,有4 个园区把机械制造作为主导产业,另有2 个园区把生物医药作为主导产业,但总体产业规模小,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对外资吸纳能力和产业竞争力较弱。从入驻园区企业看,企业数量虽多,但缺少具有带动辐射作用的核心企业,总体规模小,8家省级龙头企业仅占入园企业数量的1.96%[16]。从现有入园项目看,存在着传统项目多、高新技术项目少,小项目多、大项目少,粗加工型项目多、高附加值项目少的现象。

3.4.2 产城分离较突出,生活配套服务不到位

优质的工业园区应具备共享型生产性服务功能,支持产业配套与集聚,并提供良好的生活服务配套。如果没有完善的配套,园区就无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无法解决招工难等实际问题,也无法增强企业信心,实现招商引资的良性循环。如三明市的工业园区地位区位条件多处偏僻郊域,远离城镇和生活区,园区内的商业、交通、教育、医疗、文体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足,不仅增加园区职工的通勤时间,也忽视职工生活的便利性与娱乐性。工业与城市生活功能片区的空间分离,在园区工作的人员基于生活成本的考虑往往很难与城区的生活消费产生交集,出现“有业无城”或“有城无业”的困境。由于多数工业园区生活服务配套滞后,入园企业员工吃、住、行不便,就医及子女就学等方面也得不到有效保障,导致中、高端人才引进难、留住难,引进的产业类人才较为分散,导致研发或创业团队的优势和效应欠佳。

4 市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的对策建议

4.1 增强内生动力,优化发展环境

4.1.1 加快新产品和新业态的培育

总体而言,市域制造业应增强发展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引导企业向“微笑曲线”两端高附加值的研发、设计和营销体系进行多元化发展。“老树发新枝”,适时淘汰低端产品,加快产品升级与更新,有效对接与开拓新市场。重视利用先进技术支持制造业优化与升级,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催生新业态,形成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增强内生动力。

4.1.2 创新金融生态环境,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为制造业服务是金融的天职,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市域的金融机构应充分与“互联网+”相融合,整合金融资源,利用网络信用体系,创新网络金融服务模式和服务手段,并加大普惠金融的力度,有效解决制造企业融资困局。通过建立银企政数据共建共享平台,构建企业信用档案,完善企业信用评价体系,梳理并修正信贷投放参考指标。对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信贷投放不能局限于资产规模、营业收入和利润等存量硬性指标与时点指标,而应综合考虑企业品牌、信誉、治理结构、研发能力和发展潜力等因素。对有质地优、有发展潜力,但一时出现资金困难的企业应做好信息沟通功能与双方对接工作,在遵循金融客观规律和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创新服务手段和方法,提供定制融资服务,提高金融服务地方制造业的质与效。

4.1.3 优化营商环境,降低非税成本

全面深化改革抵制并扭转体制成本抬升的势头,创新产业转型升级的营商环境,助推市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市域政府应加大营商环境的优化力度,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降低制造业企业非税成本。一是降低企业创新成本。在兼顾创新主体的灵活性与政府的有效监管的前提下,以鼓励创新和研发投入为目标,推进创新管理制度改革与规范,简化申报和审查流程,降低创新主体过度或不必要的负担。二是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完善放管服改革涉及的相关政策协同,强化不同部门之间的联动机制,提高行政效率。建立健全适应互联网环境下生产许可数字证书管理系统,加强不同区域之间的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结果互认,降低获取生产许可审批的交易成本[17]。

4.1.4 推进高质量绿色协同发展

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应是产业、生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的有机统一。市域范围的制造业应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企业的价值创新与绿色亲和相匹配,倒逼“两高一低”的传统制造企业朝“两低一高”发展。加大设备改造和更新力度,以精益生产方式为载体,注重增值活动,多维度落实节能降耗,减少和杜绝生产中的各种浪费与污染,降低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破坏并提高经济效益。重视数字经济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提升作用,持续推进制造业两化融合,加速制造企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政府应加大奖励力度,鼓励企业使用环保型设备、生产、开发、提供绿色环保产品和服务。

4.2 多举措并举,提升创新能力

创新发展是强市之策,通过提高创新质量提升供给质量,助推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作为市域范围制造业,首先应积极吸取先进区域的创新经验,重视基础和应用研究并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扶持影响创新质量和创新发展的重点项目,引导企业朝数字化研发、数字化创新、数字化服务方向发展,实现“弯道超车”。其次,应大力鼓励并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形成良性竞争压力,迫使区域内其它企业重视研发和技术改进,提升创新能力,推动区域技术创新进与市场有效对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注重发挥新兴产业“搅局者”的角色,通过有效的技术引领,促进技术及创新信息的传播,加速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深度融合,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增长。再者,针对当前企业普遍存在研发资金紧张的问题,可考虑建立可靠适宜的风险投资机制,提供充分的资金支持。最后,注重提高人才供给质量,强化并完善人才激励与人力资本培育政策,促进区域人才聚集,在减少本区域人才净流出的同时完成对外部人才的吸纳。

4.3 推进龙头企业转型升级带领产业集群发展

产业集群具有较强的向心作用,其“扩散效应”和“结构效应”能使企业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更加明确,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专业化生产模式并通过产业内竞争促使产业集聚结构日趋合理化与高级化,产业集聚所形成的集群经济是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市域相关部门首先应加快对当地优势产业的识别、评估和扶持,巩固并提升优势产业的市场和技术综合竞争水平,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其次,重视产业链招商并引导制造业朝服务化转型,围绕加强优势产业的上下游产业配套加速产业集聚与产业集群的形成,扩大“葡萄串”效应,提升产业链价值。最后,依托龙头企业的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努力形成基于技术的产业集群,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推进制造业龙头企业两化融合,通过其带动与辐射作用,补齐产业短板,拉动优势产业整体迈向高端化、智能化,推动先进制造集聚区的建成,带领产业集聚高质量发展。

4.4 加快推动工业园区健康发展

4.4.1 突出重点园区建设

重点园区建设应从顶层设计出发,对工业园区统筹规划、合理定位,在进行产业布局时要充分考虑产业链的内在联系与空间布局。按照“合理分级、突出特色、构建网络,整体集中、合理分散,数字提升、超前规划”的思路,打造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环境友好型智慧工业园。加大招商力度与奖励办法,吸纳高新技术企业和兴新产业企业入驻园区。调整并完善工业园区发展方向,抓好重点园区建设,依据资源禀赋和要素保障差异,明确园区规划边界,“瘦身强体”突出园区特色,合理配套辅助生产服务型产业,促进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化发展,形成规模经济效应。

4.4.2 注重产城融合,提高配套能力

工业园区作为工业化的主要载体,在推动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市域范围的工业园区管委会应努力完善与产业配套发展相关的服务功能配套,建立相应的社会服务体系,搭建公共支撑平台、共享型的生产性服务功能配套集群。注重与生态环境的融合发展,完善配套服务设施,逐步在园区内设立金融服务、商贸中心、职工住房、文教卫体、公共交通等设施以及治安机构,建设企业服务中心、培训体系,吸引员工入园,满足园区内不同层次人群的需求,促进产业集聚与规模经济的形成,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良好的配套支撑,带动高质量产业发展。坚持招商引资与引才引智相结合,建立项目人才引进一体化模式,力争引进一个项目,带进一批人才,实施一个项目,培养提高一批人才,切实通过待遇、事业、环境和感情留住人才。

总之,市域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应该是速度、质量和效益的协调统一。增强内生动力,坚持制造强市,不断优化制造业发展环境;多方重视创新能力与层级的提升,摆脱模仿跟进的路径依赖;补齐产业集群与工业园区发展和建设短板,是三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和关键。只有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才能“壮筋骨”、“上台阶”,有效支撑市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并享受发展的质量红利。

猜你喜欢

三明市市域制造业
三明市海斯福化公有限责任公司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以地方立法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市域没有局外人 治理没有旁观者
林深水美佳人茶香——三明市妇联推动茶文化活动综述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提高初三数学复习课的课堂效率之我见
聚焦三明市获得福建省政府质量奖和三明市质量奖企业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