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前言
2021-01-28金兼斌
金兼斌
2020年的冬至已至,而学刊的冬季号也即将如期审定送印。
本期内容由三个专题共10篇文章组成。第一个专题是“文化走出去”,共有四篇论文,是史安斌教授作为总负责人的教育部哲学社科重大攻关项目“新时代中华文化走出去策略研究”的相关成果,史安斌教授专门为这一专题写了专题导语。这组文章从“当前我国对外传播面临的挑战和陷入的困局”作为立论的基本现实背景,思考我国对外传播工作如何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策略性调整,探索从“跨文化传播”(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到“转文化传播”(transcultural communication)的可能途径。四篇论文在理论和实证方面各有侧重,精彩纷呈。盛阳的论文《全球传播与政治经济学的互构与重校:一种传播思想史的理论评述》,从传播思想史层面,通过对数字资本与信息网络全球化、文化与意识形态全球化这两个全球传播与政治经济学的“交点议题”的探讨,对达拉斯·斯迈思提出的“政治经济学的文化和现象载体”与“传播的结构性外延”两个问题进行回应,对全球传播和政治经济学研究在方法论和认识论上的交叠进行了理论梳理,极有启发性。罗晨和王一戎的论文《媒介接触、价值观与中国在非洲影响力评价》,则把考察的目光投向对我国具有战略意义的“中非关系”上。此前的中非关系研究,主要遵循“国家视角和企业视角”,而罗晨等人的这项研究则基于有代表性的跨国调查数据,即来自非洲晴雨表(Afrobarometer)第六轮2014/2015年的调查数据,从普通民众视角,来探究非洲民众的媒介接触和价值观取向如何影响他们对于中国在非洲影响的评价。张伦、刘钰森、李永宁的论文《中国影视剧海外社会化媒体传播模式分析:以〈延禧攻略〉为例》,选取曾在Google搜索公布的全球电视剧热搜榜排名第一的《延禧攻略》的海外传播为案例,对中国影视剧在推特这一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典型社会化平台上的跨文化传播,从传播主体、传播结构、传播内容和传播效果等方面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采用计算传播学的分析方法,卓有特色。他们的研究表明,杂糅了普世价值的文化内容产品,在对外传播时能够有效弥补“以我为主”的传统国家主体的官方渠道在传播实效上的短板,通过更加柔和温和的方式,实现中国智慧与中国故事的海外传播。相德宝、王静君的《跨文化传播视角下〈流浪地球〉国际媒体传播效果及策略研究》一文,则对中国首部科幻大片《流浪地球》在国际主流媒体和社交媒体的传播效果进行了研究,发现该片的电影叙事成功突破了好莱坞个人英雄主义的叙事套路,通过彰显中国集体主义精神,成功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合作理念传播给世界,实现了中国电影从文化折扣走向文化共鸣。文章认为《流浪地球》海外传播的成功也许昭示着文化传播的一种重要转向,即用共通精神连接海外受众,以引发文化共鸣。
本期的第二个专题聚焦“新闻生产”,由两篇论文组成。张虹的《正在消失的“新闻业”与社交媒体时代的平台内容生产——基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审视》一文,以所谓的“平台资本主义”霸权对中国新闻实践和新闻价值观的巨大冲击为立论起点,认为在平台内容生产的“物竞天择”下节节败退的“新闻业”,固然是平台资本主义利用资本的权力优势和市场逻辑野蛮扩张的结果,但传统新闻媒体自我迷失、自我失守和进一步“去政治化”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作者发出了“从革命年代的‘党性与人民性’到市场主导的‘新闻专业主义’再到‘平台资本主义’,主流媒体流失了哪些重要价值”这一发人深省之问。作者认为,主流媒体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和实践出发,通过重回“人民性”来重塑新闻业的价值与灵魂,也许才是真正的自我救赎之路。张洋的《眼睛与战士:中国战地记者职业文化的话语建构——基于49部战地回忆录的分析》一文,从跨文化的比较研究角度,聚焦一个少人问津的新闻学研究领域——战地新闻业和战地新闻记者研究。文章以从1993年到2019年中国大陆出版的49部战地记者回忆录为基本分析文本,对战地新闻快速发展背景下中国战地记者如何阐释战地报道的意义、如何认知自己的职业角色进行了深入的文本分析,发现对中国战地记者的职业文化,可以从角色隐喻、从业动机、职业技能、伦理反思等四个维度上来进行系统的描摹。
本期的第三个专题是“公共舆论与媒介效果”,共有四篇文章。向安玲、沈阳、何静的《舆论动力学:历史溯源、理论演进与研究前景》一文,聚焦舆论的生成与演进中的驱动机制问题,对舆论动力学的经典理论模型,从跨学科视角进行了回顾梳理,并提出舆论动力学今后四个值得探索的方向。潘佳宝、徐智、魏超的《器官捐献议题的公共讨论:基于新浪微博的语义网络分析》一文,对2019年新浪微博上有关器官捐献话题的相关内容进行语义网络分析,认为借助社交媒体中用户的话语力量,社交媒体在推动器官捐献这类具有复杂性、敏感性、外部性的公共议题如何更好地为公众所了解、理解乃至支持方面,可以扮演新闻报道所不能替代的重要角色。程红和朱博研的《社交媒体、议程设置与后真相时代——佛罗里达大学新闻系Wayne Wanta教授访谈录》一文,是一篇对在议程设置研究领域有丰富建树的新闻与大众传播教育协会(AEJMC)前主席Wanta教授的访谈稿。在与两位年轻中国博士生的对谈中,Wanta教授认为社交媒体的社群属性一方面强化了新闻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但另一方面,社交媒体的传播方式又滋生了虚假新闻以及人们态度的极化,从而导致“后真相时代”的到来。本期的最后一篇长文来自李喜根教授的《网络时代媒体影响力:媒体效果研究视角》。作者围绕如何“深入阐释、恰当评估和有效提升网络时代媒体影响力”这一问题展开了深入的理论思考,解析对媒体影响力有重要决定作用的社会、媒体和受众因素。
2020年这个充满困难和挑战的年份还剩最后10天。此时此刻,冬至前夜,对北半球而言正是一年之中的至暗时刻。对于全球范围内很多人们而言,2020年堪称他们一生中的至暗时刻。虽然我们无法精确预计疫情消退、世界各国人民的生活重回正常轨道的日子,但我们深信,疫情终将过去,一个更加具有韧性和包容性的世界终将到来。我们已经可以感受到转机的曙光在隧道的尽头隐现。
冬季注定是一个告别的季节,而告别过往是为了更加美好的未来。让我们共祝愿世界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