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研究
2021-01-28扬州大学广陵学院225000
(扬州大学广陵学院 225000)
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承担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使命,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而完成此项重大任务离不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系统工程。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重要的两个环节。如何发挥两者作用,在两者良性互动中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是做好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由之路。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统一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思想政工作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念教育、道德观念教育的日常管理。两者侧重不同,各有优势,又互为补充,它们是内在的统一。首先,两者根本目标具有一致性。根本目标都是把在校大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综合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强化他们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其次,两者育人内容本质上具有一致性。其本质内容都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开展管方向、塑“三观”、强精神的大学生教育工作,引导大学生清醒、正确、全面地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的“时”与“势”,坚定树牢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正确认识中国传统、中国特色及中国优势,引导学生在和国际比较中不只是看到差距,更要在纵横比较中看到我国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看到“中国之治”,牢固树立“四个自信”;正确认识时代和历史赋予的责任、使命,实现个人发展与国家建设完美统一;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以踏实的奋斗、恒久的行动实现对未来的构想。最后,二者育人过程具有一致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属于显性思政教育,重在引导大学生“知”;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属于隐性思政教育,重在引导大学生“行”。这既是一个认知、认同、践行的过程,引导大学生达到知行合一。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现实割裂
思政课和学生工作理应有机融合、协同育人,成为学校立德树人的关键一环。然而,现实中因为诸多因素影响,双方处于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的状态,呈现“两张皮”现象。主要体现在,一是思想认识有偏差。普遍存在这样的认识误区,即思想理论教育单纯就是思政课教师的责任,而日常管理教育则为学生管理工作者的工作范围。部门间大多是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二是具体目标设置有分化。高校学生工作大多是以日常管理工作、学生活动代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学生工作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三是教育方法有割裂。思政课教学,常以灌输宏大的理论知识为主,只管讲,不管听,常常出现“台上你讲你的,台下我玩我的”,教学实效性不强。而学生工作的开展,更多的是依赖辅导员以及班主任的管理经验,更多的是坚持不出事的底线,对大学生感到困惑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以及事关个人成长的切身利益问题,不能从思想政治理论的高度给予指导。四是工作队伍有隔阂。很多高校未能在思政理论课教师为主的教学线,以及以辅导员和班主任为主的大学工线之间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机制和交流平台,存在分工不合作、软对立的状态。
三、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良性互动的对策建议
(一)抓住“关键人物”,各施所长,推进全员育人。实现思政课教学与学生工作良性互动,离不开“关键人物”的作用。比如校领导、教师、思政工作队伍、学生干部、党员骨干等。抓住“关键人物”,就是要发挥这些群体的主导作用,提高全员育人的主动性、自觉性、积极性。校领导认识的高度和深度决定了思政工作在学校各层面、各领域落实的力度。必须在思想认识上形成高度统一,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走出“在加强声中削弱”的怪圈,明确各级领导的责任,加强目标管理和责任考核,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学生工作深度融合的高度自觉。教师是实施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力量,一支有着坚定的政治立场、扎实的理论功底、深厚的家国情怀、宽广的思维视野、高尚的师德师风,善于联系实际、了解学生特点的教师队伍,决定了什么人教和教什么内容,是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取得成效的关键。思政工作队伍以及学生干部、党员骨干是第三类“关键人物”,思政工作队伍首先要解决“谁来做”的问题,可采取专兼结合的方式充实队伍;其次可通过建立健全职务职级“双线”晋升等机制,解决队伍工作“积极性”问题。对于学生干部、党员骨干,要通过主题教育、志愿服务、实践锻炼等多种形式,提高他们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发挥他们“朋辈优势”,示范引领作用。
(二)架构“大思政格局”,夯实基础,推进全过程育人。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需要从系统性、整体性和相关性上给予关注的系统工程,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增强思政工作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渗透。要加强组织领导,通过优化顶层设计统筹“大思政”格局,要将思政工作与高校深化改革、“十四五”规划、“双一流”建设等结合起来,做到统一谋划、统一领导,纳入年度工作要点,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同评价,确保思想政治工作说起来、做起来都很重。要强化部门间协同协作,打通思政工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高校各职能部门和教学科研单位要按照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要求,把本部门工作置身于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大局中,嵌入日常的工作中,在“应该做什么”“可以做什么”“有哪些短板”等问题上进一步明晰责任,形成聚焦思政工作的有力举措和重点任务。要聚焦学科建设,进一步加大“课程思政”建设力度,整合校内校外、网上网下课程资源和教师资源,强化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打造思政课程、综合素养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形成纵横贯通联通、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网上网下一体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格局。
(三)突出“核心要素”,打通壁垒,推进全方位育人。课堂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要素”之一。要立足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把“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网络课堂”的壁垒打通,实现三个“课堂”无缝对接和同向同行,消除思政工作的“盲区”。第一课堂是主渠道,既要根据学生特点、兴趣,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抬头率、吸引率,更为重要的是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各类专业教育等课程,充分挖掘各个课程教育中立德树人的宝贵资源。第二课堂是辅助渠道,是润物细无声的过程,通过举办系列主题教育、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融于其中;通过美化校园环境,培育校园文化品牌,营造高雅校园文化等,让学生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感知无声的教育。网络课堂,是适应新时代互联网广泛普及以及师生思想活跃特点的重要渠道,也是当下最应利用好、挖掘好、发挥好的“微阵地”。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和互联网的双重规律,以“互联网+”的模式,通过微博、微信、校园网等新媒体平台,以网言网语,让思政教育既有意义又有意思,既活起来,更潮起来、火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