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艺术与科技视角论《海王》的革新与不足

2021-01-28辽宁师范大学116030

大众文艺 2020年5期
关键词:海王融合科技

(辽宁师范大学 116030)

《海王》作为一部好莱坞大片,在商业上获得了其名副其实的成功,上映之初,就曾一度引起了观影热潮,首周即创下了6亿的票房。其内容、风格与造型上,在电影界与艺术界均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尤其在DC观众基础薄弱的亚洲地区,不仅收获了丰厚的票房,更打破了漫威一家独大的市场局面。本文接下来将从艺术与科技学科的视角论述成就了电影《海王》的革新之处与其在体验上的不足。

一、思维融合是艺术与科技的深层融合

艺术与科技的关系是由来已久的话题,随着不同科学技术领域、学科的不断细化,艺术曾一度与科技渐行渐远。再过去的几十年间,两者又逐渐开始彼此试探,重新构联起各种各样新的联系,艺术与科技彼此融合的趋势也愈发显著。正因溯其始终,才更能够发现艺术与科技融合并不是互相“利用”的关系,它们之间本应存在有一种互补、互需的天然契合性——科学技术需要艺术的创造性与美感;艺术,尤其是未来艺术,亟须其他科学技术学科的理论支持与其逻辑性的思维辅助。

二、东西方文化交融是艺术与科技思维的碰撞

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两者的融合过程也不仅仅是表面上的取长补短、互通共荣,更是彼此思维模式的交叉与碰撞,如分别对艺术或科技有所倾向的地缘性思维模式的交流过程中,也必然会打出新的火花,孕育新的活力,如西方文明孕育下的DC文化与东方的人文精神的对撞,在电影《海王》的演绎中大放异彩。

第一本DC漫画诞生距今已有86个年头,1935年不仅是DC这个IP的起点,更带来了美国漫画第一个辉煌期。DC的成长伴随着美国战后的崛起,几乎每一个角色身上都能看到美国文化的地缘性折射,象征着不同的类型、阶层的美国社会群体,甚至可以夸张地说DC文化就是美国文化。

作为DC本世纪最大翻身之作的《海王》,从未脱离过DC的家族背景。无论是从男主人公的角色形象,还是电影故事基础框架,亦或是《海王》背后的庞大的DC宇宙背景,都完全呈现着西方文化映射下的电影作品该有的样貌。温子仁作为一位浸淫好莱坞多年的华裔导演,正因其深谙西方逻辑思维下的好莱坞电影商业模式,才能驾驭DC的《海王》,保证了该作品在欧美市场的票房。

同时,又因他对东方文化的天生感觉与敏锐,给这部作品注入了新的活力。

大多好莱坞巨制和经典美剧都受西方典型逻辑思维影响,在故事框架、内容情节上均呈现出一番严谨性、科学性的样态,如同《复仇者联盟4》中对时空穿越情节的展开,先是钢铁侠借助莫比乌斯环的形态进行时空跳跃的分析,又有量子物理做其“理论支撑”,一部商业视觉大片就此像模像样地披上了科学的外衣。而《海王》却因导演对东方文化的植入,采用了不一样的思路,借鉴了中国武侠、仙侠、神话中点到为止的“虚空”的意境,给亚瑟与湄拉的跌宕起伏的“旅途”增添了“侠气”“幻想”的色彩。

三、两栖化视觉是艺术与科技思维融合的衍生品

《海王》中另一个与艺术与科技思维融合相关的点,即为两栖化的视觉形态。水有着极不稳定的外形与柔和的质地,相比于以固体形态示人的物质,水显得更难以琢磨,和西方文化表现出的坚硬质感,其心理感受正与其相反,对比之乡,“水”有着较为东方化的柔韧感,仿佛可化百炼钢为绕指柔。

首先,是亚特兰蒂斯人的水下交通工具,在当代潜艇整体流线型的基础上,又增加了鳞状海洋生态化的肌理,不仅在造型设计上表现出仿生学的观念,同时也是当代纯理性产品结构与自然形态的融合;其次,影片中大量的水中建筑、水族生活用品同样在当代产品造型的基础上,增加了“水”或“水中”的既视感,将“水”的感觉,通过视知觉心理转译成视觉形态,融于各个道具的外形设计上;最后,来自于“海洋”的男女主人公自然也有着“海洋”的味道,女主自然微卷的头发,以及并不过于凹凸有致的人体曲线,都从方方面面强化着水的印象。

四、东方智慧是艺术与科技融合不可或缺的基石

DC风靡于上世纪中叶,正是在这美国国际地位渐长,科学技术强势颠覆着整个世界的时期,映射西方神话传说,蕴含西方哲学内涵的DC漫画与那一代美国青少年共同茁壮成长。然而时代在变化、美国的霸权地位日趋式微的今天,绝对的“美国精神”已不符合当代文化的需求,西方思想也逐渐被东方文明所中和,欧美也因全球化的进程在潜移默化中被东化。正因如此,华纳为迎合当代观众如今的审美需求,大量减少了DC作品中的暗黑要素,这不仅是在向东方市场妥协,也同时在向东方化了的欧美观众妥协。这样的妥协,又在一定程度上扼杀着早期DC的文化内涵,因而寻求新的文化概念也是近几年DC一直在尝试的事情,其中表现最好的,自然是《海王》。

东方智慧最核心的内涵就是“不完全”与“不绝对”,就如同东方哲学中的“虚”不是不知或未知,而更多的是一种中间状态,是“实”的对立面,并且相比于“无”与“实”,“虚”才是一个更高的境界与认识,因为其“可变”与“不确定”的内涵,让它拥有了更多的可能,而如今西方,或者东方主流的西化思想都更需要东方传统的“阴阳调和”、“相生相克”、“道法自然”的思维层次与境界,打破“完全”与“绝对”才有可能破之而后立。

五、媒介影像内空间维度膨胀是受科技发展影响

艺术与科技的融合,一定程度上也带动了媒介维度演化,当代的数字影像不仅仅是愈发高清而立体,在其作品内的视觉维度也在不断的加码,其中最为典型的案例,就是前后两部《电子世界争霸战》的对比,前一部中的角逐只发生在平面之上,众人驾驶着类似摩托车的交通工具进行PK,而在时隔二十多年的第二部中,这个战斗上升至了空中,飞行器在立体空间中游走的同时,叠加镜头角度的丰富变化,让这场追逐变的极为紧张而刺激。

同样,《海王》与《电子世界争霸战2》的空中激战,有异曲同工之妙之处莫过于是以“海”作为主战场的几场战斗,同样是在三维空间中的展开,结合水中的浮力与阻力的视觉效果,场景被赋予了更丰富的视觉层次感与视觉动态变化。这是科技在潜移默化中对媒体艺术的深层作用。

美中不足之处在于该作品的后期处理,未能完美呈现所有的战斗画面。亚瑟与弟弟决斗那场戏中,弟弟掀起一块船身碎片攻击亚瑟的镜头,没有加入任何增强维度的视觉处理,既没有如今的好莱坞商业电影标配的利用三维立体技术跃入眼帘的既视感,也没有利用如同《神奇动物在哪里》所使用的的跃幕视觉效果,电影的3D视觉异常薄弱,不仅浪费了3D效果的制作价值,更因为使用3D制式呈像,所必然带来的亮度的弱化,白白浪费了前期诸多的创作心血,相比之下2D制式才是该片最佳的观影制式。

六、《海王》的遗憾与不足

1.受制于漫画原著的俗套情节走向

兄弟阋墙,争夺“王”位的戏码,我们已经在此之前的《雷神》与《黑豹》中看了个够本,作为没有看过原著的观众,会因其雷同、缺乏新意的情节走向,而降低观影的热情,较长的观影时长更是明显增加了观影的疲惫感。

又因DC的背景设定于当代现实中的美国,幻想与现实的把握也成为了导演创作的一大难题,反而不如《头号玩家》、《阿丽塔》等的未来向科幻作品更有天马行空的空间。

2.不可避免的一叶障目

如同每一部影视作品一样,《海王》在创作过程中,因导演等主创人员的主观视角,总难免会有目不所及之处,产生思维的死角。

如亚瑟和湄拉行至沙漠地下寻找神兵的场景中,有明显从上方投下来的天光,前情中已知两人是被沙漠所吞噬,地面上并无空洞、断崖等结构,却在后续的地下看到了照入地底的阳光,但此处如果以无光的场景演绎,似乎又将缺少艺术性的视觉美感。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幻想故事,很难同时保证逻辑与视觉美感的统一。

3.商业因素的掣肘

华纳因商业利益而对影视作品横加干涉的事迹早已屡见不鲜,本作也因对片长的严格控制,使得作品丢失了大量的细节,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作品中东方诗意与侠气的韵味。甚至还因为细节的不足,有碍影片的流畅度与连贯性,严重影响了观影者的体验与感受。

艺术与科技思维的融合成就了《海王》一度势如破竹的战绩和被吹爆了的口碑,为DC未来可能的新一轮辉煌,埋下了伏笔。不断感受其思维融合的重要性,掌握其融合的新视角与新方法,才能在迷雾中找到前行的方向。

猜你喜欢

海王融合科技
All the Fish in the Sea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海王》妈妈的原型就是妮可·基德曼
《海王》会扑街?还是会翻身?
科技助我来看云
我和这个世界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了
科技在线
Babyfirst/宝贝第一 R501A 海王盾舰队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