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伦勃朗故居
2021-01-27田樱
田樱
那是一个冬日,我冒着细雨,去阿姆斯特丹踏访被誉为“心灵的画家”和“光与影的画家”——伦勃朗的故居。抵达时正好雨过天晴,明媚的阳光透过运河前的窗户,照亮这栋文艺复兴式的建筑。灰色的砖、白色的窗框、棕色的大门,沉稳而典雅。一旁白色的指示牌上用红色的法文写着“伦勃朗故居”,并用蓝色小字标明1639年—1658年间,他曾在此居住。
历史上,伦勃朗故居曾经多次易主,现在则已改为一座博物馆,讲述着这位17世纪著名画家的日常生活和作畫场景。进入故居,第一个房间是厨房,里面有水池和灶台,厨房的一侧是佣人卧室。故居房间的墙壁上挂满了伦勃朗和当时著名画家的画作,一幅幅画面精美、技艺精湛的作品,似乎对游客讲述着背后的故事。伦勃朗的画室是故居中最大的房间,画室内原样陈列着伦勃朗的作品,仿佛令人闻到当时的气息。正是在这里,画家创作了一幅幅久负盛名的油画、素描和蚀刻版画。
进入画室,可以看到自然光透过彩绘的窗户以独特的角度射入房间,这也体现在伦勃朗的油画中:他善于捕捉光线、运用光影效果,让画作中的人物栩栩如生,同时着重表现深刻洞察后的人性与内在心理,这一点与同时代画家相比与众不同。房间的一侧展示了当时绘画颜料的做法,在一块一侧磨平的大石头上,画家曾用选好的材料配制颜料。
伦勃朗不仅留下许多油画杰作,还因蚀刻版画的创作闻名于世。他的一生都在钻研蚀刻版画,将铜版画从纯粹模仿、再现画稿的束缚中解放,直接以铜板为媒介进行艺术创作,从而创作出大量题材广泛的蚀刻版画。伦勃朗将绘制油画时采用的明暗对照运用到版画制作中,对后世版画制作影响深远。在伦勃朗故居中,展示着《三棵树》《自画像》等约260幅画家创作的蚀刻版画。故居还设置了蚀刻艺术展示,让参观者了解当时蚀刻版画的制作技巧、印制过程等。
往事留影,岁月留痕。参观者阅读着故居内伦勃朗的生平介绍,欣赏他的画作,参观他使用过的印刷机、铜板和其他遗物,了解了画家的坎坷人生。1606年,伦勃朗出生在荷兰莱顿一个富有的磨坊主之家,少年时代便对绘画萌生了极大兴趣,曾师从当地画家雅科布·范·斯瓦宁堡,后又在著名画家彼得·拉斯特曼门下深造。他学习画家们的明暗对比方法并加以发展,跳出了当时荷兰画家呆板的宗教画俗套,特别突出了明暗对照所产生的效果,开创了荷兰绘画艺术中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1631年他移居阿姆斯特丹后,在故居创作了《杜普教授的解剖学课》,从而声名远扬。从此,伦勃朗的作品逐步走向成熟,他打破当时流行的平板人像画,转而寻求描绘复杂人心的创作手法。
在故居居住期间,伦勃朗迎来了创作的辉煌时期,他毕生的代表作《夜巡》就在这里完成。1637年,荷兰国民卫队委托伦勃朗绘制一幅团体肖像画,伦勃朗在创作中摒弃了让画中人一字排开、动作一致的惯例,画面明暗对比鲜明,人物主次分明,鼓手擂响战鼓、枪手或装填弹药或给枪上膛,仿佛定格了卫队接到命令预备出巡的瞬间。我曾在荷兰国家博物馆的伦勃朗展室看到这幅悬挂在最醒目地方的画作。这幅完成于1642年的油画宽约3.6米、长约4.3米,与其他作品相比,气魄十足,压倒群芳。
然而造化弄人,《夜巡》成为伦勃朗穷困潦倒后半生的开端。这样一幅杰作,竟引起轩然大波,遭到订货者的拒绝,并被诉诸法庭。自此,伦勃朗的声誉和订单一蹶不振。此后的20多年里,他因种种原因陷入家庭离散、官司缠身的境地。而这些戏剧性的遭遇,大都发生在这座故居之中。1658年,画家因债务宣告破产,他的房屋和财产被全部拍卖,却仍未能还清所有债务,直到1669年去世都生活在贫困之中。
探访伦勃朗故居,令人唏嘘不已。伦勃朗在世界艺术史上留下不朽的印记,他一生创作了600多幅油画、300多幅版画、2000多幅素描,闪耀着艺术的光辉。他拥有耀眼的艺术天赋和年少成名、乐享财富的前半生,却也因艺术造诣遭遇了命运的逆转。他享誉后世的创作风格成为当时种种不解与非议的源头,最终在穷困潦倒中与世长辞。然而美的事物,终究是美的。在他身后,人们还是发现了伦勃朗作品的美。
选自《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