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平:辐射防护领域的科学大家
2021-01-27沈冰
沈冰
李德平,生于1926年,祖籍江苏兴化,194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德平是我国著名辐射物理、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学家,是中国辐射防护科研领域的奠基人,同时也是中国辐射探测技术的主要开拓者。
作为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研究员、名誉院长,李德平曾在山西工作多年,他勇于担当、不懈求索,在三晋大地上留下了辉煌的科研成果,最终成为我国辐射防护领域的科学大家。
在学习中积累
李德平系江苏兴化望族之后,其家族尊师重教,人才辈出。父亲李继侗是著名植物学家、林学家,曾先后在南开、清华等大学任教,1955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德平1926年11月4日生于北京,童年在清华园度过。当时,他就表现出对书籍的热爱,父亲为他订阅的《科学画报》,他每期必读。
李德平青少年时代受战争的影响,一直在动荡中求学。抗战时期,清华大学被迫迁往西南,学校停办,还没上完小学的李德平只能随家人回江苏兴化,续读于兴化县开元观小学。一年后入读兴化县立初级中学,由于战争的原因,学无定所,没有上过一个完整学期。到了该上高中的年龄,兴化李氏家族中注重学习的亲戚们商量后,请了几个高明的老师及家族中的读书人,每家出份子,把孩子聚集起来,上了高中科目。家族教师讲了很多普通学校学不到的东西,让李德平对数理有了更浓厚的兴趣。
在兴化读完高中课程后,李德平到了昆明。由于战时未赶上高考,他在西南联大先修班学习,后因成绩合格被保送西南联大物理系,录取为正式生。日本无条件投降后,西南联大解散回迁。李德平回到北平选择在清华大学继续学习,1948年正式毕业。
在工作中成长
毕业后,李德平留在物理系任助教,分管电磁学实验,同时带一个班的普通物理实验,课余自己动手设计振荡器电路并制成整机。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成立之初,钱三强曾和应邀前来参加会议的清华大学校长周培源先生谈到选人的问题,周先生说:“你们要谁,可以提名,只要学校能开出课来,不影响教学,清华全力支援你们,但有一条,必须本人愿意。”周先生在谈话后推荐了两个人,其中一个就是李德平。
1951年1月,李德平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后,被安排加入到钱三强主持的计数管组。组里人员紧缺,没有专门的玻璃工,他就动手吹制了简单的扩散泵,自己动手用“皮老虎”代真空压缩机,经汽油产生高温火源,将普通平底玻璃烧瓶烧制成水银扩散泵;又利用收集的旧仪器,装配成精度极高的毫安计组合,这个装置在以后的工作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还动手研制出了千伏级的稳压管,用稳压管制成高压电流。
计数管的研制生产为中国核工业的铀矿勘探和开采、教学工作、武装防化兵、中子物理实验、核武器研制和核试验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测量手段,为中国自主研发核武器和核反应堆奠定了基础。
在实践中开拓
“生产未动,防护先行。”在进行铀矿地质勘探、核科学研究及核工业建设的同时,如何防止核辐射危害已被提到议事日程。1958年,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放射化学研究室、放射生物学研究室及技术安全研究室先期开始核安全防护科学研究工作。1962年3月,北京工业卫生研究所成立,李德平任辐射物理研究室主任。1962年7月,北京工业卫生研究所、华北原子能研究所及山西工业卫生研究所三所合并,组成华北工业卫生研究所(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的前身),并定址山西省太原市。
1964年10月,中国西部地区试爆第一颗原子弹成功。这次试爆,华北工业卫生研究所16名科研人员协同防化兵21所共同承担了计量仪器仪表的安装调试、现场的辐射剂量测量以及生物效应的实验研究工作。李德平以这次核试验为契机,在华北工业卫生研究所深入開展了我国组建电离室的研究工作。
李德平以他科学家的敏感,抓住防护原则与标准这个根本问题,力排众议,建议采用国际公认的防护原则和标准。这一建议使我国避免了苏联曾走过的弯路。
1982年8月,苏联发射的一颗“宇宙-1402号”核动力卫星失控,未能进入高轨道后围绕地球运转,如果卫星残核坠落在领土或海洋中,可能造成严重的放射性污染。我国有关部委、各省市进行了应急准备,山西省立即成立了以省军区司令员负责的应急指挥部、应急办公室,应急办公室设在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李德平为总技术指导。
他立即组织成立应急小组着手应急响应。一是苏联“宇宙-1402号”核动力卫星坠落时放射性含量的估算;二是进入稠密大气层后大气污染的估算;三是苏联“宇宙-1402号”核动力卫星坠落于山西省的概率的计算。理论计算结果得出人造卫星上装载的反应堆的堆芯在稠密大气层中几乎全部烧尽,地面所受到的辐射量很少的结论。最终,卫星坠落在英吉利海峡,应急准备工作宣告结束。
改革开放以后,李德平积极建立和加强中国辐射防护界与国际社会的联系和交流,并在国际组织中担任重要职务,为推进我国辐射防护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