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对装备制造业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
——基于DEA—Malmquist 方法的分析
2021-01-27蒋玉洁陈情缘
蒋玉洁,陈情缘
一、引 言
2013 年9 月和10 月,习近平主席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国际产能合作成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建设内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既是我国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的迫切需要,也是加强和亚欧非及世界各国互利合作的有效途径[1]。当前,我国制造业正在面临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双向挤压”的严峻挑战[2],国际产能合作的提出为我国制造业,尤其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出路,它能为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市场,进而推动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持续发展与产业升级[3]。装备制造业是机械工业的核心部分,承担着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工作母机、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重要责任,可以说它是工业的心脏和国民经济的生命线,是支撑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基石[4]。大力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业合作,可以促进国内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打造经济增长新动力,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在当前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对经济增长的边际效应逐渐弱化的情形下,创新作为新的要素能够成为经济增长的一个新动能。因此,“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国际产能合作在推进我国装备制造业“走出去”的过程中,是否提升了其创新能力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二、文献综述
(一)“一带一路”倡议影响的研究综述
从研究的广度看,目前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贸互惠合作、区域产业升级、中阿伙伴关系、贸易便利化、宗教文化交流、区域经济融合发展、少数民族协同发展、“走出去”战略、人民币国际化、优势产业布局、中国经济增长、经济带建设、海洋强国战略布局、中印竞合关系等14 个热点领域[5]。从研究的深度看,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研究体现在对“一带一路”的提出背景、内涵解读、现状描述和实现路径等基本内容上[6]。已有文献中,对“一带一路”倡议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一带一路”倡议对投资方面的影响。祖煜等[7]提出我国对外投资对“一带一路”东道国的治理水平有着正面影响。刘娟[8]提出我国的OFDI 更偏好资源禀赋充足的东道国市场。二是“一带一路”倡议对金融方面的影响。李斯文、王博等[9]证明了“一带一路”倡议对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具有重要意义,对外贸易、外商投资以及人民币汇率波动对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王小雪、王艳芳[10]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有利于国民福利的增加。三是“一带一路”倡议对我国贸易的影响。“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让我国进出口贸易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叶祥松、李苏苏[11]通过研究发现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其他国家在进出口贸易影响因素上稍有差异,罗娜,罗乐娟[12]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有利于跨境电商帮助我国建立新规则体系下的贸易主导权。虽然“一带一路”倡议给我国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但潘晓莎[13]研究发现在“一带一路”倡议颁布的这五年,我国对外贸易摩擦继续呈现加大的趋势。“一带一路”倡议虽然有利于企业规模的扩大、出口质量的提升,但戴斯玮、傅雅凌[14]发现“一带一路”倡议却让企业出口成本增加、技术壁垒和国际竞争的数量也不断增加。四是“一带一路”倡议对国内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展的影响。吴望春、李春华[15]研究发现“一带一路”倡议对我国沿线省份保费收入增加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黄陈、吕烨[16]研究论证了“一带一路”倡议促进对人才的培养,有利于文化互相交流,进一步加快了我国对外交流的进程。综上分析,现有文献对“一带一路”倡议影响方面的研究较多,但对企业创新能力是否产生影响方面的研究较少涉及。
(二)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方法综述
目前学术界通常采用的研究企业创新能力的方法有:专家打分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数据包络分析、Malmquist 指数等。学界在研究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中采用的方法比较集中在主成分分析法、DEA 数据包络分析法、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因子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郭晋宇等[17]选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进行评价。曹霞、于娟[18]采用投影寻踪分类模型(RAGA-PPC 模型)对2013—2011 年中国30 个省市进行研发创新效率的实证分析。朱建新、祝佳伟等[19]构建了企业创新评价指标体系,运用Entropy-Topsis 模型对中国制造业各个不同行业的企业创新环境进行实证评价。谷炜等[20]运用因子分析法,对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研究。王新红等[21]运用两段式DEA 模型对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创新效率进行研究。向小东[22]建立了基于双前沿面的网络DEAMalmquist 模型对工业企业的创新活动进行评价。
在已有的研究方法中,主成分分析法较为客观,但因其依赖于原始变量,难以用少数综合的变量进行概括;因子分析法由于原始变量的不同,因子的选取不同,排序可以很不一样,随机性过强[23]。这些方法在较大程度上容易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而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不必确定输入和输出变量之间存在的关系,增加了模型的客观性,并且不需对变量进行排序,极大地保证了结果的一致性。同时DEA方法可以从宏观角度分析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创新能力,相对客观准确,可以分别从不同时间段、装备制造业的不同子行业对创新能力进行评价,比较具有全面性。因此,本文选择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对装备制造业企业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并在此方法的基础上,加入Malmquist 指数分析衡量技术进步的因素。
三、实证分析
(一)数据处理和研究方法
本文选择2008—2017 年10 年间装备制造业及其7 个子行业的面板数据。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和《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统计年鉴》及同花顺数据库。由于在本文编写时2017 年装备制造业“技术引进费用”数据尚未发布,因此我们采用缺失数据估算的方法,通过前九年“技术引进费用”的年均增长率对2017 年装备制造业“技术引进费用”指标数据进行了估算。
本文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对装备制造业企业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在数据包络分析法的四个经典模型中,采用CCR 模型。CCR 模型可以专门用来判断决策单元是否同时为技术有效和规模有效[24]。因为数据包络法计算出来的结果仅考虑了技术和规模效率,而Malmquist 指数还衡量了技术进步的因素,因此本文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的基础上,加入Malmquist 指数(生产效率)进行分析。本文使用的是DEAP 2.1 软件和E-Views8.0。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 指标体系的测算
本文按照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的原理,对装备制造业企业创新性进行研究时,参考赵丹、孙冰等在2018 年构建的基于DEA-Malmquist 方法的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模型,选取了R&D 经费、R&D 人员全时当量、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技术引进费用等四个投入指标,同时选取新产品销售收入、专利申请数、有效发明专利数等三个产出指标(见表 1)。
选取样本数据后,采用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法中的CCR 模型,选用DEA-Malmquist 指数进行测算,得到2008—2017 年我国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DEA 评价结果(见图 1)。
表1 评价指标体系的统计性描述
图1 2008—2017 年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变化趋势图
从图1 可以看出,2008—2017 年十年间,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TFPCH)的变化虽然没有呈现单边变化趋势,但是均值为1.093,大于1,说明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在这十年中以9.3%的年均比率稳步增长。具体分析来看,2008—2011 年,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是比较平稳的,但是到2012 年出现了明显的下降态势,全要素生产率从2011 年的1.178 下降到 2012 年的 0.793,环比降幅达到32.68%,这种变化可能与中国进入新常态发展后,装备制造业遭遇的产能过剩状况有关。2013 年,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迅速大幅提升,达到了研究期间的峰值,为1.568,较2012 年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了近一倍。2013 年恰逢“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年,给我国装备制造业企业的自主创新提供了动力和机会。2014 年开始,虽然全要素生产率逐渐回落,但数值都大于1。总的来看,这十年我国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变化还是比较明显的。
图1 中与全要素生产率曲线同步性最强的是技术进步率(TECHCH)曲线,可以看到现阶段,在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过程中,技术进步与创新能够很有效地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2013 年技术进步率也达到最高点,对装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其他三个指数,综合技术效率(EFFCH)、纯技术效率(PECH)和规模效率(SECH)数值都在1.00 附近保持一个平稳状态,即使在全要素生产率最低的2012 年和最高的2013 年,这三个指数也没有呈现剧烈变化。
2. 进一步分析
我国的装备制造业具体分为七大类子行业,因此为了使研究更具体深入,我们对装备制造业的七个大类子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进行评价(见表2)。
从表2 中可以看到,装备制造业中的七个子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TFPCH)都大于1,行业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是不是非常明显,说明这七个子行业2008 年至2017 年的自主创新能力整体均呈稳步上升趋势。其中专用设备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最高,为1.173;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最低,为1.029。分析具体数据发现,除技术进步率外,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基本上都为1.000 或接近1.000,说明这三个比率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贡献度微小,甚至有些可以忽略。只有技术进步率为这七个子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做出了主要贡献,成为一个关键比率,这个与前面装备制造业的总体分析是一致的。
表2 2008—2017 年装备制造业子行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结果
(三)回归模型分析
1. 模型建立
前面计算了装备制造业创性能力的全要素生产率,但尚未明确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创新能力与“一带一路”倡议之间的关系。因此,为了进一步研究“一带一路”倡议对我国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程度,我们使用2008—2017 年的装备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Malmquist 指数指标进行评价。
前文的分析是以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为增量,为了便于研究,本文将2008 年的全要素生产率设为1,以后每年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速以2008 年为参照进行平减(见表3)。
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理论,本文选取了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成本”“进口总额”和“第二产业就业人数”三个指标作为解释变量来研究全要素生产率(见表4)。
本文构建模型如下:
2. 回归结果及分析
使用相关数据,运用Eviews8.0 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得出以下回归结果:
从回归估计的结果看,可决系数为R2=0.9754,模型拟合良好,表明装备制造业企业创新性变化的97.54% 可由“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成本”“进口总额”和“第二产业就业人数”这三个变量进行解释。从斜率项的t 检验值看,p 值均小于0.05,即三个解释变量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lnmbc 的系数为正,说明企业的投资对全要素生产率有正向促进作用,当其他因素保持不变,如果行业的主营业务成本增加1 万亿元人民币,该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就会相应增长1.19 个百分点。说明装备制造业企业在进行创新的过程中,会增加相应的成本投入,并最终对该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产生促进作用。由此可以看出,加大装备制造业的投资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创新,会激发装备制造业的创新热情。lnti 的系数为负,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进口量每增加1百亿人民币,全要素生产率会下降2.22 个百分点,也就是说装备制造业进口额的增加会削弱该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结果,本文认为是由三种效应的共同作用引起的,这三种效应分别是竞争效应、依赖效应和垄断效应,它们使装备制造业的创新能力受到了抑制。竞争效应使进口产品挤占了装备制造业的国内市场,并抑制了该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依赖效应使装备制造业企业对国外产品产生技术依赖,缺乏创新的动力;垄断效应增加了装备制造业的生产成本,也阻碍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esi 的系数为-5.56,本文认为目前装备制造业正处于结构性不断改革的过程中,已有的创新会促使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从而减少劳动力需求,而减少的劳动力需求又会进一步倒逼装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进一步提升。
表3 2008—2017 年全要素生产率
表4 样本变量描述性统计
此外,模型的D—W 统计值为2.4,4-DU
3. 邹氏检验(chow test)
为了更好地研究“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当年(2013 年)是否对装备制造业企业创新能力产生了影响,我们对模型进一步进行邹氏检验,分析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创新能力是否因2013 年的“一带一路”倡议出台这一重要的外生事件发生了变化。
通过EViews8.0 的计算进行的邹氏检验结果如下表所示(表5)。
表5 邹氏检验结果
由表5 可知,模型通过邹氏检验,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P 值=0.0014<0.05,因此通过了邹氏检验。表明模型在2013 年因政策影响出现了转折点,装备制造业企业创新能力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下发生了显著变化,“一带一路”倡议有效提升了装备制造业企业的创新能力。
四、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2008 年至2017 年的十年中,我国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呈整体上升趋势,装备制造业的整体水平以每年9.3%的速度增长,这有利于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国际产能合作的进一步深化,为消化国内过剩产能和加速我国企业“走出去”起到深远影响。研究发现,我国装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主要依赖于技术水平的增长,七个子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均大于1,其中专用设备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最高。通过回归模型发现,对装备制造业投入的增加能够促进其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装备制造业进口总额的增加会通过竞争效应、依赖效应和垄断效应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产生负面影响。最后通过邹氏检验发现,“一带一路”倡议确实有效地提升了我国装备制造业企业的创新能力。
(二)对策建议
第一,积极推动境外产业园区的发展。通过全方位的借鉴国内外产业园区的发展经验,在“一带一路”和国际产能合作的机制下去创新推动境外产业园区的发展,将其打造成为中国产能以网链绿色延伸境外方式的全球价值链的一个重要支点[25]。要想企业“走出去”,少不了政府的扶持,政府应在本国企业和“一带一路”周边国家之间建起桥梁,用政府的力量发展境外产业园区,为企业争取到更低的投资成本、更优惠的政策支持、更便捷的管理服务和更可靠的安全保障,从而为企业顺利“走出去”,消化过剩产能,促进装备制造业企业创新能力的增长提供重要的支持。
第二,企业要积极探索自主创新之路。“一带一路”倡议使我国由单一的东向开放转变为东西双向开放格局。对外开放的战略重点也开始由引进国外资本、技术等要素转变为向国外转移有竞争力的富余优质产能[26]。装备制造业企业作为制造业的核心,更应该主动起到带头作用,根据企业自身条件加大科研力度,利用“一带一路”倡议和国际产能合作下政府出台的各项政策,加快“走出去”的步伐,以消化国内的过剩产能,并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进行优势互补,积极主动探索自主创新之路,从而进一步增强我国装备制造业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