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皖派传人汪宗沂:百年回眸与研究展望

2021-01-27张得盼

社会科学动态 2021年10期
关键词:经学黄宾虹

张得盼

一、江南大儒:汪宗沂生平与著述

汪宗沂(1837-1906),字仲伊,号弢庐、咏村,徽州府歙县西乡西溪村(今属安徽省黄山市歙县)人,清末著名学者。汪宗沂一生博学多才,殚见洽闻,在经学、兵法、诗词、曲谱、医学、文学、术学、农学、目录学、书法、传记、姓氏、地方志诸领域,均有所长,堪称“江南大儒”。他不仅是皖派学术发祥地不疏园的最后一代主人,而且是徽派学术大本营的“后起之秀”,在清末学术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与深远影响。

汪宗沂出生于书香门第,家世显赫,名流辈出。据《旭轩公汪氏支谱》云“汪氏之初出颍川,颍川之孙周都司马诵,以祖名,别姓汪,为平阳人。其子越封陈郡矣,徙居于洛阳。三十一传为江南之祖汉龙骧将军文和者,始家始新,没而葬淳安邵石山中,迄今岁祀以不绝。五传至晋黟县令道献,家于歙。又八传为唐越国公华,敕葬歙云岚山。生子九人,历封崇德衍福广佑王,建其长子也。自建至五十五世思立,赘歙之唐模程氏,家焉而成族。其后曰世基,迁于大亩堨。子宋司农叔詹,又迁古城山。由古关而迁西溪,则我处士人鉴七十一世祖也。十二传而至高祖廷俊,有六男子,于次为第五,号旭轩,字明若,讳景晃,为我八十四世之曾祖”①。可见,汪氏族人随着历史的变迁,历经千年由中原的颍川、洛阳迁居到了江南歙县。西溪的始祖汪人鉴,十二传至汪廷俊,再传至第五子为汪景晃。又如《鉴云先生传》载: “祖讳景晃乡饮宾,候选州司马议叙加一级星源江经师永为生立传,许其合周官六行者也。父讳泰安,例授儒林郎候选州同知,乐终不疏园,世称隐德君子者也。”②汪景晃(1666—1761) “亦儒亦商”,言行举止合乎礼教,皖派创始人江永曾为其立传。汪泰安(1699—1761)经营盐业于江淮和京师之间,积累了巨额财富,便在西溪村建立了徽派学术大本营——不疏园。汪泰安生子汪梧凤(1725—1771)和汪漪(1730—1779),二人同为不疏园第二代主人。汪漪经营布业于兰溪,生子四人,第三子为汪炯(1757—1820)字士光,号慎斋,居住善继堂。炯生子三人,仲子为绍墉(1781—1837)字槿成,号俭庵。绍墉生次子运镳(1808—1873)字瑞公,号廉甫。他怀才不仕,工分书,擅长汉隶,是清代书法家之一。

汪运镳生仲子汪宗沂,为不疏园最后一代园主。汪宗沂年少时“居园中数年,手披口诵,以夜维昼”,20岁左右遭遇咸同兵燹不疏园被毁,39岁时考中光绪丙子科举人,43岁考中进士。官山西知县,多次主持敬敷、中江、紫阳等书院。汪宗沂的业师有汪韶举、汪运鏸、汪运鏊、汪运錀、汪毓衡、汪潮、王茂荫、程可山、徐秀崖、刘毓崧、方宗诚、程尚斋、洪琴西、孙衣言、李联琇、庞省三、薛慰农③;与翁同龢、曾国藩、李鸿章、袁昶、程石洲、林之望、孙诒让、陈独秀等交游,门生为黄宾虹、许承尧。汪宗沂生子五人分别是汪福熙(1860—1943)、汪律本(1867—1930)、汪行恕、汪徵本、汪序本。汪宗沂的孙子汪采白 (1887—1940)名孔祁,字采白,一字采伯,号澹庵,别号洗桐居士,为著名书画家。可以说,西溪汪氏家风优良,子孙多能继承先辈砥节励行之志,在言传身教中一代影响一代,一代教育一代,后世名流辈出,灿若群星。

汪宗沂一生矢志于学,著述等身,成就非凡,卒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享年70岁。汪宗沂所撰著作④有:

第一,在经学方面有《周易学统》九卷、 《十翼逸文》一卷、 《三表说》三卷、 《周易参同契五相类经文考》、 《周易乾坤谊》一卷、 《京氏易略》不分卷、 《诗说》一卷、 《诗经读本》三卷、 《逸礼古谊论》、 《逸礼大义论》六卷、 《逸齐论语》一卷、 《孟子释疑》一卷、 《逸军礼》三卷、 《礼乐一贯》、 《黄庭经注》、 《道德经实注》二卷、《葬经校注》一卷、 《葬书业注》不分卷、 《龙经校注》二卷、辑佚的著作有《旧唐书李靖传考证》一卷、 《尚书今古辑佚》六卷、 《日卦月卦来卦三表并说》一卷、 《青鸟子相家书》不分卷、 《孝经十八章辑传》、 《老子古注通释二篇》、 《尚书合订》二卷;与孙诒让合撰有《论语正义校记》一卷。

第二,在兵法方面的著作有《汪氏兵学三书》,《握奇图解》不分卷、 《握械八阵心法原稿》,辑佚的著作有《胡文忠公兵法》不分卷、 《汪氏兵学三书》十卷、 《太公兵法逸文》一卷、 《李卫公兵法》三卷、 《三湘兵法》、 《武侯八阵法辑略》一卷、 《用阵杂录》一卷。

第三,诗词、曲谱方面的著作有《弢庐诗略》一卷、 《弢庐诗补遗》一卷、 《李青莲乐府》不分卷、 《弢庐剑谱》、 《旋宫四十九调谱》、 《弢庐隶谱》二卷、 《汉魏三调乐府诗谱》、 《律谱尺谱》、《金元十五调南北曲谱》、 《管乐元音谱声谱》、《三调乐府诗谱》。

第四,在医学方面著作有《伤寒杂病论合编》二卷、 《小儿方药》一卷;辑佚的著作有《杂病论辑逸》、 《张仲景瘟疫论》、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合编》十六卷。

此外,文学方面的著作有《后缇萦南曲》一卷、 《黄海前游集》一卷;术学方面有 《云气占候》二卷、 《通占大象历星经上》一卷;农学方面有《蚕桑辑要》;讲义方面有《紫阳课艺约选》一卷;书法方面有 《韬庐隶楷》一篇、 《新安访碑记》一篇、 《韬庐章草急就章》一卷;目录学方面有《王顾二子粹言》;个人传记方面有《程可山年谱》一卷,校勘《金正希先生年谱》不分卷;姓氏方面的著作有《何氏姓苑原稿》不分卷、 《汪氏原始篇》一卷;地方志方面有汪宗沂与林之望合撰的光绪续修《庐州府志》一百卷。

综上所述, 汪宗沂在经学、兵法、诗词、曲谱、医学、文学、术学、农学、目录学、书法、传记、姓氏、地方志诸领域,皆有显著的造诣和深远的影响。其著述范围虽广,但其重心乃在经学。“末代翰林”许承尧称赞乃师满腹经纶;刘师培评价汪宗沂曰: “九流百家之学,莫不旁推交通,以宣究得失。然所学仍在经,治经大旨,在博征群籍,以存已佚之经,集合众说之长,以释未佚之经。”⑤徽学专家汪世清赏誉他: “博学多能,学兼宋汉,著作等身,堪称一代儒家。”⑥这些都是对汪宗沂学术方面的成就给与的肯定与褒奖。

二、百端待举:汪宗沂研究现状与回眸

晚清至民国时期,学者对汪宗沂的研究集中在汪氏个人传记、著述及其事迹考证方面。譬如清代皇室于宣统元年(1909),颁诏“以已故五品卿衔山西即用知县汪宗沂,经学卓越,宣付史馆”⑦。这正式确立了汪宗沂的学术成就与国学地位,得到了朝廷的肯定与表彰。汪宗沂曾师从刘毓崧习经学,刘毓崧的孙子刘师培(1884—1919)便在汪宗沂逝世时,撰写《汪仲伊先生传》⑧敷陈了汪宗沂为运镳之子,由安徽学政李端遇保举学行;汪宗沂少时读小学和经学于不疏园,博通群籍,先后师从程可山、李联琇、刘毓崧、方宗诚治经学,并交游曾国藩;还着重论及汪氏治经学的概况及撰写经著的来龙去脉如 《周易学统》 《尚书合订》 《逸礼大义论》 《诗经读本》 《孟子释疑》;他爱论兵,晚年喜欢道家;刘师培评价汪宗沂“覃研《礼经》,洞悉乐吕”,能秉承江、戴之传,在学以致用方面可以与颜元、李塨、包世臣相媲美。1921年6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人名大辞典》论述了汪宗沂的生平与著作,列举了其在经学、乐谱、兵法等方面的成就。汪福熙(1860—1943) 《弢庐师事略》⑨敷陈了汪宗沂的生平阅历,师事概况及其著作类目繁多且多未刊发。许承尧(1874—1946)曾作《汪公行状》,叙述了乃师博学鸿儒,能承朴学之志,堪为 “吾乡江、戴后一人”。章梫 (1861—1949)《汪宗沂传》⑩阐述了汪宗沂的生平简介,科举名次,入曾国藩、李鸿章幕府,讲学书院,著作等身的境况。黄宾虹(1865—1955) 《汪仲伊先生小传》⑪论及了汪宗沂不限于前辈师法,而与国学无所不窥,可以自出机杼,成一家之言;他善剑法,崇尚武术,自称天都老少年;青壮年擅长经学、兵法、术数、诗词谱律,晚年尤推崇道家;汪宗沂一生博览群书,学富五车,被黄宾虹评为“近代国学家巨子”。此外, 《安徽通志稿·列传五》, 《民国歙县志》卷7、卷15, 《民国皖志列传稿》卷5等均对汪宗沂的生平事迹做了简要论述。综上可知,这些都是民国时期学者对汪宗沂研究的记载和述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尤其改革开放后,学术界逐渐重视对汪宗沂著作的整理与研究,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具体如下:

(一)著作整理。汪宗沂一生包括独著、辑佚、参撰等方式著述多达60余种,对其进行及时点校与整理是开展汪宗沂学术研究的基础。例如《太公兵法逸文》 《杂病论辑逸》 《黄山竹枝词 (三十首)》 《卫公兵法辑本》 《云气占候》 《逸礼大义论》 《逸齐论语》 《武侯八阵兵法辑略》 《用陈杂录》 《续修庐州府志》 《伤寒杂病论合编》 《周易学统》 《程可山先生年谱》 《黄海前游集序》 《武侯八阵兵法辑略后序》 《重建祗园庵记》 《后缇萦南曲》 《握奇图解》 《清末歙县汪宗沂往来信件及杂录》。这些著作的研究和整理,对于推广和普及汪宗沂的学术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和参考价值。

(二)学术研究。汪宗沂学术所涉范围极广,故学界的研究成果也涉及多个方面。在经学研究方面,成果主要有汪允清的《汪宗沂〈周易学统〉诗解》⑫论及了汪宗沂平生诗作300余首,以纪事咏怀为主,清畅有法,散见于《黄海前游记》 《弢庐事略存》 《弢庐诗补遗》 《弢庐诗略》;汪宗沂14岁师承程可山学《易》至68岁仍旧研习经学,用力50多年;汪宗沂撰写《周易学统》时得到了袁昶的期许,二人有交游唱和之作;书成后袁昶已经去世,只能在黟县刊印《周易学统》和 《十翼逸文》合计10册,所需费用颇大,汪宗沂欣然出口五言诗以记之;汪宗沂在今文经大行其道时,仍然坚持学习古文《易学》,足见其胆识和魄力;1887年间清政府面临日俄外患的局面,汪宗沂居李鸿章幕府出谋划策,后因未能尽如愿,故而于1888到1894年间,归隐于韬庐,潜心着力于《易学》,期许补充国内《易学》研究的缺失,达到经世致用的目的。姚国文、程琪的《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馆藏俞樾书札考述》⑬敷陈了汪宗沂生平经历,交游及俞樾与汪宗沂书信中探讨经学的境况。何九盈的《唐写本〈说文·木部〉残秩的真伪问题》⑭阐发了汪宗沂经过系统的考证,最终证明其为伪作,这对经学方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贡献。蓝永蔚的《〈李靖问对〉伪辨》⑮批评了汪宗沂所提出的“假卫公以缴名”的论点,并进行了考证与辨伪,对学术方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汪世清的《不疏园与皖派汉学》⑯陈述了汪宗沂的祖上世系及科场考取功名的情况;受家学渊源影响,汪宗沂具有较深的皖派汉学根基,其治学遗风在黄宾虹、罗长铭身上仍然可见端倪;汪宗沂博览群经,著作等身,在著述、考证、辑佚方面成绩斐然,堪称“一代儒家”。

在文化艺术方面,研究成果主要有赵晓月的《晚清戏曲家郑由熙研究》⑰简要概述了汪宗沂的生平与著作及其书目的著录情况;着重强调了汪宗沂的《后缇萦南曲》,认为泰州孝女蔡蕙为父鸣冤,最终得以昭雪;郑由熙与汪宗沂为同乡,二人年龄相仿,均通曲词乐谱,汪宗沂曾为其《涟漪词》作序跋,肯定了郑由熙戏曲方面的成就。张增元的《清代戏曲作家事迹考略(续编)》⑱论及了汪宗沂的师承、著作与治学核心及不疏园的境况;父运镳、母许氏的启蒙教育及入幕曾、李,主讲书院的事迹;同时,汪宗沂还参与了镇压清末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扮演了帮凶的角色。卞利的《徽州文化史》⑲着重强调了汪宗沂“汉宋兼采”,治学的精髓仍然在经学方面,善于考证、校勘,能继承皖派先贤之志向,为传播徽州文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陈明哲的《汪采白研究》⑳叙及了汪采白的祖父汪宗沂在不疏园旧址建精舍取名“韬庐”缘由及其内在的布局;认为汪宗沂是西溪汪氏家族中又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他著述颇丰,列举了经学、古典音乐、军事、医学、地方志、诗文书画方面的作品;汪宗沂还培养出了黄宾虹、许承尧、陶行知等知名学者;后辈能继承汪宗沂笃学之志,子孙人才辈出以及家学渊源对汪采白人品和画格的滋养。朱万曙的《徽州戏曲》㉑一书于“清代徽州籍戏曲家”章节提到了《后堤萦南曲》的保存情况,但未涉及《后堤萦南曲》具体内容的研究。黄义枢的《清代节烈剧的成因与影响》㉒阐释了41部节烈剧作,其中包含汪宗沂的《后缇萦南曲》,概述了汪宗沂的简介及蔡惠救父的事迹。李建萍的《天都高出万山巅,直上端须有胜缘——汪宗沂〈黄山竹枝词〉评析》㉓论及了汪宗沂笔下黄山的瑰丽奇伟;自然风光与文人墨客碰撞,擦出了亮丽的火花,汪宗沂的竹枝词以景写情,歌以咏志,将秀丽山景尽录纸墨,展现在世人面前,这对现代新安画派的发展产生了比较深远的影响;汪宗沂撰有《黄海前游集》、儿子汪律本著有《黄海后游集》、孙子汪采白画有《黄海卧游集》,可谓祖孙三代,一门风雅播芳馨。刘宪春、季若霄的《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的开派巨匠—黄宾虹》㉔阐明了二十几岁的黄宾虹游历安徽各地,开拓视野,汲取文化知识并拜师汪宗沂;处在中西文化激烈对垒的时期,汪宗沂不仅对经学精益求精,而且留心关注西方文化,这使得黄宾虹大开眼界,对其以后的艺术生涯和经学功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第三,其他研究方面,主要有汪会萍的《汪宗沂及其文学研究》㉕阐述了汪宗沂的家世、生平及交游,着重使用了地方志、 《清代朱卷集成》等史料;根据汪宗沂《韬庐诗略》 《黄海前游集》等著作,将诗歌分成了咏物、纪游和竹枝词;结合《后缇萦南曲》,归纳出了汪宗沂忠、孝的创作宗旨及言白质朴、摭实避虚、专取南音三大艺术特征;还将《汪宗沂年谱简编》 《汪宗沂作品简表》附后,使得读者对于汪宗沂生平事迹和著述一目了然。夏建圩的《新辑李鸿章一篇佚文》㉖敷陈了周赟宗谱的来龙去脉及作为皖南知名学者与汪宗沂同入李鸿章幕府共事,这对于研究徽学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仇乃桐的《江南大儒汪宗沂》㉗叙述了汪宗沂的家学渊源与生平经历,认为他不仅著书50载,能够与时俱进,交游贤达,而且非常重视教育,以身作则,使得子孙人才辈出,光宗耀祖;徽学专家汪世清、著名画家黄宾虹、新编《歙县志》都给与了汪宗沂比较高的评价,西溪汪氏族人入选志书达9人,可谓才俊辈出,首屈一指。郝恩恩的《新安医家对温病学的影响与贡献》㉘阐释了汪宗沂能继承张仲景的学说并补正原书的不足,认为瘟疫与寒疫有别,温病多来自“外邪”而不是自发,提出了新的见解和考证,这对于研究和治疗温病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贺黎的《新见黄宾虹佚文考略》㉙论述了汪宗沂于清末同治年间得到同宗汪镐京撰写的《红术轩黄山印册》一书,上面有清初张英(1638—1708)所作的序文,并邀请了当时学者如范当世、李征棠、李经畲、查燕绪、缈懋森、刘寿曾、黄宾虹等人题记;认为汪宗沂与时俱进,且博学多才,对学生黄宾虹、许宣三、许承尧等人循循善诱,关爱有加。徐鼎一的《及年三十弃举业——经学与黄宾虹》㉚阐明了黄宾虹14岁时与汪宗沂之子汪福熙应院试,同列高等;23岁事师清末国学巨子汪宗沂习经学,弹琴、舞剑亦为仲伊所授;黄宾虹在汪宗沂逝世时为其撰写小传,陈述了汪宗沂与儒、道、兵、医、乐无所不通,这对黄宾虹的艺术修养和画格影响至深。疏义梅的《略谈〈(光绪)续修庐州府志〉》㉛叙及了汪宗沂对地方志的编写、校勘、辑佚、考证等方面作出了贡献。汪允清的《汪宗沂和他的著录》㉜敷陈了一代大儒汪宗沂著述颇丰,内容广泛,涉及领域繁杂,博学强识,可惜多未梓行世。洪愿的《一段有关北洋大学的体育史料——兼及徽州汪福熙家族的体育背景》㉝阐释了汪福熙家族有着特别的体育情怀,父亲汪宗沂平时爱好舞剑,崇尚武术,强身健体,以此为人立身的根本和救国的前提。何彬彬的《〈清代科举人物家传资料汇编〉所见徽籍人物研究》㉞敷陈了汪宗沂的生平简历,获取功名的情况,师承关系及家族谱系概况。这既可以补正宗谱的不足,又可以系统地记录汪宗沂家族世系的脉络,这无疑为汪宗沂及其中举前的家庭状况,提供了确信的第一手史料。

综上所述,学界对汪宗沂的著作整理方面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有很大拓展的空间。汪宗沂一生包括独著、辑佚、参撰等方式著述多达60余种,部分著述已经遗失,现存的书稿还多数存于各大博物馆或图书馆并未公开校勘或刊行。学界对汪宗沂的著作整理不仅数量有限,而且还未能全面深入研究最能代表汪宗沂学术地位的经学著作,这些亟待后来学者进行校勘和整理以补足和完善。在学术成果方面,学者大都停留在分散或者单一层面,目前还没有综合性研究汪宗沂的博士论文。因此,关于汪宗沂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还需提高,可谓百端待举。

三、继往开来:汪宗沂研究展望与反思

纵览晚清民国及至当代学术界对汪宗沂研究的历程,笔者发现,虽然推崇其学术成就和影响力者不乏其人,但关于汪宗沂的学术研究一直未能得到学界的重视。究其主要原因如下:其一,从学术史角度来看,正如陈居渊《20世纪清代学术史研究范式的历史考察》㉟所言,学术史经历了章炳麟的“反满说”、梁启超与胡适的 “理学反动说”、钱穆的“每转益进说”、余英时的“内在理路说”、侯外庐的马克思主义“早期启蒙说”等五个研究范式之间的此消彼长,这反映了20世纪中国社会思潮的变迁。汪宗沂的学术思想与20世纪的中国学术史研究的主要方向存在差异,虽然也有学者对其生平经历和著述方面有所研究,但由于汪宗沂的著作多数未及刊行,自然研究者寥寥无几。其二,清朝末年,政府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基于时代的需要,主张激进改革的公羊学派如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活跃于政坛,贬斥经学,服务于革新;民国以后,西方自然科学、政治运动等的强烈冲击,此时经学研究亦逐渐式微;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文化大革命”期间,经学遭到了毁灭性破坏;改革开放后,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人们的思想得到了解放,学界开始重新审视经学的内容和价值,企图以经学视角建立并补充完善中国思想价值体系,发扬和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近年来,学者逐渐从自身学科背景的视域入手,积极开展汪宗沂的学术研究。目前,汪宗沂经学及其学术思想成就方面的成果还远远不足,还没有专门的博士论文对其进行系统地研究。因此,笔者认为,既全面又系统、博通而专精地研究汪宗沂,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系统整理并精校汪宗沂的传世著作。众所周知,史料是历史学研究的基础,研究汪宗沂的学术成就,首先应该从整理和校勘汪宗沂的著作开始。虽然汪氏著作颇丰,但是多数未能刊印。时至今日,汪宗沂的著作也大都深藏于博物馆,普通学者往往需要繁杂的申请手续才能看到。作为皖派汉学最后传人,其在经学方面的著作如《周易学统》《十翼逸文》 《三表说》 《周易参同契五相类经文考》 《周易乾坤谊》 《京氏易略》 《孟子释疑》《道德经实注》 《葬经校注》 《龙经校注》等书亟待出版,以方便学人研究。

第二,重新编撰汪宗沂年谱并论述其重要学术思想。还编辑和梳理汪宗沂的年谱,对其学术思想的研究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虽然汪会萍的《汪宗沂及其文学研究》有附录汪宗沂的年谱,但是略显简单。还需要在整理汪宗沂著作的基础上,结合其家谱、族谱、宗谱,进行考证并根据他人对其事迹的陈述进行对校,以此来完善汪宗沂的年谱,这将为开展汪宗沂学术思想的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第三,汪宗沂的家族背景与家学渊源亦是学术热点。其祖上有汪泰安建立的不疏园,汪梧凤、汪灼有功于汉学,名垂青史;后辈有汪福熙、汪律本、汪采白、汪允清、汪世清等学者继承先辈笃学之志。汪宗沂恰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在家族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引领作用。

总之,汪宗沂的学术思想,无论在徽州学术研究方面,还是在晚清学术史上均具有典型意义和重要影响。但学界对汪宗沂的研究成果还比较简略,需要从数量和质量上双向发力,系统地整理并校勘其著作、详细编撰年谱、深入研究其学术思想,这对清代学术及至当下徽学的研究将会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和参考价值。

注释:

①[清]汪灼: 《渔村文集》卷5,清钞本,国家图书馆藏。

②《渔村文集》卷6。

③[清]汪宗沂: 《光绪六年庚辰科会试硃卷》,清光绪间刻本,上海图书馆藏。

④胡益民: 《徽州文献综录》,安徽教育出版2014年版,第601—604页。

⑤⑧[清]许承尧撰,李明回、彭超、张爱琴校点:《歙事闲谭》,黄山书社2014年版,第468—469、468—473页。

⑥《郑村志》编委会: 《郑村志》,郑村志编委会2010年内部刊印。

⑦[清]赵尔巽: 《清史稿》卷25《本纪》。

⑨汪福熙: 《弢庐师事略》,手稿本。

⑩汪兆镛辑、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辑: 《碑传集三编》卷33,文海出版社1980年版,第105页。

⑪上海书画出版社、浙江省博物馆编: 《黄宾虹文集·杂著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年版,第500—501页。

⑫汪允清: 《汪宗沂〈周易学统〉诗解》,参见安徽省徽学学会第二届理事会暨学术研讨会2003年论文集。

⑬姚国文、程琪: 《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馆藏俞越书札考述》,书画世界2016年第4期。

⑭何九盈: 《唐写本〈说文·木部〉残秩的真伪问题》, 《中国语文》2006年第5期。

⑮蓝永蔚: 《〈李靖问对〉伪辨》, 《安徽大学学报》1979年第1期。

⑯汪世清: 《不疏园与皖派汉学》, 《江淮论坛》1997年第2期。

⑰赵晓月: 《晚清戏曲家郑由熙研究》,南京师范大学戏曲与影视学专业2016年硕士学位论文。

⑱ 张增元: 《清代戏曲作家事迹考略(续编)》,《文献》1994年第1期。

⑲参见卞利: 《徽州文化史》,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⑳陈明哲: 《汪采白研究》,安徽美术出版2015年版,第14—22页。

㉑ 参见朱万曙: 《徽州戏曲》,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㉒黄义枢: 《清代节烈剧的成因与影响》,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㉓ 李建萍: 《天都高出万山巅,直上端须有胜缘——汪宗沂 〈黄山竹枝词〉评析》, 《黄山学院学报》2018年第2期。

㉔刘宪春、季若霄: 《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的开派巨匠——黄宾虹》, 《兰台世界》2014年第28期。

㉕汪会萍: 《汪宗沂及其文学研究》,安徽大学中国古代文学2018年硕士学位论文。

㉖夏建圩: 《新辑李鸿章一篇佚文》, 《兰台世界》2017年第9期。

㉗仇乃桐: 《江南大儒汪宗沂》, 《黄山学院学报》2014年第5期。

㉘郝恩恩: 《新安医家对温病学的影响与贡献》,《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1年第4期。

㉙贺黎: 《新见黄宾虹佚文考略》, 《合肥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㉚徐鼎一: 《及年三十弃举业——经学与黄宾虹》,《荣宝斋》2004年第6期。

㉛疏义梅: 《略谈〈(光绪)续修庐州府志〉》, 《传承》2010年第18期。

㉜汪允清: 《汪宗沂和他的著录》, 《杭州徽学通讯》2003年第2期。

㉝洪愿: 《一段有关北洋大学的体育史料——兼及徽州汪福熙家族的体育背景》, 《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3年第1期。

㉞何彬彬: 《〈清代科举人物家传资料汇编〉所见徽籍人物研究》,安徽师范大学2019年硕士学位论文。

㉟陈居渊: 《20世纪清代学术史研究范式的历史考察》, 《史学理论研究》2007年第1期。

猜你喜欢

经学黄宾虹
乘兴看山多
——黄宾虹纪游山水展(上期)
评《明初经学思想研究》
日本经学史著分期分派说述评
汉魏经学的“人才进退”问题
灿然一灯——再读黄宾虹笔记一则
Contents and Abstracts
经学还是子学?——对政治儒学复兴之路的一些思考
黄宾虹的佳作
黄宾虹的佳作
经学与当代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