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大别山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路径

2021-01-27杨明佳

社会科学动态 2021年10期
关键词:大别山高校学生红色

杨明佳 任 冉

习近平2019年在河南考察时肯定了大别山“二十八年红旗不倒”的革命奇迹,确立了“大别山精神”是我们党宝贵精神财富这一重要政治文化地位。作为中国红色文化长河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大别山精神”具有历久弥新的教育价值。准确领会“大别山精神”的思想内核,探索如何以形象生动又不失严肃的形式将其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政工作者的崇高使命和光荣职责,也是本文所要探讨的关键问题。

一、“大别山精神”是中国红色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坐落于安徽省、湖北省和河南省三省交界之处的大别山,因地形奇特,战略地位重要,故该地区被历来被称作“历代兵家囊括大江南北,逐鹿中原的必争之地”①。 “巍巍大别山,英雄万万千”,大别山革命先烈的鲜血浇灌出了不朽的 “大别山精神”。在中国共产党诞生至新中国成立过程中,大别山区共产党人领导人民与国内外反动派进行了长期的奋勇抗争,并铸就了不朽的革命信仰、革命行动、革命品质②,这些饱含着先烈拳拳赤子心、蕴藏着前辈悠悠爱国情的革命精神被概括为“大别山精神”,是当代中国红色文化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大别山区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曾进行多次起义,他们极具自我意识和反抗精神,要求改变被剥削被压迫的政治经济地位。③1927年11月爆发的黄麻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初始阶段单次规模最大的农民武装起义。同月,中共豫南特委与四望山特支领导当地农民群众策划进行了暴动。在黄麻起义和四望山起义的影响下,1929年9月安徽金寨(时属河南省商城县)的农民也集结起来,与旧势力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爆发了著名的商南起义。同年11月,皖西六安、霍山和霍邱一带的群众不畏流血、不畏牺牲,扛起了六霍起义的大旗。在此斗争过程中,大别山地区也逐渐开辟了革命根据地。1928年5月,在柴山保地界,红七军奋勇抗争,联系群众,逐步创建起鄂豫边革命根据地。商南起义后,建立了豫东南革命根据地。六霍起义后,建立了皖西革命根据地。1930年6月,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成立,标志着我们党战略位置极为重要的根据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形成。1947年解放战争由防御阶段进入到反攻阶段,晋冀鲁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和政治委员邓小平率领部队大军渡过淮河,挺入大别山区域,从根本上粉碎了蒋介石进攻解放区的阴谋,为全国解放战争胜利夯实了战略基础。

“大别山精神”萌发于大革命时期,丰富于土地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初步成熟于解放战争时期,在新中国成立之后逐渐得到完善。武汉中学创办伊始,董必武以“朴诚勇毅”勉励广大学子,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期望萌发了早期“大别山精神”的雏形。2007年,国内学者首次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将“大别山精神”概述为“信念坚定、意志顽强、意识先进、品质质朴、行动果敢”④。2013年4月,河南省信阳市对 “大别山精神”进行了较为正式的表述,即“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奋斗、勇当前锋”。2017年,安徽省六安市将“大别山精神”界定为“坚贞忠诚、牺牲奉献、万众一心、永跟党走。”同年,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深入探讨了“大别山精神”的精神内涵,将其确立为: “坚守信念、对党忠诚,胸怀全局、甘于奉献,依靠群众、团结奋斗、不畏艰苦、勇当前锋。”2019年,习近平考察河南,对“大别山精神”进行了肯定,提倡传承红色基因,让红色精神中所蕴藏的红色基因永驻光辉。在“不忘来时的路——学习和弘扬大别山精神”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称鄂豫皖三省要创新“大别山精神”的研究局面,力求尽快使其精神内涵有既统一又准确规范的表述,利用有效方式方法促进研究与宣传工作协同并进。对于“大别山精神”,虽然鄂豫皖三地理论界有着不同的表达,但其中所蕴含的深层内核却高度一致。对于“大别山精神”的丰富内涵,本文将采用“坚守信念、对党忠诚,胸怀全局、甘于奉献,依靠群众、团结奋斗,不畏艰苦、勇当前锋”这一表达。⑤

(一)坚守信念、对党忠诚

“事业发展永无止境,共产党人的初心永远不能改变。”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在“大别山精神”里集中表现为对马克思主义信念的坚守,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忠诚。信念坚定与对党忠诚相辅相成。信念坚定者定然会对党忠诚,对党忠诚者,定然会有坚定信念。⑥许许多多有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对党忠诚的英勇战士在大别山区革命斗争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譬如被敌人拔光了头发,鲜血顺着头皮直流却紧咬牙关绝不吐露出游击队下落的新县箭厂河十六岁党员肖国清,她在英勇就义前对敌人厉声喝道: “刽子手们!听着!我要唱个国际歌!”大别山军民在极其困难艰苦的条件下,坚信中国革命必然成功,奋然追求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这是“大别山精神”的核心所在。

(二)胸怀全局、甘于奉献

胸怀全局需要准确把握当时的“时”与“势”;甘于奉献则需要有能够为革命斗争和国家发展的事业不计个人得失、不求些许回报的高尚品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进程是全局,而大别山地区所进行的斗争是革命的局部。毛泽东说到: “共产党员必须懂得以局部需要服从全局需要这一个道理。”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英勇的战士和当地群众胸怀大局,能够为了革命需要和全局利益,牺牲“小我”的安逸来成全革命斗争胜利的“大我”。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与红二十五军会合时,经济条件十分困难,毛泽东和周恩来商议后向红二十五军军长徐海东借款两千元渡过难关,徐海东顾全大局,虽仅剩七千元,但仍从中拿出五千元支援中央红军。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 “大别山精神”的风格恰恰体现于此。

(三)依靠群众、团结奋斗

在大别山区的革命斗争中,红军常说这样一句话, “红军是穷人的军队,红军是人民的军队。”这不仅仅是红军自己说的,也是人民群众心中的感受。红军是鱼,群众是水,红军在人民中如鱼得水。中国共产党绝不忽视群众的重要作用,始终与人民群众并肩奋进,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向前发展,坚持这一路线是我们党在艰苦卓绝的革命进程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大别山区党和军队紧紧依靠并充分发动群众进行武装起义和创建革命根据地,历经千辛万苦建立起了红色政权。党和军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群众排除万难支援前线,大别山区中党和群众互为依靠,汇集起了万众一心的强大合力,这正是大别山区28年红旗不倒的关键所在。

(四)不畏艰苦、勇当前锋

不畏艰苦、勇当先锋的精神,作为“大别山精神”所蕴含的革命品质,深深镌刻在大别山革命的丰碑之上。大别山军民不惧自然环境的影响和革命物资的匮乏,无论是与敌人斗智斗勇的多年游击,还是排除万难建立革命根据地,大别山的历史就是我们党艰苦奋斗的历史。与此同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恶劣的环境和紧张的局势下,大别山军民为了民族的解放、国家的独立和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坚持党的领导,舍生取义,在革命的紧要关头为全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而特殊的作用。

二、“大别山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义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高等学校在立德树人,尤其在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方面,任重而道远。把以“大别山精神”为代表的红色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简称高校思政教育),正逢其时。

(一)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筑牢理想信念的现实要求

立德树人是高校思政工作的中心环节,将红色精神与高校思政工作相结合,融入到教学的日常流程中,能够高效率发挥其育人作用,达到新时期全方位培养高校学生的目标。深度挖掘“大别山精神”的价值内涵和时代意义,将其融入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不仅拓展了高校思政工作的渠道,也丰富了红色思政的教育素材。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当前,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迫在眉睫,高校要利用学生心中对于信念的星星之火,去点燃他们的爱国热情。因此,为学生们讲述大别山区军民的光荣革命斗争历史,深度解读“大别山精神”的丰富内涵,体现了对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育人方向的遵循,同时也贯彻了党的教育方针。

(二)增进红色文化认同、推动文化自信的时代要求

“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⑧以“大别山精神”为代表的红色文化是凝聚社会共识、实现文化自信的重要推动力量。红色文化认同感作为一种心理认知和价值评判,无法在一朝一夕中获得。现如今许多高校学生不明白以“大别山精神”为代表的红色文化的历史和现实意义,缺失红色文化认同感。因此,将“大别山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中,能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深化对中华民族发展历史和中国革命斗争历史的认识,增进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以此激发起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热情与自豪,牢固筑起文化自信坚实有力的基础。近几年,歪曲历史、抹黑英雄的现象影响着高校学生们对历史的认知和价值判断。将“大别山精神”融入到高校思政教育,使学生们认真聆听和了解党如何正确领导的故事、人民如何奋勇抗争的故事以及红色政权如何建立的故事,掌握革命历史的真实轨迹,高高举起唯物史观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鲜明旗帜,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荒谬论断,增进学生内心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认同。同时,大力弘扬读红色历史,悟红色精神的优良学风,由此来用先进的红色文化浸润高校学生的身心,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推进学生心中对红色文化强烈的认同感。

(三)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蓬勃发展的内在要求

若要使马克思主义能够真正发挥出指导实践的重要作用,这一理论就绝不能使自己的受众群体局限化、阶级化,必须要用人民喜闻乐见的语言和形式,为广大群众所接受掌握。高校学生作为新时代漫漫长路的奋进者,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武装他们的头脑显得尤为重要。将“大别山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中,用通俗形象的历史内容来感染学生,让高校学生了解“大别山精神”中所体现的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仰,心中燃起追求真理的热情,再通过学生自身去影响更多的人来学习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进而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三、“大别山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

近年来,鄂豫皖三地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者,围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党史教育,充分利用大别山的红色文化资源,不断探索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将”大别山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实践路径,积累了不少经验。但是”大别山精神”作为宝贵的红色文化遗产,在融入各地高校思政教育方面,还存在一些明显不足。一方面,高校思政教师对”大别山精神”的内涵挖掘有待深入,教育内容缺乏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当前,虽然对于“大别山精神”等红色精神的内涵都有了一个相对完整精准的表述,但是这类红色精神在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过程中依旧存在着浅层次理解其精神内涵,不能够很好地与当代大学生社会生活相联系的缺陷。只局限于讲解其精神实质的书面意义,不有所拓展地联系日常生活,就无法深入挖掘其中与爱家爱党爱国密切相关的教育内容,使得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与现实生活脱节,育人作用就会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大别山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形式比较单一。当前高校思政课大多采用理论知识灌输的方式,仅仅将弘扬“大别山精神”拘泥于理论课堂中,使学生接受的是静态知识,与红色精神的互动性不强,没有充分挖掘大别山红色资源的教育价值。这种教学方式体现了实践教育观念的缺失,忽略了学生教育主体性的地位。因此,把理论小课堂同实践大课堂结合起来,尊重高校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拓宽教育方式,能够使高校学生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更好地领悟“大别山精神”的所蕴含的中国精神。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鄂豫皖三地高校应该充分利用党史、国史和革命史教育的契机,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在深刻领会“大别山精神”的思想内核基础上,探索更为生动活泼、扎实有效地方式方法,将“大别山精神”融入到各地高校思政教育中,并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具体而言,应该着重强化以下几个方面:

(一)讲好故事,传承红色基因

“大别山精神”的地域性和独特性使其具有极为有利的育人先天优势,它所承载的红色故事具体生动、接地气,能够激发学生们的亲近感。鄂豫皖三省高校可就近从历史中寻找好素材,围绕大别山区的红色故事,结合“大别山精神”意义,寻找“大别山精神”与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的契合点和衔接处。

首先,思政课教师在教授《中国近代史纲要》和《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与史实联系密切的课程前,自身先要通过多方面搜集大别山地区的革命往事,增强对大别山革命历史的认识和理解,深入挖掘那段红色故事所蕴含的深刻意义。高校思政课教师在对这段历史了然于胸的基础上,再利用课堂,用这些红色事迹感染学生,让学生们了解大别山区人民群众的奋斗历程,将红色故事中的历史实际与当今理论现实相联动,达到育人效果;高校辅导员作为和青年学生接触最紧密的一线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善于在第二课堂和深度辅导中生动活泼地讲好中国故事。⑨辅导员在履行其对学生进行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职责时,可以举办“大别山精神”主题特色班会,动员学生们阅读相关书籍,主动搜寻大别山英雄故事与同学们交流;高校可定期与大别山革命烈士后代联系,邀请他们为同学们讲述父辈在大别山革命斗争中的峥嵘岁月。烈士后代们用质朴形象的语言讲述自己所了解的斗争故事,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到那段红色岁月,铭记历史,从中领悟到“大别山精神”的实质;鄂豫皖三省高校的“大别山精神”研究人员可以依托有利的地理优势,带领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和研究生深入革命老区进行走访调查,搜集老区人民口口相传的革命事迹,采用音频、视频等方式记录下这些故事,丰富研究素材,进一步推进“大别山精神”研究,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更实际更鲜活的教育内容。

(二)注重实践,坚持知行合一

高校教师要创新思维方式,深刻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推进教学向高效率高质量转变,优化学生的课堂体验,增强课堂教育的有效性和趣味性。可通过各种新颖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利用正确的思维方式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逐步树立起人生目标和理想信念。推动“大别山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实践教育与理论教育同样重要。要避免出现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理论、着眼于实践,做到知行合一。在保证必要的课堂教学时长的前提下,高校学生可以在老师的带领下深入例如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鄂豫皖首府博物馆、鄂豫皖革命纪念馆等红色文化现场,观看大别山革命遗迹。高校也可组织学生志愿者队伍参与大别山区的教育扶贫工作,通过接触当地的学生,了解教育基本情况,再通过走访群众,收集整理大别山红色历史,进一步深化高校学生对“大别山精神”内涵的领会,避免片面地、僵化地从书本教材中学习红色精神。同时,学生志愿者队伍开展教育扶贫工作,将“大别山精神”融入到日常的教学之中,能够让大别山区青少年学生从小坚定理想信念,爱家爱国爱党,不忘脚下的土地,不忘历史的荣光。

这些实地考察和查阅史料的方式,能够引导高校学生在实践中以真情实意来领会爱国真谛、以亲身实感来增强爱国意识,加深对“大别山精神”深刻内涵的理解,坚定忠于理想、忠于国家、忠于人民的崇高信念,让“大别山精神”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红色教育素材,达到知行合一的教育目的。

(三)拓宽载体,利用多媒体平台

当前高校学生接受思政教育的主要途径依旧是通过思政课堂,推进“大别山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不光要注重传统教学方式,把握好思政课堂,还要拓宽教育传播的媒介与载体。随着互联网多媒体时代的到来,在“大别山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方面,传统思政课的教育方式相对过于单一,在教学趣味性、内容广泛性以及信息时效性上略显不足。高校应积极发展“互联网+红色精神”,推进“大别山精神”教育信息化全方位发展,建设“互联网+‘大别山精神’”的思政教育新方式。以移动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为载体的社交软件,例如微博、微信等都可以作为将“大别山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平台。同时也可以利用好例如学习强国、青年大学习等官方网络教育平台上关于“大别山精神”的教育素材来拓宽高校思政教育的宽度和深度。此外,一方面,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积极主动地带领学生合理有效地使用多媒体网络平台来了解大别山红色文化,利用慕课等新兴教学网站平台高校学生开展“大别山精神”主题教育,使学生主动学习。另一方面,思政教育工作者们还要切实提高自身的新媒体素养,熟练使用各类平台,从中筛选出有价值有深度的教育素材,真正提升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相契合的效果,使“大别山精神”通过多渠道充分融入到高校教育教学中。

(四)融入校园,丰富校园文化的红色内涵

作为高校校园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在将“大别山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所呈现出的教育示范以及陶冶作用,为新时期高校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以及健康的心理认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高校可以收集大别山区革命根据地的英雄人物事迹,制成红色宣传展板,建设大别山红色精神校园角,积极打造红色校园文化景观,让学生进入校园之后随时可接受到红色文化的熏陶。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方面,高校可以根据自身校园活动的惯例和特点,举办例如传唱大别山经典红色歌曲、表演大别山英雄事迹情景剧、开展“大别山精神”专题论坛讲座等多种多样的“大别山精神”进校园的活动。同时也可以利用校园新闻新媒体平台,开展大别山红色专栏投稿活动,用“大别山精神”来浸润学生的思想,促进其正确“三观”的形成,逐渐使“大别山精神”所体现的深刻内涵内化于高校学生的自身素质中。

大别山地区作为红色革命圣地,蕴藏了丰富且生动的教育资源。随着对红色文化研究的深入,“大别山精神”对于高校思政教育的影响力愈加凸显。新时期将“大别山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治教育中,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以史为鉴,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辨明是非。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深入挖掘“大别山精神”的深刻内涵和教育价值,有利于高校学生了解红色历史,立足当今现实,展望美好未来;也有利于增强高校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推进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进入更高阶段的发展。

注释:

①徐向前: 《历史的回顾》,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40页。

②陈华林: 《大别山精神中从汲取改革强军动力》,《学习月刊》2019年第10期。

③参见华中师院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编:《鄂豫皖苏区革命史资料选编》 (一),1951年。

④刘国胜: 《大别山精神综述》, 《党史天地》2007年第12期。

⑤ 石仲泉: 《“大别山精神”刍议》, 《苏区研究》2017年第4期。

⑥刘晖: 《对党忠诚:大别山精神的灵魂》, 《学习论坛》2016年第4期。

⑦《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25页。

⑧杜尚泽: 《习近平总书记看望文艺界社科界委员的微镜头》, 《人民日报》2019年3月5日。

⑨王洵: 《新时代高校讲好中国故事的视角和路径》, 《北京教育(德育)》2019年第1期。

猜你喜欢

大别山高校学生红色
大别山的早晨(油 画)
红色是什么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又见大别山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柔性管理模式应用探索
红色在哪里?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追忆红色浪漫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