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条经验 八份报告 两个故事
2021-01-27本刊编辑部
在现场会上,贵州、山西、新疆、陕西、江西、河南六个单位,分别从智慧运营、创新投融资、开展新机制、创新管理运营体系、交旅融合、乡村振兴方面,介绍了“四好农村路”建设发展的有效经验。山东、四川、安徽、重庆四个省份从筑牢建管养护体系、建设乡村客运工程、解决农村管养问题等方面作书面分享。其中,河南和重庆的两则与众不同的汇报,从另一个维度展现了“四好农村路”改变乡村面貌、改善农民生活的现实意义。
贵州:智慧运营助推高质量发展
贵州省交通运输厅
五年来,贵州农村公路累计完成投资1268亿元,新改建里程5.9万公里,新增5295个建制村通硬化路;建成7.87万公里通组硬化路,全省30户以上自然村寨通畅率大幅提升31个百分点;启动实施3万公里县乡公路路面改善提升工程,建成超过6000公里;创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9个、省级示范县33个。
贵州赤水尖山通村公路修通后,村民运输竹原料更加方便,带动了村民增收。(摄影:汪奕坤)
贵州抢抓大数据发展的先发优势,在全国率先推出“通村村”App出行服务平台,融合农村客运、物流、电商、金融等线上线下服务功能,使农村出行和城乡物流双向流通,被纳入交通运输部《智慧交通让出行更便捷行动方案》在全国推广应用,2018年实现县级全覆盖。目前,全省共建成村级服务站点1.5万余个。2019年以来,贵州省以乡镇运输服务站建设运营为抓手,带动提高农村物流覆盖率,完善贵州农村物流网络节点体系。
2020年,贵州还将新增70余个乡镇运输服务站投入运营,并推出“交邮融合+新零售”等服务模式,打造农村物流服务新品牌。贵州省公路部门研发使用的“四好农村路”综合管理系统,建立了省、市、县三级农村公路智能管理体系,对“规划计划、招标投标、建设进度、督查督办、质量验收、资金拨付、信用评价、管理养护”等关键环节实施全过程数据监控,并与省纪委、省监委“扶贫民生领域监督系统”数据共享,构建“来源可查、去向可寻、监督留痕、责任可追”的农村公路监管体系,大幅提高了农村公路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
此外,为了完善管养体制,贵州出台了《贵州省全面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省、市、县三级财政分别按5:2:3的比例落实农村公路日常养护资金。
山西“四好农村路”黄河板块(供图:山西省交通运输厅)
山西:创新投融资模式破解资金瓶颈
山西省交通运输厅
山西通过创新投融资模式,有效破解了资金瓶颈,迅速打开工作局面,每年完成的农村公路新改建里程均在2万公里以上,累计完成投资663亿元新改建5.4万公里农村公路。
加大政府投资力度。省级层面给予项目总投资25%的补助,根据贫困县财力紧张的实际,对10个深度贫困县给予政策倾斜,省级层面补助高达40%;市级层面给予项目总投资10%的补助;县级层面补助25%。省市县三级政府补助占到项目总投资的60%。
大力推广使用PPP模式。山西采取政府财政投入、PPP市场化运作等多种方式筹措资金。如晋城市采取市级平台统一组织各县区PPP融资建设太行一号旅游公路,由市交通运输局作为项目实施机构搭建融资平台。阳曲新建农村公路全域采用PPP模式建设,项目全部由民营企业担任资本方。
强化资金绩效管理。为提升资金使用效益,山西相应建立了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绩效评价机制。各市县在编制年度建设计划的同时编制项目绩效目标,省财政厅会同省交通运输厅每年组织开展建设资金的绩效管理工作,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挂钩,作为安排省级补助资金的重要依据。
新疆:开展“农村公路养护+精准脱贫”新机制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交通运输厅
试点探索开辟精准脱贫新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交通运输厅从2020年拟脱贫摘帽的10个贫困县市中选取克州阿克陶县、和田地区于田县、策勒县,设立农村公路养护专岗试点,通过与试点县人民政府签订共建协议、帮助制定农村公路日常养护标准、开展养护技能培训等举措,在探索“农村公路养护+精准脱贫”模式方面进行积极实践,为后续的推广积累了经验。
高位推动“农村公路养护+精准脱贫”新模式。由自治区财政出资2.64亿元,支持南疆四地州22个深度贫困县设置2.2万个乡村道路养护专岗,按照每人每月1000元的标准保障工资待遇,按照“个人申请、村委会推荐、乡镇把关、扶贫办审核”的程序,依据“就近就地、人岗相适”原则,从脱贫监测户和边缘户中精准选聘因特殊情况不能外出就业人员,以乡镇为单位成立乡村道路养护队,以村为单位成立乡村道路养护组,签订三年协议,实行实名管理。
齐抓共管形成强大工作合力。自治区财政、人社、交通运输、扶贫开发等单位联合下发《关于做好农村道路管护促进贫困户就业增收的通知》,南疆四地州安排党委专职副书记负责统筹协调,22个县市党委书记亲自抓、专职副书记专抓专管,层层扣紧工作链条。同时,区交通运输厅制定《22个深度贫困县农村公路日常管理养护实施意见》,组建3个指导服务组开展全覆盖指导服务,对2.2万名乡村道路养路工展开全面培训,有效解决了22个深度贫困县无法外出就业贫困群众的增收问题,为他们开辟了一条稳定增收的渠道,精准助力了脱贫攻坚。
新疆投资2.6 4亿元,共设置2.2万个乡村道路养护专岗。(供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交通运输厅)
山东:三个体系打造齐鲁新样板
山东省交通运输厅
以实施“两项行动”为载体,筑牢“四好农村路”转型升级高标准建设体系。“三年集中攻坚”期间,山东共新建改造宽度6米以上农村公路4.2万公里,6000多个自然村实现通达。积极稳妥推动“农村公路向进村入户倾斜”落实专项行动,截至2020年9月底,全省6.1万个行政村实现农村通户道路硬化,占行政村总数的89%。
以“三个融合”为突破,筑牢“四好农村路”服务乡村振兴新发展支撑体系。推动“公路+绿色发展”,充分利用地方特色景观,优化道路线形走向,道路建设主动融入沿线山体、河流等自然景观。推动“公路+产业发展”,激活农村发展资源,带动特色种养业、农村电商等特色产业发展。推动“公路+文化发展”,道路建设与沿线乡村历史、人文、休闲紧密结合,相得益彰,利用乡村各地特色景观打造特色驿站。
以建立“四项机制”为抓手,筑牢“四好农村路”规范持久高效能管护体系。山东建立多层级管养机制,形成了“省、市两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行业监管,县级政府为责任主体,乡镇和村居积极参与”的五级管理体制。建立多渠道投资机制,省级奖补为引导,市县投入为主体,社会资本为补充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建立全方位考核机制,健全农村公路政府绩效考核、行业综合考评、专项活动督导、“四不两直”明察暗访等全方位考核体系,将“四好农村路”建设纳入各市、县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体系。建立融媒体宣传机制,做好“四好农村路”宣传工作。
山东农村公路生命安防工程助力“美丽乡村+旅游产业”(供图:山东省交通运输厅)
四川宜宾“金通工程”(供图:宜宾市交通运输局)
四川:建设人民满意的乡村客运“金通工程”
四川省交通运输厅
按“一县一外观”统一车身外观,四川鼓励采用全省统一推荐的“小黄车”外观,同时统一驾驶员工牌、工装,解决老百姓遇服务质量问题不知晓驾驶员姓名、投诉不便的问题。统一的乡村客运标识有效提升了乡村客运总体形象,统一的监管投诉平台解决了乡村客运安全服务监管难的问题,统一的交通运输监督服务12328电话将乡村客运驾驶员和车辆纳入全省乡村客运监管服务平台集中监管。
四川做实“客运网”,按照“增投车辆、延伸班线、公交运营”的发展思路,通过吸纳、整合、新购等方式拓展运力,实施“一县一公司”管理,构建完善了班线公交为主、预约响应兜底的乡村客运服务体系。融合“邮快网”,建立“金通快邮驿站”,开展客车搭附小件快运服务。延伸“物流网”,探索发展“前坐人后带货”车辆,整合电商、商务、供销等资源,规划改建乡镇综合运输服务站565个,开通“货运班线”50条,创建“电子商务+农村客运”“电子商务+乡村公交”2个全国农村物流服务品牌,支撑农产品进城和生产生活资料下乡双向流通。
四川强化考核机制,省政府明确将农村客运发展纳入市州目标绩效考核范畴,推动“金通工程”从行业主导向政府主导转变。强化补助机制,将中央油补资金全额用于乡村客运发展的基础上,构建完善省、市、县“三个一点”的资金补助体系,在每年落实1.97亿元农村客运省补资金的基础上,对“金通工程”试点县再给予60万元至75万元的补助。
陕西西安:创新管理运营体系
陕西省西安市人民政府
实行国省干线和农村公路四级路长制。西安由市长任总路长,分管副市长任市级路长,建立覆盖市、县、镇、村的路长组织体系,将路长制纳入政府年度目标考核,健全公路管理体系。
探索交通公安联合执法机制。西安在鄠邑区开展交通公安联合执法试点,建立联防联控行政机制,成立公安交通联合执法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区长任组长,建立交通和公安联防联控行政机制。全市开展了“四位一体”联合综合执法,交警、治安警、路政和运政开展联合执法,采取路警联合、运警联合等多种方式,建立部门协作机制,开展联勤联动。参与联合执法的部门成立了联合党支部,由辖区派出所、交警中队、路政中队、运政中队成立联合党支部,加强交通综合执法的组织领导。
构建城乡交通一体化服务体系。西安以“运”为抓手,排查梳理安防、窄变宽工程等建设任务,有针对性地开展补短板工作。全市利用三年时间构建城乡一体、有机衔接、协调融合的公交一体化服务体系,以公交网络实现交通运输、邮政、快递企业与农资经销商、电商的融合发展。以国家邮政局开展“快递进村”试点为契机,在320个行政村设置快递代理点,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服务体系。
陕西省南郑汉通路原老公路,接通了陕西南郑龙头山和四川香炉山景区,形成巴山绕玉带的乡路美景。(摄影:张纪平)
江西婺源构筑“最美风景线”,打造四季有花的美丽交通。(摄影:周玮)
江西婺源:交旅融合服务乡村振兴
江西省婺源县人民政府
“十三五”期间,江西婺源农村道路交通建设累计投入26亿元,总里程达2774公里,公路密度达每百平方公里94公里,获评首批“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
婺源出台了《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管理实施意见》《农村公路“路长制”实施方案》等系列政策文件,建立了多部门联合执法机制,积极开展超限超载治理、公路沿线环境整治等活动,打造干净、整洁的道路环境。近年来,全县整治提升文明示范路234公里,公路保洁率达90%以上。
婺源高标准做好公路绿化美化工作,每一条公路行道树统一采用一种有花(色)树种,用紫荆、桃花、桂花、红叶石楠、香樟、紫薇等多种植物突出春夏秋冬四季景观,不断提升公路绿化总量。
在公路建设中婺源注重彰显地域生态文化特色,高品位打造一批公路驿站、停车区、观景台、摄影台,充分展示党建、交通文化和徽派、非遗等婺源地域文化,并建设49公里彩色沥青自行车道。
婺源县委、县政府投入3亿多元完成了4条旅游公路建设,畅通旅游公路循环。投入1亿多元,在主要景区周边建设了7个停车场,增加了5000余个停车位,改造拓宽了9条道路,在江岭、篁岭等热门景区实行免费换乘,开通多条高铁站至景区旅游客运专线,提升了景区车辆容纳总量和公路通行能力。2019年春季油菜花旅游高峰期,婺源单日接待游客量突破28万,但仍保持了旅游交通的有序通畅。
2016年以来,全县累计投入7.3亿元,完成通村组水泥路603公里,窄路面拓宽103公里,改造危桥65座,县道骨干网、乡道次线网、村道微循环网联网成片,1097公里乡村道及通组公路“四通八达”,全县172个行政村、1779个村小组实现“村村通”“组组通”。
安徽和县:“人机一体化”解决农村公路管养薄弱
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人民政府
专职化人防,按照“县统筹、镇管理、村监督”的模式,设立道路“专管员”。安徽和县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全县招募乡村道路专管员45人,其中7人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专管员按照每人30公里管辖范围,实施日常路况巡查、隐患排查、灾毁信息上报,参与管养单位监督考核、工程管理,及时制止并报告侵害路产路权行为,协助职能部门现场执法和涉路纠纷调处等。
数字化物防,围绕治超非现场执法、“两客一危”监管等业务。和县在全省率先推行车脸识别系统,用机器替换人力,通过北斗定位和大数据运用比对,一键自动生成源头管理、车辆违法、企业管理、路段运行等情况报告,精准查处违法超限运输车辆,推动治超方式从“事后追查”向“事前预防”转变。自2019年底,系统建成并投入使用以来,共有效抓拍设备未能正常识别和各类故意遮挡车牌6000多台次,实施非现场处罚超限运输违法案件650起。
智慧化技防,探索智慧“四好农村路”建设。和县投入资金200余万元,研发全省首款“四好农村路”综合管理平台——“和县路长制”App,以地理信息系统(GIS)为核心技术,通过“微信服务端、Web业务系统、移动App端”,形成“纵向互通、横向互联”智慧平台,便于乡村道路专管员日常巡查时,通过手机拍照或输入巡查日志,将数据统一收集,发现问题及时上传、快速定位,第一时间掌握、了解、处理各自区域的公路养护情况,实现数据共享和进度跟踪。
安徽省农村公路品质示范路丰乐古道(供图: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人民政府)
河南林州公路掠影(供图:林州市交通运输局)
河南石板岩:通向太行山外
河南省林州市石板岩镇石板岩村
“小时候,在我的记忆中通往山外的道路只有两条,一条是位于半山腰的栈道,宽不到一尺,向上是峭壁悬崖,向下是万丈深渊;另外一条是翻越鲁班豁的羊肠小道。”“村子到县城直线距离仅10多公里,但赶个集至少要一天时间才能翻出大山。”这是河南省林州市石板岩村村民对过去的记忆。
林州位于河南西北部,地处太行山脚下,晋、冀、豫三省交界处,石板岩村是林州市西部一个典型的山区村。1969年,林县县委、县政府决定修建林石公路。5年的时间,凿通太行山,凿出了一条长1000米的太行隧道。1974年5月,林石公路第一次建成通车。1993年,林州市委市政府决定改建林石公路,历时4年,由交通部门组织实施加宽路基,水泥硬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河南省交通运输厅的资助下,林州开始分段对林石公路进行升级改造。市县交通运输部门坚持不大挖大填,不破坏原有地形地貌,路面由6米宽的水泥硬化路改建成9米宽的沥青路。
2019年4月林石公路被河南省交通运输厅公布为河南省第一批“最美农村路”示范路段,今年9月份又成功入选全国“十大最美农村路”。默默无闻的山区公路成了名副其实的“网红路”,极大地带动了石板岩镇、村旅游业发展。
石板岩村515户人家,110户经营农家乐、写生基地。中央美院、清华美院等全国283家院校前往写生采风,年接待人次达60万,每年创造旅游综合收入1个亿,人均纯收入达到2.5万元。村级集体经济每年收入40万元,70%的农户都买上了小轿车。村里的10户贫困户,通过在写生基地、农家乐打工,从事公路养护等公益岗位,全部实现了脱贫奔小康。
重庆下庄:凿通“绝壁天路”
重庆市巫山县下庄村
重庆巫山下庄村地形像口井,从“井口”到“井底”垂直高度1100多米。全村4个社的96户人家400多人就住在“井”底。没有修路前,出村只有一条有108道“之字拐”之称的羊肠小路。
1997年,村民听说要在悬崖绝壁上修路,有怀疑、有担心。同年农历冬月十二,开山炮在鱼儿溪炸响。没有钻机,就腰系长绳趴在箩筐里,吊在几百米的悬崖上打炮眼;没有挖机,就用双手刨……2004年,整整7年时间,下庄村民终于在悬岸绝壁上抠出了一条8公里长的“天路”。毛路修通了,但经常会发生坍塌、滚石,村民便成立义务护路队开展公路维护养护;路陡崖高,毛路无防护栏,村民就组建安全防护员队,确保了从毛路修通到加装护栏的13年间无一起交通事故。
2018年至2020年,重庆市交通三年行动计划期间,县交通局为每个乡镇编制了交通规划图,形成了“一乡镇、一规划图、一交通网”,并出资将庄村所有村民小组公路都进行了硬化,村通组通畅率达到了100%。路修通了,需要人和资金来养护,村民便以户为单位划分养护段,为每一段路都挂上养护牌。在乡政府指导下,下庄村通过“一事一议”,整合农村宅基地复垦集体留存部分资金用于村组道路养护,保证每条路都有养护资金来源。
2018年5月,“村村通”客车也开进了下庄,道路两旁建成了漂亮的招呼站,结束了村中无客车的历史,村民终于可以坐上舒适的客车走出下庄、走出巫山去看外面的世界。
打听到曲尺乡的柑橘能卖出好价钱,村主任就带着村民去取经,还让在外打工的儿子回家当技术员。2013年,下庄建成了500亩柑橘园,2018年发展到650亩。村党支部还结合下庄实际,制定了“瓜果为主,多种经营”的发展模式,鼓励村民种芝麻、种小麦,配套开榨坊和加工厂,加工菜油和麦子面条出售,农产品都成了抢手货。
重庆巫山下庄天路(摄影:马正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