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出行幸福老区
2021-01-27福建省公路事业发展中心曾文彬袁燕飞胡桂通
文 福建省公路事业发展中心 曾文彬 袁燕飞 胡桂通
供图 福建省公路事业发展中心
福建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共有老区县70个(其中原中央苏区县37个),占全省陆地面积的96%。革命老区为中国革命胜利和新中国建立作出过巨大贡献和牺牲。为了兑现“小康路上绝不让任何一个贫困地区因交通而掉队”的承诺,福建历届省委省政府和全省交通运输系统,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好农村路”建设的重要指示和对加快革命老区发展批示精神,不断创新体制、完善政策,积极实施交通扶贫工程,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有力的交通支撑。截至2020年4月底,福建省23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部摘帽。
如今,从福建上空俯视,蛛网状的“毛细血管”连通乡村家家户户,结束了老区人民望路兴叹的漫长历史,曾经的羊肠道变成如今宽阔的沥青路,越来越多的村民实现了“抬脚走上水泥路,家门口前能坐车”的梦想。公路建设真正为乡村经济发展打开了一道脱贫致富的大门。
部省合力让老区共享交通扶贫硕果
目前,全省70个老区县已建设农村公路约9.1万公里(占全省农村公路总里程的97.2%),老区县与全省一起实现了“县县通高速、镇镇有干线、村村通硬化、路路有人养”的建设目标,四通八达、衔接顺畅的农村公路网络基本形成。由于交通扶贫成效显著,福建省获交通运输部通报表扬。
老区脱贫 交通先行
打赢老区苏区脱贫攻坚战,交通先行责无旁贷。早在2014年,福建省就启动了“四好农村路”建设,“十三五”期间,福建省人民政府更是与交通运输部签订了《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加快革命老区交通运输发展共建协议》,强化部省沟通协作,合力加快破解交通瓶颈,全面提升福建革命老区交通运输服务水平。
福建省委省政府相继出台了《进一步创新农村公路管理体制机制的意见》《福建省深化农村公路管理体制改革 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全省推行农村公路灾毁保险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创新机制活力,为加快推动福建省老区“四好农村路”建设提供政策制度保障。
为更好地实现交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福建省交通部门先后印发《福建省“十三五”交通精准扶贫建设专项规划》《福建省“四好农村路”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等,建立“百乡千村”“旅游路资源路产业路”项目库,重点推进贫困老区政和、寿宁、宁化等53个县的通乡镇公路建设、旅游路资源路产业路建设、通村公路拓宽改造、农村路网安全设施提升、海岛交通运输精准扶贫等扶贫工程。
福建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让群众出行更便捷。
在具体资金计划安排上,实行“五个倾斜”:对23个省级重点扶贫开发县的农村公路项目,给予省级同档类最高补助政策;对原中央苏区县、革命老区县的现行省补标准的基础上分别上浮10%、5%给予倾斜(2020年起调整为上浮20%、10%);对纳入《交通扶贫部省共建协议》支持范围的革命老区县(市)的扶贫项目按交通运输部扶贫标准,农村公路等补助标准较东部非贫困地区上浮约60%;在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如通村公路窄路面拓宽项目、村道安保工程)等计划安排上,优先安排扶贫地区的项目,省补资金约占全省农村公路补助资金的85%左右;对23个省级重点扶贫开发县的农村公路灾毁保险保费按90%补助,极大调动了贫困地区参与灾毁保险积极性,提升贫困地区抗灾毁和灾毁重建能力。
党建引领 多样扶贫
近年来,福建省以党建引领“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实施党建引领“四好农村路”建设交通堡垒工程和先锋工程两大工程,推行联动、融合、创优三项机制,强化组织、宣传、制度、经费、考评五个保障,积极开展“万名党员万里路”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党员共同参与农村公路建、管、养、运的监督和管理,开展多样式交通扶贫,努力把全省农村公路建成党员受教育、群众得实惠的满意工程,助推乡村振兴发展。
泰宁县示范路城上线
实施路网提级改造输血式扶贫。重点推进老区县的乡镇通达公路提级改造和乡道窄路拓宽,有效推进安保工程、危桥改造、革命基点村硬化,加快优化老区县农村路网结构,通乡镇、建制村、港口、场站、景区公路的通畅状况大幅改善。“十三五”期间,老区县建设改造农村公路约1.1万公里,安保工程约1.9万公里,危桥改造1200座,改善645个革命基点村交通条件,2216个省级贫困村通村公路不断改善提升。
实施“交通+特色产业”造血式扶贫。将53个重点扶贫县新近开发的农村产业园、生产基地及旅游景点等通达的路线列入规划给予支持,增强农村“造血”功能。“十三五”期,福建全省共实施283个1380公里资源路旅游路产业路,预计可拉动当地经济约239亿元,直接受益人口约175万人;结合乡村振兴累计实施美丽农村路建设3484公里,沿线受益贫困村354个。纵横交错农村公路连接数百个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省级最美休闲乡村等,为老区县美丽乡村发展和脱贫致富提供了优美、舒适、安全的交通保障。
实施养护公益岗精准式扶贫。鼓励各地设立农村公路公益岗位,优先吸收省级建档贫困户、五保户等群众参与农村公路养护,提高贫困户收入水平。全省设立养护公益岗位1463个,聘用当地贫困人口774人,有力促进了当地的扶贫攻坚工作,实现交通与扶贫的有机结合。
改革创新 高质量发展
今年是“十三五”最后一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也是提前谋划“十四五”的关键一年。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3月23日,福建省委书记于伟国在全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推进会上强调,要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努力走出具有福建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下一阶段,福建省将继续重点聚焦苏区老区交通发展突出问题,紧紧围绕乡村振兴目标,持续改革创新,完善政策机制,全力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
力争到2025年,革命老区县基本形成外通内联、安全舒适、路域洁美、服务优质的“畅、安、洁、优”农村交通运输网络,基本建立权责清晰、建管养运并重的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使农村交通网的治理能力和水平显著提高,运输服务品质显著提升,支撑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现代经济体系建设的作用显著;到2035年全面建成体系完备、治理高效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机制,构建品质高、网络畅、服务优、路域美的农村交通运输体系,有效支撑交通强国建设和乡村全面振兴战略。
通往龙岩上杭县官庄畲族乡的县道才湘线
“路路畅达”让山村致富更有底气
农村公路是交通扶贫脱贫的“最后一公里”,也是难度最大、作用最显著的“一公里”。对一个村庄来说,路通了,脱贫致富的愿景就不再遥远。如今,在福建,一条条农村公路缩短了脱贫致富的“里程”,让群众致富奔小康有了充足的“底气”。
“车岭车上天,九岭爬九年”,这首民谣生动再现了下党乡以往出行之艰难。作为寿宁县最边远的山乡,下党乡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还没有一条公路。当年,修路筑桥成为下党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头等大事。
王光朝是下党乡这三十年翻天覆地变化的亲历者和见证人。作为下党乡小有名气的“幸福茶馆”当家人,说起往日的“无路之苦”,如今已过古稀之年的他聊起了一件记忆深刻的往事。20多年前,一位24岁刚毕业的大学生分配到下党乡当卫生院院长,一日给村民看病归来,他自己却突发心脏不适,呼吸困难,生命垂危,必须送县医院抢救。没有公路,从村里到县医院足足要走7个小时,王光朝和其他几位村民用毛竹做了一个简单的担架,争分夺秒地往城关赶,可惜才行到半路,王医生就停止了心跳。“他还这么年轻啊。”说起这件事,王光朝一脸惋惜,“现在到县医院1个小时都不用,这是救命的路啊,当年,我们做梦都想有一条路。”
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支持下,在交通等部门积极推动下,1991年,总长12.6公里的芹洋乡溪源村至下党乡公路建成通车,下党乡终于结束了无公路的历史。如今的下党,5条通乡公路四通八达,从县城到村里仅需50分钟。
“现在日子好过了,大家也都脱贫了,路通了,小路又变成了大路,我们下党乡有了名气,乡村旅游也发展起来,去年来了十几万人,我这幸福茶馆啊,也一年更比一年好。幸福不是钱多了就好,幸福是我们党和群众一起奋斗出来的啊。”说起现在的日子,老王有藏不住的满足。
“路修好了,不仅出村方便,也带动了旅游业和产业发展。”下党乡党委书记项忠红介绍道,下党乡抢抓机遇,注册“下乡的味道”品牌,植入消费扶贫理念,开创了全国第一个扶贫“定制茶园”,还抓住了红色旅游的机遇,着力发展乡村旅游,使得绿水青山、人文历史开始显现旅游价值,吸引数以万计的八方来客。
晋安区鼓宦线
在“交通+扶贫”的有效带动下,2018年,下党实现脱贫“摘帽”,全乡建档立卡贫困户117户508人全部脱贫,100多名青年人返乡创业。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也从1988年的186元增长至2019年的14777元,增幅达70余倍。天堑变通途、旧貌换新颜,乡亲们有了越来越多的幸福感、获得感。
其实,对于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的福建省,因为修路而改变生活的村庄又何止下党乡。借着村路修到家门口,屏南县岩后村依托白水洋景区,以修缮红色文化景点为抓手,还原历史风貌,增添具有时代特征和红色历史文化元素的景观,使红色旅游成为该村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的新亮点。地处闽粤赣三省接合部的武平县民主乡,按路基6.5米、路面6米的双车道四级公路标准全面改造完成辖区内6个行政村,贫困户种植的百香果物流成本降至一半,猴头菇、辣椒、脐橙、仙草、灵芝等各类产业遍地开花。由于长期交通不便,村庄逐步空心化的华安县官畲村,2018年底精心打造生态示范路芹官线,极大改善官畲村交通条件,也吸引了漳州市旅游投资集团前来投资,2019年景区游客数超12万元,村财固定收入增至51万元,村民分红现金49万元……这样的案例,在福建屡见不鲜。
“我们对照福建省‘十三五’交通精准扶贫建设专项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加快推进资源路旅游路产业路、通村公路拓宽改造、村道安保及村道危桥等扶贫任务。”福建省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农路处处长胡桂通表示,在实现乡镇和建制村100%通水泥路的基础上,福建省持续推进“百乡千村”路网提升工程,通过实施县道三级路提升、通村公路“单改双”等工程实现了约97%的乡镇通三级及以上公路,约60%建制村通达双车道公路,进一步改善了贫困地区的交通条件。
“撤渡建桥”让脱贫最后一公里畅行无阻
福建沿海岛屿星罗棋布,山区内河纵横交错,部分村庄村民只能依赖渡口,生活出行十分不便。为了践行“不让任何一个贫困地区因交通而掉队”的承诺,近年来,福建省交通部门精准施策,按照“成熟一座,改造一座”的思路,积极筹措资金,大力推进“撤渡建桥”惠民工程,解决水域两岸群众出行难题。
“通桥才不久,岛上就迎来了数百名客商和游客。现在乡亲们在家门口就可以买到新鲜蔬菜、肉、蛋等食品了。”日前,在福建省霞浦县溪南镇东安村委楼前,村主任叶益杰指着停靠的一台外地旅游中巴,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东安岛是官井洋海上的一座孤岛,面积6.5平方公里。岛上共有东安、关门2个建制村,3500多人。由于岛上与陆地交界海面所处的关门港,水文地质复杂,海面水流湍急,建桥难度很大,祖辈定居岛上400多年的岛民,进出岛均靠船只来往。
“乡亲们受够了没桥的苦!”今年75岁的村民叶大爷提起没通桥前的往事感叹道,以前,乡亲们生病送医、产妇分娩等出村,时常会因海路折腾而耽误。外地姑娘都不愿嫁到岛上,至今,岛上还有许多上了年纪的单身汉。
修一座连接陆岛的大桥,成了岛上民众的夙愿。
2014年11月,东安村的建桥项目被福建省交通部门纳入“撤渡建桥”项目之列。2016年10月21日,东安岛大桥建设正式动工。
2019年10月12日,全长721米,总投资5600万元,由各级政府补助3100多万元,东安、关门两村村民自筹1700多万元建设的东安岛海防大桥顺利通车。
邵武市的撤渡建桥
“通桥前,上岛的货物,每担要比陆上增加十一二元,岛上的货物外卖,则要被压价、贱卖。”叶益杰介绍说,“我们估算过,只要3年时间,通桥前后相比,所节省的各类资金,就相当于建桥所需资金。”
其实早在2010年,福建省就启动了“撤渡建桥”工作,建立“撤渡建桥”项目库,并将其列入为民办实事工程。“十三五”期间,福建更是每年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具备条件的地方开展此项工作,累计投资16亿元,实施“撤渡建桥”20座。
2020年5月,连接南平浦城县水北街镇曹村至朱墩的云峰大桥也已建成通车。“原来两村依靠渡船出行,撤渡新建桥项目建成后,能够节省大约半个小时的出行时间。”浦城县曹村村支书张春兴说。除了云峰大桥,浦城县水北街镇九石渡大桥、茅洲大桥,福安市潭头大桥、光泽县岭崇大桥也即将陆续建成通车。这些新桥建成后,将彻底改变只能靠渡口出行的村庄的生产、生活方式,让老百姓真正感受到交通变化带来的幸福感。
撤渡建桥,撤走的,是出行与发展的困局,建起的,是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如今,一座座虹桥跨越海河两岸,正带领着老区人民奔向幸福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