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西林下经济发展评价及其战略选择
——基于SWOT-AHP 分析法

2021-01-27杨露露池泽新

关键词:林农江西省森林

杨露露,刘 滨,池泽新,余 松

(1.江西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江西 南昌 330045;2.江西省农业科学院,江西 南昌 330200)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农民充分利用林地实现“不砍树而致富”,衍生出了林下经济这种科学管理林地的新兴产业[1],林下经济主要是依托林地资源和森林生态环境进行农业生产方式,囊括了林下、林中和林上产业,当前,发展势头日盛的模式有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产品采集加工和森林旅游业等。它是一种多维复合生产经营活动,也是一种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周期性增长、协调发展的生态模式,其内涵和外延正在不断发展完善。江西省政府于2012年印发了《关于大力促进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为实现林下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江西省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创新发展模式,突出区域特色,进而涌现出一批先进和典型的发展模式,初步形成许多主导产业。这有利于促进江西省森林资源保护,增加林农收入,推动林区发展,助力脱贫攻坚。2019年,江西省林下经济运行规模达到257.7 hm2,比2017年增长7.1%;全省林下经济总产值达到1 700 亿元,居全国第一;全省有超过300 万林农参与林下经济,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人口超过35 万,初步形成了一批以油茶、竹、中药材、苗木花卉、森林景观利用等为主的林下经济产业集群[2]。

一、文献综述

近年来,有学者从林下经济理论与模式探讨、林农参与林下经济的意愿与行为、林下经济的发展意义与产业升级等方向来开展研究,在林下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方面,Ram、Janaki 等较早运用SWOT 分析结合层次分析法,分析了佛罗里达州中南部综合放牧的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3];李娅、唐文军、陈波通过构建云南省林下经济发展战略选择AHP-SWOT 分析模型,对不同指标层中的各个影响因素进行权重分析,为云南省林业综合发展途径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4]。吕洁华、刘艳迪等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对黑龙江省林下经济优势产业的选择进行分析,并得出林下第一产业应重点建设林产品品牌,林下第二产业应加大科技投入,林下第三产业应促进相关产业融合等建议[5]。洪传春、刘某承等对长白山保护开发区的林下经济发展进行战略选择,并得出宜采用S-O 发展型战略的结论,进而提出相应政策建议[6]。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现有研究定性分析较多,定量分析较少,研究理论尚浅。结合江西省林业经济发展的现状,采用SWOT-AHP 分析法加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首先,SWOT 分析方法是对研究对象的内部和外部环境以及竞争条件的情况分析,是通过调查列出其内部竞争优势和劣势,外部机会和威胁等因素,并进行比较和分析,多以定性为主。其次,AHP 层次分析法是将与决策相关的要素分解为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上进行权重决策[7]。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弥补了SWOT 仅对事物进行定性分析割裂其事物完整性和元素之间的连接性的缺陷。通过系统评估各个要素之间的优先级,提高了系统决策的客观性和可靠性,并增强了SWOT 分析方法在系统决策中的应用能力。最后,探讨江西省林下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以期在“十四五”期间实现江西省林下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二、材料与方法

(一)江西省林下经济SWOT 分析

1.内部优势(S)

S1:自然条件优越。江西省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自然条件优越,它被称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所在。江西气候温暖湿润,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无霜期240—307 d,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0 ℃以上的有240—270 d,活动积温为5 000 ~6 000 ℃,水热同期,年平均温度约为16.3 ~19.5 ℃,非常适合森林植物的生长。江西省的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具有典型的亚热带森林植物群落。低等植被中约有4 000 多种种子植物、470 多种蕨类植物、100 多种苔藓植物、500 多种大型真菌等,标本物种约有300 多种,其中可食用的有100 多种,因而,林农发展林下经济的自然条件甚是优越。此外,江西省位于京九铁路,长江经济带和皖赣铁路的交汇处,毗邻“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三角洲”,对外开放区位优势良好。

S2:森林资源丰富。江西省第九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江西森林覆盖率高达63.1%,居全国第二。全省国土总面积1 669.46 万hm2,其中林地1 077.9 万hm2,占64.69%;非林地589.56 万hm2,占35.31%。在各类林地中,乔木林地占74.87%,灌木林地占11.38%,竹林地占9.78%,稀疏林地占0.53%,未成林地占1.9%,适宜林地占0.77%。江西省的特色森林资源包括竹林资源,油茶林资源等。其中,全省竹林面积105.65 万hm2,油茶林面积74.9 万hm2,均居全国前列。习近平在江西考察时曾指出,绿色生态是江西省最大财富、最大优势和最大品牌。江西省森林资源面积广阔,发展林下经济条件优良,同时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发展健康绿色的林下经济产品提供保障。因此,在江西省发展林下经济具有较大的潜力。

S3:劳动力充足。林下经济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林下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支持。江西省山地林地多,耕地少,人多地少,制约了经济发展,但却有利于林业经济的发展。江西省的农民每年仅在农业上花半年时间,其余闲暇时间,可以充分投入到林下经济相关产业发展中去。农林不分家,这对于长期从事农业经营的农民来说,转向林业经营相对来说难度较小。此外,林区下岗工人较多,这可为林下经济产业的发展提供充足劳动力。与南方较发达的省份相比,江西省的劳动力价格相对较低,这可大大降低从其他省份招募劳动力的生产成本。

S4:循环经济优势。循环经济将环境视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并同时考虑了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这是一种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增长模式[8]。该模式建立在资源利用最大化、废物排放最小化和经济活动生态化的基础上,以实现经济、资源、环境和谐共生。林业经济本身更接近人类的生存,它可以从根本上协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林下经济与自然、生态和环境紧密相连、密不可分,林下经济产品更具有“绿色、有机、环保、安全”的特点[9]。因此,发展林下经济具有循环经济的内在优势。

S5:发展经验丰富、市场基础良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来,江西各地积极探索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此外,江西省自古以来就有发展林下经济的传统,形成了诸多林农、林药、林木栽培等成功的经验以及成熟的技术,其中许多已成为林农自给自足的必然途径。尽管林农发展林下经济未成规模效益,但积累的丰富经验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外,江西省通过近几年的发展,部分林下经济产品拥有良好的市场基础。如江西省金溪县的芳樟产业,冠有“中国香都”一名;遂川县特色创意种养,素有“油茶之乡、金橘之乡、板鸭之乡”的美称;“山水武宁”立足发展林果、林药、花卉苗木、森林旅游等;崇义南酸枣种植,生态鸡养殖;新干草珊瑚、中草药种植;崇仁麻鸡、泰和乌鸡等均符合人们对“野生”“绿色”“生态”的追求。

2.内部劣势(W)

W1:基础设施薄弱。发展林下经济需要完备的基础设施来支撑,比如畅通的道路、水利、电力、通讯网络设施等。江西省某些较发达的市县林区基础设施条件良好,但多数欠发达的林区路况较差、水电设施不完备、通讯网络状况不佳,这些均限制了林下经济的发展。此外,大多林区发展林下经济仅停留在种养殖层面,已有的基础设施虽能满足现状,但却不利于规模化、集约化林下经济的发展,更不具备发展森林景观利用、乡村旅游、林产品采集加工等创意模式的条件。林区基础设施薄弱、质量不高、接待能力较差,大大限制了林下经济新品种、新模式的开发。

W2:经营资金不足。一般而言,林下经济经营主体前期投入大,后续发展资金短缺[10]。林农前期涉足林下经济发展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需要自身拥有充足的资本积累,这会让部分家庭条件不佳的农户望而却步,心生犹疑。江西省又是一个经济总量不大的省份,政府资金投入不多,林业发展占总量比重较小,林下经济占林业发展总值比重则更小。再者,林农发展林下经济具有很多不确定性因素,融资困难,资金不连续,没有保障。经营资金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林下经济的发展,这对后期林农可持续经营、新产品研发、新品种的引进以及林下经济新模式的开展有着很大阻碍。

W3:人才匮乏、科研创新能力弱。林下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离不开创新,而科研创新能力又离不开高素质人才。江西省年轻一代外出务工较多,林农群体多以中老年为主,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接受新知能力、专业技能培训能力较弱,林农薄弱的经营管理水平也限制了林下经济的发展。其次,政府资金投入的匮乏导致林下经济后期品种研发、科学种养、产品营销等阶段尤为艰难。产品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产品附加值较低,林下经济相关技术指导跟不上,这些都不利于林下经济的发展。

W4:产品单一、产业链不完整。江西省林下经济的发展多以每家每户、小面积经营、散户自给自足为主,未形成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生产格局。林下经济模式多以种植中药材、菌菇蔬菜类,养殖鸡鸭鹅、兔牛羊,采集竹笋、山野菜等产品为主,发展模式单一,林下产品单一,未形成特色品种,未打造出品牌化效应。再者,林下经济产品多以原材料初加工为主,缺乏精深加工,未形成产、供、销一体化链条,林产品附加值低,林农经营收入不高。

3.外部机遇(O)

O1:政策扶持。2012年3月,江西省政印发了《关于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的意见》,初步确定了林下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2017年8月,江西省林业厅印发了《江西省林下经济发展项目管理办法》,提出发展林业经济项目应坚持生态优先原则,要因地制宜,突出区域特色,充分体现“生态受保护,农民得实惠”的要求,逐步形成“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2017年12月,江西省人民政府印发《加快发展林下经济行动计划的通知》,要重点建设油茶、竹、香精、森林药材、苗木花卉、森林景观利用等六大林下经济产业。2018年1月,江西省实施“九大工程”项目,稳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其中,果产业发展项目:主要是建设“脐橙、蜜桔、甜柚”等柑橘为主的优势产区;中药材产业发展项目:致力于加快推广“三子一壳”中药材产区(车前子、黄栀子、茱萸子、枳壳);油茶产业发展项目重点推进高产油茶林新造,低产林改造,以促进江西省林下经济的发展。

O2:绿色消费市场潜力大。在新时代的今天,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1]。习近平指出,“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可见,森林不仅能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提供优质的绿色产品,同时也是实现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保障[12]。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绿色消费成为时尚,人们日渐追求“环保、绿色、健康、无公害”的产品,市场对高品质、原生态产品的需求也愈来愈旺盛。而林下经济产品绿色无污染这一天然特点恰好迎合消费者需求。此外,林下种养业所提供的有机产品也克服了市场准入障碍,林农所提供的农副产品市场占有率高,绿色消费市场潜藏着无穷空间。

O3:旅游业发展迅速。森林是生命的摇篮,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森林的依赖度也越来越大,从最开始的木质林产品到森林环境产品,从物质产品到精神产品,产品形式多样,层次不断提高[13]。近年来,“三产融合、田园综合体”等一批新业态、新型发展模式逐渐进入人们视线,“农旅结合、工旅结合、文旅结合”等形式风头日盛,旅游业发展迅速。人们在快节奏生活之余总会向往纯天然的自然风光,森林旅游业油然而生。而森林景观利用本身就是林下经济的一部分,广阔的森林空间、清新舒适的森林环境、绿意盎然的森林风景可大大获得消费者青睐。而且江西省生态环境良好,山水秀美,林木多样,因地制宜发展森林旅游业势在必行。再者,消费者在森林游玩的同时可带动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产品采集加工等产品的销售,产业链完整,也可促进林农增收,达到“不砍树而致富”的目的。

4.外部威胁(T)

T1:生态破坏、自然灾害多发。江西省林下经济的发展多以小农小户经营者为主,小农意识固化。林农在林下经济发展过程中多以个人经济效益为主,而较少关注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森林无序开发现象严重。政府部门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对林农过度垦殖情况管理松散,导致生态持续恶化。林下经济是对森林生态环境的一种人工干预活动,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方能正常生存,如若超过一定的“度”,违背自然规律,必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近些年来,森林植被频遭破坏,加之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灾害多发,尤其是森林病虫害、水土流失、森林火灾、旱灾、涝灾等,直接危及林农林下经济的发展,损害林农收益。

T2:市场同质化产品竞争激烈、品牌意识不强。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形势下,周边各省市纷纷出台政策支持林下经济的发展,如森林覆盖面积较大的福建、广西等。市场上充斥着形形色色、档次参差不齐的林产品,同质化替代产品较多,对比之下,江西省林下经济核心竞争力不强。虽然江西省有遂川板鸭、泰和乌鸡、新干中草药等一些颇具地方特色的产品,但未成规模,市场份额小,未能打造品牌化,未有精深加工,产业链不完整。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如何提高产品竞争力,如何打造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如何做到极致在同质化产品中脱颖而出,是江西省林下经济亟待解决的问题。

T3:科学规划不足、缺乏因地制宜。虽然江西省相继出台了一些林下经济政策、林下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具备宏观性、方向性的指导,但市县却未能根据自身条件、区域特色做出科学规划方案。各地生态环境、物种资源、基础设施、自然条件、区位地理各不相同,但林业部门未曾合理布局,而是一窝蜂采取重复模式,一拥而上,缺乏因地制宜,导致部分林产品质量不佳、林农经济效益低下。林下种养、林间旅游、林中产品采集加工等发展模式涉及农林复合生态系统,要想做强做大林下经济,科学的规划指导、因地制宜打造区域特色必不可少。此外,林下经济产业发展中,因地制宜、以特色创品牌对于扶贫攻坚、产业兴旺具有重要助推作用[14]。

(二)江西省林下经济战略分析——基于AHP

1.评价指标模型构建

以江西省林下经济发展战略为目标层,以优势、劣势、机遇、威胁为准则层,以自然条件优越、森林资源丰富、劳动力充足等15 项具体影响因素为指标层,建立江西省林下经济发展战略层次分析结构模型(表1)。

表1 江西省林下经济发展战略层次分析模型

2.判断矩阵构建及赋权

本研究采用AHP 层次分析法,围绕SWOT分析的15 个要素,选取15 人的专家组,采取随机访谈调查方式对江西省林下经济发展战略进行评估表收集。其中各要素间的重要性程度按1 ~9赋值,通过相邻层级之间的隶属关系构造判断矩阵,并计算每个指标的相对权重。具体见表2 ~6。

表2 江西省林下经济发展战略:准则层判断矩阵

表3 江西省林下经济发展战略:优势(S)判断矩阵

表4 江西省林下经济发展战略:劣势(W)判断矩阵

表5 江西省林下经济发展战略:机遇(O)判断矩阵

表6 江西省林下经济发展战略:威胁(T)判断矩阵

3.判断矩阵层次排序权重及一致性检验

上述得到的权重分配是否合理,还需要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检验使用公式:

式中:CR 为判断矩阵的随机一致性比率;CI 为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指标。它由下式给出:

RI 为判断矩阵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1 ~9 阶的判断矩阵的RI 值如表7 所示。

表7 1 ~9 阶随机一致性指标

当判断矩阵的CR <0.1 时或λmax=n,CI=0 时,认为其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否则需调整矩阵中的元素以使其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判断矩阵特征值及一致性检验如表8 所示:所有指标CR 均小于0.1,通过了一致性检验。

表8 判断矩阵特征值及一致性检验

判断矩阵最大特征根λmax所对应的特征向量经归一化,即为各评价因素的重要性排序, 也就是优先权重分配,准则层组内权重排序及指标层各因素组间排序如下表9。

表9 SWOT 因素全局和同级优先权重

4.发展战略分析结果

根据SWOT 各因素组内权重,由总优势、总劣势、总机遇,总威胁强度计算公式:

可得,总优势力度S=0.096 08,总威胁力度W=-0.043 4,总机遇力度O=0.083 1,总威胁力度T=-0.032 2。由此构建江西省林下经济发展战略四边形,如图1 所示。进而求得重心坐标P(X,Y)=,重心点落在四边形第一象限。由此可知,江西省发展林下经济宜采取SO 战略,并兼顾WT 战略,即采取充分发挥林下经济内部优势,充分利用外部机遇的战略。

图1 江西省发展战略四边形及重心点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对江西省林下经济发展影响程度准则层从大到小依次为:优势(S)>机遇(O)>劣势(W)>威胁(T),其中自然条件优越(0.274 4)是江西省发展林下经济的最大优势,林农经营资金不足(0.341 4)是发展林下经济的最大劣势,政府政策扶持(0.533 4)将会给江西省林下经济的发展带来最大机遇,同时也要应对来自生态破坏、自然灾害多发(0.585 7)的最大威胁。因此,江西省发展林下经济应采取SO 战略,充分依据本省优越的自然条件以及政府政策扶持机遇,凭借自身森林资源丰富、劳动力充足、循环经济和发展经验丰富、市场基础良好等优势,抓住绿色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以及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旅游业机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保护,保障林农充足的林下经济经营资金,注重人才引进,形成独具特色的林下经济发展道路。

(二)建议

根据以上结果,本研究提出江西省林下经济发展战略。

1)利用自身优势打造生态循环经济。江西省在生态环境、生态价值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良好的自然条件以及丰富的森林资源适宜发展林下经济。但在林下经济发展的同时,一定要坚守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坚持科学发展观念,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注重生态效益、循环经济效益。一旦生态遭到破坏,江西省生态系统功能将无法发挥,林下经济产品也将失去其天然的生态营养价值,损害其高端形象。要杜绝以林下经济发展为目的的破坏森林资源、牺牲生态为代价而换取短期经济利益的盲目行动,要主动协调好环境保护与林下资源开发的关系[15]。

2)抓住政策扶持机遇,加强宣传培训。在国家发展林下经济的大环境、大背景下,江西省发展林下经济需要各政府部门通力支持,协调整合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制定完善相关政策,对发展林下经济的经营者给与项目和资金扶持。此外,要利用好新闻媒体、微信、微博、抖音等公众平台,加强有关林下经济宣传力度,提高林农认知水平,减少负面效应。

3)发展森林旅游,促“三产融合”。江西省在发展森林旅游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空气清新、环境良好、山清水秀的绝佳条件为林下经济森林景观利用提供了平台。在如今这个生态旅游业发展迅速的时代,江西省可合理利用森林景观、自然环境、林产品资源等,发展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康复疗养等产业,也可在森林资源丰富的各地打造省级森林公园,绿色消费自然会吸引广大游客的目光。打造出一条以全域化旅游为核心的“三产融合”之路,促进生态文明普及,有效解决林农就业和增收致富的突出问题。

猜你喜欢

林农江西省森林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江西省志•审计志》顺利通过验收
江西省音协开展《幸福欢歌》创作采风
江西省音协八届二次常务理事(扩大)会在昌召开
哈Q森林
沙洋停征林业“两金”减轻林农负担
哈Q森林
哈Q森林
林业深化改革 林农共享红利
哈Q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