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成衣工艺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2021-01-27胡承功
胡承功
(安徽工程大学,安徽 芜湖241000)
《成衣工艺学》课程是服装工程专业学生的必修课。该课程一般分为成衣工艺发展的概况、生产准备、裁剪工程、粘合工艺、缝制工程、熨烫定性、后整理等章节,其内容涵盖了整个服装工艺过程,对于提高服装工程专业学生对服装的认知、了解整个服装工艺过程、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1]。传统的教学手法一般都是通过PPT 教师课堂讲授,结合服装厂参观实习、工艺实验课等方式,完成该课程的教学任务。由于该课程安排学时较少,学生参观实习时间短,工艺课实践相对简单,导致学生掌握工艺过程不牢固,动手能力差,与现代服装企业岗位需求相脱节,不利于服装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
1 《成衣工艺学》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1 课程体系设置不够合理
笔者调研了国内很多开设《成衣工艺学》课程的高校,也参考了慕课等相关教学视频,基本有一个共性问题,即课程体系设置不够合理。通过这几年参考的教材来看,主要有以下教材: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邹奉元主编的《成衣工艺学》,中国纺织出版社陈霞、张小良主编的《服装生产工艺与流程》,中国纺织出版社张文斌主编的《成衣工艺学》等[2]。章节内容基本雷同,主要内容均为成衣基础、裁剪、缝制、流水线生产设计、熨烫定性和后整理。有的教材还增加了成衣质量控制与检验、生产技术文件等。教师上课时一般都是通过PPT课堂讲授,学生只能机械地记住课本上的知识。如在进行面料的检验与测试环节,由于大部分高校没有相应的测试设备,学生无法直观感受到面料测试中存在的问题;在实际生产中,学生无法直接上手进行面料检测,基本技能也无法满足企业的期望,脱离了社会对服装类高校毕业生的实际需求。在生产流水线设计章节,服装车间共有7个系统,分别是困扎式生产系统和流水同步生产系统、困扎同步生产系统、集团式生产系统、单元同步生产系统、吊挂式生产系统和模块式快速反应缝纫系统等。学生大多数对生产系统比较陌生,没有在企业真正见过相应的生产系统,有的系统陈旧不能满足生产需求,已被淘汰。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生产系统也越来越现代化、智能化,生产效率也越来越高,很多教材中还存在过时的教学内容,整个课程体系设置不够合理。
1.2 授课方式单一陈旧
从目前教材的编写情况来看,很多教材中服装款式陈旧,对于一些生产准备工程、裁剪工程、质量检测等环节,只能通过PPT 进行课堂讲授[3]。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只能穿插一些实景照片,布置学生一定的课堂作业等,以完成教学的工作。但是学生大部分都是被动接受,没有自己的设计和理解,对整个服装生产过程无法熟悉掌握,导致教学效果差,学生容易出现厌烦情绪,也让学生的发散思维受到限制。
1.3 课程理论内容多,实践性环节少
目前很多高等院校的《成衣工艺学》由本学院专业教师担任授课,但是这些专业教师往往是直接毕业的博士研究生或硕士研究生,具有较好的专业理论知识,但是缺乏实践环节经验,不是很了解企业实际运行情况,对企业中的设备更新换代也了解不够,有些高校实验室也不具备很好的生产实习条件,学生无法通过直观的感受掌握学习的内容。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常常照本宣科,因为教师缺乏企业一线的实践经验,在教学中也难以做到生动和创新。
2 《成衣工艺学》课程改革研究
2.1 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根据该专业的课程设置体系,在其他时间段还开设了《服装结构》、《服装管理学》等课程,这些课程的某些章节与《成衣工艺学》课程中的章节有一定的重复[4]。尤其是纸样结构和服装质量检验章节,重复内容较多,因此课程中要尽量避免学生学习的内容重复单一,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掌握服装工艺基础知识(图1)。
图1 服装工艺纵向渐进式课程体系
2.2 增加教学实践环节
教学实践环节是服装工程专业学生提高动手能力的必修课。在讲到裁剪工程和缝制工程章节,可以让学生进入工厂实习,时间可以是2周左右,实地观察企业如何进行工业化裁剪,如何进行拉布,如何使用裁剪设备。专业负责人要积极与企业进行沟通,与企业建立良好的联系,便于安排学生就业实习。本校在实习期间,与杉杉集团进行了沟通,让全体学生到杉杉集团旗下的公司参观实习。让学生有了直观的感受,为学生更好地适应将来服装类企业的需求奠定了基础。
2.3 丰富教学方式
2.3.1 互动教学法
目前的教学方式主要以课堂多媒体教学为主。学生主动参与和上课积极性不高,低头玩手机现象普遍存在。笔者上该课程时,讲到缝制工艺和成衣品质检验时,现场进行实物模拟讲解。用一件西装讲解缝制工艺的主要过程以及工艺中注意事项,让一个男生或者人模穿上西装,就缝制工艺的各个结构进行现场讲解。为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学习效果,随机抽学生结合模特进行工艺的讲解复述,进行课堂互动,以加强学习效果。
2.3.2 项目课程教学法
该方法主要是在教学中,针对实践实验项目,如上机操作项目,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企业的实际市场需求进行综合分析设计。根据教学内容确立项目课题,教师首先讲解教学内容。让学生尽快掌握该章节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将各个环节设计成项目,让学生主动参与,增加教学效果。例如,全班有60名学生,可以将学生划为6个团队,每个团队10人,共同完成某一种款式服装的设计制作,就设计先进行分析,确定款式,购买成衣面料,完成裁剪和缝制工艺[5]。可以进行作业分工,各司其职,让学生既能进行成衣的制作,又能进行分工协作,最后确定成衣检验、后整理和包装。在这个操作过程中,学生能够亲自体验过程,了解掌握其服装工艺的某一个环节加工的难易程度,通过工艺标准,找到服装工艺中的不足,同时不断解决问题。在该教学模式下,学生能够充分掌握设计的技能,增加对工艺的了解,并促进对综合知识的应用,促进学生参与积极性的提高,从而具备创新能力,提高综合技能。
2.3.3 校企协作教学法
目前校企协作的方式得到广泛认可与应用。企业的一线员工虽然缺乏理论知识,但是有扎实的实践经验,可以让企业的管理者或者优秀的一线员工到课堂讲解实践环节。可以就目前企业最先进的加工工艺和设备进行展示讲解,与学生更好地互动。也可以让学生与企业的实际需求对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本领。可以探讨与企业建立联合培养机制,建立冠名企业班,开展定向培养,充分利用校内、校外两个资源,切实增强服装工程专业的竞争力。但是目前校企合作教学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困难,比如,很多学校与企业沟通交流不多,对接存在一定的困难,校外企业管理者资源少,合作交流少,校外企业专家难以聘任,这些问题都需要进行探讨研究解决,以建立校企合作机制,从而保证教学的长效性和实效性[6]。
3 结语
中国是服装生产大国也是服装消费大国,服装关乎每一个中国人个性化的需求,积极培养服装工程的技能人才,提高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专业课的改革创新,是目前各大高校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服装工程专业毕业生适应企业的需求,提高就业质量是进行服装工艺改革创新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