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职语文信息化教学常见问题与对策
2021-01-27曹正玲日照市海洋工程学校
曹正玲 日照市海洋工程学校
中职院校是我国教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为主,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中职院校文化课教学的紧迫性日渐提高。其中语文同英语、数学并列为三大学科,是涵盖语言和文化的一门综合性学科,设计学生听、说、读、写、编等能力的学习与应用[1],为了顺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加强语文教学建设是中职院校文化课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本文基于当前现实,并结合个人教学经验,从中职院校的语文教学入手,探讨信息化教学存在的不足,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法,希望能够为一线的教育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一、信息化教学
信息化教学是一种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即在现代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计算机、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手段将教学环节数字化处理,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2]。
二、中职语文信息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化手段应用不足
无论是语文教学还是其他学科的教学,信息化教学方法涉及到整体、系统方法的应用,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部分教师对信息化的理解不足,信息化的应用手段缺乏单一,当前语文信息化教学应用最普遍的方式就是PPT课堂展示,但是现有的课堂PPT主要来源于两部分,一部分是网络下载,一部分是教师自行制作,网络下载的PPT对学生、课堂内容的针对性不强,而教师自行制作的PPT则表现在素材的单一、内容的枯燥,部分教师对如何获得与课堂相关的、生动的文字、图片、动画、背景音乐等素材的途径了解较少,素材来源渠道单一,导致PPT制作的质量不高,对学生的吸引力较小,进而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并且素材来源受限,增加了教师搜索相关素材的难度和精力,从而降低了教师备课的效率。
(二)师生的依赖性较高
互联网、计算机技术为一线教师获取丰富的教学资源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是一旦应用不好,也会造成师生对信息化的高度依赖,不利于其人格和语文素养的培养。互联网上的教学资源丰富,甚至有现成的课堂PPT、考题设置和练习答案,唾手可得的现成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一方面助长了师生的惰性,助长其走捷径的思维,不利于其能力的发挥和培养,另一方面也限制了其思维的开拓和创新,对教师来说,无益于新兴教学方法的研究,对学生来说,解题思路受限,其思维创新能力迟迟得不到提升。
三、中职语文信息化教学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拓展素材来源,提升备课效率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引导者,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率。首先学校需要加强对教师的信息化培养力度,并且定期召开学习小组和经验交流会,以互联网信息应用为核心,让教师学习了解获得相关教学素材的有效途径,并加强其有效利用网络资源制作独特PPT的能力,可从包图网、昵图网、瑞普商城、千图网、站长之家、第一PPT等网站选取下载契合课文内容的相关图画背景的精美PPT模板,根据教学需要可对模板进行进一步的加工。
此外还应积极拓展素材资源的获取途径,可阅览百度文库网站上与所讲课文相关的获奖教案,博取众长,再根据自身理解,在将重点知识内容根据需要输入到空白PPT模板中的同时,保证教学设计的通俗易懂、逻辑清晰、画面美观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融合多元方法,丰富教学形式
除了拓宽备课素材的来源渠道,提升教师备课的效率,要想合理发挥信息化教学的作用,就要将其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方法与其它教学方法相互配合,例如,教师可以利用蓝墨云班课的教学包与数据导出功能,将制作好的PPT存储于教学包中,学生则可以通过数据导出端口获取有效信息,蓝墨云班课中的库管理功能还可提升学生信息检索的效率;另外在创建蓝墨云班课后,学生可通过云教材获取信息以便进行自我补足,课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抢答、作业提交检查、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等方式进行教学互动,设置评分机制,最后得分最高的小组给予一定奖励,有效利用多媒体手段及信息化平台授课,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趣味性,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知识。
同时教师要注意了解学生基础知识和掌握能力的差异,在进行信息化教学前,首先要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进行大致的了解,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兴趣点,选择符合学生年龄阶段的,网络流行的素材,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最大程度保障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
(三)线上线下相结合
除了在课堂上应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师生之间还可以通过课下线上交流的方式彼此了解。例如教师可以通过线上的APP、网站向学生发布作业,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线上渠道及时向教师反馈课堂上不好意思或者来不及反馈的问题,由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问题对其进行及时解答,反思其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纰漏,便于在之后的备课过程中抓住学生问题的重难点,规避可能存在的不足,除了课堂内容,线上途径也是师生进行沟通交流、彼此了解的有效方式。
结语:从粉笔到翻页笔,随着科学技术的变迁,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都在不断变化,教学改革不是一本万利,一蹴而就的事业,无论是国家,学校还是一线的教学工作者,都需要及时了解当前教学的新动态,创新教学方法,才能紧跟时代,不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