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抄表核算与电费异常智能诊断技术应用探讨
2021-01-27侯春燕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阿勒泰供电公司
侯春燕 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阿勒泰供电公司
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近年来我国电力事业也有了较快发展。但是在电力企业发展过程中,其自动化抄表核算异常况也日渐显现。由此而发展的提升自动化抄表核算异常处理能力提升的应用也成为新的发展方向。
一、抄核算工作发展现状分析
(一)采集信息有误
在每月的抄表工作中,时常出现抄表失败的情况,不能满足每月电费算费的需求,造成电费当月电费不能及时发行。一般情况下,在每日零点,用户计量采集设备会对表计的显示数据进行自动抄录,然后将采集数据传给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最后会对收集到的用电数据进行统一处理与判断工作。由于采集时段唯一,如果遇到移动信号不稳定、无信号以及终端故障等原因影响,一定会出现采集数据遗失、采集失败等问题,抄表不能实现百分之百成功。所以在每月抄表发行过程中,解决采集失败提升采集成功率是关键。
(二)抄表核算时间过于集中
每月电费发行工作必须当月电费当月采集发行,所以必须在每月固定的时间节点进行数据抄录工作,并在瞬间将抄录数据传递致营销算费系统,这样才能够保证企业100%发行和用户电费100%缴纳回收,确保企业经营成果颗粒归仓。在抄表周期内,用电信息采集工作尤其重要和关键,在诸多外部环境干扰和影响下,必然会存在采集误差因素,即使在现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面对海量数据进行快速解析并采取针对性数据传导,也极易产生工作系统承载力不足,工作压力巨大,导致数据失真的情况。
(三)人力参与较多
在供电企业每月电费核算发行工作当中,由于电力用户繁多、采集数据量大,投入大量的员工参与此项工作是很正常的。因为核算人员工作技能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抄表的工作基本上受于人员的控制,出现差错是必然的,所以在每月电费抄表发行过程中处理异常时参与的员工必须熟练掌握的技能,自动采集发行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人工参与的问题。所以,在利用具体的自动抄表核算与电费异常智能诊断技术时,必须严格控制员工参与度,同时强化抄表核算等电费发行人员的技能水平的提升培训。
二、自动抄表核算与电费异常智能诊断技术的应用方法
(一)自动化抄表核算
由于供电企业员工每月参与抄表核算环节较多对电费发行结果产生影响,所以要解决电费抄表核算发行的异常问题时,需要实现自动化的采集抄表,尽可能降低异常问题的发生。需要供电企业实施先进实时化设备,并且通过探索、研发设定逐步利用实时、自动的设备代替员工审核。而通过使用先进实时化类型的抄核收系统,可以有效的通过降低员工操作而降低了电费发行过程中出现异常数据的概率,同时还能依靠先进实时化的用户信息采集终端,客户在用电过程和每月电费抄核收工作中出现已超能够实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方式,达到了从“用户电力故障服务—应急抢修—电费发行—电费收取”各环节有效协同,问题闭环管理,用户服务满意,电费足额收取的效应。
(二)优化抄表核算系统
在实际的电费抄核收全流程异常处理过程中,还需要结合具体的营销应用系统进行分析。具体而言,优化相关的营销业务流程需要供电企业发挥现有的自动实时应用系统,对现有程序进行优化升级,查找短板,添加应用功能,提升电力客户用电的满意度和获得感,将原有的完全依赖“人工服务—人工发现异常—人工处理异常—人工抄表—人工收费”模式转变为“智能服务—自动识别异常—实时处理异常—自动采集抄表—网上缴费”新型处理模式,确保广大电力可以用上电用好电!
(三)完善智能核算手段
供电企业在进行抄表核算时要打破现有的核算方法,研究具体业务流程,开发实时、自动的系统模式提升抄核收闭环管理工作。实时、自动的抄核收全业务流程异常处理模式,依据各类电力用户用电类别、用电属性、用电曲线、用电需求等实时信息进行更新,同时需要考虑用户周边的自然环境,网络信号等客观因素,建立用户异常“实时预警,实时提醒”机制,开展以完善抄核收工作为基础的个性化客户服务工作,确保国家电网公司“人民电业为人民”企业宗旨落到实处。
(四)优化电费审核和抄表数据复核规则
①建立实时的月度抄核收闭环管理机制,保证供电企业抄核收员工能够逐步明晰自己的岗位职责和任务。②依据供电企业特殊性来制定更加清晰的月度电费发行复核流程,以县级供电公司为单位,建立“电费抄核收包干制”,每位班组人员包干到县域,并定期轮换,出现异常,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员,提升异常处理效率。③针对相关的系统是总部统一开发维护的特点,建立“异常问题总结提升,需求建议实时提报”的机制,在日常工作中如遇到系统功能原因影响异常处理的,设置专人收集需求,实时提报给上级公司继续系统功能完善。
结束语:电力企业进行抄核收工作时需要根据数据本身的条件进行合理诊断,保证整体处于更加稳定的一个运行环境,为后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目前相关企业内部进行抄核收工作经常会存在一些异常,因此前期需要进行可行的相关诊断技术。技术本身需要具备高效的应用性,同时对相关问题进行明确分析,这样才能够构建一个更加完善的运行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