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则将至
2021-01-26向阳王亮
向阳 王亮
一座面向未来、活力四射的科创之城正在拓进!
一座多元发展、欣欣向荣的产业之城正在崛起!
一座碧水青山、蓝绿交织的双碳之城正在闪耀!
这座城市就是——山东·烟台。
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烟台奋楫争先。
如果细细分析它的产业发展现状,我们就会发现:
是科技创新的引领发展,撑起了烟台奋楫争先的『脊梁』;
是重点项目的提速增效,点燃了烟台奋楫争先的『引擎』;
是双碳领域的突破探索,注入了烟台奋楫争先的『底气』。
科创之城 蓄势跃升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驱动力。科技成果最能体现一个城市的经济水平和创新活力。
国家科学技术奖是国内最高的科技奖项。从设立以来,烟台就成了获奖专业户,登海种业的高产玉米、万华化学MDI、丛林万吨挤压机等项目曾四次获一等奖,数量居全国地级市首位。纵览历年来烟台所获得的国家科技奖,从海中的海参、扇贝、鱿鱼到陆上的烟台苹果,从葡萄美酒到农产品深加工,从“创新好药,烟台制造”到“数字赋能,智领未来”,涵盖一二三产业,涉及乡村振兴、海洋产业、工业制造和生物医药等诸多领域,不仅体现了烟台科技的硬实力和辐射面,还彰显出这座城市的特色产业和发展方向。
近期,山东省政府向北京冬奥会组委会交付了中国第一台完全知识产权的雪蜡车。首台中国造雪蜡车的“娘家”就是烟台。这台雪蜡车由山东省10多家企业单位联合研制,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还汇聚了山东汽车制造、工业设计、电力电子等多领域的科技力量,是“山东制造”“烟台智慧”的结晶。
今年夏天,云南十几只大象北上“旅游”的故事引发世人关注,烟台黑科技在保护人象安全过程中大显身手。来自烟台开发区的艾睿光电生产的红外探测器,可以在黑夜里透视观测大象的行踪轨迹,为全程保护大象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样的创新产品,这样的突破故事,在烟台几乎每一天都在上演。
飞天、下海、钻地、高铁、新药……每一个前沿技术领域,每一项科技新成就,常常会看到烟台企业、烟台企业家的身影。神舟十三号、海上发射火箭、C919大飞机、核电、风电、锂电池技术、石油开采、海洋牧场……大国重器频现“烟台元素”。
“基础的、核心的东西是讨不来、买不来的,要靠我们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来实现。”烟台在打破国外“卡脖子”技术方面,屡屡有创造性突破。以万华化学为例,作为国家首批创新型企业、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和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万华拥有行业唯一的国家级聚氨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化工新材料领域唯一的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近年来,万华突破关键技术19项,包括5项全球首创技术、5项国际领先技术、4项填补国内空白技术、5项 “卡脖子”技术。
龙口市阳光模塑公司是一家小微企业,它依托自主研发的注塑高精度模具,生产纺织机械电子提花机核心部件电磁阀,技术更领先、精度更高、生产效率更高,打破了欧洲一家企业的技术壁垒,实现了完全国产化,目前成为该领域国内头部企业,在印度市场占有率稳居第一。
迈向“十四五”,科技创新实力是烟台新一轮发展的最大底气和最重要支撑。荣昌生物制药公司从2008年成立以来就潜心用原创引领科研攻关,坚持不懈高投入,烟台市政府每年也积极争取创新资金扶持,政企合作,持之以恒,最终结出硕果。今年3月9日、6月8日,荣昌生物自主研发的“泰它西普”“维迪西妥单抗”两款世界级原创生物新药先后获批上市,闪耀中国生物药界。
在高新区东部,昔日的海经大厦,正在紧锣密鼓地改造施工。完工后,中科环渤海(烟台)药物高等研究院将入驻。这是烟台市在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烟台分所基础上,引进的又一重要医药科创平台,将带动周边区域崛起中国“北方蓝色药谷”。
烟台坚持把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作为首要任务,加快构建科技型企业“小升高、高壮大”梯次培育机制。目前烟台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120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868家;省级独角兽6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14家、专精特新“小巨人”42家、重點“小巨人”20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43家、制造业单项冠军36家、隐形冠军48家、瞪羚企业139家,均居全省前列。
2020年,烟台市26家科技领军企业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00多亿元,实现净利润111.4亿元,实际缴税总额近31亿元,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得人之要,必广其途以储之。烟台重视科技人才引进和培养,加快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推出9条人才新政,部分政策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十三五”以来,先后引进培养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78人,数量位居全省前列;每年新增外国高层次人才1000余人,获批省级以上引才引智示范基地4家,备案院士工作站26家。高层次人才发挥了“领军、示范、智囊”作用,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做出了积极贡献。
科技+创新,正让这座地处北纬37度线上的城市迎来精彩蝶变!
产业之城 奋楫扬帆
重点项目是城市发展的“生命线”。对于一座志在区域竞争中赶超进位的城市而言,其重要意义更是不言而喻。
时值深冬,寒意渐浓,行走于烟台,处处涌动着如火如荼的项目建设热潮,一批代表未来发展的“四新”经济项目相继开工建设。
今年是烟台大奋进、大提气的一年,提出一系列全局性、引领性的前瞻战略,能否把烟台这股强劲的发展势能、节奏顺利推向2022年,项目建设至关重要。对于烟台的项目建设,省市领导始终念兹在兹。
11月19日上午,烟台市举办重点项目集中开工、集中签约暨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烟台片区两周年推介活动。一上午的活动,紧锣密鼓,务实高效,市区联动,山海呼应,号角铮铮,催人奋进。在年底举办这么大规模的集中开工、集中签约活动,是烟台首次。
开发区是本次活动的主会场所在地,也是开工和签约项目最多的区市。开发区共有12个项目参加集中开工,总投资达到84.9亿元。另外有15个产业项目、5个区域总部项目、5个科创平台项目签约。
烟台市内的园区横向联手发展,在本次活动中格外引人瞩目。开发区管委与栖霞松山产业园管委、招远开发区管委分别签署合作项目,涉及共建核工业同兴环保专用设备产业园、核晶陶瓷新材料产业园,以及《联动创新合作协议》《“关保通”合作协议》,促进市内各园区的资源共享、政策共享,实现产业协作、制度创新双向融合,推动人才、资本、科技和实体经济有机联动。
今年是中国(山东)自贸试验区烟台片区成立两周年。“自贸烟台”推介是当天的重头戏。两年多来,自贸烟台紧盯“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全面深化制度创新,平均每5天推出1项制度创新成果、累计达到147项,平均每天落户3个外资外贸企业、累计新增企业1万多家,在全市千分之二的土地上创造了1/3的实际外资和近1/2的外贸进出口,自贸区既当“试验田”又当“高产田”,既是“测试场”又是“加速场”,赋能效应持续释放。外商代表富乐公司亚太区行政总监李琳说,富乐公司之所以选择在烟台自贸片区投资,不仅是看中了这里雄厚的工业基础,更是看中了区位资源优势、潜在的市场空间、良好的投资环境、厚重的文化历史、独特的滨海风光等多方面因素。李琳热情洋溢地表示,“烟台自贸片区是真正的投资乐土、财富之源。”
11月28日上午,冬日暖阳照耀着渤海湾畔,海风习习,白浪翻涌。龙口市西海岸裕龙岛2号岛上,裕龙岛炼化一体化项目誓师大会在这里举行,这个备受各界瞩目的山东单体最大工程全面提速。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克服安全生产、疫情防控等多重挑战,把项目建设作为“六稳”“六保”的压舱石,提振精神、鼓足干劲、集中攻坚,推动重点项目建设取得丰硕成果。一批省级重点项目也跑出了烟台加速度,干出了烟台高质量。
万华全球研发中心扩建工程及孵化基地项目正在进行主体施工,投产后预计每年形成产值420多亿元、税收近79亿元。东方航天港商业固体火箭海阳产业基地项目已引进航天产业项目10个,总投资64.5亿元。其中已投产项目1个、开工项目2个,重点推动东方航天港卫星数据应用中心、山东宇航商业火箭、星河动力火箭AIT中心等项目早开工、早建设、早投产。艾迪精密工业机器人建设项目攻克了国外对RV减速器的技术垄断。目前,正在安装设备,建成后将形成年产2万台工业机器人的生产能力。
截至10月底,全市115个省级重点建设类项目开复工率达到100%,当年累计完成投资742.6亿元,投资完成率超过100%,开复工率和完成投资均居全省首位;394个市级重点建设类项目开复工率98%,当年累计完成投资1532.8亿元,投资完成率超过100%。
当前,正值谋划明年工作的关键时期。今年,烟台市委市政府梳理了明年投资5000亿元以上的项目盘子,将为落实“三个走在前”提供强力支撑。
项目建设,热火朝天。项目招引,热力四射。一个项目就是一股新的发展力量,万千优质大项目汇聚成澎湃新动能。狠抓项目建设,烟台从未像今天这样显得如此迫切。
双碳之城 邀约世界
站在绿色转型发展重要风口,烟台人勇立潮头。
烟台是全国最早开展双碳领域前瞻思考和突破探索的城市之一。10月19日至21日,“2021碳达峰碳中和烟台论坛”举行。烟台双碳实践现状、自然条件、产业基础、行动计划、项目清单接受检阅,全球全国双碳领域的最新资讯、最新技术、最新思考在烟台集中展示、碰撞。烟台率先提出,建设国际领先的智能低碳城市,打造全国清洁能源桥头堡,争创国家级碳达峰碳中和示范区。
“2021碳达峰碳中和烟台论坛”上发布的《双碳驱动中的烟台机会》备受瞩目。烟台诚意向四海宾朋发出邀约,共享双碳战略驱动中的发展机遇,力争在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上走在前列。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表示,烟台智能低碳城市建设工作坚持系统观念,广泛摸底、深入调研,提出围绕率先建设智能低碳城市目标,着力打造国际领先的清洁能源基地,着力优化全域能源网、交通网、智慧网、市政网、生态网等低碳基础设施,着力推进低碳产业园区和居民社区示范建设的工作思路,是对我国城市领域实现低碳发展的重要探索,同时也孕育着巨大的市场机会和广泛的国际合作空间。
在此之前,烟台已经在双碳领域进行了大量前瞻性思考和突破性探索,展现了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敏锐的争先意识。对于烟台来说,双碳转型可谓抢道、换道之战。
在清洁能源产业方面,烟台已经走在了山东省前列,形成了全省第一的清洁能源规模体量。2020年,烟台清洁能源装机容量达到850.8万千瓦,占全市能源装机总量45.5%,两项指标均居全省首位。海阳核电一期工程自2018年10月投运以来,累计发电556亿度,相当于节约标煤1677万吨、减排二氧化碳4393万吨。今年9月13日,半岛南4号风场首批风电机组顺利并网,实现山东海上风电“零的突破”。海阳核能清洁供热工程首开国内先河,今年将具备450万平方米的供暖能力,海阳将成为全国首个“零碳”供暖城市。
双碳探索,烟台先行。今年以来,烟台一系列举措紧锣密鼓,创新举措不断加码。组建山东碳中和发展集团,成立山东省碳中和发展研究院;建设“一谷一区一岛一港”低碳样本,打造丁字湾双碳智谷,中心城区规划建设“3060”创新区,在长岛建设全国首个国际零碳岛,建设北方风电母港;大力推动核、风、光、氢、储等一体化发展,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国家电投集团宣布把核能总部迁入烟台,建设两大清洁能源综合利用基地,打造千億级核能上市公司;依托蓬莱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基础和海上优势,大力发展风电;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实现经济发展与降碳减排双赢……这些都将为烟台增添更多的底气、更多的绿意。
烟台市高度重视规划引领作用,邀请清华大学等专业机构为烟台把脉,进行绿色智能城市系统方案设计,做好各类规划间衔接。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以烟台市全域为研究对象,制定了国内首个城市全域《智能低碳城市规划》,首倡“系统优化、五网融合、单元支撑、项目协同”16字令,呈献城市低碳转型的“烟台方案”。
清华同衡研究院张书嘉介绍说,规划的核心内容是“五网融合+单元支撑”。系统整合能源网、交通网、市政网、信息网、生态网形成“五网融合”的区域基础设施网络架构;整体组合园区单元、社区单元、服务单元等城市基本功能单元,打造“单元支撑”的低碳发展空间载体。规划提出,城市低碳转型必需的区域综合基础设施架构是“棋盘”,在能耗“双控”和碳排放动态约束下的城市产业、能源、人居发展框架和解题思路“棋谱”,城市低碳转型中需要重点落位的“园区单元、社区单元、服务单元”等基本功能单元、应用场景和重点项目为“棋子”,通盘考虑谋篇布局,创造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新项目、新产业、新空间。以规划为引领,低碳烟台大棋局将带给人们一个全新的城市、全新的生活。
在打造绿色可持续的生态环境上,双碳板块扮演着重要角色。烟台双碳机会清单巨大,目前已形成省级市级与双碳相关的重大项目7大类、93个,总投资规模预计超过4000亿元,包括高端化工、新能源高端制造业、低碳交通、数字经济基础设施、绿色智慧矿业、生态治理和环保产业等领域。
现今,烟台各大商圈的快餐店、奶茶店大多已经不向顾客提供吸管;几家规模较大的饭店外卖餐盒已经使用容易降解的纸质外卖盒;超市里的塑料袋也换成了乳白色、质感更薄更轻软且可降解的。在莱山区学院西路的公交场站,一排排新式充电桩正在建设中。绿色低碳的生活办公方式已悄悄成为人们的习惯。烟台拥抱双碳新经济的大幕徐徐开启。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作为山东经济强市“三核”之一的烟台,将坚决扛起省委、省政府赋予的“打头阵、当先锋、上层次”重任,锚定“1+233”工作体系,向着建成更具影响力的现代化国际滨海城市,进发!
(图片由烟台市委宣传部提供)
(编辑/王勉励 助编/景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