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珠单抗注射液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的临床效果及其对血管新生调控因子和视觉功能的影响
2021-01-26卜烨陈凯
卜烨,陈凯
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又称为老年性黄斑病变,好发于50岁以上群体,指发生在黄斑区(主要在黄斑中心凹附近)的色素上皮改变、出血、渗出病变,根据临床表现可将其分为干性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和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且临床上前者较多。目前,有关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的研究报道较少,故本研究以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为致盲性退行性眼底病变,据统计全球每年约有50 万人因其致盲[1],但其具体发病机制并不明确,可能与炎症免疫反应、氧化应激、血管新生调控因子等有关[2]。目前,光动力疗法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的效果较好,该疗法是注入光敏剂产生光氧化反应,对内皮细胞造成杀伤,进而封闭脉络膜新生血管[3]。近年随着临床研究不断深入,部分研究发现雷珠单抗注射液可提高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患者预后,但其对血管新生调控因子、视觉功能等的影响尚不清楚。为此,本研究旨在观察雷珠单抗注射液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的临床效果及其对血管新生调控因子和视觉功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涟水县人民医院2019 年1 月—2020 年9月收治的80 例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 例。纳入标准:临床资料完整,经裂隙灯与眼底照相及相干光断层扫描(OCT)和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FA)等检查确诊为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4],均为单眼患病,根据症状判定为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年龄50~80 岁,自愿配合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入组时采用OCT 检测视网膜黄斑中心凹厚度(CMT)≥300 μm,病程≤6 个月。排除标准:参与新生血管药物临床试验,眼科其他疾病(如白内障、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视网膜前膜病变等),黄斑处有手术、激光、放射等治疗史,严重心肝肾病变,精神疾病或意识障碍,合并其他恶性肿瘤等者。对照组中男性23 例,女性17 例;年龄50~79 岁,平均(64.6±2.3)岁;病程13 d~6 个月,平均(2.5±0.5)个月;左眼患病22例,右眼患病18 例。观察组中男性24 例,女性16 例;年龄51~79岁,平均(64.6±2.4)岁;病程16 d~6个月,平均(2.6±0.5)个月;左眼患病22 例,右眼患病18 例。2 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病眼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涟水县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选择光动力疗法治疗,治疗前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计算所需光敏剂总量,一般按照体表面积 6 mg/m2处理,将药物稀释到30 ml 待用。将激光波长设置为689 nm,于暗室内经肘静脉推注光敏剂,控制好推注速度,尽量在10 min 左右推注完毕,避免推注过快诱发不良事件。推注结束后观察15 min,然后采用激光对病变视网膜进行直接照射,时间80~83 s。光动力疗法治疗后,叮嘱患者5 d 内避光,家属则做好监督与陪护。
1.2.2 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除光动力疗法治疗外,还加用雷珠单抗注射液(生产厂家:瑞士Novartis Pharma Stein AG,批准文号:S20170003)治疗,治疗前选择抗生素滴眼液滴注3 d,注射药物前对结膜囊常规冲洗、消毒铺巾,应用盐酸丙美卡因表面麻醉。协助患者取仰卧位,采用开睑器开睑,18 G 钝针头抽取雷珠单抗注射液后,采用30 G 针头将其垂直巩膜进针,注入药物,注射结束后拔出针头并按压60 s 以上,然后测量眼压,眼压正常则将术侧眼遮盖。光动力疗法与对照组操作一致。
1.3 观察指标(1)比较2 组患者临床效果,临床效果判定标准[5]: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或完全消失,脉络膜毛细血管复合体萎缩等现象明显抑制为显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有所缓解,脉络膜毛细血管复合体萎缩现象有所缓解为有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脉络膜毛细血管复合体萎缩等无明显改善或恶化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2)比较2 组患者治疗后血管新生调控因子:治疗后抽取患者空腹外周静脉血,于室温下完成低速离心,取上清液待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内皮抑素(ES)、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水平,所有操作严格按照仪器与说明书执行。(3)比较2 组患者治疗前后视觉功能指标:实施闪光视网膜电图检查,检查前12 h 叮嘱患者避免受到强光刺激,检查前充分扩瞳,尽量暗适应30 min,于弱光下放置电极,叮嘱其固定观察中心视觉指标,记录a 波振幅、b 波振幅,同时测定最佳矫正视力(BCVA)。采用OCT 检测CMT,患者坐位注视扫描镜头内绿色指示灯,调节扫描镜头位置,直到视网膜图像清晰后进行采集,利用Retinal Thickness 分析法对图像进行分析,读取CMT。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 组患者临床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5.0%(38/40),高于对照组的75.0%(3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55,P=0.023)。见表1。
表1 2 组患者临床效果比较 [例(%)]
2.2 2 组患者治疗后血清VEGF、PDGF、ES、TIMP-1 水平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VEGF、PDGF 水平低于对照组,ES 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 组患者血清TIMP-1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 组患者治疗后血清VEGF、PDGF、ES、TIMP-1 水平比较()
表2 2 组患者治疗后血清VEGF、PDGF、ES、TIMP-1 水平比较()
2.3 2 组患者治疗前后视觉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前2 组患者a 波振幅、b 波振幅、BCVA、CMT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a 波振幅、b 波振幅、BCVA 均高于对照组,而CMT 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 组患者治疗前后视觉功能指标比较()
表3 2 组患者治疗前后视觉功能指标比较()
3 讨论
黄斑作为人体正常的眼底结构,也是眼底视网膜最为主要的组成部分,主要作用是精细视觉,如光觉、色觉及形觉等[6]。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部位在黄斑,是和年龄相关的退行性病变,多数患者发病年龄在50 岁以上,可双眼发病,也可单眼发病,视力呈进展性下降。美国与欧洲相关报道显示,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患者人数已超过1 600 万[7],且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其发生率还会升高,患病人数会逐年增加。国内相关调查研究显示,我国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患病率为1.8%~15.5%[8];60~69 岁老年人群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患病率为7.7%,≥70 岁人群患病率达15%左右[9]。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占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的15%~20%,但其治疗难度较大,预后较差。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可能和脉络膜新生血管生成、黄斑水肿等有关,若未能及时治疗则会导致患者视力严重下降,甚至致盲,进而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故需尽早诊断与治疗。
光动力疗法是目前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其是经静脉注射光敏剂,进而与脉络膜新生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结合,产生光氧化反应后杀灭细胞,且不会损伤周围正常视网膜组织,安全性较高。既往研究证实,光动力疗法可降低隐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重度视力下降概率,可辅助其他方案进一步提高患者预后[10]。近年随着多种新药逐渐进入临床,雷珠单抗注射液用于黄斑病变治疗中。雷珠单抗注射液是目前美国FDA 批准用于治疗眼病的唯一抗VEGF 药物,其生物利用度达50%~60%,其作为血管抑制剂,可连接和抑制所有VEGF-A 异构体的抗体片段,且分子量小,可穿透视网膜。雷珠单抗注射液可阻止血管渗漏与封闭脉络膜血管,从而达到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的作用,且不会损伤脉络膜与神经视网膜,同时还可选择性阻断新生血管,避免出现新的暗点。
本研究观察组患者在光动力疗法治疗基础上加用雷珠单抗注射液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高于对照组的75.0%;治疗后观察组血清VEGF、PDGF 低于对照组,血清ES 水平高于对照组;提示在光动力疗法治疗基础上加用雷珠单抗注射液可提高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的临床疗效,有效改善患者血管新生调控因子。对于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患者而言,其最主要的主诉为视力降低。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a 波振幅、b 波振幅、BCVA 均高于对照组,而CMT 小于对照组,提示在光动力疗法治疗基础上加用雷珠单抗注射液可改善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患者视觉功能,达到改善视力的目的。
综上所述,在光动力疗法治疗基础上加用雷珠单抗注射液可提高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患者的临床疗效,有效改善患者血管新生调控因子与视觉功能,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