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和途径
2021-01-26边际
力争2030 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峰,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这是我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确定的时间表。实现碳中和目标,对能源系统不啻是一个巨大的改变,甚至是一次彻底的能源革命。一种能源被替代,可能不仅仅是资源的枯竭,而是新技术革命带来的颠覆或替代。
碳中和提出的背景
我国提出碳中和的主要原因是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根据《巴黎协定》提出的到本世纪末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上升幅度控制在2 ℃之内的目标,全球需要在2065 年—2070年左右实现碳中和。由于我国是全球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2020 年末占比32%),减排压力更大,实现碳中和的时间将略晚于大部分国家。我国作出碳中和的承诺充分体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的责任和担当,对推进《巴黎协定》在全球实质性落地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最重要的举措之一。
碳中和的具体目标
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具体目标为:到2030 年将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目标比重提高至25%;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 年进一步下降65%以上;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目标超过12 亿kW·h。
碳中和的概念和意义
碳中和(或“净零碳排放”):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再通过植树造林、碳捕捉及储存等形式,以抵消其产生的碳排放量,实现“零排放”。“2030年、2060 年”是一个硬性指标,也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我国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这一目标的实现将有利于确保我国能源独立及能源安全,同时有望利用新的技术和产业优势实现“弯道超车”,重塑全球能源新标准,构架新的产业链。此外,碳中和将在产业链细分领域创造大量就业机会,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
实现碳中和的路径
作为“世界工厂”,工业是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领域,占全国总排放量的80%左右,因此实现重点行业尽早达峰并快速跨过平台期是保证全国2030 年前达峰的关键。
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来自化石能源消费,因此,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关键是实施能源消费和能源生产革命,持之以恒减少化石能源消费。对我国而言,煤炭是化石能源消费的主体,煤炭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占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70%以上,因此近期能源结构转型的重点在于严格控制煤炭消费,大力加强非化石能源发展,2025 年全国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例应不低于20%。
“十四五”期间要明确重点行业达峰目标,提出行业碳排放标杆引领、标准约束、增量控制等多措并举的手段机制,开展低碳技术项目库建设。在产业结构调整目录中,应增加碳排放控制要求,研究制定高碳产业名录。推动产品碳标签和碳足迹标准体系建设,推进产业链和供应链的低碳比。
化工企业要承担碳中和主体责任
化工企业既是实现碳中和目标技术创新的主体,又是碳排放的直接来源,是碳中和目标最重要的行动主体。实现碳中和目标对企业意味着越来越严格的碳排放标准,以及越来越高昂的碳排放成本。但是,企业能否成功实现脱碳跨越,也决定着企业在未来市场上的竞争力。化工企业为了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具体行动可以从以下3 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建立健全碳排放管理体系。企业应结合公司发展战略和业务特性,建立完善的碳排放管理体系,厘清内部管理职责,重视碳数据监控与披露并组织碳交易相关培训教育,从而提升企业的碳管理水平。
二是加大低碳技术开发投入力度。企业应积极响应政府政策,将碳中和目标纳入企业长期发展战略,为深度脱碳转型做好充分准备,加大研究开发投入力度,为科技创新提供基础支撑,并通过工艺改进、供应链管理等措施提高整体效率,实现低碳/零碳生产,形成碳中和目标下新的市场竞争力。
三是通过低碳产品引导公众低碳消费行为。企业的低碳产品和低碳理念有助于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低碳消费的氛围,这意味着企业是否零碳发展将直接影响个人对企业商品的接受度和选择偏好。由此,企业将会引导消费者形成以零碳/低碳为导向的新的价值衡量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