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创刊40 年重要文献回顾

2021-01-26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1年1期
关键词:沙鼠田鼠鼹鼠

高 诚

(1. 上海实验动物研究中心,上海 201203;2. 上海市实验动物学会,上海 200025;3.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编辑部,上海 201203)

岁月荏苒,白驹过隙。2021 年是《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创刊40 周年。作为我国第一本实验动物科学专业杂志,本刊自创刊以来,一直受到业内专家们的关注和呵护,每有重大事件或逢重要时段,皆有前辈们撰文寄语[1-10]。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杂志创刊于改革开放初期的1981 年,当时以《上海畜牧兽医通讯·上海实验动物科学专辑》的形式内部发行;1983年12 月经上海市科委批准,从1984 年第1 期起更名为《上海实验动物科学》,并独立内部发行;1986 年1 月杂志挂靠上海实验动物研究中心,并组建编辑部;1987 年9 月由上海市新闻出版局批准公开发行;2003 年开本改为大16 开;2005 年5 月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更名为《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截至2 0 2 0 年第6 期,杂志共出版184 期,发表文稿3 500 余篇,总计12 600 余页,2 220 余万字;发行约25 万余册(含赠送)。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实验动物科学整体水平与国外差距极大。当国内还在用陶土瓦罐饲养小鼠时,发达国家已有技术成熟的无菌隔离、屏障环境和高质量的悉生动物及无特定病原体(specific pathogen-free,SPF)动物,并开展了一系列的人类疾病模型和比较医学研究;国外使用的设施设备有隔离器、屏障环境、半屏障(part barrier)环境、层流架等,且商业化程度较高。从20 世纪80 年代至今,我国实验动物科学40 年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成就显著,到目前几乎与国际接轨,甚至在某些领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因此,通过回顾本刊40 年的重点论文,可管中窥豹,借此了解中国实验动物科学40 年发展的点滴轨迹和成就。

本文主要整理了《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创刊以来一些具有创新性、原创性,对推进我国实验动物科学技术发展发挥一定作用的代表性论文,对于一些技术、方法等稍作改进或补充完善而非原创的论文不做赘述。

1 无菌和高等级实验动物

1984 年,张荫槐等[11]首次报告了在无菌隔离器内人工饲育剖宫产豚鼠的方法;结果显示,尽管豚鼠仅饲育至断奶期后的25 日龄,经剖宫产获得的17 只幼豚鼠存活了10 只(存活率58.82%),但该研究解决了两个关键问题,即人工饲喂和无菌环境的维持。同年,王荫槐等[12]报告了经剖宫产无菌仔兔的人工哺育情况,显示无菌仔兔用经高压灭菌人工乳,以自动(虹吸作用)哺乳法哺育至30 d,成活率达92%(23/25)。随后的1985 年,孙淑华等[13]比较了隔离器内饲养的已知菌兔(2 窝兔所带细菌种类共7 或9 种)与普通级兔的部分器官的解剖学情况。1985 年,王汉荣等[14]报告了无菌小鼠的微生物质量控制情况,详细介绍了从日本引进的无菌ICR 小鼠经过一年半建立种群、微生物控制和隔离器无菌环境监控的结果,文章比较详细地讨论了污染原因和对策。1986 年,朱美芬等[15]发表了无菌小鼠细菌学监测方法和结果,论及无菌小鼠质量、环境因素的影响、培养基和培养方法的选择,培养方法分为需氧和厌氧,培养温度为25 ℃、37 ℃和58 ℃。1989 年,马东林等[16]检测了普通级、清洁级BALB/c 小鼠和普通级、清洁级和无菌级SSB(即上生白系)小鼠的血液生理生化值,比较了普通级、清洁级SSB 小鼠血清IgA、IgG 和IgM 含量。同年,陈天培[17]回顾总结了1970 年代以来,国内外大鼠、小鼠病原体等级品质监控的要求和意义,内容详尽全面,至今仍有参考价值。2012 年,吴艳秋等[18]比较了无菌级和SPF级3 个年龄段的C3H 小鼠部分生物学和血液指标检测结果,包括小鼠体质量、脏器质量、15 项血常规指标和19 项血液生化指标。

1991 年,舒家模等[19]介绍了以剖宫产经药液桶传递入大型隔离器内培育无菌犬的改良剖宫产技术,通过该技术可以保存种母犬并获得无菌仔犬。1993 年,赵军等[20]从普通大鼠分离、培养、纯化了5 种细菌,接种于无菌大鼠,建立两代五联菌悉生大鼠,并对其肠道黏膜微生态进行分析。2006 年,戴方伟等[21]比较了国内外无菌动物检查的现状,分析了动物无菌检查中的影响因素,但限于当时条件,没有提及和讨论宏基因组方法对无菌动物和无菌环境的检测。2003 年,薛家宾等[22]以隔离器无菌剖宫产并经人工培育,在屏障环境内建立了SPF 兔种群。

高质量的实验动物离不开相应的设施和设备。1982 年,张素胤等[23]建立了有流程图的SPF动物室,并培育了免疫缺陷的裸鼠,这是我国首次报告裸鼠群的建立。1983 年,罗帧美等[24]介绍了一种简易的、基本符合要求的SPF 实验动物饲育环境。1991 年,邹勇等[25]通过剖宫取胎和药浴保姆豚鼠、人工代乳的方法,在隔离器及屏障环境设施内建立符合卫生部标准的清洁级豚鼠种群(当时没有国家标准)。2005 年,夏放等[26]经剖宫产以代乳的方式,在隔离器建群,再移至屏障系统大规模生产SPF 仓鼠。

从本节回顾内容可以了解改革开放初期至2012 年,我国科学家在实验动物微生物质量研究、控制方面的创新性工作,其中不乏填补国内空白的技术手段,结合材料应用、团队协作,快速提高了我国实验动物的质量。

2 野生动物的实验动物化

发表于本刊的野生动物实验动物化论文很多,仅动物种类就达12 种之多。限于篇幅,本节仅就一些重要的野生动物实验动物化过程进行简述。

2.1 狨猴

1985 年,陈天培等[27]对引自日本的普通狨猴(Callithrix jacchus)饲养管理情况进行观察和总结,包括习性观察和质量控制;随后1986 年发表了涉及基本实验操作、血液学检查和肝穿刺活检的3 篇系列文章。1988 年,峰晓尉[28]报告了从美国Wisconsin 大学引入的棉顶狨猴(Saguinus oedipus oedipus)繁殖成功。1989 年,余家璜等[29]对原产于秘鲁、从美国转口引入的髭狨猴(Saguinus mystax)的饲养环境、病原体监控、饲料和生活习性进行了观察。1992 年和1995 年,梁梧生等[30-31]介绍了英国Bristol大学惠赠的棉顶狨猴的饲养与繁殖经验,并观察了其育婴行为。1995 年,王胜昌等[32]比较了普通狨猴和棉顶绒猴中血红蛋白和血清乳酸脱氢酶同工酶含量。1995年,朱钟麟等[33]观察了普通狨猴牙齿生长与年龄的关系。2014 年,李萌乾等[34]探讨了引自南非的普通狨猴部分传染性疾病的检疫指标。

2.2 仓鼠、沙鼠和小家鼠

1 9 9 4 年,焦克卿等[35]在驯育黑线仓鼠(Cricetulus barabensis griseus)时建立了白化种群,并对其生长发育进行观察,包括行为发育、脏器系数等生物学特性。2013 年,李爱学等[36]构建了黑线仓鼠白化突变系抑制差减cDNA 文库,并进行了初步分析。另外,2011 年,黄珍祯等[37]对黑线毛足仓鼠(Phodopus sungorus)的生长繁育、血液生化和脏器质量等指标进行了测定。

1999 年,廖力夫等[38]对子午沙鼠叶氏亚种(Meriones meridianus jei)和灰仓鼠(Cricetulus migratorius)在人工控制温度、光照条件下进行了繁殖实验,发现增加光照和温控可以促进繁殖,加速驯化。2009 年,王洪等[39]对8 周龄清洁级灰仓鼠的22 项血液生理指标、12 项血液生化指标和脏器系数进行了测定。同年,高正琴等[40]对41只灰仓鼠气管和回盲部细菌进行了分离鉴定,主要分离出埃希菌属、假单胞菌属、葡萄球菌属、巴斯德菌属和芽孢杆菌属的细菌,并对这些细菌做了药物敏感性试验。2011 年,侯岩岩等[41]在独立通气笼盒(individual ventilated cages,IVC)系统以药物净化的灰仓鼠代母乳饲喂剖宫产仔鼠,并测定了仔鼠生长发育指标。同年,侯岩岩等[42]还比较了普通级和清洁级灰仓鼠的18 项血液学及7 项血液生化指标。

2012 年,付瑞等[43]以SPF 兔制备了抗树鼩(Tupaia belangeri)、灰仓鼠(Cricetulus migratorius)和长爪沙鼠(Merionesun guiculatus)IgG 抗体,并分别用异硫氰酸荧光素和辣根过氧化物酶进行标记,为血清学质量控制奠定了基础。2016 年,廖力夫等[44]观察了子午沙鼠叶氏亚种在实验室饲养时生长发育的情况。2017 年,徐艺玫等[45]测定了2 个亚种的子午沙鼠尿液中13 个生化指标。

1993 年,王春燕等[46]介绍了与日本国立遗传学研究所合作的中国西部地区野生小鼠遗传学调查进展。1996 年,张瑞忠等[47]调查了我国全部7 个动物地理区小家鼠(Mus musculus)的血红蛋白β 链(hemoglobin beta-chain,Hbb)多态性分布情况。

2.3 鼠兔

鼠兔属(Ochotonaspp.)约有30 种鼠兔。1986 年,徐植岚等[48]介绍了达乌尔鼠兔(Ochotona daurica)的驯育情况,16 个月繁殖3 代72 只,并观察了其驯养、繁殖和生活习性。1987 年,陆开祥等[49]介绍了捕自青海的高山鼠兔(Ochotona alpina)在上海人工驯养和用于吗啡、杜冷丁实验的体会。1993 年,鲍世民等[50]对捕自青海(海拔3 600 m)的67只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在上海地区进行了驯育,但未能建立新种群。1994 年,叶润蓉等[51]报告了高原鼠兔主要脏器质量和系数并与相关文献做了比较。1995 年,张瑞忠等[52]测定了高原鼠兔心、肝、肾和骨骼肌中乳酸脱氢酶同工酶的含量。1997 年,赵建文等[53]测定了高原鼠兔耗氧量、心率、肺通气功能和平均动脉压,以及11 个血液生化指标。

2.4 旱獭

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 himalayana)是研究人类乙肝的理想模型动物。2011 年,范微等[54]建立了喜马拉雅旱獭活体肝穿刺术。2012 年,王忠东[55]根据喜马拉雅旱獭的生物学特性和实验需要,兼顾动物福利,改进了笼具,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成活率达9 0% 以上。同年,张评浒等[56]对喜马拉雅旱獭mtDNA的cytb全基因进行了初步研究,以期从分子水平分析喜马拉雅旱獭在旱獭属中的系统分类地位,以及与北美旱獭的亲缘关系;结果发现,从遗传距离来看,我国4种旱獭中与北美旱獭(Marmota monax)最近的是喜马拉雅旱獭。2015 年,陶元清[57]参照实验动物环境和实验动物笼器具的规范要求,设计了喜马拉雅旱獭的繁殖设施并实际应用,获得了30% 的繁殖率。同年,刘海青等[58]对白化喜马拉雅旱獭自然感染体外寄生虫进行了监测,并以伊维菌素注射液驱虫后做了净化效果评价。另外,2015 年薛康宁等[59]探讨了美洲旱獭甲型肝炎病毒感染实验中涉及到的饲养管理及实验技术,包括风险评估和安死术等。

2.5 东方田鼠

东方田鼠(Microtus fortis)的实验动物化历经时间长达20 余年,并获得国家和地方科技部门的资助。1991 年,朱国正等[60]报告了东方田鼠实验室饲养和先天抗血吸虫病的特性,包括东方田鼠在中国的分布情况和实验室饲养特性,野生和实验室繁殖第二代东方田鼠即使人工感染血吸虫均没有检测到成虫。1994 年,鲍世民等[61]分析比较了来源于湖南岳阳洞庭湖的东方田鼠血清、红细胞、骨髓、肝和肾的乳酸脱氢酶同工酶谱、相对活力和亚基相对含量。1995 年,沈志明等[62]对东方田鼠进行了2年的实验室驯育与繁殖,并初获成功。随后,邵伟娟等[63]和潘漪清等[64]分别测定了东方田鼠血液和血清生化指标。1999 年,刘宗传等[65]报告了东方田鼠颗粒饲料的研制情况,并进行了初步应用,效果较好。

1996 年,国家科技部将东方田鼠实验动物化和抗血吸虫病机制研究列为“九五”攻关项目。2000 年,刘宗传等[66]对实验室驯养和繁殖的10只东方田鼠按卫生部标准进行了微生物和寄生虫检测。同年,高诚等[67]对捕自宁夏青铜峡地区的38 只东方田鼠和洞庭湖地区的142 只东方田鼠,按照国家标准的SPF等级进行了微生物和寄生虫检测。2006 年,柏熊等[68]对东方田鼠长江中下游亚种(M.f.calamorum)洞庭湖种群、指名亚种(M.f.fortis)青铜峡种群和东北亚种(M.f.pelliceus)金山屯种群进行了实验室人工繁育,获得良好的效果;并且在饲养过程中发现,捕自黑龙江伊春市金山屯的东北亚种有体型大小差异。

2008 年,谢建云等[69]对4 个种群的东方田鼠线粒体DNA D-loop多态性进行了深入分析。2009年,魏晓锋等[70]测定了野生和人工饲养20 代的东方田鼠部分血液和血清生化指标。2012 年,姜宪环等[71]用LA-PCR方法克隆了东方田鼠的部分Y染色体,并进行了测序。2013 年,高骏等[72]测定了东方田鼠指名亚种线粒体全序列,并进行了系统进化分析。同年,邵国艳等[73]总结了20 余年东方田鼠抗日本血吸虫病相关的免疫学研究进展。2018 年,柏熊等[74]观察了饲育20 年、经生物净化后两个地区的东方田鼠种群生长发育和繁殖性能。同年,柴淑梅等[75]综述了东方田鼠在医学生物学研究与应用方面的进展。

2.6 树鼩

1993 年周顺长等[76]观察了18 月龄、雌雄各2 0 只、以笼养和圈养方式人工饲养的树鼩(Tupaia belangeri),讨论了环境要求、食性、习性和幼树鼩生长发育的形态学特点。同年,周顺长等[77]介绍了树鼩中枢神经系统的一些大体解剖学和细胞学特点,并与其他动物做了比较。1998 年,班克臣等[78]介绍了针对树鼩的一种肝脏活检、麻醉和取血技术。苏秋香等[79]对树鼩卵巢、输卵管的大体解剖和显微结构做了观察,并对卵巢超微结构进行电镜观察。2004 年,岳惠芬等[80]对树鼩超数排卵激素的组合和剂量进行了初步探讨。2008 年,钱玉婧等[81]采用两种方法对仔树鼩进行人工哺乳,获得成功,为树鼩大规模繁育和建立无菌种群奠定了基础。2009 年,陈丽玲等[82]比较了乙醚和速眠新对树鼩的麻醉效果,并认为后者较好。2010 年,刘汝文等[83]探讨了昆明地区4 个季节、12 个参数的树鼩驯养环境条件,以及涉及动物福利的食槽、饮水和垫料等因素。

2011 年,角建林等[84]通过对比野生、实验室驯养和繁殖树鼩的消化管长度、血液生理和生化指标,初步优选出符合树鼩营养要求的颗粒饲料。同年,李波等[85]观察了树鼩断尾后运动和生长发育的变化,结果显示断尾对实验室驯养和生长发育没有明显影响,但断尾树鼩的腓肠肌张力明显小于对照组。2012 年,陈丽玲等[86]比较了树鼩与大鼠、小鼠的排尿、排粪时间和消化管长度。同年,付瑞等[43]通过亲和层析法制备纯化了兔抗树鼩、灰仓鼠和长爪沙鼠IgG 抗体,并分别用异硫氰酸荧光素和辣根过氧化物酶进行标记。

2014 年,徐文漭等[87]对大鼠、小鼠、兔、犬、猕猴和树鼩(4 月龄~1 岁)等6 种实验动物的主要消化腺组织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比较研究。2016 年,匡德宣等[88]对1~6 岁驯养繁殖树鼩的主要消化腺进行了组织学观察。同年,宋庆凯等[89]对野生和人工繁育患有腹泻的树鼩肠道阿米巴原虫进行了显微镜检查和ELISA 抗原、抗体筛查,但没有对虫种进行鉴定。2017 年,王东宝等[90]以树鼩为动物模型,将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hepatitis A virus attenuated live vaccine,HepA-1)、乙型肝炎疫苗(hepatitis B vaccine,Hbv)单独或分别与佐剂硫酸乙酰肝素(heparan sulfate,HS)联合,通过皮下及肌内注射两种方式对树鼩进行免疫,观察树鼩对疫苗应答,以及疫苗与佐剂联用对体液免疫应答的影响,为树鼩作为动物模型进行疫苗免疫或药物评价提供了免疫学指标。

2017 年,苗雨润等[91]成功进行了树鼩的角膜原代上皮细胞培养、纯化和鉴定,发现传至25代以后细胞活力下降。同年,杨冬梅等[92]建立了树鼩形觉剥夺性近视模型,测量了眼球屈光度,并观察了视网膜厚度和各层细胞形态学变化。而且,苗雨润等[93]体外诱导了树鼩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发现优化后的诱导培养液具有较高的诱导效率(高于5 0%),且绝大部分可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2018 年,刘城秀等[4]分析了封闭群Ⅰ~Ⅳ代树鼩的微卫星遗传特性,认为树鼩的遗传多样性较丰富,且不存在较大的遗传差异和分化程度。2019 年,贾杰等[95]在病毒性肝炎、视觉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肿瘤、代谢性疾病等5 个方面阐述了应用树鼩研究的优势,以及所面临的3 个方面的挑战。王璇等[96]从出生1~2 d 的树鼩脊髓分离鉴定了星形胶质细胞,并认为培养3~4 d 的细胞活力最强。

继树鼩的原代肝细胞、肝枯否细胞(Küpffer cells)、海马神经干细胞、脑星形胶质细胞、淋巴细胞、角膜上皮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等成功分离培养和应用后,2019 年王文广等[97]成功分离、鉴定和传代培养了树鼩肺成纤维细胞;李明学等[98]成功去除其他杂细胞,获得纯化的源自树鼩大脑皮层的少突胶质前体细胞;王文广等[99]还从树鼩脑和脊髓克隆并分析了主要促进因子超家族结构域蛋白2a(major facilitator superfamily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 2a,Mfsd2a)基因,同时对不同组织的Mfsd2a 基因表达量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Mfsd2a 基因在树鼩的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肌肉、大脑和脊髓中均有表达,其中在大脑和脊髓中的表达量相对较高。2020 年,李晓飞等[100]采用cDNA 末端快速克隆技术获得树鼩连接黏附分子A 的基因全长编码序列,并对其序列和分子特征进行分析,为了解呼肠孤病毒和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提供了基础资料。

2.7 长爪沙鼠

1989 年,聂金荣等[101]报告了1978 年捕自内蒙古的野生长爪沙鼠在实验室的饲养管理和繁殖情况。1995 年,聂金荣等[102]又详细观察了50对长爪沙鼠的生存和繁殖行为。同年,张继恩等[103]在亚屏障系统中建立了清洁级长爪沙鼠生产群。1998 年,聂金荣等[104]详细观察了长爪沙鼠、金黄仓鼠和SD 大鼠脑底动脉的比较解剖学特点,并配有比较图谱,认为长爪沙鼠是理想的脑缺血模型动物。2000 年,张继恩[105]对240 对清洁级长爪沙鼠的繁殖性能进行了观察,发现初次配对雄鼠常被咬致死。2005 年,萨晓婴等[106]尝试用DNA 指纹技术分析长爪沙鼠的遗传质量,结果显示所有个体间的相似系数达95%。2006 年,刘月环等[107]初步分析了长爪沙鼠11个生化基因位点的多态性。2008 年,刘月环等[108]克隆并鉴定了长爪沙鼠的β-防御素基因,并认为其与大鼠更为接近;β- 防御素主要分布于黏膜上皮,包括肠管、气管、舌、肾、口腔和鼻腔黏膜等。同年,刘月环等[109]还克隆了长爪沙鼠的载脂蛋白E4 基因的外显子;载脂蛋白E 与脂类代谢密切相关,而长爪沙鼠是研究脂类代谢的理想动物模型。

长爪沙鼠对小鼠肝炎病毒易感。为实施对长爪沙鼠的质量控制,2013 年卫礼等[110]建立了长爪沙鼠中小鼠肝炎病毒抗体的ELISA 检测方法,并进行了特异性、稳定性和灵敏性实验,且与间接荧光免疫实验进行比较,尝试了初步应用。2015 年,王吉等[111]建立了长爪沙鼠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病毒抗体的ELISA 检测方法。2014年,刘月环等[112]建立了血清蛋白电泳技术和肠道微生态的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ed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DGGE)检测技术,对低龄组和高龄组的444 只长爪沙鼠进行了初步的高血脂症评价。2017 年,李银银等[113]对糖尿病沙鼠和正常沙鼠的肾脏、肝脏、骨骼肌、脑和心脏5 种器官组织中ND3 mRNA 和蛋白水平的表达情况进行了分析。同年,王存龙等[114]初步建立了雌二醇诱导的雄性长爪沙鼠乳腺增生模型。2018年,王志远等[115]以高脂饲料饲喂长爪沙鼠4 周,然后观察肝脏组织形态,检测血液生化指标和肝脏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发现甲基化水平由高到低分别是高脂饲料诱导的青年模型组鼠>新生仔鼠>中老龄鼠>青年对照组鼠,但该研究中样本数较少。同年,李迎等[116]测定了普通级近交系长爪沙鼠的血液生理生化指标。

2.8 裸鼹鼠

裸鼹鼠的实验动物化始于2011 年。本刊于2013 年发表了孙伟等[117]报告的引进10 对裸鼹鼠人工饲养二年的繁育结果,该文讨论了繁殖、管理、记录和环境设施要求、卫生等情况。同年,林丽芳等[118]初步比较了裸鼹鼠与C57BL/6 小鼠的自噬调节;袁子彦等[119-121]观察了裸鼹鼠肝、肺、心、肾的显微结构与超微结构,发现裸鼹鼠肺脏呈支气管扩张和肺不张,肝细胞中有较多溶酶体、自噬体等细胞器,线粒体几乎占据了大部分心肌细胞;张璐等[122]比较了裸鼹鼠与C57BL/6J 小鼠肾脏组织结构及超微结构;赵善民等[123]初步观察了裸鼹鼠胸腺、脾脏和淋巴结的解剖学、组织学与超微结构。2014 年,肖邦等[124]分析了裸鼹鼠肺、肝和脑组织中H I F-1 α、VEGFb、FLT-1、FLT-3、Fiz1、NKRF 这6 个低氧相关基因的表达,发现不同基因在不同组织中有不同的表达。同年,赵善民等[125]比较了常氧条件与低氧条件下裸鼹鼠皮肤成纤维细胞自噬水平和细胞凋亡率;林丽芳等[126]通过多聚肌苷-多聚胞苷酸(polyinosinic polycytidylic acid,Po1yI ∶C)(一种免疫抑制剂)给药,检测了裸鼹鼠小肠炎性反应及自噬水平;林丽芳等[127]还检测了裸鼹鼠外周血中白细胞免疫相关因子IL-1、IL-2、IL-4、IL-6、IL-8、IL-12、TNF-α、IFN-γ 的mRNA 表达水平;肖邦等[128]用PolyI∶C腹腔注射裸鼹鼠,结果显示肺和肠管均无明显的病理变化,但该研究无其他动物作对照;赵善民等[129]检测了裸鼹鼠肝脏、肺脏和肠道组织中的p53 蛋白表达,并与C57BL/6J 小鼠进行了比较。

2016 年,肖邦等[130]比较了不同浓度CoCl2化合物对裸鼹鼠和C57BL/6J小鼠肝星形细胞增殖活性及凋亡率的影响。同年,程继帅等[131]分离培养并鉴定了裸鼹鼠骨髓巨噬细胞。林丽芳等[132]采用通用荧光引物筛选了5 个裸鼹鼠微卫星位点。2017 年,程继帅等[133]分离纯化了裸鼹鼠血清IgG、IgA 和IgM,并测定了其含量。2019 年,杨文静等[134]建立了妊娠60~65 d的胎裸鼹鼠海马神经元细胞体外培养体系,并观察了细胞对低氧的耐受能力和轴突生长情况。同年,林丽芳等[135]比较了PolyI∶C 刺激对裸鼹鼠和小鼠巨噬细胞中双链RNA 活化的蛋白激酶(double-stranded RNA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PKR)信号通路的影响,结果显示Poly I∶C 能抑制小鼠的PKR 活性,而裸鼹鼠则相反,其PKR 活性被显著激活。陈超等[136-137]比较了裸鼹鼠和3 个品系小鼠抗辐射和抗两种化学诱癌剂(乌拉坦和亚胺基偶氮甲苯)的能力,结果显示裸鼹鼠较小鼠有更强的抗辐射和抗癌能力。2020 年,冯延等[138]分离、鉴定了裸鼹鼠皮肤成纤维细胞的外泌体。同年,杨蓉等[139]和张静远等[140]观察了60Co γ 射线辐射对裸鼹鼠脾脏、肾脏、肺脏和骨骼肌的影响;张成财等[141]观察了脂多糖腹腔注射对裸鼹鼠肺脏的影响,但尚无其他动物作对照。

(待续)

致谢:同事张俊彦、富群华和王伟民提供了杂志的总目录和相关论文资料,周光兴教授审阅了本稿并提出宝贵意见,谨致谢意。

猜你喜欢

沙鼠田鼠鼹鼠
鼹鼠的家
田鼠寻亲记
你越追,它越远
小田鼠过冬
和田鼠小弟一样
长爪沙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半胱氨酰白三烯受体表达变化的研究
小鼹鼠的家
急躁de小鼹鼠
我想做穿越的“小鼹鼠”
长爪沙鼠高脂血症的初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