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

2021-01-26周鹤清北京市101中学

消费导刊 2021年1期
关键词:就业率供需毕业生

周鹤清 北京市101中学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近年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逐渐变得不容乐观,就业率不高、就业质量不好、不同职业间的就业难度相差较大等问题日益凸显。作为国家培养的重要人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事关重大。一方面是学生个人实现生存与发展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也对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然而近年来在经济增速放缓与高校持续扩招的情况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较大;就业政策、人才培养模式、高校专业设置以及个毕业生个人价值等方面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在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当下,进行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问题的关键,从而提出有效的方针,对于提升就业率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本文中,作者将分析这一现状背后的问题,探寻其背后的原因,并根据原因提出合理的对策。本文将从经济发展、就业政策、高等教育及毕业生个人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也会从经济发展角度探寻与就业问题的联系。对于就业政策方面,本文也将从公共政策视角,努力解决政策供给与需求不匹配等问题。通过统筹经济不平衡发展等方式更好地发挥其引导与促进作用。

此前我国有许多研究者对该问题做出了大量成果斐然的研究。有的就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展开全面的问题对策分析;有的就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某一方面进行研究,如就业政策,高等教育改革,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选择等[1]。将这些研究结合麦可斯历年来发布的就业蓝皮书所提供的数据,可以发现当前在就业政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高校毕业生个人的价值选择等方面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却缺少所对应的公认解决方案。本次研究将在参考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采用了更新的数据,以求更精准的反映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并对于这些现状的成因进行研究。在高等教育方面,希望能够帮助高校认识到其在专业设置、就业指导等方面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在毕业生个人问题方面,希望可以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并对自身就业目标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

二、就业现状分析

在就业现状这一部分,本文将借鉴麦可斯发布的2019年就业蓝皮书,从三个角度来阐述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这三个角度分别是:就业情况不理想、不同职业间就业难度相差较大和就业质量较差。在下列图2到图四中,CIER指数是用来反映就业市场景气程度的指标,其具体计算方法为:CIER指数=市场招聘需求人数/市场求职申请人数[9]。值得注意的是,CIER指数小于1表示就业市场竞争趋于激烈,就业市场景气程度低,就业信心偏低。

(一)就业情况不理想

自2008年以来,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一直不乐观。据麦可斯发布的《2019年就业蓝皮书》,2018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为91.5%。其中,本科毕业生就业率(91.0%)呈下降趋势,较2014届(92.6%)下降1.6个百分点。虽然幅度不大,但趋势稳定。作为就业形势最直观的反应,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的下降突出反应了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不乐观。

图1 2014~2018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

自2015年起,我国就业景气度持续下降,据《中国就业市场景气报告》,至2019年第一季度仅为1.68,低于近三年同期水平。可以表明我国就业市场的需求依然不稳定,且趋势不乐观。对于求职者,这表明在维持现趋势的情况下,未来市场就业市场竞争度将加大。而新毕业的大学生由于缺乏经验,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较小。这使他们面对的就业问题更加严峻。

图2 2011年第一季度~2019年第一季度求职申请人数,招聘需求人数和CIER指数的变动趋势

图2 季度CIER指数的变动趋势

(二)不同职业间就业难度相差较大

据《中国就业市场景气报告》,2018年一至四季度就业景气度差别倍数依次分别为:10倍、12倍、16倍和14倍。2019年一季度就业形势最好行业的CIER指数为4.76,最差行业为0.22,差别倍数为21.6倍,行业间就业景气极化程度居高不下,环比和同比均明显上升。这表明我国有的行业人才供不应求,有的行业人才供过于求,就业难与招工难的现状并存。

表3 2019年第一季度就业形势较较好和较差的行业的CIER指数

通过表三中数据显示,不同专业间就业难度差别也很大。据麦克斯发布的2019年就业蓝皮书,2018年,就业率最高的学科门类就业率为93.1%,就业率最低的学科门类就业率为85.1%,极差为8%,方差为2.41%。虽然近三年就业率极差在逐步减小,但就业难度差异依然显著。

表4 2018~2016届本科各学科门类就业率

(三)就业质量较差

如下图(图五)所示,我国大学生就业满意度普遍较低,虽然自2014年至2018年,就业满意度自62%上升至68%,但总体水平依然不高。

图5 2014~2018届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满意度

其中,薪资较低与前景不好,为就业不满意的主要原因。大学应届毕业生的平均薪资同期望水平有较大的差距,在生活成本较高的当下,大学毕业生的薪资难以满足其生活需求,导致其生存压力较大,进而导致其对现有职业的不满。

除了就业满意度较低以外,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就业后稳定性较低。据麦可思-中国2014~2018届大学毕业生培养质量跟踪评价,2018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内的离职率为33%。近五年毕业生离职率一直较高。表明当下中国大学生工作稳定性较低。其中薪资待遇与前景不好为离职的主要原因。这与前面提到的就业不满意的原因相吻合,可以以此推断,就业不满意是工作稳定性较低的重要原因。

此外,据《2018年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报告》,高达54.9%的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岗位专业毫无关系,而只有13.8%的毕业生岗位与专业完全对口。这表明,绝大部分应届毕业生都面对专业不对口的情况。

三、问题及成因分析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暴露出了许多问题。毕业生数量、质量及分布都有问题。具体表现为如下四个方面。首先是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供给数量相对需求过剩,其次从个体角度而言大学生个人能力普遍存在问题,然后是毕业生的行业与地域供需不平衡。而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广泛且多样,从高校扩招政策、国家经济发展趋势、高校教育问题乃至经济发展不平衡和毕业生个人价值误区都有涉及。

(一)劳动力供需关系矛盾

自1999年的高校扩招以来,中国高校毕业生不仅数量逐年增加,并且增速较快。尤其是截至本世纪初的大规模扩招使高校毕业生人数激增。至2019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50%,我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4];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834万,同比上涨14万人[10]。10然而,由于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的影响,就业岗位的增速低于高校毕业生的增速[5],使得大学毕业生相对过剩。这是现在大学生竞争力不高的原因之一,也由此引发了就业压力大以及就业率偏低等问题。

(二)大学毕业生能力问题

随着就业形势的恶化,大学生能力存在的问题的影响愈发突出。一些毕业生出现了知识与能力无法满足用人单位需求、难以适应工作需要与社会发展变化等问题[4]。这对大学生的顺利就业起着消极作用,同时对就业满意度有着不好的影响。大学毕业生素质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第一,专业知识不够扎实。该问题主要体现在专业知识掌握不够全面,对理论的掌握不够扎实等问题;导致了毕业生难以胜任实际工作;第二,缺乏实践能力,其主要体现在专业实践阅历不够丰富,专业知识在实际应用中不够灵活,难以应对突发事件等方面。这些问题妨碍了毕业生专业技能的应用,使其难以解决实际问题。

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高校教育的不足和毕业生个人问题两个方面。在高校教育方面,由于教育改革的不到位和不彻底,高校在教学内容与教育方式上没有依据企业需要与市场需求进行调整,固步自封,忽视对大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大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不足以应对时代发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进而降低了大学毕业生的竞争力。这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主要原因[4]。次要原因是一些大学生对当前就业形势缺乏了解,对专业的学习态度不端正,不重视自身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也最终使得其能力出现问题。[5]

(三)行业供需不平衡

我国高校毕业生出现了行业供需不均衡的情况 。具体表现为中低端人才过剩而高端人才不足,传统工业人才过剩而新型高技术方面及第三产业人才不足,[4]热门与高薪行业人才过剩,而待遇较低的基层岗位人才不足[6]。这导致了不同职业间就业难度相差较大的现状,同时也使得就业难的问题进一步恶化。

造成这样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由于许多高校的专业设置没有依据就业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与调整,出现了专业设置同市场需求不匹配的问题。使得我国高校毕业生在不同学科之间也出现了供需不平衡的情况,具体表现为应用学科人才不足而文史学科及理论学科人才过剩。这一方面使得专业不对口现象加重,降低了就业质量;另一方面对就业情况较差的专业的毕业生的顺利就业也有一定的影响。

就业选择问题的原因主要有高校就业指导的问题与毕业生个人价值问题两点。这是导致一些学生对就业形势及自身情况缺乏正确认识,个人价值出现误区,难以做出适合自己的就业选择的原因之一。而由于高校就业指导不足和传统社会观念存在的误区,以及部分家庭教育失当等原因,更是导致了学生对于个人价值衡量的偏差。这些毕业生对现在的就业形势缺乏认识,依然怀抱过时或不当的就业观念。这会导致就业选择不符合实际情况,加大了就业难度,同时加剧了行业供需不平衡的情况。

(四)地域供需不平衡

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就业政策的失当,高校分布的不均衡及毕业生个人价值的误区等原因,我国高校毕业生出现了地域供需不均衡的情况 。具体表现为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区毕业生过剩,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区毕业生不足[3]。这不但加深了就业难问题,还对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起着不利的影响,这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也是不利的。

上述问题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在区域经济方面;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区域经济发展同东部经济发达区相比有着较大的差距。并且存在区域内部产业结构单一,生产技术含量不高等问题,使得可以吸收高校毕业生的高质量岗位较少。这对追求高薪和期待较好发展前景的毕业生来说缺乏吸引力。再加上市场基础设施不完善,就业环境比较艰苦的问题,使得大量人才流入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这是出现地域供需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其次,从教育资源方面看来,受经济形势与历史因素影响,我国出现了教育资源地域分配不均的情况。具体体现为高校分布不均,即高校主要集中分布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中西部分布较少[8]。这导致中西部地区高校毕业生人数较少,而地域供需不平衡的情况最终也导致了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四、对策分析

由于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成因涉及范围较广。所以唯有社会各界都参与其中方能解决问题。本文将从政府、高校及大学生三方的角度分别提出改善问题的建议。譬如政府应进一步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岗位,并积极发挥引导、统筹与协调的作用。与此同时高校应立足现实,积极改革。而个人应面对现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科学规划并付出努力。上述途径皆是缓解问题的重要方法。

(一)政府方面

对于大学毕业生劳动力供需关系矛盾的问题,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解决方式是增加就业岗位。一方面政府应出台有利于就业的经济政策,确保经济长期稳健的发展,以增加就业岗位[4]。另一方面应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第三产业等有利于大量吸纳高校毕业生的产业[5];这样不但有利于大学生就业,还对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转型,确保经济稳定发展有积极作用。另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也是增加就业岗位、解决就业问题的途径之一。对此,政府一方面可以出台鼓励创新创业的相关政策,另一方面可以提供创业援助、专业指导等服务,并简化审批流程等手续[4]。

针对行业供需不平衡问题,政府应加强舆论引导,帮助毕业生改变片面追求热门高薪与过分追求专业对口等不当的就业观念,并树立科学理性的就业观。这对大学生作出正确的就业选择,缓解行业供需不平衡问题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此外,针对地域供需不平衡问题,政府从根本上应大力发展中西部地区经济。一方面中西部地区的投入与扶持。另一方面调整当地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增加适合高校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岗位,使得当地的薪资与发展前景能够得到改善。并配合以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就业环境的措施,以提高对毕业生的吸引力[6]。另外,也有必要缓解教育分配不平衡问题。政府可以一方面加大中西部地区高校建设力度,一方面加大农村及经济欠发达地区基础教育补贴力度[8],这样有利于增加中西部及农村地区毕业生人数,进而缓解地域供需不平衡问题。

(二)高校方面

针对大学毕业生能力问题,深入贯彻高校教育改革是主要的解决方式。改革一方面应改变应试教育模式,依据市场需求调整教学内容与方式,并切实推进素质教育进程[4]。另一方面应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具体有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利用寒暑假实习、鼓励人才互动等方式。这样可以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获取实践经验,有利于提升毕业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增强其竞争力。

针对行业供需不平衡问题,首先,高校应按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对就业情况较好的专业进行鼓励与支持,对就业情况较差的专业进行调整,以使毕业生供给与市场需求相调和[4]。这样有助于解决行业供需不平衡问题,对就业率与就业质量的提升都有所帮助。其次,高校应加强就业指导。一方面完善就业指导机构,提升就业指导教师的专业水平,另一方面加强对就业信息的提供[11],这样可以帮助毕业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与自身情况,对毕业生做出正确的就业选择有积极作用。此外,针对地域供需不平衡问题,高校可以通过加大中西部地区招生比例,降低农村生源入学标准等方式[8],增加经济欠发达地区毕业生人数,缓解教育资源地域分布不平衡问题。

(三)个人方面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个人首先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能力,端正学习态度,改变以应试为中心的错误学习方法,落实专业知识,培养实践能力。这样有助于使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提升其竞争力,对于缓解就业问题也有一定的作用。

其次,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也很重要。毕业生个人应着眼于当前形势,改变过时不当的就业观念,树立科学正确的就业观,并结合当前就业形势及自身优势做好职业规划。同时,依据自身条件灵活采用先就业再择业等多样化的就业方式[4]。这样有助于降低大学生的就业难度,同时对毕业生行业及地域供需不平衡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猜你喜欢

就业率供需毕业生
9岁的高中毕业生
供需紧张局势拉动煤炭价格上涨
供需略微宽松 价格波动缩窄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油价上涨的供需驱动力能否持续
我国天然气供需呈现紧平衡态势
最“叛逆”的毕业生
本科新闻专业在京就业率较低
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