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模态与元认知协同教学法”在游泳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21-01-26李会明陈国松

体育科技 2020年4期
关键词:元认知模态实验组

李会明 杨 金 陈国松

(云南农业大学体育学院,云南 昆明 650201)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 年)》提出:“以信息化引领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创新,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支撑与引领作用。”在国家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对推进整个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

模态是人们用感官与外部环境互动的方式[2],常见的模态有文字、图片、音视频资料等符号系统[3]。现实生活中,人们利用多种感官接受多种符号资源,实现知识创造和知识传播的方式,称之为“多模态”。模态通常需要依靠物理媒介才能发挥信息传递和信息交流的功效,如依靠声音符号或书写符号等语言媒介,以及依靠图像、动作和技术设备等非语言媒介,才能实现信息与学习者间的有效连接。因而,模态与媒介之间存在着补充、强化、协同和交叠的互动关系[4]。元认知是学习主体对自身学习活动的认知,由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策略两部分构成[5]。其中,元认知知识由三个要素构成:学习主体对自我学习能力、影响学习进程的各种因素的分析和判断;学习主体对学习任务的目的、内容和要求的理解和掌握;学习主体对提高学习效率、实现学习目标的策略的使用。元认知策略则包括学习主体的学习计划、自我管理与监控、自我学习评价三个要素[6]。在学习过程中,学习主体的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策略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即学习主体根据学习需要,运用元认知策略发展出有助于问题解决的元认知知识,并将该知识运用于学习实践,才能确保自主学习目标的完成。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教学设计实现教学模态与教学媒介之间的有机连接,这属于教学手段的革新;而通过引导学习主体实现元认知知识与元认知策略协同发展,则属于学习方法的变革。因此,多模态与元认知协同运用,其实是一种基于现代教育技术和学习发展的创新型教学方法。目前,该教学方法在英语听力教学中已得到应用。龙宇飞等人研究发现,多模态与元认知结合的教学更能提高学生听力表现[7];盛仁泽研究发现,元认知策略与多模态交互对外语听力学习和词汇积累具有积极作用[8]。

众所周知,游泳是在水环境中进行的运动,学习者置身于水环境中时,身体支撑物由固定支撑的地面变成了无固定支撑的流体,受流体物理特性及流体力学属性影响,学习者的呼吸方式、肢体运动轨迹、动作控制方式、运动思维方式均与陆上运动项目有所区别,因此大部分初学者反映“游泳难学”。为了帮助学习者尽快形成学习适应状态,提高游泳学习效率,教师必须深化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改革,让智慧教具与教学方法深度融合,进一步发挥现代教学手段方法与游泳传统教学手段方法之间的“补偿效应”,实现游泳教学的优化升级。本文拟通过实验研究,旨在对游泳“多模态与元认知协同教学法”的应用实效进行检验,为游泳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1 实验对象与方法

1.1 实验对象

随机选取云南农业大学2017级体育专业本科学生96人作为实验对象。其中实验组48人(分2个班),对照组48人(分2个班),实验对象基本情况来自云南农业大学教务处提供的学生自主选课数据(见表1),未做人为调整。经反复筛查,96名实验对象在实验前均未参加过游泳培训或游泳训练,均为游泳初学者。

表1 实验对象基本情况

1.2 实验方法

1.2.1 实验时间与地点

2019年4 月-6月,教学持续12周。游泳技能教学与测试在云南农业大学游泳池进行,游泳理论教学与测试在云南农业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进行。

1.2.2 实验执行与控制

(1)实验开始前1个月。项目组选定1名实验授课教师,组织该教师学习游泳教学文件,熟悉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手段与方法(见图1、图2)。

图1 实验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手段与方法

(2)实验开始前1周。实验授课教师向实验对象介绍实验流程(见图3)、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见表2)、测试办法(见表3)、学习评价内容及标准(见图4)。

图2 对照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手段与方法

图3 实验流程

表2 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表3 测试办法

图4 游泳学习评价内容及标准

(3)分组教学实验包括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实验组采用“多模态与元认知协同教学法”。①课前,教师借助云南农业大学“智慧树”平台建设“游泳”网络课程,上传游泳教学文件、教学内容课件、视频、习题库等文字、图片、音视频资料,督促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登录课程网站,完成相关章节知识自学、知识点自测,开展线上学习交流。考勤及学习表现由课程系统自动评定。②课中,教师应用游泳常规教法、教具和现代教具(电视大屏幕、无线路由器、手机等)开展游泳技能教学,引导学生利用多种教学模态开展探究学习,强化学生的游泳元认知学习能力。考勤及学习表现由教师负责。③课后,一方面督促学生登录课程网站,开展理论学习,完成与课堂内容相关的知识点测试,提交作业,上传技能练习视频,参加在线学习讨论,开展学习反思。考勤及学习表现由课程系统自动评定。另一方面,督促学生参加课外游泳技能学习,巩固和提高游泳技能,加快形成技能学习适应状态。考勤由游泳社团负责。

对照组采用游泳常规教学手段与方法。①课前,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了解游泳理论知识,做好知识点预习。②课中,教师借助划水板、背漂、竹竿等常规教具,应用讲解、示范、指导练习、纠错等常规教法,组织开展游泳技能学习;借助多媒体课件开展游泳理论教学,指导检查学生完成作业。考勤及学习表现由教师负责。③课后,督促学生参加课外游泳技能学习,巩固和提高游泳技能,加快形成技能学习适应状态。考勤由游泳社团负责。

1.3 数据处理

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以Mean±SD表示,两样本均数的比较采用one-way ANOVA、Duncan进行检测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显著性水平。

2 结果与分析

2.1 实验组学生的游泳成绩优于对照组

通过12周教学实验,两组学生的游泳成绩均有大幅度提高,实验组学生的游泳成绩优于对照组。具体表现为:实验组学生的游泳技能成绩、游泳理论成绩、游泳学习参与程度成绩均优于对照组(见表4)。

表4 实验组与对照组游泳成绩比较

分析发现:①实验前,实验组学生的游泳技能成绩比对照组高0.43分,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的游泳技能成绩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后,实验组学生的游泳技能成绩比对照组高2.59分,但两组学生的该项成绩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实验前,实验组学生的游泳理论成绩比对照组高2.69分,实验组与对照组游泳理论成绩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后,实验组学生的游泳理论成绩比对照组高2.99分,但两组学生的该项成绩无显著性差异(P>0.05)。③实验后,实验组学生的学习参与程度成绩比对照组高0.16分,但两组学生的该项成绩无显著性差异(P>0.05)。

2.2 实验组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优于对照组

游泳技能学习方面,实验组80%以上的学生能主动发现问题,并能主动采用拍摄练习视频、现场投屏、现场交流、向教师或同学寻求帮助等方式,直观检视自己的练习情况,做到发现错误动作及时纠错。实验组学生“练习—检视—交流求助—纠错练习—检视”的学习主动性表现好。对照组学生则表现出埋头苦练,但发现问题能力不足,解决问题多依赖教师指导。

游泳理论学习方面,实验组学生能合理利用课余时间参加网络课程自学,90%的学生在观看课件、观看教学视频、开展线上提问、完成作业、完成习题自测过程中,理论知识得到强化,形成了知识点记忆反应,确保了在考试时能准确作答。对照组学生则过多依赖教师课堂讲授,不善于开展课前自学和课后练习,理论知识多依赖于考前突击背书的记忆获得,对知识点的理解欠缺,导致理论考试成绩低于实验组。

实验后,两组学生的“学习出勤”“学生自我评价”成绩无显著性差异;但在“课堂和课外学习表现”方面,实验组学生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思考、成绩提高幅度等均明显好于对照组。

在“水陆结合,以水为主”的游泳教学原则指导之下,实验组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的课程平台和高新技术设备,不断拓宽教学主客体双方驶驭多种感官通道来传播和接受信息的机会。教师利用多种媒介将教学信息转化成多种符号资源传递给学生,积极引发学生的多感官反馈,实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学材料之间的深度互动,初步实现了“教师主动教,学生被动学”向“教师主动研究教,学生主动学”的教育教学方式转变。实验结果表明,“多模态与元认知协同教学法”在调动学生游泳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方面的积极作用,是游泳常规教学手段与方法所无法比拟的。

2.3 实验组学生的学习效率优于对照组

本实验中,实验组学生在相对“开放”的学习环境之下,学习压力降低,学习自信心提升,表现出较强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学生对游泳学习的重视程度、对技术动作的反思能力、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对学习评价内容及评价标注的理解能力均要好于对照组。对照组学生在相对封闭的教室和游泳池环境中,在教师主导下按部就班地开展学习活动,表现出较高的学习紧张度,导致学习张力不足、学习创造能力低、学习活力下降。两组学生的学习表现直观反映在对游泳水环境的适应和对游泳动作速度、动作节奏、肢体动作轨迹、游泳运动思维的适应上存在差异。在第1至第4周期间,96名受试学生均遭遇到不同程度的“身体失重失衡、呼吸困难、身体下沉、游进不前、口鼻呛水、动作失控”等学习适应不良反应。第4周后,随着受试学生对水环境的感知和体验不断丰富,肢体控制能力和技术反思能力不断得到提升,游泳学习表现越来越好。其中,实验进行到第10周,实验组90%左右的学生都能采用所学游泳技术完成200米距离游,对照组有75%左右的学生能达到该标准;实验结束时,实验组89%左右的学生能采用所学游泳技术完成400米距离游,对照组有80%左右的学生能达到该标准。

游泳是人类完全凭借自身肢体动作和水的作用力,在水中活动或游进的技能活动[9]。游泳属于日常生活技能,但其复杂程度又远高于普通日常技能。游泳学习以动作任务为主要特征,以动作技能为主要学习对象,是一个利用各种感官信息反馈功能实现在水中活动或游进所需的动作学习与控制的过程,其学习难度在于学习环境从陆上变成了水中后,完成动作由相对简单的生理机制控制变成了复杂的神经机制控制[10]。游泳动作学习与控制的难度远远高于陆上运动项目,需要学习者对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和学习能力有充分的认识[11-13]。“多模态与元认知协同教学法”更注重对教学工具运用能力的培养,注重对学习策略与学习方法的引导,强化学生运用元认知策略发展出有助于解决游泳学习过程所遇问题的元认知知识,提升学生对技能学习的探究与思辨能力。实验结果表明,“多模态与元认知协同教学法”有助于缩短学生的游泳技能形成时间,对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习思辨能力有积极作用。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多模态与元认知协同教学法”能有效调动学生游泳学习的主动性,有效缩短了游泳技能形成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其教学效果优于游泳常规教学手段与方法。

3.2 建议

(1)虽然“多模态与元认知协同教学法”是游泳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有机融合的创新尝试,但运动类课程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创新都不能否定体育传统教学手段与方法的优势。

(2)“多模态与元认知协同教学法”的应用要紧扣新时代教育理念与教育技术发展要求,要在挖掘课程资源和开发智慧教具上多下功夫,重点强化教学设计,关键是协同应用。

猜你喜欢

元认知模态实验组
联合仿真在某车型LGF/PP尾门模态仿真上的应用
BRA V600E 抗体的几种手工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情况比较*
基于老年驾驶人的多模态集成式交互设计研究
论下肢力量训练对拉丁舞的重要性
SHR主动脉结构重构的microRNA—195和BCL2、Bax作用机制
模态可精确化方向的含糊性研究
趣味 “课课练”对城镇小学四年级肥胖男生的体重和BMI的影响
日版《午夜凶铃》多模态隐喻的认知研究
对中学生的元认知监控及其与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