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对比”看《汉书·苏武传》的人物塑造
2021-01-25赵玉龙
赵玉龙
《苏武传》节选自《汉书·李广苏建传》,是《汉书》中最出色的名篇之一。“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和多数大学中文专业使用的作品选教材都遴选了《苏武传》这篇文章,如郁贤皓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第二卷)、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作品选注》(第一卷)、朱东润主编的《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二册)等。这是由于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文章的构思和谋篇布局,《苏武传》都是一篇值得反复研读的经典古文作品。对这样一篇经典作品,高中语文教师和大学古代文学专业教师在讲授时,要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如何通过简单的线索梳理出文章的脉络,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而又不枯燥乏味,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是深入读解《苏武传》需要我们考虑的。笔者发现,以对比手法为线索,可以全面观照这篇文章,也能很好地让学生理解苏武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和文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
一、汉天子与匈奴单于的对比
文章开头即言,在大汉王朝和单于互相扣押对方使者的情况下,且鞮侯单于因继位不久,担心汉王朝攻打,向汉天子主动示好,特地放归了扣押在匈奴的汉使。汉武帝为嘉奖单于的好意,特地派苏武、张胜等一百多人出使匈奴,护送被扣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还朝,以期能够得到匈奴的肯定;但匈奴单于做出了错误的政治判断,以为汉王朝有意讨好匈奴,于是更加倨傲。由此我们可看出,汉天子非常重视与匈奴的关系,诚心实意回报匈奴的好意,希望与匈奴交好,建立良好的外交关系。然而,单于傲慢自大,并非真心和好,不能正确判断汉、匈关系,悍然扣留苏武等人,使汉朝与匈奴的关系变得紧张。
二、虞常和张胜的对比
虞常是汉朝投降匈奴的长水校尉,在汉朝时曾与张胜熟识,有交情。虞常与匈奴缑王密谋造反时,虞常找到张胜,希望通过刺杀汉天子所怨恨,已投降匈奴的卫律,来得到皇帝对其仍在汉朝的母亲和弟弟的赏赐和照顾。张胜作为同苏武一起到达匈奴的使者,答应了虞常的请求。当单于外出打猎,虞常等人准备劫持单于母亲阏氏时,事情败露,单于子弟发兵杀死了缑王,并活捉了虞常。张胜听说此事后,担心自己与虞常的谋划被虞常说破,连累到自己,于是将实情告诉了苏武。苏武认为此事一定会牵连到自己,为不让匈奴侮辱自己,坚守节操,想要自杀,好在张胜和常惠及时制止,才消除危险。后来虞常果然招出张胜,单于愤怒,要杀汉使者,匈奴一贵族认为惩罚太重,应该招降汉使。这大致是故事的梗概,从中可看出虞常在面对生死考验时的软弱和对朋友的出卖,张胜不能认清虞常的本质,缺乏长远眼光,不能从大局考虑,致使苏武等汉朝使者滞留匈奴,直接导致自己被杀和苏武等汉使者长期被困匈奴。
三、苏武与张胜、卫律的对比
张胜作为副中郎将与苏武一起到匈奴,当张胜因虞常事被匈奴逮捕监禁后,卫律认为:“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但只要投降,即可免罪。张胜为活命,向卫律请求投降。卫律以“副有罪,当相坐”为由,举剑威胁苏武,妄图迫使苏武投降,苏武正气凛然,不为所动。卫律看到对苏武武力威胁无济于事后,又以荣华富贵和功名利禄相诱,并以自己投降匈奴后的富贵利禄劝说苏武,以瓦解苏武的意志。令卫律失望的是,苏武不但不为所动,反而怒斥卫律:“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这当中,同为汉使,张胜贪生怕死,在匈奴的威势面前丧失了民族气节,不顾国家利益,放弃尊严,投降了匈奴,而苏武不为任何力量和利益所屈服,显示出了极大的民族气节和忍耐力。卫律作为汉臣,为虎作伥,毫无道德底线和礼义廉耻,为追求个人利益和功名不择手段,残酷至极。
四、单于与其弟於靬王的对比
卫律使尽各种手段和方法令苏武投降,最终在苏武强烈的民族气节与忠君思想面前宣告失败,气急败坏的卫律只能让单于惩处苏武。苏武“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大丈夫精神令单于既爱又恨,他想尽一切办法要招降苏武。于是将苏武放置在绝境之中,企图彻底摧毁苏武的反抗意志。“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即便在这样艰难的处境中,苏武依然活了下来。相比单于的凶狠和残忍,他的弟弟於靬王则更多体现出人性的善良与仁爱。於靬王赏识苏武“能网纺缴,檠弓弩”,在苏武极端困厄的情况下,供给他衣食。苏武生病后他又赏赐苏武马畜、瓦器和房屋等,这都是令苏武在绝境中感到无比温暖的事。
五、苏武与李陵的对比
李陵在天汉二年(前99年)兵败投降匈奴,单于因知李陵与苏武曾同朝为官,关系甚好,特派李陵至北海劝说苏武投降。李陵以苏武哥哥苏嘉、弟弟苏贤先后被迫自杀,以及母亲去世,妻子改嫁,孩子存亡不得而知等悲苦事来劝说苏武,使苏武失去牵念;又以汉武帝年事已高,反复无常,无辜杀害大臣为由,试图让苏武投降。同时,他还晓之以自身的悲痛经历,打动苏武,希望苏武能从各方面考虑,彻底放弃反抗,投降匈奴。令李陵感到震惊的是,苏武毫无所动,没有一点私心,信念坚定,以“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愿无复再言”回绝了李陵。李陵与苏武同为汉室臣子,李陵为保全性命投降匈奴,苏武大义凛然,一心以民族国家利益为重,赤诚爱君爱国,无论个人多么低贱和悲惨,都始终心念国家,感恩汉朝君主的恩惠。昭帝朝,汉匈关系和好,汉使者至匈奴,得知苏武活着的消息,巧妙营救了苏武。汉使者即将带苏武回朝时,李陵置酒送别苏武,并称赞言:“今足下還归,扬名于匈奴,功显于汉室。虽古竹帛所载,丹青所画,何以过子卿。”可见李陵在苏武重获自由,即将回到汉朝时的无比羞恶复杂的心情,他那尚未泯灭的爱国之情在苏武的崇高境界面前也被唤醒。
六、苏武出使前后与滞留匈奴十九年的心境变化的对比
苏武出使匈奴,随着个人处境和汉匈关系的变化,他的心境也有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出使匈奴前,苏武“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后升迁至栘中厩监(掌管鞍马鹰犬射猎的官员),正是人生向上发展的大好时机。后武帝为嘉赏匈奴释放汉使的好意,特派遣苏武等人护送匈奴使者回国。这本是一次普通的外交活动,但恰巧在匈奴中突发了缑王和长水虞常的兵变事件,苏武等人受到牵连,被迫滞留匈奴。十九年间,苏武面对各种威逼利诱和极端恶劣的环境,经历同行人员投降,父母等亲人相继去世,妻子改嫁等痛苦,但信念毫不动摇,始终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克服了常人无法克服的困难。后来,随着汉匈关系的缓和,汉使者成功营救苏武,于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回到汉朝。与出使匈奴前相比,苏武“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班固的叹惋之情溢于言表。好在苏武终于完成了使者的任务,保持了民族气节,且荣归故里。在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后,晚年回到汉朝的苏武内心一定非常淡定、平静和安然。
在“对比”手法之外,关于《汉书?苏武传》的人物塑造,还有几个问题值得注意:
第一,卫律受单于之命审讯苏武,苏武不忍屈节受辱,自刺气绝后,医生对苏武的急救之法。卫律见苏武拿刀自刺,急忙抱住苏武。当时医生的急救之法是: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其大意是:医生在地上挖了个坑,放进无焰的火,把苏武背朝上放在火坑上,踩他的背使其出血。最后苏武慢慢醒了过来,充满悲壮色彩,衬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和高尚情操。这一急救方法在古代医学发展史上具有一定的价值。
第二,常惠和汉使者营救苏武的方法。汉昭帝时,匈奴与汉和亲,汉匈关系得以缓和,汉王朝请求匈奴释放苏武归国,匈奴诈称苏武已死。常惠向汉使者详细陈说了自己在匈奴的情况,并让汉使者责让单于:“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荒泽中。”单于十分震惊,释放了苏武。常惠想到的这个办法既维护了汉匈关系,不使双方起矛盾冲突,又让单于很乐意交出苏武。可以说,这是一次极为成功的外交实例,借古人对天人感应的敬畏来达到预期的目的,也塑造了常惠机敏过人、善于分析形势的贤臣形象。在《史记?陈涉世家》中,陈胜和吴广为了在戍边士卒中树立威信,揭竿起义,置书“鱼腹中”,也是借助此类方法。这是很值得探究的一个问题。
第三,李陵在苏武返回汉朝前所唱之歌。与苏武的顽强抗争相比,李陵自感无比羞愧和耻辱,在与苏武诀别时,他起舞,歌唱道:“径万里兮度沙漠,为君将兮奋匈奴。路穷绝兮矢刃摧,士众灭兮名已隤。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李陵内心的悲苦展露无遗。这与《史记?项羽本纪》中所载,项羽在垓下被汉军围困,兵少食尽,四面楚歌,面对虞姬所唱歌颇为一致,“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英雄气短,项羽内心的惆怅悲慨可见一斑。古代文学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人物情感的这种方法很值得深入探究。
第四,单于迁徙苏武至北海上,使“羝乳乃得归”。羝,是公羊。乳,是生子意。意即只有等到公羊生了小羊,苏武才能被召回。这显然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反映出单于的凶狠和对屈降苏武的决心。这种叙事方式与汉乐府诗《上邪》的表述相一致,“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这是借自然界不可能发生之事向对方倾诉地老天荒此情不渝的爱恋。这种叙事方式的生成、表现形式,以及与文本的关系等等,都很值得文学研究者关注和深入讨论。
第五,苏武在绝境中的生存方式。单于想要让苏武投降,“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在这样的绝境中苏武依然活了下来,也未中途变节,表现出其至死不屈的品德。这与《诗经?大雅?生民》中对后稷诞生后艰难处境的描写颇为一致。诗中说:“诞寘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诞寘之平林,会伐平林。诞寘之寒冰,鸟覆翼之。鸟乃去矣,后稷呱矣。”这种类似神灵般对人物生存活动的书写,在人物塑造上具有独特价值,将真实性与荒诞性融而为一,很有探究的必要。
《苏武传》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苏武面對威逼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表现出不屈的民族气节和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他大义凛然,为了民族尊严和汉王朝的利益,宁死不屈。班固为我们塑造了一个高大的民族英雄形象,正如刘向《新序?节士?苏武故事》引《诗经·柏舟》云:“‘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苏武之谓也。”我们应以苏武为榜样,要有理想信念,热爱国家,不贪图名利,不为权势所屈。当个人利益和国家、民族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勇于牺牲个人利益,以国家荣誉和利益为重,要敢于同一切损害国家利益和形象的人作斗争。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潜夫论》文本的构建与东汉学术的演进研究”(20CZW027)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