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穿上太空工作服

2021-01-25

学与玩 2021年12期
关键词:航天服供氧航天器

2021年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在发射起飞前,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三位航天员出现在大家面前,每人都提着一个灰色的手提箱。其实,这个神秘的手提箱里就是一套航天服的外接換气系统。

舱内航天服

很多人都很奇怪,航天员在起飞和着陆期间都待在航天器里面,为什么还要穿厚重且价格不菲的舱内航天服呢?其实这是人类从一个悲惨的航天事故中获得的教训。1971年,苏联的联盟11号载人飞船返回地面的过程中,震动导致返回舱的压力阀门意外打开,气压瞬间降低到致命程度,三名航天员殒命太空……从那之后,作为航天员生命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舱内航天服成为各国航天员的标准配置。

舱内航天服由压力服装、头盔与手套、应急供氧和通风管路、通信系统等组成。正常起降时,舱内航天服和航天器配套的供氧、供气系统是连通的,通风系统还可以给航天服通风,以带走航天员身体散发的热量。一旦舱内压力出现异常,通风系统会立即关闭,这就使航天服内部形成一个密闭的供氧状态。随后,供氧系统会向航天服内充压供氧,并提供一定的温度保障和通信功能。

由于舱内航天服相对笨拙,不利于舱内活动,因此,平常在空间站里,航天员并不会穿它。不过,一些特殊情况,是必须穿着舱内航天服的。比如,当遇到航天器发生泄漏、舱内压力突然发生变化的时候,航天员们就会迅速穿上舱内航天服。这时候,舱内航天服可以给航天员提供一个最小的近体生存环境。简单地说,就是我们可以通过航天服和舱载供氧系统来供给航天员所需要的氧气和压力。目前,我国所使用的舱内航天服可以为航天员提供6个小时的氧气、压力应急时间。

如今,我国已有两位女航天员顺利进入太空。女航天员相对来说身体纤细,为了保证她们在舱内能够完成必要的操作,舱内航天服又特别做出了适体性改进。比如说手套,就需要针对女航天员的手形专门制模再生产。

舱外航天服

犹如一件纯白的特大码、加厚羽绒服,身体部位有些像盔甲,四肢部位则臃肿得像面包,背后还有个一米多高的大背包。这就是我国“飞天”舱外航天服给人的第一印象。这种舱外航天服已经具备了航天器里面的大部分功能,能够支持航天员在舱外工作8个小时,简单地说,就是一个“迷你”版的航天器。

舱外航天服主要由外套、气密限制层、液冷通气服、头盔、手套和靴子组成。它具备空间防护、环境控制以及生命保障等多种功能,结构特别复杂,上面的设备也比较多,重量高达130公斤。

从航天服的材质来说,它从外到内一共有6层:最外面的一层是外防护层,由一种特殊的纺织面料制作而成,能耐受正负100摄氏度以上的温差变化,还能起到防辐射、反射太阳光、防微陨石的作用;中间几层主要是液冷层、气密层、限制层和屏蔽层;最里面的一层,也是舒适性最强的一层,由经过防静电等特殊处理过的棉布制作而成。最里层的面料为什么要进行防静电的处理呢?这是因为,航天员在舱外航天服里面呼吸的是纯氧,纯氧环境下一旦遇到静电聚集就会发生爆炸……

服装的材质相当于人体的皮肤,那么,舱外航天服的“大脑”又在哪里呢?你可能认为是背后的那个大背包吧?错了!舱外航天服的“大脑”是位于前胸部位、一本汉语词典大小的电控台和气液控制台。

咱们再来说说舱外航天服背后的那个大背包是干啥用的。我国第二代“飞天”舱外航天服的背包高1.3米,主要为航天员提供氧气,控制服装内的温度和压力,清除服装内的二氧化碳、污染、臭气、湿气等。

另外,舱外航天服的腰部还有一根非常重要的“电脐带”。它与航天器的内部设备相连接,主要用于航天员与航天器的信号传输、电源供应,同时也能作为安全绳的备份使用。

猜你喜欢

航天服供氧航天器
中国“飞天”舱外航天服
航天服的奥秘
航天器故障诊断技术综述及发展趋势
航天器故障诊断技术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电推进系统在深空探测中应用
爱的供氧等
供氧救生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