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应对

2021-01-25程方荣张振兴

大学教育 2021年1期
关键词:网络文化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

程方荣 张振兴

[摘要]新媒体的出现与发展,不仅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载体与信息,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前所未有的表现力、感染力和教育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作用,导致部分大学生出现思想认识混乱、价值观念异化、思想文化低俗化、自由意识泛滥、道德责任弱化等现象。因此,要打造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校园网络文化平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校园网络文化,唱响主旋律,用高雅文化传播正能量,以媒介素养教育、网络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对网络文化的鉴别力及其思想道德水平,引导其健康成长。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网络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1)01—0098—03

新媒体是指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等传播途径,利用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移动传播设备以及微信公众号、微博、贴吧等平台,向公众提供信息的媒体传播形态。它在集中传统媒体优势的同时,还具有即时性、互动性、虚拟性、无边界性等特点,比传统媒体更开放、更自由、更丰富。新媒体不仅为大学生提供了新的交流方式和学习平台,为高校校园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养分,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与信息,但新媒体“虚拟空间”的高度自由、信息多元,无时无刻不在冲击和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很容易让大学生陷入茫然失措状态和选择困境,这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深入分析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积极探寻“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是当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课题。

一、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新媒体在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富多样的载体与信息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作用

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引导大学生树立符合时代和国家发展要求的核心价值理念,促进他们健康成长。新媒体环境下,知识信息的传播源多,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传播内容和形式丰富多样,大大拓宽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丰富的网络信息汇聚了各种思想文化观念;网络信息交互的便捷性,使得思想文化观念的交流不再受时空的限制,足不出户便可知天下事,大学生也因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思想文化冲突。大学生通过对各种思想文化观念的主动性选择、批判性吸收,在更新观念和提高思想认识水平的同时,也建构着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然而,网络信息具有开放性、无序性和无边界性,这些信息良莠不齐,其中也混杂着许多有害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如极端自由主义、功利主义和拜金主义等。由于大学生人生经历有限,他们辨别善恶的能力和理性选择的能力不强,看问题不够客观、全面,其血气方刚的理想主义情绪极易被某些别有用心的网络大V、意见领袖所裹挟,成为“网络教主”呼来唤去的“网络推手”,不自觉地成为有害信息的接收者和传播者。如果对新媒体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正确的引导,这些有害信息就会对大学生的价值选择产生很大的影响,容易导致大学生出现思想认识混乱、价值观念异化,严重削弱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权和引领作用。

(二)新媒体在满足大学生学习和娱乐文化需求的同时,也使部分大学生的思想文化低俗化、思考浅层化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除了可以通过数字化图书馆、数字化教学资源、网络课件共享等形式学习,还可以通过网络搜索、网络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等形式便捷地获取知识信息,可谓“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新媒体已经成为高校校园一种新的信息传播方式,不仅打造了大学生的行为方式和思考方式,还打造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当今的大学生也因此被称为“数字化的一代”。

在网络世界里,大学生在享受新媒体带来的学习、交往便利的同时,也在享受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其积极意义自不待言。但知识资源的丰富与共享的便利也使得部分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课堂学习和怠于思考:课后习题在网上有答案,容易解决;毕业论文可以便捷地剪贴,使模仿如同玩魔方;学习快餐化、碎片化,阅读变成浏览,读文变成看图,思考浅层化;晚上上网娱乐“兴致勃勃”,白天上课学习“无精打采”,学习兴趣下降,甚至产生了厌学乃至弃学的心理。这些不可避免地使大学生的想象空间受到挤压,抽象思维遭受抑制,理性思考遭到剥夺,刻苦钻研精神和理性追求受到淡化,削弱了他们对问题的思考和探究深度,也削弱了他们对理想的追求力量。品位低俗、格调低下的文化垃圾更是不断侵袭和腐蚀着大学生的思想。一些大学生在现实世界中感到枯燥乏味、空虚无聊,于是在虚拟世界中宣泄情感,寻找精神寄托,有的甚至浏览暴力、淫秽色情网站,有的沉湎于网络游戏、网络赌博。这些不仅令大学生荒废了学业,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甚至还诱发了危害社会的违法犯罪行为,对高校校园精神文明建设造成了极大破坏。

(三)新媒体在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也极易导致部分大学生自由意识的泛滥和道德责任的削弱

新媒体传播的内容大都来自普通大众,出现了草根操纵的“自媒体”和个人控制的“独立媒体”,人人都可以开博客、发微信,人人可以发表言论,正可谓“轻轻一点即可浏览全球,轻轻一触便可传遍天下”。这种交互机制激发了大学生展现自我的主体意识,使他们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得到释放。这一方面使大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大大增强,使其自我价值得到充分地展现;另一方面,互联网的某些特点使部分大学生的自由意识泛滥、个人主义膨胀。

新媒体时代,网络文化所传播的先进思想文化、所展现的道德榜样,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无疑产生了重要的积极影响。但网络人际交往的匿名性,使得有效监督不易开展,传统社会道德规范的约束力相对减弱,产生了游戏感情、制造和传播网络谣言、网络欺诈等现象;在人机对话的虚拟空间,机器成了人际交流的媒介物,也造成群体意识的淡薄和人际关系的冷漠;黑客行為盗用、滥用网络信息,威胁网络安全;网络内容复制的便捷性,为大学生剽窃、抄袭大开方便之门,甚至无所顾忌地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这些网络行为既表明部分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的缺席与失范,也会对他们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行为产生不良影响,极易导致他们道德意识虚无、道德情感冷漠、道德责任淡化。

二、新媒体时代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校园网络文化,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向

网络文化是高校无形却又无所不在的教育力量,也是办学的软实力,对当代大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要全面加强校园网络建设,主动占领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可以说,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得如何,直接影响新一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关乎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认为谁控制了信息、掌握了网络,谁就拥有整个世界。因此,高校管理者必须提高自己的文化自觉性,高度重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潜心开发网络文化的教育功能,抓住新媒体赋予的变革机遇,提升高校的文化软实力。

在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一是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弘扬时代主旋律,紧跟时代步伐,体现新时代文化精神,讴歌新时代的真善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国精神,引导校园网络文化向健康、高雅的方向发展,牢牢掌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主导权、领导权。二是要组建以共青团员、学生管理干部、思政教师等为主体的网络思政工作队伍,引导他们灵活运用多种新媒体传播工具,如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网络论坛、聊天群等,形成覆盖学生校园文化生活的“新媒网”,充分发挥服务学生健康成长、活跃校园文化的作用。一方面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主动设置议题、议程,引导学生思考热点问题,提升他们的价值判断能力和水平,推送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新思想、新观念,传播新思想,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引领校园文化方向,促进大学生的精神成长;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深入、全面研判大学生思想动态,预测大学生思想发展趋势,尤其关注陷入思想困境的学生群体和个体,制订有针对性的指导方案,使大学生树立健康、正确的价值理念。三是要在大学生中培养网上“意见领袖”,培养一批新媒体时代的新型德育工作者,发动他们针对时事热点、社会思潮、公众关切的问题以及大学生在学习生活、恋爱交友、考研就业等方面的思想困惑,释疑解惑,回应关切,正确引导公共意见和校园网络文化发展的方向。

(二)打造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校园网络文化平台,用高雅文化传播正能量,引领大学生健康成长

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为了有效地抵御网络传播消极、颓废、错误甚至反动的思想和信息,除了要“杀病毒”“打补丁”“修筑防火墙”之外,我们还要加强互联网思维和网络阵地建设,采取多种形式精心设计内容,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沟通渠道,充分发挥主流文化的积极引导作用,用大学生喜欢和接受的方式与他们交流,为他们释疑解惑,陪伴他们成长,把思想政治教育做到他们心里。

一是要充分利用好网络文化的资源,為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服务。关注并尽量满足大学生正当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强校园网络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提供更多更好的网络文化产品。校园网络文化产品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提倡奋发有为、文明诚信、勇于创新、遵纪守法的精神,用主流的、充满正能量的校园文化去抵制、消解消极的网络文化,建设健康文明的大学生网上精神家园。二是要加强“红色网站”建设,主动掌握网上话语权。目前有的高校内部网站,忽视了网络时代媒体传播的特殊性,忽视了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和心理特点,依然保持传统“官方”媒体“呆板”“高高在上”的形象,进行单调、生硬、枯燥乏味的说教,这样的媒体是难以有效发挥教育作用的。因此,要加强“红网工程”建设,利用网络教育资源,用正确、积极向上的健康内容占领校园网络文化的主阵地,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积极营造文明健康的网络文化环境,发挥先进网络文化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渗透作用,引领网络文化新风尚。例如北京大学的“红旗在线”、上海交通大学的“天外天”等网站,不仅旗帜鲜明地表明价值立场,坚守大学精神,还融资料性、交互性和娱乐性于一体,深受青年学生的喜爱和认同,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审美情趣,有效避免了“技术丰腴而精神萎缩”。三是高校德育工作者应根据大学生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设有特色的个人博客、微信群,吸引他们加入,积极与他们互动,耐心细致地与他们交流思想和观点,回应他们的关切,解决他们的困惑或问题,激励他们对真善美进行不懈追求,引领他们健康成长。

(三)以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为核心,提高他们对网络文化的鉴别力及其网络道德水平

新媒体时代,要提高大学生分析、识别网络信息真伪的能力,抵御低俗、庸俗文化影响的能力以及网络道德水平,加强他们的媒介素养教育是关键。所谓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思辨性应变能力以及制作媒介信息的能力。其核心是反思批判能力,因为只有具有反思批判能力,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中认清其本质,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虽然大学具有批判精神,它不仅对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进行批判,也常常质疑大学生群体自身的实践,但这种反思批判能力不是天生的,我国高校有些学生存在盲目跟风、从众现象即是证明。因此,要注重对大学生反思批判能力的培养,使他们能够像侦探一样思考,习惯质疑,善于反思,认真辨别观点和思想,提高他们对网络垃圾信息和错误价值观的甄别力。在大学生出现迷茫、困惑甚至是认识偏差现象时坚持循循善诱,帮助他们分析价值选择过程中的各种利害,引导他们通过比较、质疑等形式认清问题的本质,帮助他们做出正确的判断与选择。使他们不被网络信息所奴役,能够成为新媒体信息的驾驭者,最大限度地化解网络文化信息的消极影响,自觉抵制消极、腐朽思想和低级趣味网络文化信息的渗透和影响。

网民网络道德的建构没有跟上网络技术发展的步伐。网络行为虽然是虚拟的,但它的作用是现实的,网上的不良行为同样会在现实中造成危害,因此它并非法外之地。网络道德行为深刻地影响着现实的道德品性,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如网络抄袭、网络欺骗、语言暴力等,极易导致诚信危机、人格分裂甚至违法犯罪的出现。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行为最终是由现实世界的道德观所决定的,网络道德的缺位其实是现实道德的缺失,即所谓德无制则行无规、损无忌,这就要求我们将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意识、网络社会公共理性的培育放在重要位置。因此,大学德育课应增加“网风”与“网德”教育,深入讨论个人隐私与社会监督、言论自由与社会责任等伦理问题,强化大学生以慎独为特征的道德自律教育,强化他们的媒体道德意识和法制观念,促使其将遵守媒体规范与道德转化为自觉诉求,不仅形成健康的上网动机、良好的上网品德和高雅的网络礼仪,还要主动承担起建设网络文明的责任。

三、结语

新媒体方兴未艾,科技创新使得传播设备、途径、形态升级换代,其速度之快、普及之广出乎人们的意料。新媒体及其传播内容在给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性与内容带来巨大冲击的同时,又以其强大的功能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与内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为党育才、为国育人的重要任务,要化挑战为机遇,积极应对新媒体给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影响和变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校园网络文化,打造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校园网络文化平台,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丰富其内容,提高其实效性。

[责任编辑:庞丹丹]

猜你喜欢

网络文化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
浅谈当代网络时代的校园文化建设
网络文化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影响与对策
新媒体时代微写作特征及对策研究
探析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共青团工作的网络化转型
运用新媒体进行思想引领的路径探索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浅议网络文化视域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