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桩大跃进
2021-01-25杨松鄢子为
杨松 鄢子为
充电桩又站上风口。
2020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利好新能源车产业链。去年初,充电桩与5G、大数据一起被纳入新基建范畴;11月,国务院办公厅指出,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
多重政策利好下,企业加速建桩,抢占市场。
头部企业加大投入力度,据国元证券统计,2020年,南方电网直接投资12亿元,特来电投资近10亿元,与星星充电投入金额相当。
中小企业一窝蜂挤进来,想分一块蛋糕。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22日,与“充电桩”相关的企业超过10万家,其中年内成立的企业高达2.3万家。就是说,今年,超2万家企业涌进充电桩赛道。
“相比起5G、高铁、大数据等高门槛项目。充电桩是一个全民都可参与的项目。”百度充电桩贴吧再度活跃起来,有用户高喊,“一个能赚钱的副业来了,充电桩的春天到了!”
红火的背后,充电桩是一门怎样的生意?这2万多家企业能实现盈利吗?
模式复杂
投资人李哲在深圳花了一个月时间,调研充电桩生意,他发现这个领域很难挣到钱。
根据用户不同,充电桩可分为公共充电桩、私人充电桩和专业充电桩。
私人充电桩由车主在自家停车位安装,可在电力峰谷充电,约3毛钱一度,使用成本低,不涉及盈利问题。公共充电桩一般由运营商主导建设,国内排名前列的企业有特锐德旗下的特来电、星星充电、国家电网、依威能源等。专业充电桩一般供内部车辆使用,诸如电动公共汽车、清洁车等,规模有限。
李哲之所以选择深圳,是因为它是国内新能源车保有量最大的城市。他觉得,如果该模式在当地能跑通,就可以放手一搏。
调研结果让李哲失望。
在他接触到的新能源车主里,超六成在自家停车位设有私人充电桩,在跑长途或高速时,才会使用公用充电桩,频率很低,一年只有2-3次。此外,这部分有车位的家庭,大多有燃油车,长途优先选择燃油车出行。
央视新闻曾做过一个问卷调查,使用公用充电桩最烦人的内容包括:不同公司要下载不同App;分布位置较偏僻或比较难找;位置被不充电的车占据……
电商平台的销售数据,也反映了电动车主自建私人充电桩的旺盛需求。天猫数据显示,双十一期间,新能源汽车充电设备/充电桩增长率高达608%。
李哲称,投资公共充电桩,亏损概率大。“要么有优质物业场地,要么旗下有需要充电的车队。”两者满足其一,公司才可能实现盈利。
“高速路旁,很多车主反映充电桩坏了,为什么?使用频率太低了,充电桩不赚钱,企业没有维护动力,越维护就越亏本。”
李哲发现,优质场地基本被物业公司持有。他的团队和一些物业公司打过交道,对方拿到调研数据后,往往忽略其合作请求,选择自建充电桩。
针对新能源车队,则意味着要与出租车等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小公司的实力远不如滴滴出行旗下的小桔充电等企业,难以拿到B端资源。
就是说,建设公共充电桩需要获得大型物业停车场同意,由于快速充电桩电压可超750V,还需要与当地电力部门打交道。过程复杂,且需承担较高成本。
重重掣肘之下,小公司很难打通这些门道。
盈利困难
企业即便建好了充电桩,想要盈利也困难重重。
一位电动车用户给《21CBR》记者算了一笔账,车主在公共充电桩上每充一度电,需要支付电价0.675元(公共充电桩基础电价执行工业电价)+服务费1.7元,共2.375元,驾驶百公里耗电近15度,成本约30元。
“这还没算停车的费用,如果以广州商场平均每小时6元来计算,成本和燃油车有得一拼。”这位车主抱怨道。
在他的充电成本里,停车费用由商场物业收取,电费要缴纳给电力部门,只有服务费才可纳入充电桩企业囊中,如果是加盟某些共享充电平台,平台方还要再抽走一部分费用。
行业巨头也难盈利。
充电桩龙头特来电,刚进入盈亏平衡期。充电桩属于重资产,前期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回报期较长。
特来电母公司特锐德的公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31日,特来电的营业收入为3.89亿元,净利润为-1.36亿元;截至2019年7月31日的营业收入为5.85亿元,净利润为-0.56亿元。
2019年4月底,特锐德董事长于德翔在致股东信中提及,特来电运行5年,累计投资50亿元。前4年,特来电累计亏损6亿元,终于在2018年勉强进入盈亏平衡期。“亏损的主要原因是需要等待车来,充电设备利用率低。”
汽车分析师张翔称,充电桩企业面临的主要是问题“利用率低,很难盈利”,一个桩每天至少使用 6次,才有可能收回成本。
据东兴证券研报测算,充电桩盈亏平衡利用率约为 8%-9%。特来电在2018年达到盈亏平衡时,平均利用率约8%,2019年平均利用率约 9%,已迈过盈亏平衡点。
头部企业手上拥有更多资源,计划融资扩张。市场进一步集中后,新玩家机会更少。
2020年3月,特来电宣布完成13.5亿元融资;5个月后,排名第二的星星充电,也完成了8.55亿元融资。
12月初,特锐德发公告称,将分拆子公司特来电至境内证券交易所上市。张翔称,特来电分拆后是为了方便融资。
充电联盟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1月,运营充电桩数量超过1万台的企业共有9家,其中特来电、星星充电、国家电网占据前三名,排名前九的运营商占总量的90.6%,其余运营商仅占总量的9.4%。
“头部企业规模效应明显,新进入者难分一杯羹。”张翔分析称。
乱象频出
靠正规充电生意赚钱困难,一些小公司把手伸向了个人投资者。
他们把充电桩当做“金融产品”来卖,通过成立一只基金,号召个人投资者养“桩”,这根桩上产生的收益,可以跟公司分成。
“今年,新能源车销量直线上涨,投资充电桩,收益有保证。”《21CBR》记者询问一名充电桩企业销售人员时,对方称,“现在上车绝对是好时机。”
該销售人员发布的合作协议显示,10-30个月可收回全部投入成本,单枪的年利润预估超2.5万元,10年预估超过25万元。
投资门槛非常低,用户购买一根充电桩的花费仅需千元。
这些企业只想把充电桩产品,高价卖给个人投资者,赚笔快钱,后续的服务费分成,并不在意。
李哲告诉《21CBR》记者,且不说上述企业给预估的利润数据是否靠谱,10年时间,充电桩技术会经历数次迭代,很难用那么久。
还有的充电桩企业意图浑水摸鱼,忽悠地方政府部门的补贴。
近日,河南省起草了《关于加快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指出年度新增自用充电桩数量达到5000个以上的,补贴100万元;达到1万个及以上的,补贴260万元;达到2万个及以上的,补贴600万元。上海市对建设充换电设施的企业也给予一定补贴。
张翔举了个例子:“投资人只要注册一家公司,不需要有生产能力,找代工厂生产一批便宜充电桩,就可以和当地政府部门去谈,建桩以后申请补贴。”
一些投资人拿到补贴后,没有能力也没有意愿继续运营,留下一地废旧充电桩。事实上,即便企业享受补贴,持续用心经营,这个行业也尚未到收获的季节,仍要等待路上跑更多新能源汽车。
行业虽火,对普通人而言,花钱“养桩”或进场创业,都算不上好的投资选项。风口上,少数头部企业能御风翱翔,蜂拥而进的容易血本无归。
(李哲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