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2021-01-25于伟张华

美文 2021年1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汉语孔子

于伟 张华

于伟

张华

在国际中文教育界,甚至是全球文化交往界,现国务院参事、原国家汉办主任、孔子学院总部总干事许琳的名字不应也不会被忘记,今天国家汉办和孔子學院总部更名,会使更多人想起这个名字。多年前,该领域青年学者、现为加拿大阿尔伯塔省汉语总督学的北京大学博士刘现强曾说,中国正是因为有了许琳,才使得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在全世界遍地开花,才使得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步伐得以落到实处、铿锵有力,也才使得中国民间外交有了真正“抓手”,换一个人,未必能够做到这些。曾在德国任第一批孔子学院院长、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丁安琪教授说,正是因为有许琳的大手笔和大动作,才让中国教育、文化和中国人在世界上产生了“大动静”,才引起了世界对中国文化的瞩目、喜好和热爱,才让更多人来到中国、了解中国和理解中国。事实上,2020年年末公布的国家社科基金获得立项的重大招标项目中,也不乏专门的孔子学院研究课题。

持续的新冠疫情对世界各个方面都带来了深重影响,甚至改变了国际文化交往的格局,但孔子学院的功劳不容抹杀,更不能把这种影响和改变归罪于孔子学院。孔子学院从诞生到今天已经走过16年的历程,截至目前,全球已有162个国家(地区)设立了541所孔子学院和1170个孔子课堂。其中,亚洲39国(地区),孔子学院135所,孔子课堂115个;非洲46国,孔子学院61所,孔子课堂48个;欧洲43国(地区),孔子学院187所,孔子课堂346个;美洲27国,孔子学院138所,孔子课堂560个;大洋洲7国,孔子学院20所,孔子课堂101个。累计注册学员上千万人,开展各类文化活动数十万场,受众过亿。在孔子学院的帮助下,欧盟及许多国家已将汉语教学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全球汉语学习者达近3亿人。目前,尽管有些对孔子学院怀有误解甚至敌意的人不断制造事端,仍有几十个国家的几百所机构强烈要求申办孔子学院。即使在疫情期间,仍然在南美国家挂牌了孔子学院。

许琳在任时,国家汉办累计选派5万多名教师和志愿者赴130多个国家教授汉语,为80多个国家培训汉语教师11万人次。出版了45个语种对照的核心教材,向136个国家配送和销售1200多万册。设立“孔子学院奖学金”,招收110多个国家2万多人次来华攻读学位,培养本土师资。同时,邀请主管汉语教学的6.5万名各国教育官员及大中小学师生访华,亲身体验当代中国和中华文化…… 到目前,这些数字都有了数倍甚至十几倍的增长。其背后既有成就和经验,又有困难、艰辛和挑战。今天,随着国家经济政策从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文化教育政策也由规模效应转向了质量提升,而孔子学院与时俱进的新目标、新要求,也是与此前的积累和打下的基础分不开的。

“心灵高铁”: 

中国与世界互联互通

如今,21世纪的第二个10年已经结束,第三个10年已经开始。回顾20年前,人类刚刚跨入21世纪,同住地球村的世界各国迫切需要沟通合作以应对共同挑战,语言和文化的桥梁作用空前凸显。同时,中国的发展越来越吸引全球的目光,“中国热”和“汉语热”持续升温。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孔子学院应运而生。2004年,第一个孔子学院合作协议在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国立东方学院签署,第一块孔子学院铭牌在韩国首尔韩中文化协力研究院挂出,第一所孔子学院在美国马里兰大学正式投入运行。从此,拉开了孔子学院蓬勃发展的大幕,书写了语言传播、文明互鉴的新篇章。

回顾过去,许琳曾说,孔子学院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14年,孔子学院创立10周年之际,中国在全球五大洲同步举办了首个“孔子学院日”,从太阳最早升起的新西兰,到太阳最后落下的夏威夷,庆祝活动持续36个小时、横跨22个时区,超过1000万人参与。为此,习近平主席、李克强总理曾专门发来贺信。习近平主席在贺信中高度评价了孔子学院前10年取得的成就。他说,孔子学院是中国为世界和平与国际合作而不懈努力的象征,是连接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纽带。孔子学院积极开展汉语教学和文化交流活动,为推动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增进中国人民与各国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谊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中国政府和人民将一如既往支持孔子学院的发展。李克强总理也对孔子学院第一个10年取得的成就予以充分肯定。他说,孔子学院创办10年来,以教授中国语言、介绍中国文化为己任,结合各国情况和需求,为促进中外人文交流与合作,加强中国同各国人民之间的理解和友谊发挥了重要作用。习近平主席、李克强总理贺信中对孔子学院在促进中外文化的教育交流、增进中外人民友谊方面所发挥独特作用的评价,是对孔子学院第一个10年所取得成就的最高概括和总结,令从事孔子学院工作的广大教师和职员深受鼓舞,备感振奋。

其实,早在2011年,习近平同志就曾指出:“国家汉办以孔子学院为龙头,积极对外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华文化,十年来工作很有成效,做出了重要贡献。孔子学院今后在实现‘文化走出去战略中,还将继续起到独特重要作用。”回想当年,党和国家领导人利用出访机会,200多次出席孔子学院活动,与师生亲切互动,树立了良好的公众形象。时任俄罗斯总统普京、英国首相卡梅伦、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欧盟主席范龙佩等300多位各国政要及国际组织领导人出席孔子学院活动。英国文化协会首席执行官马丁、德国歌德学院主席雷曼等说,孔子学院仅用短短几年的时间,就走完了英、法、德、西等国语言推广机构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路,如同中国经济发展一样,堪称世界奇迹。美国布鲁金斯学会主席约翰·桑顿说,孔子学院坚持这样办下去,30年不动摇,世界将会大变样。

《论语》有言: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中国传统文化从来不是封闭的,而是推崇由己及人,提倡共同繁荣与发展,这是富有中国特色的宽广的人道精神,也是在风云跌宕的全球化时代,中国能够贡献给世界的传统价值观。孔子学院正是立足于这样的人文关怀,积极寻求外部对话、探索合作共赢的新途径,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孔子学院以孔子为名,兼顾语言与文化,传播中华传统文明与和谐价值观,是迄今为止中国出口的最好最妙的文化产品,是体现中国“软实力”的最佳品牌,最靓丽名片。

实践充分证明,孔子学院的建设和发展,有助于提高我国文化开放水平,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有助于展现社会主义中国繁荣、民主、文明、和谐的良好形象,加强我国國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有助于广交朋友,深交朋友,培养知华友华亲华力量,巩固中外合作的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有助于保持旺盛的中华文化生命力,促进自身文化建设的创新和发展。

许琳认为,孔子学院花钱不多,发展很快,影响很大,效果很好。为满足各国人民学习汉语的需求,为多元文化的交流交融、各国人民的心灵沟通铺路搭桥。孔子学院前10年的花费相当于在欧洲建10公里的高铁,却用这个钱建成了联通世界各国人民的“心灵高铁”,修建了一个不倒的“文化长城”。

“和而不同”:

助力合作共赢

显然,孔子学院16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如果用许琳的话来说,就是孔子学院发展之快、效果之好、影响之广,远远超出我们预期。16年的创业实践,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实现了汉语走向世界的跨越式发展和历史性突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受到了各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的热烈欢迎,为人类多元文化交流互鉴增添了一道亮丽风景,为增进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做出了重要贡献。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可喜的成绩,在许琳看来,以下几个方面的经验值得认真总结和借鉴:

一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各部门各地方积极参与。10多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百余次作出重要批示指示,给予孔子学院有力指导和鼓励。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更加重视孔子学院的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先后10余次见证孔子学院协议签署或出席有关活动,2013年5月亲笔致信祝贺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孔子学院成立,2014年3月访问德国期间,曾专门与孔子学院师生代表和汉学家座谈,指出要“进一步发挥孔子学院的作用,加大语言交流合作和中西方比较研究”。李克强总理等国家领导人也利用出访和会见各国政要机会,多次见证孔子学院协议签署和出席有关活动,极大提升了孔子学院的影响力,鼓舞了各国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的士气。当时,建立孔子学院总部理事会,时任副总理刘延东担任理事会主席,教育部、外交部、发改委、财政部、商务部、文化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侨办、国务院新闻办、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外文局等部门负责同志担任常务理事,聘任中外大学校长担任理事。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加强汉语国际推广的若干意见》,批准《孔子学院章程》,印发《孔子学院发展规划》,召开全国孔子学院工作会议,就孔子学院建设与发展进行战略部署,加大财政投入。各地各高校积极参与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建设,不断扩大培养选派师资和志愿者规模,编写适用当地教学的新教材,提高和改进教学方法。

二是服务大局,抢抓机遇。世界格局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诸多方面,各方面互为依存、互为影响。变化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当前及今后相当一个时期内,国家间硬实力的博弈胜算基于掌握制定规则的优先权,而软实力竞争高下,则取决于一个国家和民族自身的自信、自觉和坚韧。在的中国经济总量直线攀升的今天,我们虽曾千万次地问“这是否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最佳时机”,但我们并未停留在“追问”而裹足不前。回首孔子学院历程,我们欣喜地看到孔子学院是应运而生,是时代所急需、所必需;孔子学院的历程是抓住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最佳历史机遇期。习近平主席指出:“我们现在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目标。我们现在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有信心,都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他还指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精气神的凝聚。我们要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要加一个文化自信。”面对快速增长的国际汉语学习需求,孔子学院不失时机,加快发展步伐。只要外方自愿申请,办学资格具备,外交外宣需要,就及时予以审批。事实证明,孔子学院就是提升中华文化自信,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维护我国国家安全的重要平台和成功典范。

三是模式创新、注重实效。孔子学院没有照搬其他国际语言推广机构独立办学的模式,抛弃狭隘的所谓“教育主权”思维定势,采用中外合资合作的教育发展模式,致力于共建、共有、共管、共享、共赢的合作格局,既有与学校的合作,又有与政府、企业、社团合作,这种模式符合国际合作发展的趋势,符合“相互尊重、友好协商、平等互利”的原则,也符合中华文明历来推崇的“以和为贵”“协和万邦”“和而不同”的合作共赢理念。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就是事物之间和谐有益的共处,在复杂的关系网络中协调诸多不同因素,从而达到新的和谐统一,即所谓“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悖”的理想境界。孔子学院的建设正是以此为宗旨,致力于在传播中实现合作,在发展中不断推进共赢。根据《孔子学院章程》,每所孔子学院都有一所中方合作院校,由中外双方共同组成理事会,双方校长担任理事长,研究决定年度工作计划和预算等重要事项,中外双方投入比例为1:1,既统一名称、统一章程,又充分尊重各国首创精神和办学特色,在平时运行中以外方为主,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地开展汉语教学和文化交流活动。正是因为采用了这种内生式发展的合作模式,各国都把孔子学院当成自己的事情来办,纳入了当地学校和社区的教育发展规划,体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开放透明,互利共赢。事实证明,沿着这条和而不同的合作共赢之路,中国文化是可以迅速“走出去”的,而且走得踏实,走得坚定。

“不忘初心”:

筚路蓝缕,风雨兼程

2018年,第二十四届世界哲学大会(WPC)在中国北京召开。杜维明曾说,儒家的人文精神从自我、社群、自然和天道等四个方面展开,强调个人和社会健康互动、人类和自然持久和谐,乃至人心和天道相辅相成,对于全球化伦理具备重要的参考价值。孔子学院所做的,正是以语言教学为起点,以汉语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在普及中国语言和文化基础知识的同时传播中华文化与理念。语言是人们的思维与认知工具,也是一种思维与认知秩序,语言不同导致了对世界认知的不同。中国人几千年的文化积累、话语实践毫无疑问会影响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最终的理念。例如,汉语中的很多表述,“家和万事兴”“以理服人”等都体现了长期以来中国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孔子学院一直寻求稳健发展,中华文化也正“润物细无声”地影响着众多海外学习者。

孔子学院的宗旨是增进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了解,发展中国与外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世界多元文化的发展,为构建和谐世界贡献力量。10余年,许琳几乎在各种场合都主动向公众介绍孔子学院,介绍国家开办孔子学院初衷和使命,“汉语如何才能真正走向世界”“汉语如何实现‘突围”之类的问题更是久久萦绕心间。许琳说,孔子学院的创办始终围绕三个初衷展开:

一是满足国际市场需求,彰显中国大国责任。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政治影响不断扩大、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世界各国普遍看好中国发展前景,更加重视与中国开展全方位交流合作,汉语在国际政治、经济、文化交流过程中的作用空前凸显,世界各国对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华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大,形成了前所未有的“中国热”“汉语热”。通过建立孔子学院,满足这一旺盛需求,是中国大国责任的重要体现。

二是提振国民文化自信,促进中华文化自觉。日本学者松田武的《战后美国在日本的软实力》一书表明,一旦一个国家丧失文化自信和自觉,就会成为其他国家和文化的附庸。近百年来,一度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走向没落,国民普遍缺乏文化自信和自觉。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一方面加快建设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和传播体系,一方面通过建立孔子学院,推动中华文化与各国文化平等交流、彼此对话,才能提振国民文化自信和自觉。目前,几乎所有外国媒体和中国学者都认为,孔子学院是中国人找回文化自信和推动文化复兴最重要的载体和表现。

三是抵御外来文化入侵,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发展战略。同时,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国家思想文化领域斗争依然深刻复杂,文化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和突出。法国社会学家弗雷德里克·马特尔的著作《主流》一书指出,目前文化全球化的实质就是各国文化的西方化和美国化,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哪怕是13亿人口的中国,都无法与之抗衡。在这种情况下,中华文化不能坐以待毙,必须通过创办孔子学院,有计划、成建制、大规模走向世界,才能以攻为守,转守为攻,不断增强自身国际影响力,逐步扭转国际软实力竞争“西强我弱”的格局,切实维护好国家文化安全。

“行百里者半九十”。孔子学院尽管走过了16年历程,取得了骄人的成就,但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中,还只是个幼童。许琳说,我们虽每天都在大踏步前行,感受着进步的喜悦和快乐,但我们一点也不敢骄傲,因为我们每天都面临挑战,每天都面临困难,每天都面临中外文化、理念和话语方式的矛盾,每天都用如履薄冰的态度警示自己。孔子学院是“墙里开花墙外香”,国外欢迎声一片,国内批评声不断。那些年,许琳之所以不停地“抛头露面”接受各类媒体采访,就是为了扩大孔子学院的宣传和影响,获得国内广大民众的理解与支持。

最初几年,许琳接受媒体采访时讲得较多的一是“三教”问题,二是遭受国内民众质疑的问题;最近几年,这两个问题虽依然存在,但已有很大改观。所谓“三教”问题,开始是教师数量、教材数量和教学方法不能满足海外“汉语热”的需求,紧接着就是教师素质、教材质量和教学方法不能很好适应海外汉语教学的问题。许琳说,汉语教学一定要走出本体,走出传统的教学思维,要大众化,要应用型,要多媒体带路。经过不懈努力,这个问题已有很大改观。关于遭受国内民众质疑的问题,主要是公众对孔子学院的不理解和唱“反调”,开始是有人提出“教育主权”的问题,后来又有人提出“中国为什么给外国人出钱来学中文”的疑问,甚至批评孔子学院是在搞“洋扶贫”。许琳喜欢援引英国东亚理事会秘书长、英国48家集团俱乐部副主席麦启安先生写过的一篇文章《孔子学院——认识中国的最佳渠道》,借助一个外国人的视角帮助中国纳税人来理解这一问题。麦启安说:“在过去的30年间,中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崛起,引发了世界各地日渐增长的不安,他们这种恐慌源于他们对中国的不了解。世界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不同民族间的互不了解与无知很容易产生彼此的恐惧,而这种恐惧又会迅速引发冲突。这已成为一个顽固的、强大的历史模式。在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发生的任何冲突对中国纳税人的工作和收入来说,都将是一场灾难,损失惨重。世界与中国的繁荣都依赖于稳定的、平和的发展环境,任何冲突与摩擦都会给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伤害。”他还说:“严酷的事实是,中国崛起的越快,让世界认识中国的紧迫性就越加显得迫切;中国的地位在国际社会上升得越快,就越需要加强世界对中国的认识,从而化解世界对中国的恐惧。也就是说,中国为了自身利益,也要让世界了解中华文化并对学习汉语发挥引领作用。”也正是通过许琳们的“苦口婆心”“奔走呼吁”,和像麦启安先生这样中外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阐释、说明,才获得越来越多的人对孔子学院的理解与支持。

“天涯比邻”:

化解挑战和危机,迎接美好未来

孔子学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也经历了成长的烦恼与艰辛,作为新生事物,在发展和前进过程中必然还会遇到诸多挑战与危机。国际上,有的国家和民众对我国国际中文教育存有戒心、疑虑和偏见,对孔子学院警惕防范。台湾当局紧锣密鼓开办“台湾书院”,法轮功、藏独、疆独以及国际敌对势力的干扰破坏时有发生。在国内,也仍然存在着对发展孔子学院,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不高、重视不够的情况:

一是外派教师吸引力不强,专职教师队伍规模小。与外交官、医疗队和驻外记者等行业相比,汉语教师和志愿者待遇低,影响了派出质量和积极性。经反复争取才建立起的中方专职教師队伍,根本无法与西方国家语言文化推广机构数千人的规模相比。

二是对中华文化认识不足,缺乏文化“走出去”的自信。由于近代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冲击和重创,加之十年浩劫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摧残和破坏,造成对自身文化或妄自菲薄,或夜郎自大,不知道哪些是优秀的,应该继承,应该让外国人了解,哪些是糟粕,需要摒弃,还有哪些需要借鉴“他山之石”自省创新。

三是如何跨越中外文化差异和话语体系不同的问题。习近平主席说:“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民族的文明只有与其他文明相互取长补短,融合交流,这样的文明才能充满活力。”他还说:“通过相互交流与学习,文明会变得更加丰富,更加多姿多彩。这样的相互交流与学习将会促进人类进步、世界和平与发展。”国际中文教育的基础比较薄弱,能力比较有限。表面看,似乎是不适应外国人需要的所谓“三教”问题,但从深层次看则是一个克服中外文化差异和转换话语体系的问题。这不是某个单位的任务,而应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中文是一座文化沟通之桥,不仅需要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也需要中华文化敞开胸怀接纳外国文化。

再过4年,孔子学院将迎来其20周年庆典。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的深入发展,文化愈来愈成为一个民族最深厚的软实力和最独特的精神标示,因而成为世界各国国家治理和国际竞争的优先方向。因此,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是摆在我们这一代人面前的历史课题,更是孔子学院义不容辞的光荣使命。许琳说,孔子学院尽管面临挑战和危机,但我们对其未来仍满怀信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广为流传了1300多年的中国古代诗词,至今仍脍炙人口,它表达了中国人广结朋友的宽阔胸襟和追求天下太平的美好愿望。如今孔子学院让我们实实在在地体验到这种幸福感。孔子学院就像一个大家庭,把世界各地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民的心紧紧地联在了一起。试问,世界上还有比这更美好的事情吗?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汉语孔子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学汉语
追剧宅女教汉语
两岸青年在厦门共商中华文化传承与青年担当
汉语与拼音
浅谈汉语学习中的“听”与“说”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