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园建设与管控
——以八仙山公园为例

2021-01-25杨长谋

四川水泥 2021年3期
关键词:八仙水量公园

杨长谋

(晋江市道路工程服务中心,福建 泉州 362200 )

1 背景

为提高市民生活品质,晋江市政府充分利用八仙山公园良好的自然资源禀赋,为市民创造观赏性强、文化味道浓的休闲运动环境。

1.1 八仙山公园区位

公园位于晋江市区双龙路以南、晋宁路以西、迎宾路以东的城市中心区域。

1.2 基本概况

占地约1019 亩,是一座城市综合性山地公园,有良好的平面和竖向空间环境条件,高起点规划,秉持“生态绿色、以人为本、为民建园”的理念,坚持“自然之本,运动之家,文化之园”的规划主题,高标准建设,并不断完善配套设施、不断提升公园景观、不断丰富文化内涵,已经成为晋江市对外展示的形象窗口和市民最喜欢的运动休闲去处。

2 八仙山公园建设与管控形成的整体效果

2.1 “自然之本”,突出保护与建设的结合

一个好的设计首先应该与自然环境完美结合,并且能有效地达成游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增加游人的综合视野[2]。

公园在规划之初,追求布局的合理性,对用地范围内的地势面貌、植被系统现状进行了大范围调查与综合性分析,提出遵循“师法自然”的造园原则,采用“顺势而为”的理念,避免大挖大填,利用公园现状的“谷沟”、“陡坡”、“平地”“山脊”等自然地形,规划不同功能分区及主次园路。

公园建设过程中,立足保护原始植被,尽量减少人工种植对原生植被的破坏,在可利用的园路两侧、原荒废空地等空间,通过增绿补绿等多种方式,新增种植小叶榕、香樟、凤凰木等不同季节开花的乔灌木共计6 万多株,如春季开花的碧桃、毛杜鹃、木棉等;夏季开花的凤凰木、蓝花楹等;秋季开花的桂花、洋紫荆等;冬季开花的美丽异木棉等,达到“四时常绿、四季有花”的美丽景象,建成绿地面积约60 万平方米、绿化率达到88%以上,充分发挥了公园作为城市“绿肺”的功能,体现了公园的生态功能,保证了群乔郁闭度。

2.2 “文化之园”,突出景观与文化的结合

公园的建设,虽说都是以植物为主体的景观园林,但它另一重要功能则是对精神文化的渗透与传导[3]。如果说种好公园的花草树木可以达到观赏效果的话,其景观要是能嵌入本土文化,独特性自然不言而喻,同时还能让游人直接地感受、铭记那份熟悉的味道,在赏景中自然而然地接受文化的渗透与浸润。

晋江,素有“滨海邹鲁”的美誉,自唐以来,出了许多历史文化名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文化古迹丰富。公园在后期的改拓建过程中,通过充分挖掘本土文化,嵌入闽南文化元素,建设多处人文景观。如搜集、整理本土明代书法名家张瑞图的书法,建设了书法艺术石刻园;以传统闽南木石雕刻技艺为手法,建设八仙阁仿古阁楼;原汁原味迁建有近百年历史、具有闽南传统建造技艺的田洋古大厝;同时,还将具有闽南传统建筑风格的“红砖燕尾楼”形制及“出砖入石”建造手法应用于百翠园等公园管理和配套服务用房建设,进一步增添公园的历史文化气息,体现了公园的人文景观功能。

2.3 “运动之家”,突出休闲与运动的结合

为让市民“在景观中运动、在运动中观景”,公园管控过程中,大力引进、完善公园各类休闲健身配套设施,便于群众根据自身需求,选择不同的区域,进行综合体能运动。目前公园已有健身器械运动区两处,共有健身器械100 套;绕园运动步道3.8 公里,方便了群众慢跑、竞走等锻炼;亲子健身乐园4500 平方,综合体能锻炼和益智娱乐的游乐设备19 套,既满足了成年人的运动休闲需求,也满足了少年、儿童游玩需要;开放古大厝埕地作为太极拳、太极剑爱好者的锻炼场地;新增及拓展广场约2000 平方作为各类健身运动的场所。为市民提供了有益身心的运动锻炼平台,对推动全民运动起到了积极的培育作用。

3 八仙山公园的建设与管控现状存在问题的分析

通过对公园的设计建设环节、功能发挥的回看及对比分析,可以发现,虽然公园建设过程注重规划引导、管控过程积极完善提升,但从公园的功能发挥的角度,依然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与“缺失性”[4]。

3.1 重视绿化用地比例,没有合理游憩和服务建筑用地比例及布局。

公园的规划建设显然是过于重视“自然生态”的理念,在建设过程中虽然是以保护原生态和增绿补绿为主要建设手段,陆域面积约67 H m2的公园,绿地率达到88%,远远超过《公园设计规范》(GB 51192-2016,以下简称《规范》)大于75%的规定,绿化景观虽做到了“四时常绿、四季有花”的效果,得到了游人的好评。但规划建设的配套服务、休闲的设施布局不合理,公园实际建成的游憩和服务的设施用地约0.45 H m2,用地比例仅为0.0067,远远小于《规范》的用地比例3.0 的标准,且一边倒地位于公园主入口和东次入口,服务、休闲的设施配置严重不足,分布非常不合理,公园的休憩功能没有有效发挥。

3.2 重视构建地表生态设施,没有考虑水域水源补充平衡。

公园没有天然的水域水系。为了满足公园景观需要,体现公园灵气,建设时利用半山腰处的凹陷地带及山脚下杂地的沉陷地形,依山就势进行了景观处理,成为了公园上湖和下湖,并利用自然山沟作为河道联系上湖和下湖形成有机水系。水系周边自然坡面的降雨径流量是其自然生态的水源来源,但水面蒸发、水系渗漏的特性,平时管控要达到水面全年丰盈有景观,这些水量是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现暂采用相关部门2016年的雨量数据、相关计算系数为参考,以及结合平时管控过程的观察,来大致说明此问题:

3.2.1 年汇水量(参考法)

公园上湖和下湖的满蓄总水量约为23438 m3,平时只需蓄存80%的水量,即可满足水系景观需求,即平时保持18750 m3总水量即可;2016年年降雨总量约1400mm;坡面汇水面积约33000 m2。

对年坡面汇水量计算公式简化为:Q=ψq F=0.15×1.4m×33000 m2=6930 m3

(式中:Q——年坡面汇水总量;ψ——径流系数,公园地貌类型为绿地和草地为主,径流系数参考水利汇水流量径流量的系数标准选择为0.15;F——坡面汇水面积;q——年降雨总流量。)

3.2.2 年蒸发及渗漏水量(观察法)

公园上湖和下湖平时保持18750 m3总水量的湖面面积为12500 m2;月均自然蒸发、光照蒸发、渗漏水量及环境空气湿度因没有专门精确监测记录,根据每月水量补充的工作观察,水面高度因蒸发和渗漏原因月均下降0.7m。

简易计算年蒸发及渗漏总水量=12500 m2×0.7m×12(个月)=10500 m3

3.2.3 综上,公园水系年蒸发及渗漏总水量远大于汇水量,年需补充自来水源约3570 m3,从生态、绿色的角度来说,这是非常不合理的。

3.3 重视文化挖掘和景观建设,没有充分发挥文化传播和科普教育功能。

“为全面发挥公园的游憩功能、生态功能、景观功能、文化传承功能、科普教育功能、应急避险功能及其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确保公园设计质量,制定本规范。”《规范》在设计标准层面,也明确了公园具有文化传承和科普教育的功能。

作为展示文化和承载科教的载体之一,虽然公园建设中已做到了景观与文化的结合,挖掘和建设了一批具有本土文化内涵、能满足人们文化需求的景致,但目前仅仅是免费开放给游人自行运动、休憩和观赏,游人只是处于一种自然接受或不接受文化渗透与浸润的状态,无法深入地了解历史文化和专业的科普知识,公园的文化传承和科普教育的功能没有真正得到有效发挥。

4 对公园进一步发挥功能、最大化发挥社会效益提几点建议

4.1 对总平面布局进行修整与完善。

按照《规范》标准,结合公园现状及游人体验,对公园的设施设置,进行总平面布局的修整与完善,既要考虑生态保护,又要考虑服务半径;既要考虑功能分区的特点,又要考虑公园整体风格。

4.1.1 全民健身中心、屿头社区村道与公园交界处分别择址增设入口,方便群众从中心进入公园的途径,全民健身中心处的风格,可以结合附近环园木栈道的设施,采用钢架结构和木栈道铺面的做法,既可以与中心的建筑风格相符,也可以自然接顺环园木栈道,形成自然衍接风格;屿头社区村道处的风格,应该采用石雕山门或闽南风格建筑,能与周边完工的观音堂、在建的八仙阁风格一致。

4.1.2 按照设施的服务半径和区位游人聚集数量的特点,应该在全园不同功能区增设休憩廊亭,满足游人游玩运动休憩的需求。位于主入口东侧平地增设六角亭、在霞光园和亲子园旁杂草地分别增设长廊、在桃花林深处木平台边增设歇山顶景亭、在全民健身中心室外篮球场交界处增设四角亭。

4.2 完善蓄水设施,充分利用、循环使用天然雨量。

公园现有的排水系统和采用的植被浅沟、下沉式绿地等地表生态设施,实际上只发挥着全园坡面汇水径流总量的外排、地表水有限下渗土壤蓄养的功能,没有科学地综合考虑水系水源的需求。因此,在后续的完善提升过程当中,应充分考虑用水需求,结合公园整体地形地势和用水需求点位,专项规划“海绵公园”,对整体工序进行充分考虑,采用“汇—排—集—蓄—提—回”流程,可参考“回”字形的铺设方式,在八仙山公园内部设立自然水渠,用于对有限下渗土壤后多余的雨水进行导流,然后通过外部渠道对自然水渠中的雨水量进行二次导流到公园最低点的大容量蓄水池,最后进行加压提升水量到所需水源的水系,这样可以有效地保证八仙山自身的排水系统,也可以有效利用天然雨量,达到真正的生态、绿色。

4.3 多措并举,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传递精神文化

利用自然空间、建筑空间进行文化氛围的营造。公园的精神文化不光体现在展览方面,在发展过程中,公园与当地的各种需求有效结合,能产生衍生方案。在衍生方案的推行中,八仙山公园应当进一步结合群众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利用以下资源优势,对公园的文化内涵进行传递,能够起到一举多得的效果[5]。

4.3.1 结合管理单位自身专业优势,对全园各品种乔、灌、花、草等植物的品种名、拉丁学名、商品名及科、属、生活习性、原产地等科普知识进行铭牌公示,既可以让游人自行学习,也可以方便学校开展校名自然科普教学增加实物场景,同时更容易形成“小型植物园”。

4.3.2 充分利用文旅单位资源优势,将公园内的传统古(仿古)建筑古大厝、八仙阁、闽南风格的建筑物等,融入旅游推荐线路或专业介绍范围,利用文旅单位的讲解资源,为公众提供相关历史文化及传统习俗的讲解,让公众更深入了解本土传统文化。

4.3.3 灵活运用学术机构研学优势,开放书法艺术石刻园、古大厝、百翠园等,引入学术机构开展书法艺术、国画美术、图书书屋等公益经营活动,向公众提供公益性的传统文化研学教育和传播。

5 结束语

公园是社会文明的标识,所起到的效果也在不断发生着改进。在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追求过程中,公园已经不仅是景致的观赏作用,其自身应是要能满足群众对物质需求升华到精神文化需求的综合功能载体。正确处理好环境、文化和人这三者的关系,将园林与文化、管控与需求有机结合,积极完善设施、改进不足、充分利用,可以使公园发挥出最大的社会效益。

猜你喜欢

八仙水量公园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八仙戏”延续模式的选择
小水量超纯水制备系统的最佳工艺选择
利用物质平衡法分析小层注水量
微重力水电解槽两相热流动与水量分配数值模拟
在公园里玩
略述《八仙缸》作品的艺术韵味
基于水力压裂钻孔的注水量及压裂半径的应用研究
浅谈缙云民间婺剧“八仙戏”
一见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