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旧建筑改造中的一体化设计策略
——中国大百科出版社办公楼改造

2021-01-25吴斌

建筑技艺 2020年12期
关键词:报告厅格栅管线

吴斌

中旭建筑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1 项目背景

《中国大百科全书》是中国第一部大型综合性百科全书,也是世界上规模较大的几部百科全书之一。在20世纪80年代,作为举全国之力调动2万余人编写的国家级文化工程,《中国大百科全书》填补了中国人在百科全书领域的空白。建于北京西二环阜成门旁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办公楼,正是那个朝气蓬勃的时代的见证。

为适应新时代的数字化发展需求,基于互联网和信息化技术,《中国大百科全书》开始第三版的编纂,将是一部代表世界最高水平的网络化、数字化的百科全书。而伴随百科全书成长的建筑,也到了更新换代之时。为此,出版集团划拨6 000万改造资金,对现有办公楼在硬件和软件设施上进行改善和提升。办公楼地处城市重要节点空间,承载着几代大百科人对文化精神的追求,因此如何在有限资源下既满足多种现实功能需求,又让建筑实现文化传承,对于接下来的改造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问题分析

办公楼建于1987年,原建筑面积约为18 825m2,其中主体建筑地上15层、裙房3层、地下2层。建筑虽然紧邻二环,但是平时办公的主入口是由西侧小街进入,道路狭窄拥挤、交通不便。首层门厅非常简朴,白墙上面粘贴着编撰百科全书的大家学者的照片,有的已经卷边。主楼和裙房之间有一个院子,堆满杂物。其中一片积满灰尘的陶瓷壁画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一打听原来是由老一辈艺术家创作。北配楼原来是报告厅,后来出租给一家餐馆,这次改造将其收回并恢复成报告厅。楼上标准层的办公空间层高仅3.2m,各种资料堆积如山,空间显得低矮拥挤。主楼外立面布满分体式空调,临街的裙房上矗立着大大小小的广告牌,非常凌乱。随着金融街及附近大体量建筑的崛起,这个在建成之初曾经作为阜成门地标的建筑早已失去了它的芳华,显得平淡无奇。

针对以上现状,我们梳理了一下主要问题:1)功能不足,大百科全书第三版为数字化网络版,对信息化、数字化的要求更高,需要大力提升硬件和软件设施;2)建筑与设备系统老旧,很多设施已经不满足新规范的要求,必须根据现行规范进行调整;3)空间品质低下,与其应有的文化形象差距很大,甲方希望将其重新打造成西二环的文化地标。

3 设计策略

面对头绪繁多的问题,我们提出如下一系列设计策略。

(1)让建筑回归二环。利用东北角的小花园形成建筑与城市的过渡空间,作为新的礼仪性主入口,建筑重新向城市开放。西侧仍然保留办公入口。

(2)封闭内院,形成中庭。作为一个经常举办各种文化交流活动的学术机构,公共空间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将内院封闭起来,作为大厅来满足未来接待、临时展览等功能需求,为旁边的学术会议厅提供交流场所。大厅屋面采用磨砂玻璃,白天可以自然采光。光线过滤后均匀洒进室内,如同宣纸般朦胧润泽。

(3)完善平面功能。新的室内中庭沿周边设置三层通高书架,楼梯藏于壁画墙后面,新旧关系相得益彰。土黄色砂岩构成的文化墙由室外延伸到室内,形成中庭另外一个界面,在人视高度设置橱窗,展示百科文化历史。中庭东侧一层临街设置对二环辅路开放的24h书吧,作为北京新的城市阅览空间。主楼增设摄影/录音棚、数字化体验区及交流讨论区,同时扩大书库。北侧裙房恢复为学术报告厅。

(4)内拆外围。如果按照传统思路,标准层办公空间不管增加何种设备系统,装上吊顶后虽然干净整洁,但是会进一步压低净高,让空间更加压抑。外立面可以挂石材、贴砖,增加建筑的文化感,但其说服力不强,而且室外和室内两张皮,没有内外的逻辑关联。因此,我们希望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巧妙地将这些问题一并解决,就像在一个缠成一堆的线团里必须先找到线头,才能一下子将线团理顺。经过分析,我们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如何从内部功能和空间入手,释放室内空间,将室内的加法变成减法,由此提出最核心的方法策略——内拆外围。

“内拆”就是办公区域以拆为主,将大部分空间释放出来形成开敞办公。“外围”则是根据现有规范增加自动喷淋系统和集中空调,释放空间。增设的主要设备管线打破传统的布置方式,除非必要,其他尽可能围绕室外走线。例如,空调系统相关的管线放在室外,在适当位置进入室内,梁内侧安装空调机,这样室内只有自动喷淋和照明,大部分办公区域不做吊顶,既增加了室内净高,又节约了投资。在此基础上,新增的室外管线根据功能区域分几处集中在垂直方向进行铺设,到每层沿窗下墙水平走线进入室内,再在外侧用金属格栅将这些管线遮挡起来,金属格栅还可以起到遮阳作用,统一功能和立面,由此产生新的立面系统。另外,为满足节能要求,外墙需要增加外保温材料,再抹上北京旧城红墙的涂料。这样的方法策略建立起由内而外的设计逻辑,即将内部主要管线外置并建立外立面系统,这个系统反过来在功能上具有合理性,到此我们突然发现已经将线团中最困难的那个结打开了。

业主: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有限公司

设计单位:中旭建筑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项目负责人:崔愷、吴斌

设计团队:辛钰、范国杰、杨帆(建筑);魏丽红、魏丕哲(结构);裴黎君、潘佳林(给排水);赵祺、孙梅(暖通);马宁、张翯、杜皓(电气);王雅萍(总图);孟繁龙、刘晓清(经济);顾建英、张明晓(室内)

建筑面积:18 825m2(改造前)、21 310m2(改造后)

结构形式:框架—剪力墙结构,局部钢结构

室内设计: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设计时间:2013.05

建成时间:2016.10

摄影:张广源

1 建筑整体改造后形象

2 总平面图

3 报告厅改造前(原为餐馆)

4 报告厅改造后

5 内院改造前

6 内院改造后

7 书库改造前

8 书库改造后

9 东立面改造前

10 东立面改造后

11 东北主入口改造前

12 东北主入口改造后

13 办公室改造前

14 办公室改造后

15 立面连续的银灰色格栅

16 圆弧过渡的金属格栅

17 一层平面图

18 剖面图

外立面连续整体的银灰色格栅在宽窄变化中将建筑尺度放大,建筑在周围高层住宅细碎的小格子立面中凸显出来,楼虽小但气场大。金属格栅在转角采用圆弧过渡,将原本刚硬的建筑形体包裹并柔化,再结合原来跌落的形体组合,产生流动感和未来感。镂空的格栅线条让建筑看起来轻盈典雅,散发出如同书页般的细腻和精致感。

由此,我们通过一体化设计的核心理念,将功能、管线、空间、外立面、文化品质等问题一并解决,清晰而明确。

(5)文化精神的延续。在施工过程中,我们对院子里的陶瓷壁画这一经典艺术作品进行了精心保护。北侧主入口巨大的文化主题墙采用干挂砂岩,石材分缝错落有致,再刻印上精心挑选的专家学者名字和百科词条,不仅表达了对其的深厚敬意,还展现了建筑的文化气质。

(6)装修简朴实用。由于资金紧张,设计坚持实用、简洁、朴素的原则,少做吊顶,充分释放建筑空间。办公空间尽可能开放,根据编辑工作特点,在办公区设置休息岛,员工可以喝咖啡、休息交流、眺望二环景观。

4 过程控制

这个项目从设计到完工,经历了三年多时间,不论是设计阶段还是施工阶段,总会有新的问题不断出现,需要及时调整设计并到现场解决。例如,由于建筑年代久远,原有施工图与场地现状相比有所出入,在重新地勘的过程中,发现东侧院子下面十多米处居然有一条非常大的城市地下管廊,而且是在建筑盖好之后增加的,因此我们在添加新柱时需要小心避开,给施工带来了很大难度。另外,原来的报告厅被出租的餐厅改造得面目全非,难以确定原有标高和各种管井,在恢复时着实费了一番功夫。东侧裙房三层租用给其他单位,在施工时因无法搬出导致设备管线重新调整。北侧一家化妆品公司租期没到,不肯搬离,也不允许遮挡其门面,导致新加的文化墙只能砍短一截。不过非常幸运的是,这个项目的工地距离单位很近,走路仅需5min,工地有任何问题,各专业马上过去讨论解决。在施工后期,成本控制的压力越来越大,每确定一种材料都要仔细过问造价,而且几乎每天都要到工地现场,避免施工错误导致成本增加。

5 心得体会

尽管这个项目从设计到施工经历了种种困难,最终还是完成了当初的既定目标,实现了功能和文化品质的提升。总结两点心得:一是改造项目往往头绪繁多、问题复杂、难以下手,如何抓住问题的关键,用一个打破常规的逻辑点进行切入,使得问题一下子迎刃而解,才是关键,本项目中采用的一体化设计策略便是一次很有意思的尝试。二是改造项目一般资金有限,如何在设计之初做好限额设计和资金分配,把握好设计的“力度”,并在施工过程中进行精细化管理,才能在实现建筑师想法的同时,保证最终完成的品质。

猜你喜欢

报告厅格栅管线
城市道路施工中地下管线保护措施
高速路基拓宽改造中土工加筋处理技术
2019款本田雅阁车主动进气格栅不工作
市政工程施工中地下管线工艺探索
1,4-丁二醇加氢进料泵管线改造
基于经济性和热平衡的主动进气格栅策略开发(续2)
Mustang Mach-E
战胜自己,我能行!
城市地下管线探查技术及方法研究
党校报告厅视频制作系统设计方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