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古典诗文遇上传世美食
2021-01-25圆眼
圆眼
中国的古典诗文是美食工作者的藏宝洞。本期,我们挑选了课本里常遇到的几位古人,为他们和他们的经典作品量身设计了几道代表菜。当古典诗文遇上美食,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
我国有孔府菜,宴席盛大。毕竟孔子说了,君子有十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看起来,孔子对吃是非常讲究的。但如果结合孔子所处的时代来看,孔子喜欢的,并不是像后世孔府菜那样的盛大宴席。
为了长期保存食物,当时人们吃的肉类和蔬菜,很多是腌制过的,叫“菹(zū)”。《周礼》就写了:“馈食之豆,其实葵菹。”《齐民要术》详细记载了“菹”的做法:要一层蔬菜,一层盐,一层草木灰压在一起,吃的时候在热水里煮过,又变得跟新鲜蔬菜一样。
但这样的食物,盐分超标是肯定的,难怪孔子要说“一箪食,一瓢饮”就已经是人生理想,原来是吃腌菜咸到了!如果要给孔子上菜,那一份清炒时蔬,再配上一些花椒酱(辣椒那个时候还没进入中国),说不定就能让老人家感动到泪流满面呢。
有网友闲话:“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做烤鱼,能喂饱上万人。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做烤翅,能喂饱上亿人。”
如果有饭店做“北冥套餐”,那我建议做成鲍鱼鸡煲,或者干脆仿照淮扬菜“三套鸭”的做法,拿一条大鱼,鱼里面塞一只鸡,鸡里面塞一只鸽子,鸽子里面塞一只蛋。啊!美味多重奏!
荀子的《劝学》背起来很轻松,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等,但这背后的美食可不简单。
荀子是赵国人,赵国在今天的北京以西。但在荀子的笔下,有螃蟹,有鳝鱼,还有蛇,多是江南美味,据说是因为那个时候北方地区要比现在温暖很多。如果要设计一道以荀子为灵感的菜,“爆鳝面”配上几只清蒸大螃蟹就非常适合。螃蟹上桌的时候可一定要完整,荀子是认真数了的——“六跪而二螯”,一条腿都不能少。
贺知章写柳树有名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初看,不觉得能根据这句诗设计出什么食物,因为柳树实在没什么可食用的部分。
后来,读到作家张爱玲写过的一种食物“粘粘转”。“粘粘转”是把青色的麦穗炒熟,倒进石磨里磨,从下碾盘的沟槽变成条索状出来,像一两寸长的面条。这面据说有一股清香之气,和面粉味道简直天差地别。一般种麦子地方的农人都会做这个,当地人又叫它“碾转”,既可以做零食,又可以捏成团做菜,营养价值很高。
这一丝一缕的绿色,看起来就非常雅致。贺知章的代表菜非它莫属,谁看了“粘粘转”,都会想到春天里摇曳的柳丝呢!
苏东坡一生诗词双绝,选出他的代表美食很难,因为以“东坡”为名的食物,除了东坡肉,还有二十种以上。以他个人的喜好,“日啖三百颗”的岭南荔枝当然要入选。笋也得入选,毕竟他也写过“好竹连山觉笋香”。
看到绿色的竹子,首先想到笋的香气,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美食家精神!油焖笋,东坡肉,餐后再来几颗岭南荔枝,这份东坡套餐也算得上“淡妆浓抹总相宜”了。
说到知名度最高的古诗,排名第一的应该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第二就应该是“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句温暖了中国人千百年的古诗,出自孟郊。
除了极少数篇章,孟郊的大部分诗歌都很“苦”,这跟他个人经历有关。他性格孤僻,一生穷困,科举也不顺利,等家境稍微好一点,又遭遇丧子之痛。没有比苦瓜更适合孟郊的了,但肯定要给他加一点咸蛋黄,或者跟排骨一起炖,给这位悲苦的诗人,一碗热汤的关怀。
杨万里对西湖旅游的宣传贡献非常大,比如“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他还有一句诗名气更大:“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的代表菜,一定跟荷花有关,但选莲子、藕、藕尖、藕粉都不是那么切题,毕竟他写的是嫩荷花。
江南地区,还有北方的白洋淀地区,都有油炸荷花瓣的做法,尤其是嫩荷花,炸制之后清香爽脆,非常美味。用炸荷花瓣讓小读者们记住杨万里,稍微有一点“你这么美,吃起来味道一定很好”的趣味。
青元摘自《少年博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