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于游戏精神的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
2021-01-24冯嫣
冯嫣
近年来,幼儿园课程建设正在逐步向游戏化发展。但在实际开展过程中,部分教师往往过度追求课程游戏化的形式、程序和规则,导致课程空有游戏形式却失去了核心的游戏精神。幼儿本身活泼好动,喜爱游戏和玩耍。游戏是幼儿接触外界、建立认知的重要途径。因此,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应当充分立足于游戏精神,注重游戏过程而非最终结果,将课程建设的重心放在解放幼儿天性之上,为幼儿创造一个快乐的童年,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的风格应当偏向自主、有趣、开放,让幼儿可以在参与课程的过程中感受到愉快、乐趣与美好。幼儿教师应当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游戏精神,让幼儿在课程中尽情游戏、自由玩耍。幼儿园要通过课程游戏化建设来启迪幼儿的智慧与思维,帮助幼儿建立认知,培养幼儿的社会交际能力,让幼儿充分展现自我。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在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过程中,幼儿园应注重游戏的本质,而非游戏形式。如今,部分幼儿教师在带领幼儿开展课程游戏活动时,并没有将幼儿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往往会过多地干涉幼儿的游戏行为,手把手地带领幼儿进行游戏,没有给幼儿犯错、探索、质疑的机会,这样的课程游戏活动失去了其最核心的游戏精神。
游戏精神提倡解放幼儿的天性,让幼儿尽情玩、快乐玩、愿意玩,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在课程游戏活动与实践活动中感受到乐趣,给予幼儿提出质疑的机会,让幼儿尽情探究和尝试,自由选择游戏方式,享受课程游戏的每一分、每一秒。因此,幼儿教师在设计与规划幼儿园课程时,应将游戏精神完美地融入课程活动,让游戏精神点亮幼儿的快乐童年。
(一)减少干涉
幼儿园课程是学前教育阶段中保教结合的关键环节,在践行过程中,幼儿园应避免将课程小学化。幼儿园阶段的教学任务应当是开发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好奇心、探究欲等,而不是将科学知识、逻辑思维、理性思考这些强加到幼儿身上。因此,在开展课程活动时,教师应带领、启发、点拨和鼓励幼儿,避免过多地在幼儿游戏中强调秩序和规则,这样只会削弱幼儿参与课程活动的积极性。
(二)开放环境
在开展幼儿园课程时,教师要注重构建游戏环境。在一个开放、自主的环境中开展课程游戏,幼儿的参与热情会更加高涨,气氛也会更加活跃。自由、开放的环境有利于课程的顺利开展,教师可以将知识、生活技能、社交能力等在课程游戏中逐步渗透给幼儿,让幼儿自己领会、学习、掌握。这种课程学习与游戏活动合为一体的形式可以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提高幼儿参与课程活动的积极性,推动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的发展。
(三)自由选择
在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的过程中,教师应成为幼儿的引导者和指引者,给予幼儿一定的自由空间,将游戏精神渗透到幼儿园课程中,解放幼儿的大脑、双手,对幼儿积极引导、给予鼓励、及时帮助、观察评估。特别是在一些语言类、创意美术类、实验类的课程中,教师需要给予幼儿游戏自主权和主导权,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提高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质量。
(一)提倡游戏精神,积极构建游戏化幼儿课程
爱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幼儿主要通过游戏的方式认知和探索这个世界。幼儿园课程应具有游戏化、趣味化、情景化等特点,让幼儿在有趣、有益的课程游戏活动中边学边玩,从而培养幼儿的动手动脑能力。
例如,在开展创意美术课程《美丽的花丛》时,首先,教师可以制作精美、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借助一段有趣的小动画作为课程的开场,动画中教师打扮成“春天姐姐”带领幼儿领略春天鲜花盛开、花圃满园的景象,以此引入课程主题。然后,教师再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花卉的图片,如喇叭花、蒲公英、玫瑰花、菊花等,让幼儿玩“猜猜我是谁”的游戏,看哪个幼儿认识的花卉最多,在游戏过程中带领幼儿仔细观察这些照片中花朵的形状、颜色和特点,为后续的创意美术作品创作奠定基础。最后,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进行创意手工设计,鼓励幼儿自主挑选材料,让幼兒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看看哪个幼儿的作品最有创意、最有新意。这种美术活动有着充分的自由度和游戏精神,能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提高幼儿的绘画能力。
(二)加强幼儿互动,营造快乐有趣的课程氛围
为了将游戏精神融入幼儿园课程建设,教师可以在开展课程时主动与幼儿进行互动游戏,营造快乐、温馨、有趣的课程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将知识、技能等传授给幼儿。教师要强化幼儿之间与师生之间的互动,在确保幼儿园课程建设质量的同时,让幼儿有充足的游戏活动空间和探索的自由,以此激发幼儿的思维潜能。
例如,在开展语言类课程《猴子捞月亮》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动画片《猴子捞月》。首先,当动画播放到“老猴子准备想办法把月亮捞上来”时,教师可以先暂停,向幼儿提问:“大家猜猜这些猴子准备怎么把月亮捞上来呢?”“月亮会被它们捞上来吗?”提问后,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开展小小讨论会,并邀请几名幼儿发表自己对于故事后续剧情的猜测。然后,教师可以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水盆、手电筒,带领幼儿开展“猴子捞月亮”小实验,让幼儿自己验证和观察。教师可以将手电筒的灯光投射在水盆里的水面上,让幼儿用自己的手或者其他工具尝试捞一捞这个“月亮”,鼓励幼儿感受水面,开动脑筋思考“猴子捞月亮”这个故事所表达的道理。最后,教师可以向幼儿进行提问:“故事的名字大家还记得吗?小猴子在水井里发现了什么呢?为什么最后没有捞到呢?”让幼儿尝试回答,并鼓励幼儿分享自己对这个故事的感受和体会。教师将游戏精神、实验活动与语言类课程融合在一起,就能打造出一节有趣、自主、生动的语言精品课。
(三)鼓励自主游戏,开发幼儿内在的创造潜能
教师还要在课程活动中给予幼儿充足的自由活动空间,鼓励幼儿发挥自我潜能与创造思维,将游戏精神融入实际课程环节,促使幼儿园课程游戏活动成为幼儿潜能发展的培养基地。
例如,幼儿对于鲜艳的色彩往往较为敏感,容易被色彩亮丽的玩具、图书吸引注意力。当开展《会变的颜色》这节有关三原色主题的课程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好充足的材料,如可食用的三色彩泥、擀面杖、小碗等。首先,在课程开始时,教师可以打扮成一个巫师,对幼儿说:“大家看看我是谁啊?今天我带来了三个小精灵,现在请大家仔细看看,我会用这三个小精灵变一个魔法。”然后,教师将红色与蓝色的彩色泥土揉到一起,很快就变成了紫红色,再将彩泥捏成一个花朵的图案,让幼儿近距离观察,激发幼儿动手制作的兴趣。最后,教师鼓励幼儿带上围兜、拿上工具尝试将这些彩色泥土混合,让幼儿看看会变出什么样的颜色,用游戏引导幼儿自由尝试、开动脑筋,让幼儿从手工制作游戏中切实感受红、黄、蓝三原色的特点,让幼儿在快乐玩耍的过程中学习三原色的知识,从而开发幼儿的想象能力与创造潜能。在幼儿园课程活动中,教师要在旁边观察,及时给予幼儿帮助和指导,鼓励幼儿动手动脑自主尝试,重视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体验。
在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过程中,幼儿教师应当遵循游戏精神的宗旨,给予幼儿自由探索、质疑、游戏、玩耍的空间,让幼儿能在开放、活跃的氛围中进行游戏活动。在开展幼儿园课程游戏活动时,教师要解放幼儿的天性,挖掘幼儿的潜能,鼓励幼儿自主进行游戏,将知识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游戏活动中,以促进幼儿的全面成长,给幼儿创造一个快乐的童年。
(作者单位:苏州高新区实验幼儿园教育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