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地区稻农新品种技术采纳行为影响因素及技术发展、推广策略
——基于福建省水稻种植户的调查
2021-01-23黄欣乐曾玉荣陈琴苓
黄欣乐,曾玉荣,陈琴苓
(1.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科技信息研究所,福建福州 350003;2.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广东广州 510640)
良种在种植业发展中具有基础作用[1],亦是关键的战略资源,对于维护粮食安全意义重大,国家应当保障良种的种植与推广[2]。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的关键在于农户采纳,农业科技成果被农户应用于生产后方能有效转化为生产力[3]。因此在良种技术推广中,将农户作为关注的焦点,可谓必要。本研究基于福建省种稻农户的调查数据,在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形势下探究东南地区稻农采纳新品种技术的行为逻辑,即哪些因素决定了稻农采纳新品种的态度并最终影响着良种技术推广扩散的成效?各因素的作用形式与权重如何?厘清这些问题的答案,有助于为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引导稻农科学、有序地做好水稻品种更新这一重要生产决策提供政策参考,为水稻育种专家制定契合实际需求的育种目标提供理论依据。福建省具有东南地区粮食自给率低、种粮比较效益低等典型特点,而其地块细碎、山地丘陵多,也是东南丘陵地区的典型代表,以福建为研究对象,能够基本窥知具备类似特征的中国东南水稻产区稻农采纳新品种技术影响因素的情况。
1 文献综述
国内外学者深入研究了稻农新品种技术采纳相关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如,陈风波等[4]提出稻农对新品种的有限认知影响了新品种技术的采纳,为此,加强信息传播渠道建设是必要的;靖飞[5]则认为农业决策者的户主身份、性别、兼业情况、种稻面积、购种对象、地区、广告、农技人员与政策补贴等均为显著影响农户水稻品种认知的因素;Smale 等[6]指出尼日利亚农户主要根据社会经验、经济条件与品种特性认知来选择水稻新品种;周未等[7]针对超级稻新品种技术的采纳展开研究,提出学历、收入、种稻面积、务农人口比例、补贴政策及对新品种需求程度6 个变量正向影响着超级稻品种技术采纳;朱萌等[8]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影响其对新品种技术需求的因素,发现户主为男性、受教育水平更高、对粮食补贴政策更满意的种稻大户,对新品种技术存在需求的概率更高;李冬梅等[9]研究了四川地区稻农选择水稻新品种技术的意愿及影响因素,发现水稻产量与出售量、农技员推广、亲朋购种行为是正向影响因素,而种植业收入是负向影响因素;齐振宏等[10]在对湖北省稻农的实证研究中提出,农户对水稻新品种技术的采纳与否主要取决于采用新品种的成本和预期收益。上述文献为该领域研究提供了重要理论参考。
此外,目前关于中国东南地区种稻农户新技术采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江苏、江西等地,且这类研究在指标设置中较少考虑到东南地区山地、丘陵地形因素的影响。同时,在农户技术采纳的研究方法上,以往许多研究均直接构建Logistic 或Probit 二值因变量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但这类模型存在不适宜对数量众多的指标(解释变量)展开模拟测算的局限,进而可能影响研究指标体系构建的全面性。
基于此,本研究在对中国东南地区稻农新品种技术采纳行为的实证分析中引入土地类型变量,并在使用二元Logistic 模型开展多因素分析前叠加了单因素分析,于所设计的丰富指标中进一步筛选出适合的指标,再代入模型方程,不但更为充分地构建指标体系,而且使实证研究结果更科学化、合理化。
2 研究假设
根据众多学者关于农业技术创新采纳的研究,结合中国东南地区实际情况与调研中获取的信息,本研究大致将农户新品种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因素划分为6 个方面:农业决策者特征、家庭特征、收入结构、生产特征、品种认知、环境因素,并就东南地区稻农新品种技术采纳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作如下假设。
2.1 农业决策者特征
农业决策者特征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村干部身份、个人兼业情况5 项指标。学者们认为性别能够影响农户的新技术采用,但对其作用方向持不同意见[11-12]。有研究表明农户的年龄越大越趋于保守,不易改变种植习惯,因此越难以采纳新品种技术[13]。一般认为文化程度与农户接受新技术的概率呈正相关[14];但也有学者提出,文化程度越高的农户越有其他就业机会,对水稻生产的关注度降低,故而文化程度与农户水稻新品种技术采纳为负相关关系[10]。有学者认为,农业决策者担任过村干部等经历有助于农户采纳新品种技术[15]。兼业对于农户采纳不同类型的新技术影响的作用方向不尽相同[16-17]。在采纳新品种技术上,一方面农户生产重心可能向非农事业发生偏移,出于对机会成本的考虑,将减少农业新技术采纳行为;但另一方面由于兼业带来的更多思想交流及收入增加,其更能承受尝试新品种的风险,相较于纯农户在品种更新决定上不那么谨慎保守,可能更容易作出新品种技术采纳行为。综上,本研究提出假设如下:
假设1:东南地区稻农的自身特征影响其新品种技术采纳行为。其中,性别、文化程度、是否兼业的影响方向不明确;年龄的影响预设为负向;村干部身份则正向影响新品种技术采纳。
2.2 家庭特征
本研究中的家庭特征主要指是否示范户、组织化程度、家庭人口数、务农人口数。通常认为示范户对比普通农户更易于接受新品种技术[18]。组织化程度以是否加入农村合作组织的情况来反映,一般认为组织化程度高的农户开放度高,视野开阔,易于采纳新技术。已有研究表明,加入合作社能够提高种粮大户采纳新技术的概率[19]。家庭人口数量影响着农户的新技术采纳行为,但在不同研究结论中其影响作用方向不一致[14,20]。有学者提出,务农人口相关指标对新品种技术采纳有着正相关性,农业劳动力更多的家庭将更为重视农业生产,采纳新品种技术的可能性增大[7]。综上,本研究提出假设如下:
假设2:东南地区稻农的家庭特征影响其新品种技术采纳行为。其中,是否示范户、组织化程度、务农人口数的影响预设为正向;家庭人口数影响方向不明确。
2.3 收入结构
本研究从收入结构因素中选择了农户总收入、水稻种植收入2 项指标。有研究指出,经济状况是农户采纳新品种技术的基础,收入高的农户往往是接受新品种技术的先行者[21]。学者们对水稻种植收入影响农户新品种技术采纳的作用方向也存在观点分歧:有学者认为,水稻种植收入少的农户,种稻积极性低,新品种技术难以在这类农户中推广[21];而也有学者发现水稻种植收入负向影响农户采纳新品种技术,水稻种植收入越高,农户对当前品种的满意度和忠诚度越高,导致新品种技术采纳的兴趣降低[9]。综上,本研究提出假设如下:
假设3:东南地区稻农的收入结构影响其新品种技术采纳行为。其中,农户总收入预期影响为正向;水稻种植收入不预设影响方向。
2.4 生产特征
生产特征紧密关系着农户的新技术采纳行为,主要包括生产动机、生产规模、农产品商品化、是否租地种稻、土地类型、种稻类别、品种个数等。不同的种稻动机决定了农户的种稻积极性,可能对农户采纳新品种技术的行为存在影响。水稻种植面积越大的农户,在水稻生产上投入成本和精力的意愿更强烈,更倾向于采纳新品种技术。多项研究也论证了生产规模能够正向影响农户新技术采纳行为[12,14,22]。本研究以水稻出售量代表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高低,有学者认为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将有效刺激农户采纳新技术,同时提出农户新技术采纳也会受到租地行为正向影响[23]。另外,笔者从东南地区实地调研获知:受多山丘陵地形影响,东南地区的耕地分为山垄田与洋面田,不同类型的土地使得农户对于更新品种有着不同的需求,土地类型的区别可能对种植户的水稻新品种采纳造成影响;种植不同茬口水稻的农户,其品种更新行为可能有所差异,即种稻类别可能影响稻农新技术采纳;一些种植多个品种的农户存在品种部分更新、小面积试种的行为,实质为风险规避,有助于农户克服风险厌恶心理,易于采纳新品种技术,这一行为可能使多个品种种植户较单个品种种植户的新品种采纳发生率更高,且种植品种数越多,可能越容易出现部分更新现象,即品种个数也许是稻农采纳新品种决策的影响因素。综上,本研究提出假设如下:
假设4:东南地区稻农的生产特征影响其新品种技术采纳行为。其中,不同的生产动机、土地类型、种稻类别使稻农的新品种技术采纳行为产生差异;生产规模、农产品商品化、是否租地种稻、品种个数预期影响为正向。
2.5 品种认知
在品种认知方面,本研究选择了对新品种的了解程度、增产效果对更新行为影响、对种子价格的考量、水稻性状偏好4 项指标。农户对于掌握了更多信息的品种更为有信心,一般认为对新品种了解越深,越有利于农户作出新品种技术采纳行为。已有研究也提出,农户对于新品种的不熟悉是限制新品种技术采纳的重要因素[4]。增产效果对更新行为影响这一指标,则反映了农户认为新品种的增产效果对自身采纳新品种技术的吸引程度。由于水稻品种选育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一直以高产为最主要导向,故而新品种增产效果对农户发生品种更新行为影响大的,农户越易采纳新品种技术。种子价格也是农户在新品种技术采纳过程中的考虑因素[21],对种子价格考量越多的价格敏感型农户,采纳新品种技术的动力越弱。品种特性认知会影响水稻新品种的选择[5],偏好水稻不同性状的农户其新品种技术采纳行为可能存在差异。综上,本研究提出假设如下:
假设5:东南地区稻农的品种认知影响其新品种技术采纳行为。其中,对新品种的了解程度、增产效果对更新行为影响2 项指标作用方向预设为正向;对种子价格的考量预期影响为负向;水稻性状偏好使农户的新品种技术采纳行为产生差异。
2.6 环境因素
本研究的环境因素包括稻农间交流频率、周围稻农品种更新频率、受示范户影响、农技人员对水稻生产影响、良种补贴影响、与购种商店亲密度、推广会与培训班参加频率、地区8 项指标。相互间的交流程度正向影响着农户的技术需求[24],稻农间交流频率越高的农户越为开放,也相对获知更多信息,有利于作出采纳新品种技术的决策。农户具有从众心理,其新技术采纳出现相互模仿的现象[25],因此随着其周围种稻农户品种更新频率增高,农户采纳新品种技术的意愿增强。进步农民的示范样板作用也会带动农户跟随尝试新品种[21],受示范户的影响,农户采纳新品种技术的节奏加快。农技推广工作对农户技术采纳起推动作用[26],认为农技推广人员对自己进行水稻生产的影响越大的农户,越易于采纳新品种技术。良种补贴政策的实施对农户采用新品种有积极影响[27]。通常认为,如果农户在与种子营销点的长期合作中建立了信任关系,即农户与购种商店亲密度高,那么农户对新品种技术的接纳将更为顺利。农户参加推广会、培训班的频率提高,有助于增大农户新技术采纳的可能性[22,28]。所在地区的不同,也会导致农户新品种技术采纳行为的差异[27]。综上,本研究提出假设如下:
假设6:东南地区的环境因素影响稻农的新品种技术采纳行为。其中,稻农间交流频率、周围稻农品种更新频率、受示范户影响、农技人员对水稻生产影响、良种补贴影响、与购种商店亲密度、推广会与培训班参加频率的预期影响均为正向;地区指标则会使农户新品种技术采纳产生差异。
3 数据来源与变量设置
3.1 数据来源
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半结构访谈等方式,主要选取福建省水稻主产县(市)的种稻农户为调查对象,于2019 年开展随机抽样调查。具体调查地点包括:闽西地区的三明三元区、永安市、尤溪县、明溪县、清流县、泰宁县、宁化县、永定县、上杭县;闽北地区的浦城县、邵武市、光泽县、建阳区、武夷山市;闽东地区的古田县、屏南县、寿宁县、莆田市;闽南地区的德化县、南靖县、诏安县。一共发出400 份问卷,回收383 份问卷,经过信息整理与筛选,剔除无效问卷后,余下314 份有效问卷(以下简称“样本”)。
3.2 变量设置
(1)因变量设置。只要种稻农户当年采用了水稻新品种,那么无论是全部更换为新品种还是增加或更换1 个或多个新品种进行试种,都认为其成为一个水稻新品种技术采用者,作出了品种更新行为,取值为1。因变量取值为0 的情况如下:种稻农户当年没有采纳新品种,包括去年种植多个品种而今年作出的调整仅是减少了去年所种植的个别品种这一情况。
(2)自变量设置。综合前人成果与东南地区实际情况,从农业决策者自身特征、农户家庭特征、收入结构、生产特征、品种认知、环境因素6 个方面选取出30 个解释变量,完成具体定义、赋值,对于这些变量可能的作用方向作出了预设(详见表1)。
表1 样本单因素分析变量定义与赋值
表1 (续)
4 单因素分析
本研究中自变量既有定类自变量,亦有定量自变量,而因变量则是二分类因变量,应基于变量属性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单因素分析。这里选择卡方检验对定类自变量与二分类因变量做单因素分析。经检验发现,定量自变量不符合正态分布,常见的独立样本T 检验于此不适用,故而选择合适的Mann-Whitney U 检验分别对定量自变量与二分类因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
4.1 定类自变量的卡方检验
表2 输出了定类自变量的卡方检验结果,P<0.05,单因素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自变量有性别、文化程度、本人是否兼业、种稻类别、对新品种的了解程度、增产效果对更新行为的影响、水稻性状偏好、稻农间交流频率、周围稻农品种更新频率、农技推广人员对水稻生产的影响10 个变量,即在单因素分析中,认为这些自变量极可能对因变量存在显著影响。进一步利用多因素分析深入测算共同作用下各因素的影响程度、权重和作用方向,是否示范户、土地类型、种稻的最主要动机3 个自变量的P<0.1,在10%显著水平上通过检验,结合理论与实际调研情况,认为其很可能会影响农户的新品种技术采纳行为,为防止遗漏,考虑适当放宽P值条件,保留以上3 个自变量一同进入多因素分析。
表2 样本定类自变量的卡方检验
4.2 定量自变量的Mann-Whitney U 检验
表3 结果显示,在Mann-Whitney U 检验中没有一个定量自变量对因变量影响显著(P<0.05)。然而,考虑到实际情况中经济状况佳的农户对采纳新品种技术所带来的成本及风险的承受力更强,且大量的研究证据均指出农户收入水平会对新品种技术采纳行为产生正向影响,因此本研究选择保留农户总收入变量。最终确定将性别、文化程度、本人是否兼业、种稻类别、对新品种了解程度、增产效果对更新行为的影响、水稻性状偏好、稻农间交流频率、周围稻农品种更新频率、农技推广人员对水稻生产影响、是否示范户、土地类型、种稻的最主要动机、农户总收入这14 个自变量纳入多因素分析。
表3 样本定量自变量的Mann-Whitney U 检验
5 基于二元Logistic 模型的多因素分析
5.1 构建模型
稻农在水稻生产中选择更新品种的概率是在各种解释变量相互作用下的函数,为了更加准确地把握显著影响稻农进行新品种技术采纳的主要因素,本研究构建二元Logistic 模型进一步展开多因素分析。将种稻农户作出品种更新决策的概率表示为:
式(1)中:Y表示种稻农户是否采纳新品种技术,取值0 表示“否”,取值1 表示“是”;β0是常数项;βi是Xi(i=1,2,…,n)所对应的系数;Xi是影响种稻农户新品种技术采纳行为的一系列解释变量。
5.2 模型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使用SPSS19.0 软件计算模型结果。所有自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VIF 值均小于10,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可以代入回归方程。采用enter 方式进入方程,对虚拟变量设置“第一个”为参照。模型检验中,卡方检验值为94.235,其P值(Sig)小于0.05,表示本次拟合模型纳入的变量中,至少有一个变量的OR值有统计学意义,模型总体有意义;建模数据整体的回判正确率为79.3%,整体预测效果良好;Hosmer-Lemeshow 检验的Sig 值为0.838,大于0.05,也说明实际观测数据与模型预测数据的差异不显著,数据拟合效果较好。回归结果(见表4)显示,土地类型、种稻的最主要动机、水稻性状偏好、周围稻农更新频率、农技推广人员对水稻生产的影响5 个自变量是显著影响稻农采纳新品种的关键因素,其中周围稻农更新频率在1%显著水平上通过检验,其余因变量在5%显著水平上通过检验。
5.2.1 土地类型
土地类型是显著影响东南地区稻农新品种技术采纳行为的因素,符号系数为负号,Exp(B)值为0.420。表示种植洋面田的稻农比种植山垄田的稻农更容易采纳新品种,且种植山垄田的稻农比种植洋面田的稻农采纳新品种的可能性降低0.420 倍。为此,本研究进行了深入调查,发现种植山垄田的农户由于地块的基础条件较差,种植效益低,在进行生产时相较种植洋面田的农户,态度往往更为随意,甚至这些田块并不主要用于水稻种植。例如在三明的部分地区,种植山垄田的农户采取了稻螺共生的种养模式,水稻种植主要为实现田螺养殖的经济效益而服务,可能因此而呈现出山垄田种植户对品种更新的关注度较洋面田种植户低的行为表现。另外,市面上适合山垄田的品种推出不多也是导致该现象的原因。调查中农民对此有所反映,市面上针对山垄田相对贫瘠、费工(难以机械化操作)等特性并没有推出足够多且相适应的新品种选择,而东南地区主要为山地丘陵地带,种植山垄田的生产者必定占据一定比例,这一矛盾不可忽视。
5.2.2 种稻的最主要动机
从表4 显而易见,种稻的最主要动机是显著影响稻农采纳新品种技术的因素。以解决口粮为参照时,增加收入这一变量系数不显著,解决经济作物连作障碍变量的系数显著且为负号,说明把解决口粮作为最主要动机的种稻农户,与为了增加收入的种稻农户在新品种技术采纳行为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而主要为了解决经济作物连作障碍而种稻的农户,相较于为了解决口粮的农户来说更不易作出新品种采纳行为,采纳概率降低了0.252 倍。值得注意的是,为了增加收入的种稻农户虽然没有在5%显著水平上通过检验,但其系数为负号,表明尽管不够显著,这类农户采纳新品种的概率也略低于为了解决口粮的农户采纳新品种的概率。因此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推论:新品种采纳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在以不同种稻动机的农户类型中从高到低为:为了解决口粮农户、为了增加收入农户、为了解决经济作物连作障碍农户。导致这一结果的可能原因如下:动机为解决口粮的农户对于水稻生产没有过高的经济期待,也不惧怕风险,但又对稻米口感等品质有一定的追求,因此相较其他动机的稻农更倾向于尝试新品种;动机为增加收入的农户在风险上考虑较多,新品种采纳概率略低于前者;动机选择为解决经济作物连作障碍的农户可能不太注重水稻种植,因而采纳新品种技术的动力最小。
5.2.3 农户的水稻性状偏好
农户的水稻性状偏好对于其新品种技术采纳行为有显著影响。本研究模型中将优质型变量作为参照组,发现偏好抗病型、抗虫害型以及抗旱型的农户采纳新品种行为与偏好优质型的无显著差异,但偏好高产型与抗倒伏型稻农采纳新品种技术的行为相较于偏好优质型稻农,则有显著不同,其系数均为正号,表明偏好这两个类型的农户比偏好优质型的农户更易采纳新品种。结合调查发现,市面上高产型、抗倒伏型的品种选择较多,特别是高产型水稻品种,稻农的相关选择丰富,但使稻农满意、信赖的优质型水稻品种较少,不利于偏好这一类型的农户更换品种,相对高产型、抗倒伏型偏好农户来说,其更少发生新品种采纳行为。即目前的水稻育种满足高产型、抗倒伏型的需求较多,而对优质型品种的市场需求满足供给不够。调查样本中同时发现,在新形势下,稻农呈现出优质型偏好者与高产型偏好者在数量上旗鼓相当,甚至偏好优质性状的农户数量还略胜一筹的现状,由此可见,优质型水稻品种需求缺口亟需填补。
5.2.4 周围稻农品种更新频率
周围稻农更新频率与稻农新品种技术采纳存在极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影响强烈,从模型结果来看,周围稻农更新频率变量是一个通过了1%显著水平检验、系数符号为正的重要解释变量。在表1 对自变量进行赋值的时候,将周围稻农更新频率从低到高分成了4 档,模型中这一自变量的Exp(B)值为2.536,表示周围稻农的更新频率每提高一档,该种稻农户采纳新品种的可能性会提升2.536 倍。这一结论印证了技术推广理论以及本研究此前的假设,即种稻农户的新品种采纳行为受周围稻农影响极大,其周围稻农品种更新频率越高的,农户采纳新品种技术的概率越大。
5.2.5 农技推广人员对水稻生产的影响
农技推广人员对水稻生产的影响程度与稻农新品种技术采纳行为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变量系数符号为正,Sig 值为0.024,Exp(B)值为1.628,说明农技推广人员对农户生产水稻的影响程度每提高一个单位,种稻农户采纳新品种的发生比则提高1.628倍。调查中还发现,农技推广人员的宣传是农户获知品种信息的极重要来源,对于稻农采纳新品种技术起到正面的导向作用,认为农技推广人员对自身水稻生产影响越大的农户,越倾向于选择采纳新品种技术。
表4 东南地区样本稻农新品种技术采纳行为影响因素模型估计结果
6 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利用福建省种稻农户调查数据,通过构建模型探究了新形势下影响中国东南地区稻农新品种技术采纳行为的主要因素,结果指出:土地类型、种稻的最主要动机、水稻性状偏好、周围稻农更新频率、农技推广人员影响程度是东南地区稻农新品种技术采纳的显著影响因素;进一步深入研究发现,适合山垄田的品种及优质品种的新品种技术更新需求存在缺口,种稻农户的品种技术更新行为仍然受到周围稻农的极大影响,农技推广人员对新品种技术采纳起到重要的正面作用。基于以上结论,对东南地区水稻新品种技术发展、推广策略提出相关建议如下。
6.1 确立以优质稻品种选育为重点的良种技术发展方向
在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形势下,中国出具一系列去稻米库存的措施,包括调低稻谷最低收购价等,整体导向向优质稻生产方向倾斜,一直以来较为仰赖最低收购价、偏向追求高产量的南方稻农受此影响较大。研究结果显示,中国东南地区种稻农户的品种需求也对此作出了明显反应,除主要为了解决口粮的农户本身就喜爱优质品种外,以往追求高产以增加收入的种稻大户也逐渐开始转变种植策略,迎合消费者需求生产优质稻米。然而优质型品种偏好农户的新品种技术采纳表现,恰恰反映出当前农户关于优质水稻新品种技术的需求并未被充分满足。农业科研机构应当围绕市场消费需求、顺应种植户生产意愿,以口感良好、营养价值高的优质稻品种选育为重点方向,管理部门应从品种审定规则、科研成果评定标准、科研激励机制等入手,改革良种选育体系,促进水稻品种选育工作由“重视高产”向“重视优质”加速转变。
6.2 良种技术发展应关注小众农户的特殊需求
长期以来,农业科研机构所选育的水稻新品种主要适合主流的洋面田种植户,而忽视了山垄田种植户这一小众的特殊需求,但东南地区多山地丘陵的地形特点决定了当地种植山垄田的农户比例存在且仍会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持续存在,而目前市面上适合山垄田的品种推出不多,限制了种植山垄田的农户进行品种更新、享受科技进步。在山地丘陵较多的水稻主产区,水稻育种工作应重新审视山垄田种植户的特殊品种需求,给予这类农户部分关注,针对山垄田较瘦、较费劳动力(难以机械耕作)等特点,一定比例地选育推出需肥量小、秧龄弹性好、营养生长期长(生长慢,口感好,且对土地利用时间长,不需要通过复种提高利用程度,相对节约劳动力投入)、适应性广、适合山垄田粗放耕作的弱感光优质品种。
6.3 扩大良种技术示范户的影响覆盖面
研究发现,尽管受示范户的影响程度不是一个左右稻农采纳新品种技术的显著影响因素,但周围种稻农户的品种更新频率对于稻农新品种技术采纳行为来说是一个极显著的正相关因素。二者的明显区别则在于亲疏关系:相较于不熟悉的示范户,稻农更倾向于受周围熟识的种稻农户的更新行为影响。那么,将示范户的角色转变为熟识的周边农户,促进其影响的有效性是一个可行思路。因此,农技推广部门应考虑增加良种技术示范户的数量,更广泛地、更高密度地在农户中筛选示范户,使一个示范户可以辐射带动的有限周边范围连接成片,扩大示范影响覆盖面,令良种技术示范推广呈网状铺开,有效刺激周边稻农提高新品种技术的采纳意愿,加快新品种技术推广普及速度。
6.4 持续推进接触式农技推广工作方式
农技推广人员对于稻农的新品种技术采纳有着显著的积极影响,认为农技推广人员对自身水稻生产影响程度越大的农户越易采纳新品种技术,这一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从侧面肯定了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的作用。应继续强化农技人员入户接触稻农的工作方式,增强其对农户农业生产行为的影响力,使新品种的推广与技术要领直接到户。在良种技术推广中应注重开展新品种知识培训,帮助筛选适宜的新品种技术,对采纳新品种的农户开展持续跟踪,并及时向农业科研机构反馈良种技术采纳过程中的问题。结合当前现代农业发展新形势、农民的新需求,在目前农技推广卓有成效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良种技术推广工作,培育更高效率的良种技术推广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