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科技人才培养对区域发展的贡献
——基于上海市人力资本和经济发展的分析

2021-01-23姚建建门金来

科技管理研究 2020年24期
关键词:存量贡献率上海市

姚建建,门金来

(1.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上海 200240;2.南京建宇科技有限公司,江苏南京 210046)

高等院校作为高等科技人才培养的基础单位,以输送高科技人才的方式为我国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不断注入创新活力,提升了生产效率。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地区逐渐认识到当地经济增长与教育水平提高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自1999 年高等院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与日俱增,每年向社会各界输送大量劳动力。自1999 年高素质高等院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与日俱增,不断扩大,每年向社会各界输送大量劳动力。这些高素质劳动力在社会活动中不断创新,进而提高劳动效率、优化产业结构,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经济增长又为高等教育投入提供了保障,二者呈现出相辅相成的关系。然而,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明显,高校科技人才培养向人力资本的转化在区域层面也有较大的差异性。在市场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劳动力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逐步化解,区域人才争夺及人力资本布局也将发生深刻变化,高校科技人才培养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也将产生更加明显的区域差异。为此,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讨论高校科技人才培养对区域人力资本及经济增长的贡献,开展实证分析,能够揭示区域人力资本布局的新特点,发现影响人力资本提升的关键因素,为区域制定人力资本提升的政策措施提供政策依据。

1 文献综述

关于高校人才培养、教育人力资本及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已有研究从不同侧面进行了分析,可归纳为以下3 个方面:一是阐述高校教育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二是高校人力资本对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及实证研究;三是从不同教育层次入手,主要分析研究生教育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针对高等教育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方面,学者主要利用生产函数方法,以分别代表东、西部的浙江省和西藏自治区为例展开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高等教育对地方经济增长产生正向促进作用,但不同区域之间提升效应存在差异。如,阳军等[1]运用生产函数分析浙江省高等教育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发现浙江省高等教育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在全国处于较高水平,并且根据灰色分析法分析得知浙江省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呈现较高的相关性;曾维莲等[2]分析西藏自治区高等教育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选取劳动力教育、就业人数和地区生产总值(GDP)等因素展开讨论,结论表明西藏高等教育就业改革对经济产生1.99%的正向促进作用,但呈现出劳动产出弹性较低、高等教育时限较短以及资源结构分散、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未来应重点从以上方面开展深入改革,进一步缩小西藏与全国其他地区的差距;王邦权[3]同样利用生产函数分析民族自治区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提升作用,结果发现自治区经济贡献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西藏(4.66%)、新疆(4.02%)、宁夏(3.92%)、广西(3.86%)和内蒙古(2.71%),并且认为除西藏外,其余自治区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与我国平均贡献率差距较大,未来应扩大投入,注重质量发展;刘宇等[4]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和回归分析方法研究我国省级区域高等教育规模对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从高等教育投入经费、高等教育人力资本以及高等教育物资设施3 个角度构建高等教育规模对经济增长的拟合回归模型,以期为未来决策提供依据。

针对不同的教育层次,已有研究分别从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留学生教育等方面分析了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特别是对培养高科技人才的研究生教育的贡献进行了分析。如,高斌等[5]通过面板数据利用VAR 模型分析研究生教育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研究发现研究生教育规模增加1%,相应拉动0.7%的经济增长,但存在一定的滞后期,提出未来应注重研究生质量发展,从环境、结构等软实力方面进一步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刘湖等[6]从研究型教育消费促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角度入手,利用动态和固定面板模型展开讨论,结论表明研究型教育消费总体产生正向产业升级效应,但存在不同区域发展水平差异大、规模效应滞后等问题,未来应在全国统一规划的基础上考虑地区差异,实现各地区协同发展;李立国等[7]利用内生增长理论模型从研究生教育角度研究,发现研究生教育总体产生3.1%经济贡献,进一步加入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变量后经济贡献率保持在3%~4%之间,并提出未来应在招生规模、培养质量、结构优化等方面切实加强高等教育,有效转化提升经济质量。现有研究普遍认为研究生教育总体上对无论是地方还是全国经济水平均产生正向促进作用,但是不同区域之间差异显著,呈现出东部高、西部低的局面;从教育层面分析得知研究生教育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但是未来不仅需要加强研究生教育人才数量,更要重视研究生质量的提升,切实优化研究生教育体制建设。

高等教育是为区域提供科技人才的主要动力和源泉,区域科技人才是区域人力资本的主要构成。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产生了怎样的作用?人力资本具体通过什么途径影响经济增长?影响途径是单一的,还是需要与其他因素共同作用产生合力?相关学者针对这些问题展开讨论。樊儒经等[8]从人力资本和流动人口角度分析江浙沪地区劳动力发展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考虑空间关联效应,结果表明加大教育支出力度并重点提升劳动力素质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高于增加流动人口因素;安景文等[9]利用因子分析法,根据山东省面板数据测算其人力资本存量与物质资本存量,并讨论前者是否对经济增长产生正向促进作用,结果发现人力资本变量总体对经济的贡献高于物质资本因素,但实际贡献率仍低于物质资本因素,最后提出未来应该重视教育投入比例、优化人才建设体制等建议;魏国平等[10]研究珠三角地区在产业转移背景下创新型人力资本建设机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机理,从人才需求的迫切性、人力资本发展与产业转移的交互角度出发,为珠三角产业转移发展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沈飞等[11]以长三角地区为例,通过人力资本存量、物质资本存量以及从业人员教育水平等因素代表劳动力成本变量,据此利用生产函数证明劳动力对促进长三角经济增长有显著作用;方超[12]从研究生教育入手讨论人力资本对我国经济的贡献作用,结论表明研究生人力资本因素总体产生8.07%的正向经济效应,其中弹性产出为2.5%、要素规模驱动为85%,通过面板数据归纳可以看出我国人力资本对经济的贡献率虽然稳步提升但仍落后于物质资本因素,未来应同时注重研究生数量与质量提升,优化结构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合理转型;赵莉莉等[13]从人力资本角度入手讨论区域本科院校人力资本提升对地方经济增长的提升效应,结果表明应该从科技人才培养方法、实践教学体制、后勤服务措施以及各级保障体系开展创新改革措施,切实起到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的重要作用;方超等[14]从制度效率角度出发,讨论人力资本与制度效率耦合效应是否对经济增长产生促进作用,结论表明加入制度效率因素后经济贡献率提升至16.33%,因此认为制度效率因素可以产生8.27%的正向效应,提出未来应在建设人力资本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制度结构,加强两者协同作用,总体实现经济转型升级要求。此外,也有学者分析海外留学人才以及其他国家人力资本对经济的提升效应,结论同样表明需要加大人才投入经费,在提升高等教育人才数量的基础上重视质量发展[15-16]。

上述文献分析表明,高校科技人才培养对人力资本和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但现有研究对这种差异的形成机理与演化的分析仍然不足。本研究从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的角度出发,利用改进的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构建指标评价体系,基于上海市2000—2017 年的统计数据,在分析人才资本对区域经济增长效应的基础上加入高校科技人才培养关联指标,进一步讨论其具体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旨在理清高校科技人才培养、人力资本和区域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为探究高校科技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机制提供研究经验,为区域制定高素质科研人才引育和人力资本提升政策奠定基础。

2 研究方法

本文运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利用主成分分析提取主要成分,估算出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产出弹性,之后计算出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最后根据不同受教育程度的人力资本的教育回报率推算出高校科技人才培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

2.1 基于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完全贡献率模型

目前的计量研究主要为CD 函数或固定替代弹性生产函数。CD 函数变量直观,操作简便,试用范围广;固定替代生产函数虽然假定替代弹性不变但不一定等于1[17]。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是一种变弹性生产函数模型,它是任意生产函数的二阶泰勒近似,且不要求产出弹性固定。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模型相较于替代弹性为1 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能够较好地分析生产函数中各投入要素产出弹性随时间的变化率,具有更强的灵活性;且该函数没有对技术进步有额外限制,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18-19]。所以本研究基于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构建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完全贡献率模型。模型构建分四步进行:

(1)建立超越对数生产函数。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因变量Y为经济发展,本文用GDP 来表征;自变量为投入量,由资本存量(K)和人力资本存量(L)构成。对已有数据作对数处理,引入时间趋势变量

式(1)中:T为样本年份(2000—2017 年);T0为初始年份2000 年;a0~a9为原始的自变量系数,考虑到各原始变量存在的多重共线性,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原始变量进行处理后确定变量系数(具体计算方法见后文)。

(2)计算产出弹性。通过对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模型求导,可分别得到人力资本投入和物质资本投入的产出弹性。人力资本投入的产出弹性由直接产出弹性和人力资本外溢效应构成,其公式为:

式(2)中:a3为人力资本存量的直接产出弹性,代表了人力资本存量对经济发展的直接效应;为人力资本存量自身随时间变化的产出弹性;为人力资本存量和物质资本存量之间相互作用随时间变化的产出弹性;为人力资本存量和技术进步间的相互作用随时间变化的产出弹性。后三者为人力资本外溢效应。

物质资本存量的产出弹性由直接产出弹性和物质资本外溢效应构成,其公式为:

式(3)中:a2为物质资本存量的直接产出弹性,表征物质资本存量对经济发展的直接效应;为物质资本存量自身随时间变化的产出弹性;为物质资本存量和人力资本存量相互作用随时间变化的产出弹性;为物质资本存量和技术进步相互作用随时间变化的产出弹性。后三者为物质资本外溢效应。

(3)计算完全贡献率。物质资本存量和人力资本存量作用于经济发展,其完全贡献率计算见公式(4)(5):

(4)计算教育贡献率。对于教育综合指数,通过把各类文化程度劳动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按一定的系数进行加和得到,从而实现了对各阶段教育所提高的劳动力素质的量化。参考以往研究,将1、1.2、1.4、2 分别作为小学、初中、高中和大专及以上文凭的教育所提高的劳动力素质折算为劳动力数量的系数[20]。教育综合指数等于从业人员分别受小学、初中、高中和大专及以上的教育年数乘以上述系数并加总。教育综合指数的平均年增长率Rh即为(2017年教育综合指数÷2000年教育综合指数)1/17-1。通过计算高校科技人才培养提供的劳动力资本要素占总人力资本要素投入的产出弹性比例,即能得到高校科技人才培养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Eh。公式如下:

2.2 生产函数系数的确定

估算人力资本的产出弹性,需要确定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系数。由于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变量较多,直接对函数系数赋值将导致结果产生误差,需要采用降维的方式来解决多重共线性问题,因而,本文结合主成分分析方法来确定原始变量的系数。

(1)对所需数据作对数处理,将变量标准化。

(2)将标准化的数据矩阵建立协方差矩阵,并求出特征值、主成分贡献率和累积方差贡献率,确定主成分个数。

(3)建立初始因子载荷矩阵,解释主成分。根据主成分得分公式(为各标准化变量所对应的主成分负荷;为对应特征值;为各标准化变量数据),可得到主成分得分函数。

(4)通过对得出的主成分变量进行最小二乘法分析得到线性回归表达式,运用式(7)(8)将得出的线性回归表达式转化为原始变量的表达式:

2.3 指标的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研究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于2001—2018 年《中国统计年鉴》以及2001—2018 年《上海市统计年鉴》。所选取的变量指标如下所示:

(1)地区生产总值(GDP):以2000 年为基期,各年份数据均换算为2000 年不变价格,以消除物价变动及通货膨胀的影响。

(2)人力资本存量(L):其他同类型研究中人力资本存量的估计有多种方法。通常来说,受教育层次的高低决定了劳动力人才素质的优劣。本文选择通过用劳动力教育年限来反映人力资本质量。采用直接估计法,按照受教育程度的构成乘以相对应的劳动力人数来测算。由于年鉴中数据可得性的限制,将劳动力受教育年限划分为小学6 年、初中9 年、高中(包括高职)12 年、大专及以上高等教育16 年。

(3)物质资本存量(K):上海市各年份物质资本存量的数据无法在年鉴中直接得到,且其计算方法国内很多学者已经作出了深入研究,本文参考单豪杰[21]的估算方法,使用永续盘存法进行估算。运用永续盘存法进行物质资本存量估算,将用到2000 年上海市物质资本存量、资本的折旧率及历年的投资数据和投资的价格指数。

3 实证研究结果

3.1 上海市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超越对数生产函数

表1 对原始变量数据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并对原变量更换变量名称以便描述。

表1 原始变量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描述性统计

应用标准化后的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出主成分得分函数:

运用标准化之后的因变量Zy与得出的主成分作为自变量执行最小二乘回归分析,得出回归系数为0.82,常数项近似为零,显著性水平为0.00,因而得出线性回归表达式为:

得出上海市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如下:

由式(11)得出物质资本直接效应系数a2为0.34,人力资本直接效应系数a3为0.60,说明人力资本直接产出弹性大于物质资本产出弹性。

3.2 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完全贡献率

根据式(11),结合式(4)(5)得出物质资本弹性和人力资本弹性的公式:

进而计算出各年份上海市物质资本弹性和人力资本弹性,从而得到其各自的完全贡献率。由表2 可以看出,人力资本存量完全贡献率介于11.80%~56.76%之间,最低点在2010 年出现,最高点在2012 年出现,在2010 年之前其呈现缓慢上升的趋势,而在2010 年之后3 年完全贡献率突增,在2014 年之后又逐渐趋向于平缓,维持在35.01%左右;物质资本存量完全贡献率在各年份整体变动于17.58%~64.93%之间,在2005 年和2010 年达到较高点。整体来看,在研究区间内,人力资本存量对于经济发展的平均贡献率为33.64%,略低于物质资本存量对于经济发展的平均贡献率(39.98%)。

表2 2001—2017 年上海市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完全贡献率

3.3 高校科技人才培养对人力资本存量的贡献

借鉴已有的研究方法,基于高等教育在教育综合指数年均增长率的占比来确定高校科技人才培养对人力资本存量的贡献[22]。上海市各类文化程度劳动力的人均受教育年限由上海市各类劳动人口的文化程度占比得到(见表3)。

表3 上海市劳动力人口文化程度占比及平均受教育年限

经计算,2000 年和2017 年上海市劳动力人口的教育综合指数分别为11.28 和14.76。那么,在2000—2017 年间,上海市劳动力人口教育综合指数的年增长率为1.60%[即:(14.76/11.28)×1/17-1],而人均接受高等教育的年均增长率为7.50%[即:(1.67/0.49)×1/17-1],再将高等教育的部分排除,人均接受教育年限的年均增长率为0.61%{即:[(14.76-1.67×2)/(11.28-0.49×2)]×1/17-1},则在综合年增长率中,高等教育的贡献率为0.99%(即:1.60%-0.61%)。由此可得,2000—2017 年间上海市高等教育在教育综合指数的年均增长率占比为61.84%(即:0.99%/1.60%)。

3.4 高校科技人才培养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结合以上计算结果,可得到研究区间内上海市高校科技人才培养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如表4 所示。在2001—2017 年间,上海市高校科技人才培养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总体处于上升趋势,总体波动范围在7.30%~35.10%之间,其中分别在2006 年和2011 年有突增,而在2003 年和2014 年有回落。

表4 上海市高校人才培养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4 讨论与分析

4.1 高校科技人才培养对经济具有促进作用

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已在全球范围内达成共识[23],本文的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了这一论断。但在贡献率上,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并不是恒定的,也不是线性变化的,而是呈波动变化的。

高校科技人才培养的规模和质量决定了一个区域高素质人力资本的层次。现有文献已经证实了劳动力和经济发展之间具有正向关系[24],由于高校科技人才培养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具有内生性,所以高校科技人才培养通过提升人力资本水平来推动经济发展尚无具体定论。我国幅员辽阔,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相对于物质资本,教育人力资本推动经济的作用并不是在所有省份可以实现[25]。我国绝大部分地区还处于经济发展由物质资本推动的阶段,并且人力资本的作用存在地区差异[26-27]。大多数学者认为高校科技人才培养通过提升人力资本水平来推动经济发展这种促进作用在东部地区要显著高于西部地区[28],这不仅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分布类似,并且与我国高等院校的分布情况保持一致。越是经济不发达的地区,越受限于人才流失,导致人力资本对经济的推动作用越小,在中西部地区,基础教育相较于高等教育对经济的带动作用更大,高校科技人才培养人力资本不足以形成高水平产出[29]。如陕西省、四川省属于我国高校大省,高校规模和质量都在西部地区处于优势地位,陕西省高校科技人才培养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为3.65%,四川省为2.51%,但并未对经济发展起到应有的推动作用[20]。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经费投入较低,就业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员比例也较少,这是造成西部地区人力资本对经济拉力不明显的主要原因[30]。对于东部地区,其一方面集中了高学历人口,对发达国家的前沿技术具有相对较强的吸收能力;另一方面人力资本通过吸收和引进顶尖技术和外商投资有利于后发优势的发挥。在东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都具有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且受高等教育培养的人力资本在经济产出中贡献比基础教育大[31]。

高等教育通过培养高素质人才,以人力资本的形式对区域经济提供支持,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高校科技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具有正相关关系。在2000—2017 年间上海市物质资本平均完全产出弹性为0.72,人力资本平均完全产出弹性为1.22,两者之和大于1,说明上海市呈现出规模经济。人力资本直接产出弹性为0.60,大于物质资本存量的0.34,说明上海市高校科技人才培养对经济发展具有推动作用。上海市的高等教育水平在全国范围内属于较为顶尖的水平,且在17 年间其高等教育在教育综合指数的年均增长率中占超过61.84%的比例,显著高于其他省份,说明上海市作为高等教育集中的地区,由高素质人才驱动经济发展具有显著优势。且根据劳动力人口文化程度分布可以看出,上海市在2000 年时拥有初中文化水平的人占总劳动力的41.03%,而在2017 年,具有高等教育文化水平的人才占总劳动力的41.71%,说明在劳动力市场上具有高等教育水平的人才越来越多,劳动力结构不断优化。

4.2 教育投入可以增强人力资本对经济的推动力

教育支出是影响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发展促进作用的主要因素之一,上海市教育支出变化与人力资本完全贡献率的变化具有较高的一致性。我国主要省份教育支出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如图1 和图2所示。

我国各地区的教育发展及教育资源配置基本按照全国统一部署进行,因此教育经费可以有效地说明当地教育水平及发展规模。从图1 可见,全国教育支出占GDP 的比重总体呈现出上升趋势,但上海、江苏、浙江、广东4 省市却总体呈现出波动下降的趋势。除2000— 2005 年上海市教育支出占GDP 的比重高于全国水平,其余阶段4 省市教育支出占GDP 的比重均低于全国水平。

图1 上海、江苏、广东、浙江的教育支出与其生产总值比重

图2 上海市生产总值、教育支出及从业人数增长率

以5 年作为一个教育时间段,将2000—2017 年划分为4 个时间段,比较分析4 省市的教育支出增长率。如表5 所示,结果表明上海市除2000—2004年这一阶段,其余时间段内教育支出的年均增长率均高于其他省市及全国水平,表明上海市高度重视教育发展。

表5 2000—2017 年全国及主要省份教育支出增长速度比较

同时,地区经济发展也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如表6 所示,在第一阶段,4 省市GDP 年均增长率远高于全国水平,但在其他阶段,有些省份的GDP年均增长率高于全国水平,而有些省份的GDP 年均增长率低于全国水平。上海在2000—2004 年内,经济发展速度相较江苏、广东、浙江处于较低水平;而在此后的两个时期内,上海市经济发展速度低于全国水平(16.71%和13.32%),但在2015—2017 年这一时间段,上海市经济发展速度跃为第三(9.15%),高于全国水平(8.89%)。并且,通过对教育支出年均增长率和经济年均增长率的排序可直观地看出,教育支出增长与当期经济发展的作用并不明显,但对此后阶段的经济发展具有明显作用。例如,上海市教育增长在2000—2014 年发展迅速,但并未立刻对经济发展速度产生作用,而是在2015—2017 年反映出来。这一情况在浙江省也体现得较为明显,反映了教育作用的滞后性。

表6 2000—2017 年全国及主要省份GDP 增长速度比较

因而,教育支出对地区经济具有一定影响但存在显著的滞后性。2000 年,上海市共有劳动力人口745.24 万人,其中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凭的劳动力有8 万余人,2005 年以前具有高等教育文化水平的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例不足10%,而在2016 年之后,占比均在20%左右。从图1 可以看出,在研究区间内,国家教育财政支出增长率为10%左右,且在2010 年到2013 年明显增大,在2011 年达到顶峰,这与我们计算所得的上海市人力资本存量贡献率基本相符,2012 年上海市人力资本存量的完全贡献率达到56.76%;在2016 年之后,随着高等院校的扩招,本科学历已基本处于饱和状态;在2019 年,我国高等院校的入学率达到34.5%,预计在近年内数据将不会有太大波动。

上海市一直以来高度重视高校科技人才培养,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逐渐建立起较为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市的高等教育呈现出整体质量提升、本科比例持续增长、多层次教学共同发展的态势。到2018 学年年末,上海全市共有普通高等学校64 所,其中具有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 所、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8 所,同时还配有成人中高等学历教育学校26 所、成人职业技术培训机构631 所。2013 年上海市启动“高校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计划”,加大对高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政策指导和投入力度,在推动上海市高原高峰学科数量、质量并进的同时,充分发挥了教学相长的作用,使学生的专业素质得以有效提升,科研活跃度大幅提高,教研质量也实现了同步提升。截至2018 学年底,上海市全年招收全日制研究生5.27 万人,在校全日制研究生15.85 万人,全日制研究型毕业生4.31万人。上海市较为完善的高校科技人才培养体系正不断优化并改善着当地的人力资本结构。

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和科技创新氛围,为人力资本发挥作用提供了保障,有利于增强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成为社会生产的决定性力量。上海市凭借其强大的智力支持和对外开放的有利条件,积极引用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不断改造当地的传统工业,开拓新兴工业,发展第三产业。2018 年,上海市全年实现生产总值32 679.87 亿元,比上年增长6.6%,继续处于合理区间。其中,第三产业增长值为22 842.96 亿元,增长8.7%,占上海市生产总值比重为69.9%;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等行业具有长足发展,并领先于全国大多数省份。

区域经济增长对高校科技人才培养的回馈,形成了二者的良性互动,进一步促进了人力资本作用的发挥。相较于其他的省份,上海市“985 工程”高校、“211 工程”高校、“双一流”建设高校数目较多,集聚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具有极强的科研储备力量,其发达的高校教育体系为社会发展提供着充足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对上海市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而上海市良好的地区经济背景也能够从经济支持、产业分布和就业吸引力等方面出发,进一步优化人力资本结构,使其更有效地帮助高校培养科技人才。

5 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以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为切入点,运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模型,结合主成分分析方法构建了高校科技人才培养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的分析模型,并以上海市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为探究高校科技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机制提供了研究经验,为区域制定高素质科研人才引育和人力资本提升政策提供参考。

(1)高校科研人才培养通过提升区域人力资本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在研究区间内,其对上海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呈波动变化,最高可达35.1%。教育不仅可以通过提高劳动力水平、促进劳动效率提升,直接作用于经济发展,还可以产生外溢效应,推动科技水平的进步、优化产业结构,以间接的方式作用于经济发展;同时,教育具有明显的滞后效应,当期的教育投入并不一定能作用于当期的经济发展,教育投资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应立足长远。上海市高校应当根据自身学科优势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提高学生就业能力,通过高水平的人才供给来支撑产业转型升级。

(2)上海市GDP 的增长率稳定上升,而教育投资占GDP 的比重呈震荡状态。因此,上海市应持续加大对教育经费的投入,不断提升高等教育的数量和质量,实施人才强市战略。

(3)区域教育支出、政策环境、人才发展环境、科技创新氛围以及区域经济增长与高等教育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是高校科技人才培养对区域人力资本提升和经济发展发挥作用的重要保障。上海市高素质人力资本供不应求,一方面,上海市应积极实施高层次人才的落户、就业等优惠政策,不断扩大人力资本存量;另一方面,通过人才引进政策实现跨区域人才流入,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人力资本作用的发挥。最后,在高校层面,应注重创新氛围,建设具有推动科研进步的创新型人力资本结构。

此外,本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因数据可得性的限制,没有对高等教育层次做更进一步的划分;其次,在模型设定上,没有考虑到教育资源跨区域流动的情况。下一步研究将从这些方面展开。

猜你喜欢

存量贡献率上海市
上海市风华初级中学
2020年10月30个重点城市商品住宅供求比、存量及消化周期(单位:万平方米,月)
一种通用的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框架
2020年1月64个重点城市商品住宅供求比、存量及消化周期
存量时代下,房企如何把握旧改成本?
上海市房地产学校
关于装备体系贡献率研究的几点思考
腾势400 用在上海市区的来回穿梭克服里程焦虑
腐败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