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N安全检查模式在冶金企业的创新应用
2021-01-23朱景洋张兰兰刘畅车峰张叶成
文/朱景洋 张兰兰 刘畅 车峰 张叶成
冶金行业作为高危行业,具有特殊性,在生产过程中高温、高压、有限空间、危险化学品、煤气等有毒有害作业多,炉窑、塔器、管道与大型机械纵横交错,这给冶金企业的安全生产带来很多不确定因素。如果安全管理不足、安全检查不到位、隐患排查整改不及时,极有可能导致作业过程中发生安全生产事故,甚至是群死群伤的恶性事故。为保障冶金企业安全生产,提升安全管理效能,适应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的时代要求,必须加强安全管理工作,安全检查作为提升安全管理的最基本手段,有必要对其执行模式进行创新、探讨和实践。
冶金行业安全生产现状分析
近年来,冶金行业的安全管理受重视程度逐步上升,随着我国冶金行业安全法律标准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为主线,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为抓手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得以落实,冶金行业安全生产形势整体稳定向好。但不可否认的是,整个行业依然存在着安全生产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部分企业存在风险因素辨识不全、安全隐患排查不彻底、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不到位、员工安全意识淡薄等情况,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可能会导致更为严重的安全事故。
常规性安全检查存在的不足
安全检查类型
安全检查大致分为6 种类型:定期安全检查、经常性安全检查、季节性及节假日前后安全检查、专项检查、综合性安全检查、职工代表不定期对安全生产的巡查。目前,冶金行业在安全检查方面通常是由安全管理专业人员作为检查工作的主体,在生产作业场所通过感观或辅助一定的简单工具、仪表等,对作业人员的行为、作业场所的环境条件、生产设备设施的状态等进行的定性检查。
应用传统安全检查模式的弊端
一是现场区域分散,安全检查覆盖面不全。因冶金行业作业现场点多、线长、面广,且受检查人员、时间和精力限制,检查区域很难实现全面覆盖,也无法凸显对重点区域和隐蔽区域的持续关注。
二是安全检查人员构成不合理,检查深度不足。现阶段安全检查主要以行政管理人员、安全管理专业人员为主,懂工艺技术、了解作业现场的人员占比低。受参与人员知识构架、专业类别的影响,检查结果具有受限性和倾向性,表面隐患居多,深层次问题挖掘得少。
三是安全检查结果不真实。预约式检查会事先通知受检单位关于检查时间、人员、内容、注意事项等内容。受检单位接到通知后会积极准备迎检,提前整理材料、收拾现场、规范作业等。这种现象导致安全检查形同虚设,检查结果不真实,不能客观地反映出现阶段企业安全管理水平,使安全隐患真正隐匿。
四是被动安全检查,员工自主安全管理能力不足。按照现有的安全检查方式,大多数单位接受的都是被动安全检查,这不仅会打击员工参与安全管理的积极性,还会带给员工一定的心理压力,甚至会产生偏激的安全价值观——听到安全就烦、见到检查就跑。有时,各种层次、级别、不同内容的安全检查不断,同一区域要迎接好几拨检查人员,基层人员疲于迎检,安全检查不但没起到作用,还会导致员工产生“反感”心理。受心理因素影响导致的生产安全事故不在少数,企业必须认识到不健康心理因素带来的危害,要设法矫正和消除。
创新S-D-N安全检查模式
模式建立
为解决上述安全检查存在的问题,提出以“S-自主检查(Selfindependent security check)”为重点,以“D-专业复查(Double check)、双层管理(Double management)”为手段,以“N-不留一个问题(No unsolved problem left over)、不留一个死角(No blind spot left over)、 不少一个专业(No professional staff left over)”为管理目标的S-D-N 安全检查模式(以下简称“S-D-N”),将原有安全检查模式优化为:常态检查(日常+专项+综合)+区域复查(突出自主检查)。
实施流程
第一,建立设备区域承包机制。各基层车间建立区域检查包机到人、车间管理者包区到人管理制度。将维护人员、操作人员、点检人员和管理人员,根据业务分工承包区域设备。目的是实现现场所有区域设备都能找到至少一名负责人员。需要注意的是,承包机制的建立不能仅限于设备本体,要考虑配套安全装置和区域的承包,比如防护栏杆、安全标识、安全通道等都需要纳入到包机到人的管理中。
第二,建立区域自查标准。在包机到人的基础上,建立每一个区域的安全检查标准,实现每一个区域负责人员都知道本区域的安全检查内容和检查标准。检查标准的编制可以参考风险辨识的方法,确定包机区域检查项目。需要注意的是,检查标准应当注重引导区域员工参与编制,从而培养员工风险辨识能力和提高安全检查水平,以及职工对检查标准的掌握程度。
第三,建立检查计划,开展两级区域自查,上报区域自查项目,实施区域自查问题整改。车间需要建立区域自查检查计划,根据包机情况明确一个周期内的检查区域。班组级员工对照包机情况,利用日常工作时间开展自查工作。在维护、检修和操作人员各司其职的自查下,可以暴露出现场固定设备绝大多数的安全隐患。车间管理人员根据责任区域包区到人的管理要求,对区域进行自查,重点完成包区检查任务,同时对区域班组自查情况进行验证。车间管理人员的自查工作主要是为了发挥设备、技术、工艺等专业人员的专业性,建立更深入的自查问题,扩宽参与人员的专业种类。
第四,安全管理部门的履职性复查和分析。为了保证区域自查效果,安全管理部门需要定期收集各基层区域自查计划和区域自查情况,由安全管理部门对基层临近的区域自查点位进行再次复查,安全管理部门检查是复核基层履职情况的重要依托。一般当发现基层自查问题数量低于履职性复查数量不符合客观规律时,安全管理部门需要启动约谈机制和考核机制。同时,针对履职性复查中发现比较典型的安全问题采取包机追责制,避免造成过去的“连坐”追责。
推行S-D-N 具体执行程序如图1 所示。
S-D-N安全检查模式的应用效果
实践表明,应用S-D-N 后各区域安全检查水平明显提升。对比分析2019 年与2020 年1-5 月数据发现,2020 年员工自主检查隐患数量占比明显增加,说明员工参与安全检查的人次、频次、积极性、实效性增加。如图2 所示,2020 年深层次隐患提报量增加,说明安全检查质量提升、安全检查深度增加。同时,人员违规行为数量下降,说明S-D-N 对提高人员安全意识和规范作业行为有帮助。
不仅如此,应用S-D-N 还有以下效果:
第一,实现企业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安全检查。S-D-N 团队包括安全管理人员、工艺技术专业人员、设备设施专业人员及相关岗位作业人员,公司级、部室级、车间级、班组级同时开展安全检查,“一级对一级”严抓、评价、负责,上下贯通实现全员自主安全检查。
图1 S-D-N安全检查模式执行程序
图2 2019年与2020年同期深层次隐患提报量与人员违规行为数量
通过细化安全检查区域,划分生产工艺最小单元,以不放过安全生产的任何一个环节、一道工序为标准,深挖细查,不留死角,实施全方位立体式安全检查,当自查达到一定阶段时可以开展不同作业区间互查,取长补短、互利共赢。每一级自查、整改结束后,上级再复查、再整改,级级相扣形成有条不紊的良性循环,期间安全管理专业统计各单位安全隐患数据,对发现的问题,尤其是反复出现的同类问题重点分析,深挖风险管控的关键点和隐患背后的真正原因,从制度规程、安全、工艺、设备、人员行为等多方面入手,切实提出改进措施,杜绝此类隐患,依靠科学方法保障安全生产全过程处于受控状态。
第二,落实以人为本,促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与传统安全检查模式不同,S-D-N 更注重员工自主安全管理,更在意员工参与安全管理的积极性,把安全检查转变为提升员工安全技能的新平台,为员工提供一个实地学习的新环境。在参与安全检查过程中,员工个人能力不断提升和被认可,从而产生归属感,激发和调动起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在生产作业过程中逐渐形成从心理到行为的自我约束,进而主动规避风险。当安全生产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一致,企业自然会形成向心力、凝聚力,在人人学安全、重安全的氛围中无形地促进了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第三,利于推广安全生产先进经验,提升全员安全素养。S-D-N团队人员构成合理,知识结构完整,对生产现场的固化项目和动态过程更加了解,有利于挖掘深度隐患。通过对国家法律规范、行业标准的获取、识别、讨论,制定完善统一的检查标准,在安全检查的过程中,实际地宣传、讲解、运用,提出问题的同时,给出解决方案,制定措施,结合实际情况更加深入人心,收到实效。安全检查既能发现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及管理上的缺陷和系统中潜在的风险,又可通过深入现场实地调查研究、比较分析,发现安全生产中的优秀典型、先进经验,进而推广,开创安全生产的新局面。
第四,推动安全生产齐抓共管,助力“一岗双责”落实。S-D-N 结合企业安全标准化、“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实现公司、部室、车间、班组的层层检查管控,做到安全生产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安全生产工作由过去安全管理部门“一家主抓”转为各级部门齐抓共管。将区域自主检查评价与安全管理专业复评结果量化,纳入安全绩效考评,实行周统计、月通报、月考核,安全生产挂钩个人利益,并执行谁检查、谁签字、谁整改、谁负责,一查到底、一改到底,让员工知责、明责、尽责,助力“一岗双责”落实。
综上,企业创新应用S-D-N在风险管控、隐患排查治理、人员行为管理、精细化管理方面取得显著效果,不仅为管控重点、关键点提供了数据支撑,还带动了全员安全自主管理的积极性,推动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具有实际推广价值。
安全检查模式的创新是现代安全管理发展的必然需求,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安全发展的基础保障。任何一种新方法的产生,都需要实践、时间来检验,S-D-N 仍需在实践和总结中不断地发展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