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衣节”的追思
2021-01-22凌丽君
凌丽君
中国自古是个讲究孝道的国家,对于去世的祖先,人们常用祭祀的方式表达对他们的思念之情。
说起祭奠祖先的传统节日,人们最熟悉的莫过于“清明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代诗人杜牧的这首《清明》流传千古,更是加深了我们对“清明节”的印象。
事实上,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除了“清明节”,还有两个节日也是专门用来祭祀祖先的,那就是“中元节”和“寒衣节”。“中元节”在农历的七月十五,“寒衣节”则在农历的十月初一。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寒衣节”。
“寒”是一个常见字,最基本的意思也很容易懂,就是“冷”。那你有没有想过,这个字和冷的意思是怎么建立起联系的呢?其实,从现在的字形中,我们是可以找到一些线索的。
我们先来看一下“寒”字最下面的两点,它其实就是“冷”“冰”“凉”“冻”中“冫”的变形。“冫”是常见的一个偏旁,很容易和“氵”混淆,那这两者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呢?请仔细想一下,不少包含“冫”的字,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表示温度低。而包含“氵”的字,最常见的有“江”“河”“湖”“池”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和水有关。
知道了“寒”字下方的两点表示温度低,那这个字其他的部分又怎么解释呢?我们可以来看一看它的古文字字形:
(金文)—— (小篆)—— (隶书)—— (隶书)
“金文”不是金子写成的文字,要不这文字可就太值钱了。“金”是金属的意思。之所以叫“金文”,是因为当初这些文字是刻写在青铜器上的,而青铜器是由铜、锡等金属铸成的,因此就把这种文字称为了“金文”。金文比甲骨文出现得稍晚一点,但也是比较古老的文字。
那么,“寒”的金文看上去像什么呢?你看,它的外围部分“”表示房子;里面有四个“”,表示“草”;在“草”的中间有一个“”,这是“人”;人的下方是一只光着的脚,再下面的两横就是冰。我们的古文字是不是很像图画?这幅由房子、草、人、光脚、冰组合起来的图画,传递出了什么信息呢?我相信,你很容易就能解读出来——人躲在房子里,用草御寒,但光着的脚仍踩在冰上,还是没法解决冷的问题。
因为寒冷是一种感觉,它没有具体的形象,所以不能直接画出来,只能借助描绘人御寒的方式来传达天气寒冷的意思。
到了秦始皇的時代,汉字的字体开始演变成了小篆。这时,我们发现“寒”字产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化:人的光脚没有了,“冰”则写成了“仌”。但不管怎样,字形想表达的意思还是人在房子里用草来御寒,以此说明冷。
汉字不断发展变化,慢慢又出现了一个新的字体——隶书。这个阶段的“寒”字,最大的变化是“人”消失了,去了哪里呢?它变成了。最后,连“草”也没了,它们和变化了的“人”合到一起,组成了“”这个字。
回顾了一遍“寒”的字形演变过程后,你是不是对它表达“冷”的意义理解更加深刻了呢?那么,“寒衣”是指“寒冷的衣服”吗?当然不是。它是指“御寒的衣服”。
“寒衣节”在农历十月,已是初冬时节,天气开始变冷,这个时候人们就要开始添置御寒的衣服了。古人在很早的诗歌集——《诗经》中就表现过这样的生活习俗——有一首《七月》,讲到“九月授衣”,意思就是农历的九月开始制备冬衣。中国人历来重视孝道,所以人们在添置衣服时也会想起故去的亲人,也要为他们添些衣服。就像烧纸钱一样,古人用纸做成衣服,在“寒衣节”这天烧给他们的亲人,表达自己的思念。所以,“寒衣节”也被称为“烧衣节”。如果你住在城里,在农历十月初一这天,很可能在路上,尤其是十字路口处发现有人烧纸衣或地面上有烧灼过的痕迹。
对于离开这个世界的亲人,我们表达思念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扫墓、烧纸钱和纸衣、放莲花灯等。这些不同节令的不同习俗,都凝聚着人们对先人的感念和追思。
小 编 的 话
烧纸钱、纸衣等传统的祭祀方式,导致环境污染,甚至引发火灾,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文明祭祀的呼声越来越高,各地相继出台政策,大力提倡鲜花祭祀、植树祭祀等现代文明祭祀方式,以更节俭、更环保的方式缅怀逝者,传承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