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朱德总司令轶事

2021-01-22王树仁

文史春秋 2021年12期
关键词:朱德

王树仁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1886—1976),先后担任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八路军总司令、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深受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爱戴和尊敬。笔者特将这位德高望重的开国元帅的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轶事编录成文,以资缅怀。

挑粮上井冈

“朱德挑谷上坳,粮食绝对可靠,大家齐心协力,粉碎敌人‘围剿’。”这首脍炙人口的歌谣,说的是井冈山斗争时期,朱德重视储粮工作,亲自挑粮上山的故事。

1928年4月底,朱德、陈毅率领一部分南昌起义和湘南暴动的队伍来到井冈山,和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国民党反动政权把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在军事上进攻的阴谋未能得逞,又险恶地进行经济封锁,妄图把红军困死、饿死。为了战胜敌人的封锁,“挑谷上坳”便成了当时部队的一项经常性工作。朱德軍长当时已经40多岁,却经常脚穿草鞋、头戴斗笠,跟大家一道下山去挑粮,而且每次都是满满的一担。同志们生怕累坏了他,劝又不顶事,只好把他那根扁担藏了起来,谁知他又找来一根,并写上“朱德记”3个大字。从此,八百里井冈山到处都留下了朱德和井冈山军民一起挑粮上山的足迹。有一次,朱德带领大家下山到宁冈古城挑粮。他不仅把两个箩筐装得满满的,还拿出随身带来的两个口袋,装了两半口袋,加在箩筐上,一称,整整71千克。在朱德的带动下,每个同志都自觉地把自己挑的箩筐装得满满的。

爱护穷人

1929年冬的一个傍晚,北风呼啸,满天飞雪,身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军长的朱德带领部分红军在古城宿营。

把大家安顿好住下后,朱德走进一栋土墙矮屋里,打着手势与房东聋婆婆亲切交谈。聋婆婆有事情出去后,朱德走进她家的厨房,发现两只缺了口的破瓦缸里一点水也没有,就拿起扁担,挑起水桶,打开后门,顶着雪花,来来去去地到小溪边挑了3担水,不仅把瓦缸装得满满的,水桶也装得满满的。朱德挑完水,就把门闩上,回到隔壁的一间小屋里。聋婆婆回来后,到厨房做饭时发现,缸里、桶里都是满满的水,心想一定是刚才和她聊天的那个“老伙夫”挑的。她后来听说挑水的“老伙夫”竟是大名鼎鼎的朱德,心里久久不能平静,连连自言自语:“啊!难怪他这样爱护穷人!”

一次打动人心的演讲

1930年5月,毛泽东和朱德率领的红四军来到寻乌县城。有一天,红四军为了戳穿国民党反动派破坏红军与工农群众关系的阴谋,在旧寻乌县衙门前的广场上召开了一次群众大会。

一阵雷鸣般的掌声之后,朱德上台给群众演讲。他讲起话来一板一眼,生动幽默,有理有力。他说:“国民党反动派是广大工农的死对头,劳苦大众要翻身求解放就要团结起来闹革命,一根竹筷容易折,一把竹筷折断难,团结就是力量呵!国民党反动派为了破坏红军与工农群众的关系,说我们‘朱毛’毛很长,牙齿也很长,会吃人。”稍停片刻,朱德指着自己说:“我叫朱德,还有一个是我们红四军的政治委员叫毛泽东,我们率领的红军都是为劳苦大众谋解放的,你们看,我们像会吃人的人吗?”随即,朱德提了提脚,指着自己穿的草鞋继续说:“我脚上的这双草鞋已经穿了十七天,十七天来,我一直没有脱过草鞋睡过安稳觉,你们想想,我们会吃人吗?”朱德满怀真情的一席话,将国民党反动派破坏红军与工农关系的谣言彻底戳穿(赣州市红色文化研究院:《朱军长在寻乌现身讲演》)。

“党内不能有特殊党员”

抗日战争时期,虽身为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却时时处处把自己当作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他经常说:“党内不能有特殊党员。”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里,如何对待经济困难,成为当时突出的政治问题。1939年2月,毛泽东主席代表党中央在生产动员大会上发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朱德所在的党小组根据党总支的要求,开会给小组成员安排生产任务,同志们看到朱德工作很忙,便没有通知他开会,也不打算分配给他生产任务。没想到,会后的第二天,朱德就找到党小组长问:“昨天的会为什么不通知我参加呀?”党小组长说:“我们看您太忙,不打算给您分配什么生产任务,所以……”朱德说:“哎,那怎么行?毛主席号召我们自己动手,克服困难,这么大的事,也有我一份呀。”他又亲切地说:“在我们党内,每个人都是普通党员,党内不能有特殊党员。以后,这样的会议都要通知我参加。”根据朱德的要求,党小组重新开会研究了生产任务分配问题,给朱德和一名炊事员、一名警卫员分配了种两亩菜地的任务。从此,每天傍晚,人们都能看到朱德和炊事员、警卫员一起抬水、浇地、薅草……(洪梅:《朱德不做“特殊党员”》)

艰苦奋斗的生活作风

抗日战争时期,有一次,西安八路军办事处的同志听说朱德总司令要来西安,就准备隆重欢迎,当时准备了车辆,派了好几位同志去帮他搬行李,同志们怀着急切的心情,在月台上等待着。

火车徐徐进站,朱德在车厢门口出现了,同以前一样,穿着军装,态度可亲,平易近人。来迎接他的同志互相看了一眼,带着敬仰的心情急忙跑上,向他问好。朱德说:“你们都好啊,好久没见面了。”同志们都说:“你的行李呢,我们帮你搬。”朱德笑着答:“不用了,你们看,都在这里。”只见他的警卫员手里拿着一床军毯,肩上挂着一个包袱,再没有别的东西了。“怎么就这点东西?”同志们问。朱德笑着说:“我这样很好,白天行李放在马上,晚上包袱当枕头。”晚上,朱德住在西安七贤庄八路军办事处。同志们看见小包袱里只有一套军衣、两套内衣和一双新布鞋时,很是感动(伍云甫:《朱德,战士的伟大榜样》)。

始终强调“尊师重道”

1939年,抗大一分校在晋东南成立了。朱德亲自参加开学典礼并讲话。开学后,他还在百忙中抽空授课,讲《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等。

有一天,朱德路过附近时拐进学校,在了解学校的全面情况后,特别问到教员们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大队长张培荣汇报说:“我们大队有4名军事教员,3名政治教员,担负着全大队4个中队500多名学员的军政教学任务,担子是很重的。教员们讲课后有时回来晚了,就吃不上热饭,菜也不多。因此我们最近做了一条规定,一定要使教员们有热饭热菜吃,以保证他们的身体健康。”朱德听后高兴地说:“你们这条规定很好,一定要落实,并且要长期坚持下去。教员是我们的老师嘛,是教我们学习知识的。过去讲‘尊师重道’,直到今天我认为这句话还是正确的。你们不仅要保证他们顿顿能吃上热饭热菜,我看还应该每顿再给他们加个菜,你同意吗?”张培荣连忙点头,高兴地说:“同意!完全同意!”随即,全校认真落实了朱德的指示(李进中、肖向成:《朱德尊师重教二三事》)。

“你占了警卫战士的位置”

抗日战争时期,一天,毛泽东、朱德以及中央其他几位首长一道去看戏。朱德的孩子朱琦和朱敏也跟着去。

当时,党中央只有一辆汽车。戏散场后,朱琦走得快,先上了汽车。这时朱德走过来对他说:“你下来,步行回去!”回到杨家岭时,朱德却诧异地发现朱琦也在门口站着。便问:“你怎么样这么快就回来了?”朱琦回答:“我是站在驾驶室外的踏板上回来的。”朱德生气地说:“你占了警卫战士的位置,那人家就只好步行回来了,是吧?你呀,你……”朱德气得在草丛里来回踱步,在稍稍平静下来后,又耐心地对朱琦说:“你想想,警卫战士的职责,就是要保卫首长的安全嘛。你站了人家的位置,战士不能随时行动,万一路上有情况怎么办?你妨碍了战士们执行公务,知道吗?”“是我错了,爸爸!”朱琦赧颜地低下了头(《朱德传》,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

一身土布制服

1947年5月,朱德接待了一位被服厂厂长。厂长见他身上穿的衣服补丁摞补丁,破烂不堪,确实要新做一件衣服了。

于是,厂长就给朱德量了尺寸,并问他要用什么布。朱德反问道:“你们有什么布?”厂长想了一下库存,便答道:“有洋布和毛料的。”朱德又和蔼地问道:“你穿的是什么布啊?”厂长随口答道:“小土布。”小土布是当地军民自己生产的,干部战士们穿的都是它。朱德不假思索地说:“就是要这个小土布的。”

厂长心里翻腾了,统帅几百万军队的总司令,穿件体面的军服,又有什么过分的?他的话还没出口,朱德早猜透了他的心思,边笑边对他说:“小土布就很好。我穿衣服只要用的布和线坚实些,尺寸大一些,穿着舒服、方便就行,又不要好看,要好料子干啥?”厂长拗不过朱德,只得给他做了土布制服,连衬衣也是白土布的(方舟、章益:《中国现代名人珍闻轶事》)。

“这件事你们办错了”

1951年,四川仪陇县委征求群众意见后,决定把仪陇县改名为“朱德县”。

朱德知道后说,他只是一个在战场上没被打死的普通士兵而已,荣誉功劳应归于那些为革命牺牲的烈士。中央早就决定不能以个人名义改地名,他不能破这个例。到京看望朱德的代表们犯了难,说大家是以“朱德县建县委员会”名义征得40万仪陇群众的同意,请愿书都带来了。朱德加重语气说:“这件事你们办错了。我委托你们代劳,慢慢再做老乡们的工作。国家现在最要紧的是发展生产、改变落后面貌,坚决不能图虚名。”在朱德的坚持下,仪陇县没有更名。

从没拿过元帅工资

朱德是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功臣,但他从不要组织对自己有什么特殊照顾,相反,他把自己看成普通党员,甘做人民的公仆。

接触他的人都知道,1955年解放军实行军衔制以来,他从来没拿过元帅的工资。1950年美国记者史沫特莱逝世时,遗言将她的著作《伟大的道路——朱德生涯和时代》的稿费交朱总司令处理。通过中国驻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大使館,朱德用这本书的一部分稿费进口了一批科技书籍,余下的稿费全部交给公家,自己分文未要。

不吃燕窝汤

1956年,70岁的朱德去云南视察工作。省委负责人嘱咐接待人员说,一定要把朱德的生活安排好。

可是,朱德对超规定的招待一概不接受,每顿饭菜都要求尽量简单。接待的人员心里十分不安,还是想方设法给朱德改善伙食。他们听说长征时朱德喜欢吃野菜,便用一种野菜和蛋炒了一个菜,朱德吃了很高兴。于是,他们便经常炒这个菜。省委负责人知道朱德每天的伙食费比规定的标准低得多的时候,便批评接待人员,要他们给朱德补养身体,做好的饭菜。第二天,他们便把一碗燕窝汤端到桌上。朱德一见,很不高兴,说,现在我们每天吃得很不错,为什么还弄这么贵的东西?这次燕窝的钱他出,下次要是再弄来,他就不吃。

给护士赔钱

1959年初,朱德到广州市疗养,在那里过春节。

随同朱德来广州的一位护士去逛花市,不小心遗失了40多元钱,她很懊丧。朱德的夫人康克清知道后,准备拿自己的钱给她。

当时朱德正在屋里看书,康克清就把这事告诉他。朱德听了,马上让康克清赔她。康克清一边拿钱,一边笑着说,怎么说赔呢,不是她把护士的钱给丢的啊。朱德却说,怎么不能说赔呢?如果护士不是跟我们到广州来,就不会丢钱。

不是“衣锦还乡”

1960年3月,朱德回到自己的家乡四川省仪陇县。

这天,有位老人正坐在门槛上晒太阳,听见脚步响,睁大眼睛一看,突然惊叫道:“是你呀!咋个就这么着回来了!”这位老人就是朱德的堂弟。他见朱德那个朴素的样子,不禁感叹,给老百姓办了这么多好事情,身经百战,出生入死,是咱全中国的总司令,天底下有名望,怎么就这一身衣裳回老家啦?朱德爽朗地说,穿起来不冷就行了。堂弟说,总得大车小车、护兵马弁拥护着来。朱德却说,总司令是个啥子嘛!没有大家,没有群众,还有啥子司令!总司令也不那么稀罕。兄弟俩说罢,一齐哈哈大笑起来。

“不要依靠我”

1962年春节,朱德把儿女、儿媳妇们叫回家,专门进行了一次家庭教育。

他郑重地说,大家平时都有工作,现在借节日团聚的机会讲讲家史,让大家知道为什么要革命。接着,他讲述了他的漫长革命经历,特别讲述了拒绝大军阀杨森邀请他当师长的那段经历,以此来教育子女,使他们懂得革命不是为了做官,更不是为了个人享受。他说,你们不要总想着我这个家,我生活吃住都有组织来管,条件比大家好得多,这些都是党和人民给的,可你们不能享受,你们在节假日里来这儿住几天是可以的,但不能长住,生活上要自力更生,不要依靠我,也别想靠我当官。共产党人靠自己的本事,能干什么就干什么。子女们回答他说,我们从来没有靠你来当官,也不当官。朱德听了笑着说:“没有更好嘛!”

从不接受馈赠

1975年8月1日建军节时,朱德到河北省秦皇岛市工艺美术厂视察。他参观了生产车间,仔细询问生产情况和工人的生活情况,鼓励大家,工艺美术是个特殊的行业,生产的不是一般产品,是艺术品,更要精益求精;要继承灿烂的民间艺术,创造出更多更美的艺术品。这是从事着变废物为珍宝,化平凡为神奇的特殊生产。工人们见到89岁高龄的朱老总这样关心他们,为了表达心意,便选了一幅最精美、最有意义的《山峡夕航》贝雕画赠送给他,生怕他不收,只向陪同的同志说明这是工人们的一点心意,就悄悄地放在随行人员的车上。朱德到北戴河后知道了这件事。他非常歉意地让康克清代他再去一趟秦皇岛,把工人们的深情厚谊留下,贝雕画退回去,一定要谢谢大家,并让康克清转告同志们,要自觉执行党中央的规定,不收礼物;国家正在建设,应当拿去换外汇。

有一年秋天,朱德去山东视察,正值水果丰收。当地领导知道他喜欢吃美味可口的莱阳梨,就想给他带一些回北京吃,可又怕他不收,后来装了两筐,在火车开动前搬上车。开车后,朱德发现了两筐梨,马上把秘书和警卫人员找来,批评道,我们是共产党,下来是工作的。不能学国民党,到下面去搜刮。今后记住,下来工作,不接受任何礼物。谁收了,就让谁原封送回去,还要受批评和处分。接着,他又叮嘱,这两筐梨,一个也不能动,到了下一站,就把梨抬下车,派人送回去。

生活儉朴

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朱德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

他的一双旧拖鞋,已经不知是哪年买的了,帮底破了还舍不得丢,一直用到他老人家逝世。他使用的毛巾和手帕,都是破得不能用了才换新的。他的被子、褥子和床单,用了20多年,打了许多补丁。他使用的搪瓷杯很多地方瓷已经掉了;用了多年的保温杯,塑料壳已经裂了好几道口,他请工作人员用胶布粘了继续使用。旧沙发比较矮,他年岁大了,坐下去站起来很吃力,就请工作人员用4根木头把沙发腿接了一截,不让买新的,照样使用,还风趣地说这个沙发是“土洋结合”。

最后一次党费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西3楼展厅,陈列着一张2万多元的存款单。这是朱德20多年省吃俭用积蓄下来的钱。朱德逝世后,康克清按照他生前嘱托,全部交给了党。

朱德逝世前不止一次地讲过,我只有2万多元存款,这笔钱不要动用,不要分给孩子们,要把它交给组织,做我的党费。他还说,子女们应该接革命的班,继承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而不是接金钱和物质享受,让他们接受钱则是害了他们。他经常对孩子们讲,他不要孝子贤孙,要的是革命接班人;他要尽到自己的责任,把子女培养成无产阶级革命接班人。文

猜你喜欢

朱德
不一 样的嘎嘎
特殊的生日礼物
如果让我许一个愿望
聆听东方与西方的朱德群
飘飞的烟火
月亮镇的交换节
钥匙不见了
酸酸甜甜的“五角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