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着灯笼的“守夜人”——萤火虫
2021-01-22詹志鸿
詹志鸿
重读《昆虫记》14
萤火虫稍稍探察一下捕猎对象,蜗牛通常除了露出一点软肉,全身都藏在壳里。这时贪婪者便打开它的工具,工具很简单,但要借助放大镜才能看得出来。两片变成钩状的大颚,十分锋利,但细得像一根头发。从显微镜里可以看到,弯钩上有一道细细的槽。这便是萤火虫的工具。
萤火虫用它的工具反复轻轻敲打蜗牛的外膜,动作十分温和,好像是无害的接吻而不是蜇咬。小孩逗着玩时,用两个指头互相轻捏对方的皮肤,从前我们把这种动作叫作“扭”,因为只不过近乎搔痒,而不是用力拧。现在我就用“扭”这个词吧,在与昆虫谈话时,用孩子们的语言是没关系的,它是使头脑简单者互相了解的好办法。因此,我说萤火虫扭着蜗牛。
萤火虫扭了蜗牛四五下后,我就把蜗牛从萤火虫嘴里拉开来,用细针刺蜗牛的前部,刺缩在壳里的蜗牛露出来的身体部分;刺伤的肉没有丝毫颤动,它对针戳没有丝毫反应,像一具完全没有生气的尸体。
摘自《昆虫记》
(花城出版社)第10卷,276~277页
提到萤火虫,很多同学对它可能既熟悉又陌生。同学们都学过“囊萤映雪”这个成语,知道萤火虫会发光这个事实。但是,萤火虫还有哪些其他习性呢?它为什么能发光呢?这些可能很多同学都不了解。
草丛中的“繁星”
古人认为,萤火虫是腐烂的草变化而成的,故有“腐草萤光”之说。《礼记·月令》中有云:“季夏之月,腐草为萤。”明代《本草纲目》引陶弘景曰:“此是腐草及烂竹根所化,初时如蛹,腹下已有光,數日变而能飞。”这种想法延续了两千多年。
实际上,萤火虫只是一种普通的昆虫,只不过“会发光”成了它的奇特和有趣之处。
萤火虫的幼虫需要经过半年到一年的时间才能变成成虫。当它们从蛹室中钻出之时,正好是夏季最美好的时节。萤火虫在夏季的夜晚自由飞舞时,便化作了大地上最为璀璨的银河。
爱吃肉
萤火虫虽然不大,却是十分凶悍的食肉昆虫。它们经常三五成群地向比自己身体庞大的小动物,比如蜗牛、蛞蝓、蚯蚓,发起进攻。通常一只蜗牛就能满足2~3只萤火虫一餐的食量。部分萤火虫的幼虫生活在水中,它们也会捕食小型的螺或者一些小型的水生昆虫。
萤火虫虽然食肉,但这只是幼虫的生活习性,大多数成年的萤火虫很少再有进食的行为,因为它们的口器多半退化消失了。也有部分种类的成年萤火虫依然保留了捕食行为,它们主要还是以蜗牛这种软体动物为食。
发光的秘密
荧光点点的萤火虫给夏夜增添了几分神秘与梦幻,那么,有同学知道萤火虫究竟为什么会发光吗?
萤火虫的发光机制解释起来可能有些复杂。萤火虫发出的黄绿色的光都是萤火虫体内荧光素在焦磷酸和二氧化碳的作用下产生的。在这种神奇的化学反应下,萤火虫能够将反应能量的95%都用来制造光芒,仅有约5%的能量会以热量的形式释放。如果凭借我们人类目前的科技水平,根本制造不出如此高效率的光源。
不同种类的萤火虫发光的频率也不同,这主要是为了便于不同种类之间能有效地辨识,不会因为黑夜而寻不到“知音人”。但有的雌性萤火虫也会专门刻意模仿其他种类的发光频率,引诱雄性萤火虫前来交配。当雄性萤火虫欣然到来之时,雌性萤火虫便将其作为自己的晚餐。
萤火虫发光只是为了求偶吗?其实也不全是。科学家发现,喜欢捕食昆虫的小动物,如老鼠,见到萤火虫发出的光后会变得惊恐起来。如果将发光的萤火虫强行喂食给这些小动物,还会造成小动物死亡。所以,萤火虫发出的光也有警告和威慑天敌的作用。它们在告诫那些心生歹念的小动物,千万不要随意地捕捉它们,它们身上可是有致命毒素的。
离我们越来越远
如果同学们有机会看见一大群萤火虫在林间、草地上嬉戏和飞舞,那一定会给你们留下难忘的印象。它们制造出的“银河”,是任何人造光源都无法替代的。
萤火虫的美丽绚烂本来是献给大自然最美好的礼物,却也被人类染指,成为表达“浪漫”的代名词。大批的萤火虫被肆意地捕捉,集中放在瓶子里,随后在人类的婚礼上被“放生”。
实际上,萤火虫对环境的要求非常苛刻,无法在人工环境下大批量地饲养和繁殖。这些被“放生”的萤火虫也根本不会存活下来。
萤火虫对环境的变化非常敏感,通常生活在有山有水、环境质量较好的地方,它们的栖息环境可用“青山绿水”来概括。然而,现如今萤火虫的居住环境正遭受着破坏。除了森林砍伐、河流湖泊污染、农药化肥及化工产品过度使用给萤火虫带来的极大危害,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也侵占了这些小精灵赖以生存的环境。明亮的灯光破坏了萤火虫宁静的生存空间,使它们被迫迁移到乡间甚至更偏远的地方,继续顽强地生存着。它们就像我们头顶的星空一般,消失在了城市的霓虹灯下。